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7628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docx

《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docx

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

教育学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

我国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战国的孟子。

谢弗勒《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描述性、纲领性定义。

活动是界定教育的起点。

<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性是人的教育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

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

<4>1965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1972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学习化社会”。

“生活、终身、教育”

2、教育的形态

教育的形态:

存在特征、组织形式

1)正规化程度:

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

(2)机构: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3)历史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

2)不同教育形态的特点

(1)非形式化:

三无

(2)形式化:

定型的实体化教育(学校出现)

(3)制度化:

正规教育。

典型表征:

学制的建立。

(4)非制度化教育:

库姆斯-非正规教育;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

(5)家庭教育:

启蒙性;随机性、经验性;个别性。

(6)社会教育:

蓬勃发展的原因:

社会信息量增加,知识更新职业结构变化提出的客观要求;终身教育思想成为重要理论基础;现代信息手段和新型教育技术的出现。

特点:

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适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

关系: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3、教育的历史形态

1)原始的教育形态: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教育具有同一性(内容的同一,对象的同一,目的的同一。

没有阶级划分)。

2)古代社会教育:

(简答)学校产生的条件:

1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3文字的产生与文化的发展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作为独立的社会活动的形成期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3)从奴隶社会开始,教育就出现了两种形式:

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

4)(简答)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独立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鲜明的阶级性与森严的等级性(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

明显的保守性(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为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

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西欧封建时期教会学校“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西欧教育、神学-“王冠”地位。

斯巴达-军事体育,雅典-“文雅教育”;

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能不能受教育,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出现专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东汉末年“鸿都门学”;西欧:

雅典弦琴学校)

5)(简答)现代教育特点:

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程度加强);第二逐步走上大众化道路(教育得到普及与发展);第三,内容日益科学化;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第五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西方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依法治教)

6)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育终身化;教育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研究任务)的科学。

4)普通教育学的任务:

理论建设、实践应用(理论建设1.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外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2.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3学习乡里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简历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4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实践应用1.教育学要为个体的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2教育学必须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3必须将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的在实践中运用的问题)。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萌芽):

p21

(1)孔子:

《论语》;后天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礼记》中的《学记》: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苏格拉底--古希腊:

问答法: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引导学生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柏拉图:

《理想国》;

(3)亚里斯多德:

《政治学》;

(4)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历史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3)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捷克):

1657年《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度””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康德(德):

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林克《康德论教育》

(4)裴斯特洛齐(瑞士):

《林哈德与葛笃德》,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师范教育先河。

(5)洛克(英):

《人类理智论》-“白板说””绅士教育”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德)传统教育的代表:

1806年《普通教育学》——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最高目的是道德。

规定了教学过程“四步骤”: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斯宾塞《教育论》认为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4)拉伊+梅伊曼,《实验教育学》

(5)杜威(美):

实用主义-《民本主义与教育》;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5)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

(1)凯洛夫(苏联):

1939年《教育学》—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阐明

(2)杨贤江(李浩吾):

1930出版《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3)布卢姆(美):

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掌握学习”

(4)布鲁纳(美):

《教育过程》;“发现学习”

(5)赞科夫(苏联):

《教学与发展》,

(6)巴班斯基(苏联):

“教学过程最优化”。

(7)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提出“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

3、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a学科发展的分化与综合;b理论导向的冲突与融合;c研究方法的多元与互补

4、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有:

观察法(最基本的方法)、文献法、调查法(全面、重点、抽样、个案调查)、实验法(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比较法(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个案研究法。

第2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a政治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

b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c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第一,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在行政机构和管理权限上几乎完全相对应。

在中央集权制国家是中央集权式的教育制度,eg中国,法国;在地方分权制的国家中,教育归各个行政区分别管理,eg美国,加拿大,中央政府对各地方的教育事务只起建议和参谋权;在中央和地方合作制的国家中,教育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作管理,eg英国;第二,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改革方向。

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都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d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是指学校不能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而受政治经济制度所左右,不能放弃学校自身的教育任务而直接为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必须按教育自身的规律办事,充分尊重和发挥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和积极性,教育才能在健康的轨道上向前发展。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

2、(简答)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

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2、教育与生产力(简答)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时间、财力、物力)、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一方面物质资料的生产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的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普及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以来,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

