水利施工中的质量通病与控制措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88609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施工中的质量通病与控制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水利施工中的质量通病与控制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水利施工中的质量通病与控制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水利施工中的质量通病与控制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水利施工中的质量通病与控制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利施工中的质量通病与控制措施.docx

《水利施工中的质量通病与控制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施工中的质量通病与控制措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利施工中的质量通病与控制措施.docx

水利施工中的质量通病与控制措施

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一、土方工程

1、回填土局部开裂、沉陷

(1)现象:

土方回填后,经水浸泡后出现下沉。

(2)原因分析

①回填土施工前,基底水淤泥未清净,该部分回填土受到水的浸湿出现沉陷;

②未按规范要求,严格分层回填且夯实,且靠近墙角处,多采用平夯回填,回填质量不易控制;

③回填土干土颗粒较大较多,受水浸湿出现沉陷。

(3)预防措施

①回填土前,必须将坑中杂物,松土,淤泥清理干净;

②回填必须遵照规范要求,严格分层夯实,且每层均要抽样检查,达到规范要求,方可上下层土;

③填土不得大于50㎜直径的土块,不得有较多的干土块,土方含水量应符合规定。

2、填土出现橡皮土

(1)现象

橡皮土又叫弹簧土,即受夯得土发生颤动,体积不能压缩,受夯击处下陷,而四周鼓起,形成软塑状态。

在人工地基内,成片出现橡皮土,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将受到很大影响。

(2)原因分析

在含水量过大的腐殖土、泥炭土、粘土、亚粘土等原状土上进行回填土,或采用这种土回填土工程时,尤其是在混杂状态下进行填土工程,由于原状土被扰动,颗粒之间的毛细孔遭到破坏,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

当气温较高时,对其进行夯击或碾压,特别是用光面滚碾压,表面形成硬壳,更加阻碍了水分的渗透和散发,形成软塑的橡皮土,这种土埋藏越深,水分散发越慢,长时间内不易消失。

(3)预防措施

①夯(压)实施工时,应适当控制填土含水量,土的最佳含水量可通过击实试验确定;

②不在含水量过大的腐殖土、泥炭土、粘土、亚黏土等原状土上进行回填。

二、模板工程

1、现象

①炸模,倾斜变形;

②墙体厚薄不一,墙面高低不平;

③墙根跑浆、漏浆,模板底部被砼及砂浆裹住,拆模困难;

④拐角处,小模板跑模,墙角模板拆不下来;

⑤吊空模板跑模,底部被砼埋住,拆模困难;

2、原因分析

本工程模板主要为钢模板,在施工时,不注意,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①钢模板加工时角铁变形,造成模板不直;

②相邻两块模板拼接不严、不平、支撑不牢,采用对销螺栓丝加固时,螺丝,螺杆滑丝,对销螺栓间距过大;

③架体不稳;

④振捣二次振捣时插入过深;

⑤围檩接头槽钢接头加固不牢;

⑥用钢管作围檩,两钢管间隙过大,模板受压力过大时造成木瓦丝震断;

⑦用对销螺栓加固时,墙中间未放支撑,造成螺帽松紧不一致,墙厚薄不一;

⑧底板不平,立模前也未找平,缝隙过大,水泥浆漏出,包裹模板下边;

⑨吊空模板未加固,在浇筑时被踩下沉,造成拆模困难。

3、预防措施

①立模前,模板表面砼清净,框边砼铲净,角钢变形的敲直;

②墙面模板拼装平整,符合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③对销螺丝规格间距均通过计算确定,螺杆,螺帽要确保不滑丝,两片模板间上螺帽时应用木条撑头,以确保墙体厚度一致;

④脚手架按施工方案搭设,且相互间均应用剪刀撑牢;

⑤每层砼浇筑厚度应按原施工方案和施工规范允许范围;

⑥围檩接头处,可加设螺丝,或在接头处钢管连接,或在接头处用可靠的连接板连接;

⑦用钢管作围檩,两钢管间隙过土处加设钢管;

⑧立模前底板找平,且模板与底板间缝隙用砂浆堵塞,防止漏浆;

⑨吊空模板要吊空在可靠的钢管上,或吊空底部支撑柱,防止被踩下沉。

在浇筑砼时,砼如超过吊空模板底口要及时清除,以便拆模;

