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品种审认定鉴定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88458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生品种审认定鉴定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花生品种审认定鉴定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花生品种审认定鉴定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花生品种审认定鉴定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花生品种审认定鉴定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花生品种审认定鉴定教案.docx

《花生品种审认定鉴定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生品种审认定鉴定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花生品种审认定鉴定教案.docx

花生品种审认定鉴定教案

《花生种子生产技术》教案

授课题目

花生种子生产技术基础-花生种子选育

6.花生品种审(认)定、鉴定

知识点

技能点

1.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目的意义

2.花生区域试验的试验设计

3.花生新品种特征特性术语及区域试验的观察记载标准

4.试验结果统计及产量评定

5.中国花生区域试验的形成及沿革

6.花生新品种生产试验

7.花生品种审(认)定、鉴定

8.花生新品种保护的意义

9.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内容

10.花生品种权的申请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花生种子生产有关育种工作中花生品种审(认)定、鉴定的相关知识,具有花生种子选育必备的知识技能。

了解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其目的意义,熟悉试验设计要求,能够进行及试验设计工作;掌握花生新品种特征特性术语及区域试验的观察记载标准;正确进行试验结果统计及产量评定;能进行花生新品种生产试验;熟悉花生品种审(认)定、鉴定的工作程序。

了解花生新品种保护的意义和工作内容,能够进行花生品种权的申请工作。

服务于花生种子生产工作。

教学重点

花生区域试验的试验设计;花生新品种特征特性术语及区域试验的观察记载标准;试验结果统计及产量评定;花生新品种生产试验;花生品种审(认)定、鉴定;花生新品种保护,花生品种权的申请。

教学难点

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的观察记载标准;试验结果统计及产量评定

教学方式与分析

讲授√探究□问答□实验√演示√练习□

本节课程包含1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其中包含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授课类型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演示√练习□

参考资料

[1]禹山林.中国花生品种及其系谱[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

[2]禹山林.中国花生遗传育种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8.

[3]范永强.现代中国花生栽培[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0

[4]曹敏建,等.花生[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5]方嘉禾,常汝镇.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经济作物卷上)[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3

[6]万书波.中国花生栽培学[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于振文.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

[8]陈传印.作物生产技术(北方本),[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2

[9]皇甫自起,张慎举.花生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1

[10]万书波.花生品质栽培理论与调控技术,[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2

[11]中国种子信息网:

[12]中国农资网

知识点6花生品种审(认)定、鉴定

育种工作者选育出的优良花生新品系在提供生产利用之前,通常还需要通过多年多点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客观评价其丰产性、适应性、稳定性、抗逆性、品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明确其生产利用价值和适宜种植区域。

达到有关指标要求,方可正式命名。

Ⅰ、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

一、我国花生区域试验及其目的意义

花生是对日照长度相对不敏感的作物,因此在水分和温度适宜的地区都能够生长发育。

在我国除地处极北、海拔极高、土壤极旱的地区外,花生在几乎所有的农业区域均能生长。

选育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花生新品种,对发展花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国家花生区域试验,根据花生生态区划结合我国花生生产实际,分为三个片区:

南方片区、长江流域区和北方片区。

南方片区包括海南、广东、福建、广西、云南、湖南南部;长江流域片区包括湖南北部、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安徽南部、河南南部;北方片区包括河南北部、山东、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河北、北京、辽宁、山西。

除国家主持的区域试验外,各省也开展了相应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区域试验。

现行的花生区域试验一般包括两年小区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

一般第一年表现较好的品种可以同时在第二年进行生产试验,如果两年试验表现均较好,生产试验表现也较好,那么试验结束后即可申报品种审(鉴、认)定。

育种单位可以根据需要申请参加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品种试验,也可申请参加国家试验,一般原则是先参加省级区试,并在省级区试的基础上选择品种参加国家级试验。

