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专能提升高考历史经典题型和高分方法汇总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卷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879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情专能提升高考历史经典题型和高分方法汇总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考情专能提升高考历史经典题型和高分方法汇总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考情专能提升高考历史经典题型和高分方法汇总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考情专能提升高考历史经典题型和高分方法汇总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考情专能提升高考历史经典题型和高分方法汇总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情专能提升高考历史经典题型和高分方法汇总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卷版.docx

《考情专能提升高考历史经典题型和高分方法汇总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情专能提升高考历史经典题型和高分方法汇总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卷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情专能提升高考历史经典题型和高分方法汇总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卷版.docx

考情专能提升高考历史经典题型和高分方法汇总专题19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卷版

专题十九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高频考点解读】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热点题型】

题型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例1、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25%,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提分秘籍】

1.“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一体(主体:

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2.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的关系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且相互关联,被称为“一体两翼”.

【举一反三】

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热点题型】

题型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的历程

例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提分秘籍】1956~1976年探索中党和政府主要围绕的两个核心问题及其探索失误的经验教训

1.核心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经验教训

(1)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3)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举一反三】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热点题型】

题型三考查专业术语

例3、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提分秘籍】学会运用专业术语

(1)

这里首先要明确历史表述不同于文学化、艺术化的表述,尽量不掺杂表达个人情感的语言,时刻提醒自己运用专业、规范的语言.

(2)

在教材阅读中强调历史专业术语的“符号勾画”.因为历史课文作为经典内容是最具示范作用的.因此,学会用一些特殊的符号对一些不同范畴的、有特殊范畴的历史专业术语进行不同类别的勾画,可以增强考生的专业术语模仿意识.

(3)

运用专业术语必须理解这些专业术语的内涵,这是正确运用这些专业术语的根本.如,经济基础、精耕细作、社会性质、生产模式、政体、国体等.

(4)

小论文本来就是高考命题的一种形式,经常写作历史小论文是提高考生运用专业术语的重要途径.

【举一反三】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

“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月)

材料2: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3: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4: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

“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1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2“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3,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据材料4,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高考风向标】

1.(2014·重庆卷)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2.(2014·天津卷)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3.(2014·安徽卷)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2014·北京卷)“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5.(2014·全国大纲卷)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6.(2014·江苏卷]有学者指出:

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

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

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7.(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8.(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9.(2013·安徽卷)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10.(2013·大纲全国卷)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B.人口急剧膨胀

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11.(2013·江苏卷)“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