⑩考虑大模板周转几次后拼装可能存在部分缝隙,均用水泥腻子补平,并当时用纱布将缝隙旁边擦净。

三、钢筋工程

1、钢筋同截面接头过多

1.1现象

在绑扎或安装钢筋骨架时发现同一截面内受力钢筋接头过多,其截面积占受力钢筋总面积的百分比率超过规范规定数值。

1.2原因分析

(1)钢筋配料时疏忽大意,没有认真考虑原材料长度;忽略了某些构建中不允许采用绑扎接头的规定。

(2)忽略了配置在构建同一截面中的接头,其中距不得不小于搭接长度的规定。

(3)分不清钢筋处在受压区还是受拉区。

2、钢筋网主、副筋接头放反

2.1现象

构件制作时,钢筋网主、副筋位置上下放反。

2.2原因分析

操作人员疏忽,使用时对主、副筋位置在上或在下,不加区别就放进模板。

3.3预防措施

(1)放置这类构件施工任务时,要向有关人员或直接操作者做专门交底。

(2)钢筋网主、副筋接头放反,但已浇筑混凝土,必须通过设计单位复核后,再确定师傅采取加固措施或减轻外加荷载。

3、钢筋焊接接头弯折或偏心

3.1现象

接头处产生弯折折角超过规定,或接头处偏心,轴线偏移大于0.1d或2mm。

3.2原因分析

(1)钢筋端头弯斜。

(2)电极变形太大或安装不正确;焊机夹具晃动太大。

(3)操作不认真。

3.3预防措施

(1)钢筋端头弯曲,焊前应予以矫直或切除。

(2)经常保持电极的正常外形,变形较大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新。

安装时应力求位置准确,夹具如因磨损晃动较大,应及时维修。

(3)接头焊接,稍冷却后再小心移动钢筋。

2、骨架外形尺寸不准

4.1在模板外绑扎绑扎的钢筋骨架,往模板内安放时发现放不进去,或切割模板。

4.2原因分析

钢筋骨架外形不准,这和各号钢筋加工外形是否准确,如成型工序能确保各部位尺寸合格,就应从安装质量上找原因。

安装质量影响因素有两点:

多根钢筋端部未对齐;绑扎时某号钢筋偏离规定位置。

4.3预防措施

绑扎时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钢筋绑扎偏移或骨架扭曲。

4.4治理办法

将导致骨架外形尺寸不准的个别钢筋松绑,重新安装绑扎。

切忌用锤子敲击,以免骨架其它部位变形或松扣。

5、绑扎网片斜扭

5.1现象

绑好的钢筋网片在搬移、运输或安装过程中发生歪斜、扭曲。

5.2原因分析

搬运过程中用力过猛,堆放地面不平;绑扣钢筋点太少;绑一面顺扣时方向变换太少。

5.3预防措施

堆放地面要平整;搬运工过程要轻抬轻放;增加绑扣的钢筋交点;替班情况下,靠外围两行钢筋交点都应绑扣,网片中间部分至少隔一点绑一扣;一面顺扣要交错着变换方向绑;网片面积较大时可用细一点的钢筋斜向拉结。

5.4治理方法

将斜扭网片正直过来,并加强绑扎,紧固结扣,增加绑点或加斜拉钢筋。

6、平面保护层不准

6.1现象

(1)浇筑混凝土前发现平板保护层厚度没有达到规范要求;

(2)预制板制成后,板底出现裂痕,悬臂板的板面出现裂缝。

凿开混凝土检查,发现保护层不准。

6.2原因分析

(1)保护层砂浆垫块不厚度不准,或垫块垫得太少;

(2)当采用翻转模板生产平板时,如保护层处在混凝土浇捣位置上方(浇筑阳台板、挑檐板等悬臂板时,虽然不用翻转法生产,也有这种情况),由于没有采取可靠的措施,钢筋网片向下移位。

6.3预防措施

(1)检查砂浆垫块厚度是否准确,并根据平板面积大小适当的垫够;

(2)钢筋网片有可能随混凝土浇捣时而沉落时,应采取措施防止保护层偏差,例如用铁丝将网片将网片绑吊在模板楞上,或用钢筋承托钢筋网片(钢筋穿过侧模作为托件),再做翻转后(不是翻转模板则在浇捣后)抽除承托钢筋。