申请参试的单位必须填写《参试品种申请表》,报省级种子管理部门,并经管理部门审核后进入省级或国家级区域试验。

区域试验是新品种选育的中间试验,是新品种走向生产的必要环节。

其通过多年多点试验,测试品种的一致性、稳定性、丰产性、抗逆性及其品质特性,从而决断品种的适应性及生产利用价值,为品种审定和生产应用提供依据。

二、花生区域试验的试验设计

(一)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次重复,4行区以上,小区面积不小于13.33㎡。

生产试验随机排列,两次重复,小区面积不小于100㎡。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田四周均应设不少于4行区的保护行。

(二)试验有关要求

第一,试验地要求有代表陛,田间地势平坦,前茬一致,不重、迎茬,肥力均匀一致,排灌方便。

第二,各试点要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播种密度以育种单位提供的密度为准,如育种单位未提供密度,可根据当地生产习惯进行播种。

第三,试验中各项措施要及时、一致,如播种、施肥、用药等同一项措施要求在同一天内完成,如确有困难,应做到同一重复同一天完成。

第四,田间管理要按当地大田生产中上等栽培管理水平进行,只防虫不防病,只除草不去杂。

第五,试验要有专人负责,各项观察记载按标准要求严格进行。

第六,要求成熟1个收1个。

全区收获计产。

三、花生新品种特征特性术语及区域试验的观察记载标准

花生新品种特征特性术语及区域试验的调查记载标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恢复全国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后,经三次全国花生育种协作和区域试验会议,讨论制定的相对统一的花生区域试验记载标准。

40多年来经过几代花生育种工作者的研究及探索、花生生产应用实践,花生新品种特征特性术语及区域试验记载标准得到了逐步理定和完善。

(一)生育期记载

1.播种期指播种当日,以月/日表示(下同)。

2.发芽出苗期第一片真叶展开,50%幼苗数出土的日期。

3.出苗率一般以出苗后15~20d内调查。

出苗率(%)=(出苗株数÷实播粒数)×100%。

4.缺株率收获时调查。

缺株率(%)=(实播粒数一实收株数)÷实播粒数×100%。

5.开花期全区累计有50%的植株开花的日期。

6.成熟期地上部茎叶变黄,中下部叶片脱落,多数荚果成熟饱满(内果壳呈金黑色或金褐色)的日期。

7.收获期实际收获(多数品种成熟)的日期。

8.生育日数从播种次日到成熟期的天数。

(二)形态性状调查

1.开花习性连续开花型,主茎和侧枝的每个节上均可着生花序;交替开花型,主茎不着生花序,侧枝1~3节不着生花序,其后几节着生花序。

2.株型考察第一对侧枝与主茎之间的夹角,分为蔓生型(>60。

)、半蔓生型(45。

~60。

)、直立型(≤45°)3种。

3.叶片形状开花下针期,目测第一对侧枝中、上部完全展开的复叶顶端两片小叶形状,分为椭圆形、长椭圆形、倒卵形、宽倒卵形等4种形状。

4.叶色开花下针期,目测整个小区花生植株第一对侧枝中、上部完全展开的复叶顶端两片小叶,对照标准色板,可分为黄绿、淡绿、绿、深绿、暗绿等5种颜色。

5.花色开花下针期,目测整个小区花生植株第一对分枝上的花瓣颜色,对照标准色板,可分为橙黄色、深黄色、浅黄色3种。

6.荚果形状花生收获后,随机观测10个荚果,分为普通形、斧头形、葫芦形、蜂腰形、茧形、曲棍形、串珠形等7种形状。

7.网纹深浅花生收获后,随机观测10个荚果的表面网纹,分为无、浅、中、深、极深等5种。

8.子仁形状可分为椭圆形、三角形、桃圆形、圆锥形、圆柱形等5种形状。

9.种皮颜色以晒干新剥壳的成熟种子为准,随机取10粒子仁,目测种皮颜色,对照标准色板,分为紫、紫红、紫黑、红、深红、粉红、淡红、浅褐、淡黄、红白相间、白色等11种。