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有决定作用。

生产力和教育的相互作用表现为:

生产力发展的已有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生产力的未来发展对教育提出了需求;教育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又为明日的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

生产活动决定教育活动,这是生产力与教育相互。

关系的根本性质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p46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创新的人,创造知识

3、人力资本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运用教育资本储存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家收入增长的贡献是33%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直接标志着教育发展的程度。

首先,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科学的轨迹前进

A、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B、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C、科学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条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一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二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17、18世纪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以及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称为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高等学校的拱门是由教学、科研两根立柱和科技开发一根横梁支撑起来的,即在教学的时候也进行科学研究,将成果转为生产力。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每隔四年就有75%的知识被更新

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

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a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能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b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c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网络教育一方面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二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他集学校、教育手段、内容、方法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P54(偏的简答)

四、教育与文化

1、狭义文化指精神的或观念性文化,主要指的是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2、文化的五种表现形态:

物质形态;制度形态;观念形态;活动形态;心理、行为形态。

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性质不同点在于,政治经济对教育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教育与文化是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4、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

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a、教育体系和办学形式将多种多样,受教育的层次和内容将上升拓展;b在学校外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接受教育学习文化;c学校教育中校内外活动多样化;d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传统、民族特性、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人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3)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结构的变化:

自然科学内容增加,文理渗透加强;智育的知识性课程结构变化)

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5、(简答、填空)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6、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其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特征:

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b整合性较强的文化c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d以校园文化为缩影。

7、校园文化:

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物质文化:

是为了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建造和设置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的总称,是校园文化的第一个层面。

学校物质文化两种表达方式:

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园文化卫生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设备等)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是保证学校教学、管理、生活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形成整体校园文化环境的中间环节。

表达方式:

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

是指师生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形成、存在于头脑中的价值观念、社会态度、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方式等现象的总称。

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他的四重基本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校风:

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总称,是学校成员中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群体心理现象。

校风是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良好的校风,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导向作用。

8、(简答)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5)生成性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含义: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2、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

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的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具体表现在:

(1)教育内容的继承

(2)教育制度、组织形式的继承(3)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2)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不同步的表现

(1)滞后性(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存在,教育内部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培养人的周期长;教育是以社会发展已有水平位基础)

(2)超前性(因为,认识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了教育发展方向;教育的本质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必须面向未来发展教育)从总体上看,教育与社会发展永远处于不平衡的矛盾之中,改革是取得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对平衡的基本途径。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包括两个方面:

身体发展、心理发展。

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

身体发展是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非认知因素(情感、意志、兴趣、求药、个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际过程中实现的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因此,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想尽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有:

(1)孟子: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

(2)柏拉图(希腊):

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

(3)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4)威尔逊(美):

基因复制是决定人行为的本质力量

(5)格塞尔(美):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

2)外铄论:

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包括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和训练等。

代表人物有:

(1)荀子:

性恶论。

强调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

(2)洛克(英):

白板说:

认为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

(3)华生(美):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环境决定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简答或论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a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B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发展关键期:

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能力,达到某种水平可能性最大的时期。

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以促个体更好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生理上,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发展顺序;心理上,遵循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的发展过程。

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不拔苗助长。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婴儿期0-3,幼儿期3-6,儿童期6-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17,18,成年期18以后;成年期又分青、壮年期和老年期。

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区别对待。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a变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b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教育活动应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指机体某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丧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培养受教育者自信与努力品质、取长补短非常重要(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6)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从实际出发。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

遗传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等,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

(1)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影响不能夸大(“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我的教育”,“伤仲永”夸大了遗传素质的作用,是完全错误的。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成熟的概念:

格塞尔认为,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教育学中,成熟是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发育为成人。

其主要标志是:

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2)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与限制。

格塞尔(美):

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

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一种技能的发展由成熟支配时,没有必要超前加以训练。

(夸大了成熟的作用)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环境:

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简答)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a、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b、对个体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c、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人会凭借经验和创造能力,积极地利用环境,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华生的环境决定论夸大了环境的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3、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教育对人价值的发现2)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

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3)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4)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个性也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发展个性就是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

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教育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发展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把握好此区域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不是没有条件的,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

4、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心理学家也称“危险期”“心理断乳期”。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是认识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世界的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可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盒青春期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