6.4治理方法

浇筑混凝土前发现保护层不准,可以采取以上预防措施补救;如成型构件保护层不准,则应根据平板受力状态和结构重要程度,对平板采取加固措施,严重的则应报废。

7、骨架吊装变形

7.1现象

钢筋骨架用吊车吊装入模时发生扭曲、弯折、歪斜等变形。

7.2原因分析

骨架本身刚度不够;起吊后悠忽或碰撞;骨架钢筋交点绑扎欠牢。

7.3预防措施

起吊操作力求平稳;钢筋骨架起吊挂钩要预先根据骨架外形确定好;刚度较差的骨架可绑木杆加固,或利用“扁担”起吊(即通过吊架或横杆起吊,是起吊力垂直作用于骨架);骨架各钢筋吊点都要绑扎牢固,必须时用电焊适当焊上几点。

7.4治理办法

变形骨架应在模板内或附近修整平复,严重的应拆除、矫直后重新组装。

8、露筋

8.1现象

结构过构件拆模时发现混凝土表面有钢筋露出。

8.2原因分析

保护层砂浆垫块垫得太稀疏或脱落;由于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或钢筋骨架绑扎不当,造成骨架外形尺寸偏大,局部抵触模板、振捣混凝土时,振荡器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或引起绑扣松散。

8.3预防措施

砂浆垫块垫得适量可靠,竖立钢筋可采用埋有铁丝的垫块,绑在骨架的外侧;同时,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应用铁丝将钢筋骨架拉向模板,将垫块挤牢;严格检查钢筋的外形尺寸,不得超过允许偏差。

8.4治理方法

范围不大的轻微露筋可用灰浆堵抹;露筋部位附近混凝土出现麻点的,应沿周围敲开或凿掉,直至看不到孔眼为止,然后用砂浆抹平。

喂保证修复灰浆或砂浆与原混凝土接合可靠,原混凝土面要用水冲洗、用铁刷子刷净,使表面没有粉尘、砂浆或残渣,并在表面保持湿润的情况下修补。

重要受力部位的露筋应经过技术部门鉴定后,采取措施补救。

四、砼工程

1、麻面

1.1现象

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外露。

1.2原因分析

(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面部漏刷,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结模板,引起麻面。

(2)模板接缝不严密,浇筑混凝土时漏浆,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中的气泡为排出。

1.3预防措施

(1)模板面要清理干净;脱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2)若模板有缝隙,应用油毡条、塑料条、水泥砂浆等堵严,防止漏浆;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浇筑分层振捣密实。

(3)对于表面不再装饰的部位应加以修补,将麻面部位用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水泥素浆或1:

2水泥砂浆拌平。

2、蜂窝

2.1现象

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的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死洞

2.2原因分析

(1)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或材料计量错误,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和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浇筑,因漏振而造成蜂窝。

(4)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模板位移,造成严重漏浆或墙体烂根,形成蜂窝。

2.3预防措施

(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

(2)混凝土应拌和均匀,颜色一致,其延续搅拌最短时间应按规定。

(3)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米,如超过,要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

(4)混凝土的振捣应分层振固,振捣等要按有关规定进行。

(5)混凝土有小蜂窝,可以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

2或1:

2.5水泥砂浆修补;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的石子和突出的颗粒易除,尽量剔成喇叭口,外边大些,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高一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加强养护。

3、强度偏低,匀质性差

(一)

3.1现象

(1)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的平均值低于1.05倍设计标号;同批混凝土中最低一组试块强度低于0.9%设计标号。

(2)同批混凝土中个别试块强度过高或过低,出现异常。

3.2预防措施

(1)要确保材料质量。

(2)要个控制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

(3)混凝土搅拌要建立岗位责任制,严格按搅拌制度拌制混凝土。

(4)如果混凝土强度不合格,偏低不能满足要求时,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并经有关单位研究提出处理方案,如推迟承受荷载时间,减少荷载并采取必要的加固补强措施。

4、强度偏低,匀质性差

(二)

4.1现象

(1)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的平均值低于0.85或0.9设计强度等级(验收批试块少于10组时)。

(2)同批混凝土中最低一组试块强度值低于0.9设计强度等级。

(3)同批混凝土中个别试块强度值过高或过低,出现异常。

(4)冬期施工时,同条件养护试块达不到冬施工方案预期的拆模或撤除保温时的强度要求。

4.2预防措施

(1)确保混凝土原材料质量:

1)水泥进场必须附有质量证明文件,并按文件对其品种、标号、包装、出场日期等进行检查验收。

重要结构用的水泥或对水泥质量有疑问时,应进行复查实验,并按

实验结果的标号使用。

2)应加强对水泥的保管。

水泥库尽量搭设在地势高、干燥、运输方便处。

水泥堆放时,下面要垫高约30cm,四周离墙30cm以上,堆放高处一般不超过10包,便于取用。

同时,应按不同品种、牌号、标号、出厂日期分别堆放,插上标签,避免搞错。

要做到先到先用,避免存放三个月以上。

散装水泥应置于专用斗仓内。

3)砂子、石子堆放场要进行清理,防止杂草、木屑、石灰、粘土等杂物混入。

砂、石堆底层,应经筛洗处理后再用。

一般混凝土砂子含泥量不得大于5%,碎石或卵石含泥量不得大于2%;有抗渗要求或高于和等于C30以上的混凝土,砂子含泥量不得大于3%,碎石或卵石含泥量不得大于1%。

(2)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

1)现场来料后,应及时将原材料按规定取样送实验室申请配合比,并严格按配合比施工,正确控制加水量和外加剂掺量。

外加剂宜事先分装成小袋包装。

2)现场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计量偏差不得超过下列数值;水泥和外掺混合材料按重量计算为±2%,骨料(砂、石)按重量计为±3%,水和外加剂溶液按重量计或按重量折算成体积计为±2%。

3)各种计量器具应建立校验、维修、保管制度。

4)骨料含水率应经常测定,雨天施工或材料蒸汽加热时,应增加测定次数,并根据含水率情况,及时调整配合比。

5)冬期施工时,混凝土水灰比不得大于0.6%。

(3)混凝土搅拌要建立岗位责任制,要合理拌制。

冬季搅拌时间应比常温时延长50%,骨料中不得混有冰雪冻块。

(4)认真做好混凝土结构的保温和测温工作,发现降温异常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

冬季条件下养护的混凝土,在遭受冻结以前,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应达到设计强度的30%,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为设计强度的40%,但C10及C10以下的混凝土不得低于5Ma。

(5)按要求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认真做好混凝土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同条件养护试块必须与结构养护条件相同,最好放在测温孔部位,以便根据测温记录校验试块强度。

4.4治理方法

(1)当试压结果与要求相差悬殊时,或试块合格而对混凝土结构实际强度有怀疑,或有试块丢失、编号搞乱、忘记做试块等情况,可采用非破损检验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来测定混凝土的强度。

如果测定的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要求,应经有关人员研究,查明原因,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处理。

(2)如果混凝土强度不合格,个直接从混凝土结构中凿取试块,仔细磨平,放在试验机上加载试验,测定混凝土的实际强度。

凿取试块的部位应具有代表性,又要为使用和安全所允许。

(3)当混凝土强度偏低,不能满足要求时,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并经有关单位研究提出处理方案,如推迟承受荷载的实间,减少荷载或采取必要的加固补强措施。

(4)冬期施工,如早期发现混凝土强度增长过慢,应及时采取加强保温以及采取通蒸汽、热砂覆盖、电热毯加温或火炉加温的措施。

5、保温性能不良

5.1现象

当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保护层混凝土遭破坏或混凝土的保护性能不良时,钢筋会发生锈蚀、铁锈膨胀引起混凝土开裂。

5.2预防措施

(1)混凝土表面缺陷应及时进行修补,并保证修补质量。

(2)冬期施工时,钢筋混凝土中氯盐(按无水状态计算)掺量不得超过水泥重量1%,惨氯盐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并且不宜采用蒸汽加热养护。

(3)在下列情况下,不得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惨加氯盐:

1)在高湿度空气环境中使用的结构。

如排出大量蒸汽的车间、澡堂、洗衣房和经常处于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0%的房间,以及有顶盖的钢筋混凝土蓄水池等。