10.主茎高饱果成熟期,从第一对侧枝分生处到顶叶节的长度,以cm表示。

随机取10株,重复2次,计算平均值。

11.侧枝长饱果成熟期,从主茎基部第一对侧枝最长的一条长度,以cm表示。

随机取10株,重复2次,计算平均值。

12.总分枝数饱果成熟期,全株5cm长度以上分枝(不包括主茎)的总和。

随机取10株重复2次,计算平均值。

13.结果枝数饱果成熟期,全株结果枝的总和。

随机取10株,重复2次,计算平均值。

(三)生物学性状调查

1.抗旱性在干旱期间,根据植株萎蔫程度及其在每日早晨、傍晚恢复快慢,分强(萎蔫轻、恢复快)、中、弱(萎蔫重、恢复慢)3级。

2.抗涝性在土壤过湿的情况下,根据叶片变黄程度及烂果多少,分强、中、弱3级。

3.种子休眠性饱果成熟期,随机观测10株花生子仁,记录发芽种子占整株种子的百分率,分为强(<2.0%)、中(2.0%~5.0%)、弱(>5.0%)3级。

(四)抗病性调查

1.锈病成熟前10d左右进行调查,根据发病程度,计算病情指数。

按病情指数分为免疫、高抗(1%~25%)、抗病(26%~50%)、感病(51%~75%)、高感(>75%)5级。

病级分为:

0级:

无病。

Ⅰ级:

感病叶片在25%以下,上部叶片有少量锈孢子。

Ⅱ级:

感病叶片在26%~50%,中、下部叶片因锈孢子侵染开始发黄,下部叶片开始枯萎,叶片上有较多的孢子堆。

Ⅲ级:

感病叶片在51%~75%,其他症状同抗病,但叶片上孢子堆很多。

Ⅳ级:

感病叶片在75%以上,叶片枯萎严重,枯萎叶片达50%以上。

2.叶斑病成熟前10d左右调查,根据中、上部叶片的病斑多少确定发病程度,计算病情指数。

按病情指数分为免疫、高抗(1%~25%)、抗病(26%~50%)、感病(51%~75%)、高感(>76%)5级。

病情指数计算同锈病。

病级分为:

0级:

叶片无病斑。

I级:

叶片上有小病斑。

Ⅱ级:

病斑占叶面积的1/4。

Ⅲ级:

病斑占叶面积的1/2。

Ⅳ级:

病斑占叶面积的2/3以上。

3.病毒病主要调查植株中、上部叶片,在开花期和成熟期两次调查发病株数,根据花叶症状和植株矮化程度,计算病情指数。

按病情指数分为免疫、高扰(0.1%~10.0%)、抗病(10.1%~25.0%)、感病(25.1%~50.0%)、高感(>50.0%)5级。

病情指数计算同锈病。

病级分为:

0级:

无症状。

I级:

1/3叶片出现普通花叶症状,植株不矮化。

Ⅱ级:

2/3叶片出现普通花叶症状,叶片变小,植株稍矮化。

Ⅲ级:

全株叶片出现普通花叶症状,叶片显著变小,植株明显矮化。

4.青枯病以收获期存活株数为基础,确定抗病性率。

根据抗病性率分为高抗、中抗、低抗、感病、高感5级。

高抗:

抗病性率在90%以上。

中抗:

抗病性率70Y6~89%。

低抗:

抗病性率5026~69%。

感病:

抗病性率3026~49%。

高感:

抗病性率在30%以下。

(五)经济性状调查

1.单株果数全株有经济价值荚果的总和。

2.单株饱果数果壳硬化网纹清晰,子仁饱满的荚果数。

3.单株秕果数荚果网纹不清晰,子仁不饱满的荚果数(包括两室中有一室饱满,另一室不饱满的荚果)。

4.单株烂果数霉烂变质的荚果数。

5.单株芽果数收获时已发芽的荚果数。

6.百果重取饱满双仁典型干荚果100个称重,重复两次,重复间差异不得大于5%,取平均数,以克(g)表示。

7.百仁重取饱满的典型干子仁100个称重,重复两次,重复间不得超过5%,取平均数,以克(g)表示。

8.千克果数随机取干荚果1kg,调查荚果数,重复两次,重复间差异不得大于5%,取平均数,以荚果个数表示。

9.千克仁数随机取干子仁1kg,调查子仁数,重复两次,重复间差异不得大于5%,取平均数,以子仁个数表示。

10.出仁率随机取0.5kg干荚果,剥壳后称子仁重,计算出仁率,重复两次,重复间差异不得大于5%,取平均数,以%表示。

出仁率(%)=子仁重÷果重×100%

11.小区产量试验小区实收的干荚果产量、子仁产量,以千克(kg)表示。

子仁产量(kg)=荚果产量×出仁率(%)

12.折单产(kg)公顷产量(kg)=小区产量(kg)÷水区面积(㎡)×10000。

(六)品质性状测定

1.种皮有无油斑以晒干新剥壳的成熟种子为准,随机取10粒子仁,目测种皮油斑。

2.种皮有无裂纹以晒干新剥壳的成熟种子为准,随机取10粒子仁,目测种皮裂纹。

3.含油量以晒干成熟种子为准,按国标GB/T14488.1-2008测定粗脂肪含量,以%表示。

4.蛋白质含量以晒干成熟种子为准,按国标GBlT14489.2-2008,以含氮量×5.46(换算系数)确定粗蛋白质含量,以%表示。

5.油酸含量以晒干成熟种子为准,按国标GBlT17377-2008测定油酸含量,以%表示。

6.亚油酸含量以晒干成熟种子为准,按国标GB/T17377-2008测定亚油酸含量,以%表示。

7.油亚比值以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表示。

四、试验结果统计及产量评定

参试品种的表现最终通过数据汇总分析来衡量,因此试验分析要求内容完全、数据精确。

试验数据收集完成后首先要检验数据的可用性,即分析数据是否完整,对于试验数据缺失过多的将不予采用;其次要对试验数据的精确性进行检验,对于试点数据变异系数较大的,也将不予采用。

在剔除不可靠数据后,试验的主要分析内容有:

一致性及稳定性分析、丰产性分析、抗逆性分析、适应性分析、品质特性分析。

(一)一致性及稳定性分析

一致性是指品种的性状一致程度,一般根据品种在试验中有无分离来判断品种的一致性,对于品种存在分离的,一票否决,不予继续试验。

稳定性是指品种年度间各主要性状是否表现一致,一般根据参试品种年度间有无变异来衡量,对于存在变异的品种,试验仅承认当年数据。

(二)丰产性分析

丰产性是指参试品种的产量高低,一般用较对照品种的增产幅度衡量。

根据品种审(鉴)定标准,一般要求品种的产量较对照增加5%以上。

(三)抗逆性分析

抗逆性是指品种抗(耐)病虫害及其他自然灾害的能力,如抗病性、抗旱性、抗寒性等。

一般根据各试点观察数据结合抗逆性鉴定的结果共同分析。

(四)适应性分析

适应性是指品种在所在生态区的适应能力,主要通过品种丰产性、品种在整个试验中的变异系数的大小、位次变化情况、增减产点次来衡量。

(五)品质特异性分析

品质特异性主要是指品种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商品性。

内在品质包括含油率、蛋白质含量、油亚比及其他特性,外在商品性主要指果型、粒型、大小等。

五、中国花生区域试验的形成及沿革

(一)花生主产省的区域试验的形成及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花生生产用种全部为地方农家种子,用种形式基本为自用自留,既没有品种的概念,也没有关于品种增产作用的意识,因此,生产上用种根本谈不上品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种子工作基本处于农民自繁、自选、自留、自用,国家辅以调剂即“四自一辅”阶段,种子同农副产品一样作为统购统销物质。

之后各主要花生产区(省份)均曾开展过群众性的地方良种评选,评选工作是在一定地区、一定条件下的花生大田中,由人民公社或农业生产部门组织有关生产队进行,主要通过参观、评比和座谈等形式,系统了解良种在生产上的产量表现、优缺点、适应能力等,并给予正确评价。