2)处于水位升降部位的结构。

3)露天结构或经常受水淋的结构。

4)与镀锌钢材或铅铁接触部位的,以及有外露钢筋、预埋件而无防护措施的结构。

5)与含有酸碱或硫酸盐等侵蚀性介质相接处的结构。

6)经常处于环境温度为60℃以上的结构。

7)使用冷拉钢筋和冷拉低碳钢丝的结构。

8)薄壁结构或重级工作制吊车梁、屋架、落锤或锻锤基础等结构。

9)电解车间和直接靠近直流电源的结构。

10)直接靠近高压电源(发电站、变电站)的结构。

1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5.3治理方法

(1)混凝土裂缝可用环氧树脂灌缝。

(2)对于已经锈蚀的钢筋,应彻底清除铁锈,凿除与钢筋结合不良的混凝土,不留软弱层,不留尘污,用清水冲洗充分湿润后,再用豆石混凝土(比原混凝土强度提高一级)填实,认真保养。

(3)大面积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裂缝,必须会同设计等单位研究制定处理方案,经批准后再进行处理。

6、塑性收缩裂缝

6.1现象

裂缝多在新浇筑并暴露于空气中的结构、构件表面出现,形成很规则,且超短不一,互不连贯,裂缝较浅,类似干燥的混凝土表面。

大多在混凝土初凝后(一般浇筑后4h

左右),当外界气温高,风速大,气候很干燥的情况下出现。

6.2预防措施

(1)配制混凝土时,应严格公职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少孔隙率和砂率;同时,要捣固密实,以减少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

(2)混凝土浇筑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避免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

(3)混凝土浇筑后,对裸露表面应及时用潮湿材料覆盖,认真养护,防止强风吹袭和烈日暴晒。

(4)在气温高、湿度低或风速大的天气施工,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早进行喷水养护,使其保持湿润;大面积混凝土宜浇完一段,养护一段。

在炎热季节,要加强表面的抹压和养护工作。

(5)在混凝土表面喷一度氯偏乳液养护剂,或覆盖塑性薄膜或湿草袋,是水分不易蒸发。

(6)加挡风设施,先浇墙体后做底面,以降低混凝土表面的风速。

6.3治理方法

(1)如混凝土仍保持塑性,可采取及时压抹一遍或重新振捣的办法来消除,再加强覆盖养护。

(2)如混凝土已硬化,可向裂缝内装入干水泥粉,然后加水润湿,或在表面抹薄层水泥砂浆进行处理。

(3)对于预制构件,也可在裂缝表面涂环氧胶泥或粘贴环氧玻璃布进行封面处理,以防钢筋锈蚀。

7、沉降收缩裂缝

7.1现象

裂缝多沿结构上表面钢筋通长方向或箍筋上断续出现,或在埋设件的附近周围出现。

裂缝呈菱形,宽度1~4mm,深度不大,一般到钢筋上表面为止。

多在混凝土浇筑后发生,混凝土硬化后即停止。

7.2以防措施

(1)加强混凝土配制和施工操作控制,不使水灰比、砂率、塌落度过大;振捣要充分,但避免过度。

(2)对于截面相差较大的混凝土构筑物,可先浇筑较深部位,静停2~3h,待沉降稳定后,再与上部截面混凝土同时浇筑,以避免沉降过大导致裂缝。

(3)适当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8、凝缩裂缝

8.1现象

混凝土表面呈现碎小的六角形花纹状裂缝,裂缝很浅,常在初凝期间出现。

8.2预防措施

(1)混凝土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少程度。

(2)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如表面粗糙,可撒较稠水泥砂浆再压光。

8.3治理方法

裂缝不影响强度,一般可不处理。

如对表面又美观要求,可在表面加抹一层薄砂浆进行处理。

9、碳化收缩裂缝

9.1现象

在结构的表面出现,呈花纹状,无无规律性,裂缝一般较浅,深1~6mm,有的至钢筋保护层全深,裂缝宽0.05~0.2mm,少数大于1mm,多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数月或更长时间。

9.2预防措施

(1)避免过度振捣混凝土,不使表面形成砂浆层,同时加强养护,提高表面强度。

(2)避免在不通风的地方采用火炉加热保温。

9.3治理方法

参见“塑性收缩裂缝”的治理方法

(2)、(3)。

10、干燥收缩裂缝

10.1现象

裂缝为表面性的,宽度较细,多在0.05~0.2mm之间。

走向纵横交错,没有规律性,裂缝分布不均。

但对较薄的梁、板类构件或桁架杆件,多沿段方向分布;整体性结构多发生在结构变截面处,平面裂缝多延伸到变截面部位或块体边缘,大体积混凝土在平面部位较为多见,侧面也有时出现,预制构件多产生在箍筋位置。

这类裂缝一般在混凝土露天养护完毕经一段时间后,在上表面或侧面出现,并随湿度的变化而变化,表面强烈收缩可使裂缝由表及里、由小到大逐步向深部发展。

10.2预防措施

(1)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能过大;提高粗骨料含量,以降低干缩量;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避免使用过量粉砂;混凝土应振捣密实,并注意对板面进行抹压,可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

(2)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长期露天堆放的预制构件,可覆盖草垫、草袋,避免暴晒,并定期适当喷水,保持湿润。

薄壁构件则应在阴凉地方堆放并覆盖,避免发生过大湿度变化。

(3)参见“塑性收缩裂缝”的预防措施

(2)~(5)。

10.3治理方法

参见“塑性收缩裂缝”的治理方法

(2)、(3)。

11、温度裂缝

11.1现象

表面温度裂缝走向无一定规律性,梁板类或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构件,裂缝多平行于短边;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

深进的和贯穿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方向平行或接近于平行,裂缝沿全长分段出现,中间较密。

裂缝宽度大小不一,一般在0.5mm

以下,沿全长没有多大变化。

表面温度裂缝多发生在施工期间,进深的或贯穿的多发生在浇筑后2~3个月或更长时间,缝宽受温度变化影响较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细。

沿截面高度,裂缝大多呈上宽下窄状,但个别也有下宽上窄情况,遇顶部或底板钢筋较多的结构,有时也出现中间宽两端窄的棱形裂缝。

11.2预防措施

11.2.1一般结构、构件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原材料和配合比,采用级配良好的石子;砂、石含泥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在混凝土中掺加减水剂,降低水灰比;严格施工分层浇筑振捣密实,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

(2)细长结构、构件,采用分段间隔浇筑,或适当设置施工缝或间断缝,以减少约束应力。

(3)预制构件与台座或台模间以及重叠生产构件之间应涂刷隔离效果较好的隔离剂,以防止粘结;长线台座生产构件,及时放松预应力筋,避免构件温度收缩受到台座、胎模、下部构件及预应力筋的约束而导致产生裂缝。

(4)在构件薄弱部位及孔洞四角、多孔板板面,适当配置必要的细直径温度筋,使对称均匀分布,以提高极限拉伸值。

(5)蒸汽养护结构、构件时,控制升温速度不大于15℃/h;降温速度不大于10℃/h,并缓慢揭盖,及时脱模,避免急热急冷,引起过大的温度应力。

(6)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和保温,控制结构与外界温度梯度在允许(25℃)范围以内。

混凝土浇筑后裸露表面及时喷水养护,夏季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以提高抗裂能力。

冬季应延长保温和脱模时间,使缓慢降温,以防温度骤变,温度过大引起裂缝。

基础部分及早回填保湿保温,减少温度收缩裂缝。

11.2.2大体积结构预防措施:

(1)尽量选择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配制混凝土,、;或混凝土中掺加适当粉煤灰或减水剂(木质磺酸钙、MF等);或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90~180d),以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量。

选用良好的级配的骨料,并严格控制砂、石子含泥量,降低水灰比(0.6以下),加强振捣,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拉强度。

(2)在混凝土中掺加缓凝剂,减缓浇注速度,以利于散热。

在设计允许的情况下,可掺入不大于混凝土体积25%的块石,易吸收热量,并节省混凝土。

(3)避开炎热天气浇筑大体积混凝土。

如必须在炎热天气浇筑时,应采取冰水或搅拌水中掺加冰屑拌制混凝土;对骨量设简易遮阳装置或进行喷水预冷却;运输混凝土加盖防日晒,以降低混凝土搅拌和浇筑温度。

(4)浇筑薄层混凝土,每层浇筑厚度控制不大于30cm,以加快热量的散发,并使温度分布较均匀,同时便于振捣密实,以提高弹性模量。

(5)大型设备基础采取分块分层浇筑(每层间隔时间为5~7d),分块厚度为1.0~1.5m,以利水化热散发和减少约束作用。

对较长基础和结构,采取每隔20~30m留

一条0.5~1.0m宽的间断后浇缝,钢筋仍保持连续不断,40d后再用膨胀细石混凝土填灌密实,以消减温度收缩应力。

(6)大体积混凝土内适当预留一些孔道,在内部通循环冷水或冷气冷却,降温速度不超过0.5~1.0℃/h。

(7)混凝土浇筑在岩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