当时评选出有代表性的品种有:

山东省的宫家庄半蔓,河南省的一撮秧,河北省的抚宁多粒,四川省的南充扯兜子,福建省.的中琉球、勾鼻生等,这些地方品种曾对当时花生生产的发展发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1954~1956年,在全国部分农业科研机构已有成立的基础上,在全国进一步开展了群众性的花生良种评选工作,采取专业机构与群众评选相结合的方法,从地方品种中整理、鉴定、评选出了适应不同地区条件的地方良种122个。

通过这三年群众性的花生良种评选工作,科研人员和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地看到了花生良种的增产作用及不同品种的地域适应性。

在此基础上,从1957年起山东、广东、福建、江西、四川、河南、河北、江苏、湖北、湖南和广西等重点花生产区先后开始组织各省(自治区)的花生品种区域试验,尽管当时的区试设计不是很完善,缺少生产试验这一环节,但仍鉴定、筛选出了30多个优良的地方品种,如山东抗旱、耐瘠、丰产性状良好的伏花生、蓬莱一窝猴、栖霞老抱鸡、姜格庄半蔓、文登大粒墩、五莲撑破囤等;广东高产、抗病性较强的狮头企、东莞拔豆、从化德豆等;福建的勾鼻生;江西的强盗花生、细粒广东籽、大双籽花生等;四川的罗江鸡窝、金堂深窝子等;河南的开封一撮秧、长垣一把抓、濮阳二糙等;河北的滦县立秧、承德小花生、抚宁多粒、秦皇岛立秧等;江苏的如皋西洋生、丰县蔓花生、睢宁二窝等;湖北的红安直立;湖南的湘潭小籽、宁乡小粒、三唐小籽等;广西的越南豆;辽宁的熊岳小花生、立茎大粒等,这些品种大多比一般地方品种增产10%以上,到1966年全国推广面积达到了130多万公顷,占全国花生播种面积的70%左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伏花生和狮头企,比一般地方品种增产20%左右。

之后,各省(自治区)的区域试验都陆续增加了生产试验或大区示范这一环节,使区试结果更趋准确和可靠。

尽管这一阶段鉴定出的品种都是地方良种,但这些良种的推广面积及在生产上的作用是巨大的,为我国花生种植史上的首次品种更新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山东省鉴定推广的伏花生,1966年全国的年种植面积达到87万h㎡以上,是迄今为止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广东省鉴定推广的狮头企,1960年在广东省年推广面积超过13万h㎡。

1957年以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育种科研单位和种子管理部门的主持下,开展了较为正规的区域试验。

其中山东省于1982年4月成立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同年5月颂布了《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试行条例》;1995年5月,修改公布了新的《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管理办法》。

区域试验工作由品种审定委员会设在种子管理总站的办公室主持,区域试验的承试单位主要分布在地区农科所、县农科所、良种场和基层农技队。

目前全国花生主产省的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大同小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由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种子管理总站主持,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添加一个副主持单位,主持单位制定每年的试验方案,并监督执行。

试验点数量一般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有代表性地区设置10个左右,试验年限多为2年,各试验点的试验地要有代表性、地力均匀、栽培管理措施一致。

试验均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次重复,4行区以上,小区面积不小于13.33㎡,试验地四周均设保护行。

种植密度以方案设定为准。

区域试验用种由品种的第一选育单位的第一选育人提供,每个品种每个试点一般提供2.5~3.5kg的种子量,按规定时间寄(送)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种子管理站,由种子管理站分发到各承试点。

参试品种的抗性鉴定由主持单位统一取样,送交规定单位病圃种植做抗性鉴定试验。

品质鉴定由主持单位统一取样,送交农业部有关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

多数省的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交叉进行,即在第一年的区域试验表现突出的品种,第二年在进行区域试验的同时,可交叉进行生产试验。

在每年的花生生长期间均由主持单位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行1~2次现场考察,对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承试单位在每年的苗期和收获期写出试验总结和试验数据汇总上报主持单位,主持单位对各试点提供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写出全省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总结。

山东省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由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主持,设10个承试点,分大花生和小花生两个组别。

对2年试验进行汇总,达到要求的可进入下年度的生产试验。

具体要求为:

大花生,子仁产量比对照增产5%以上,统计分析达显著水平;品质符合山东省出口大花生标准,或特大果、黑花生等特殊类型品种,子仁产量与对照相当。

小花生,子仁产量比对照增产5%以上,统计分析达显著水平;果型整齐,果、仁外观及内在品质均符合出口要求,或百仁重在50g以下以及特殊类型小花生品种,子仁产量与对照相当。

河南省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河南省种子管理站共同主持,设9个承试点,分麦套和夏播两个组别。

选拔标准根据每年的试验情况,随时制定。

湖北省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由湖北省种子管理站主持,设9个承试点,2年试验汇总达到:

高产品种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增产6%以上;含油率55%以上,蛋白质含量28%以上,油亚比1.20以上;高抗青枯病等品种(系),产量与对照相当,没有明显的缺点,可参加生产试验。

广东省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由广东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共同主持,设一个春播组,10个承试点。

2年试验汇总达到:

产量比对照种增产5%以上,并达显著水平,品质和抗病性与对照种相当;如产量与对照种相当,增、减产未达显著标准,品质、抗病性或其他某一特殊性状明显优于对照种,可参加生产试验。

福建省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由福建省种子总站组织开展,设9个承试点,一个组别,2年试验汇总,高产型,荚果产量两年平均比对照高6%以上(含6%,下同),且70%以上试点增产;其他类型(高油型、抗病型、特质型等),荚果产量两年平均比对照高3%以上(含3%,下同),或每年增产均达到显著水平以上;且70%以上试点增产。

(二)国家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的形成及沿革

伏花生等优良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经验说明了花生也能够跨省份、跨地区推广。

因此,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有性杂交育种后,60年代在科研人员的建议下,农林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始筹备全国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

首次全国花生育种协作会议于1973年8月2~11日在山东省蓬莱县召开,会上研究落实了首轮(1974~1976年)全国花生品种区域试验方案。

全国分为两个协作区,即:

北方花生区为第一协作区,试验分早熟大粒组(17个试点,8个参试品系,不包括对照种,下同)和早熟中粒组(12个试点,7个参试品系),参试单位有山东、河南、河北、辽宁、江苏、安徽、陕西、四川、湖北、北京等10个省(直辖市)的15个有关单位,主持单位为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南方“两熟”花生区和黑龙江特早熟花生区为第二协作区,试验设早熟中小粒组(19个试点,9个参试品系),参试单位有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和黑龙江等5个省(自治区)的9个有关单位,主持单位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两个协作区划分的依据,一是品种类型,北方区主要是大花生和丘陵薄地的小花生,而南方区则是小花生;二是耕作制度不同;三是自然条件差异,北方区日平均气温4~17℃、年降水量400~1000mm、无霜期150~230d、有效积温3000~4700℃、土壤类型可分为砂壤和轻壤,而南方区日平均气温15~24℃、年降水量800~2000mm、无霜期230~300d、有效积温4100~7400℃、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黄土、轻砂壤和砂壤。

这一轮选出4个优良品种(系),分别是徐州68-4、鄂花3号、粤油511、天府3号,其中徐州68-4于1979年在山东培创的高产田中,首次突破花生作物666.6nr2产量500kg大关,成为20世纪80年代北方花生产区主栽品种之一,到1995年累计种植面积达210万h㎡;天府3号抗旱耐瘠性强,是80年代四川、河南、河北等中、低产区主栽品种之一,到1995年累计种植面积达80万hm²。

第二次全国花生育种协作会议于1977年3月4~10日在广西玉林市召开。

会上对首轮区试工作进行了总结,研究落实了第二轮(1977~1979年)区试方案,在这次会议上将第一、第二协作区改名为北方片和南方片,参试单位由首轮区试的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4个单位增加到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