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86667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再别康桥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再别康桥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再别康桥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再别康桥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学案.docx

《再别康桥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学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再别康桥学案.docx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

【学习要求】

1.体会徐志摩诗歌中景物与情感的融合。

2.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的效果。

【学习重难点】

诗歌的意象解读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学时:

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学时:

解读意象,欣赏其所创造的艺术效果,把握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三美”。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上网或从图书馆资料中寻找关于作者徐志摩的介绍,了解其写作的主张、诗歌风格,和写作本诗时的相关背景。

2.反复朗诵本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画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初步体会这些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长篙()漫溯()笙()箫

榆荫()浮藻()沉淀()斑斓()

2.解释下列词语:

艳影:

青荇:

招摇:

斑斓:

3.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诗哲,是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猛虎集》、《云游》,散文集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出版。

4.中国现代诗歌是以来的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主要指诗。

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诗。

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

、等。

二、课堂探究

(一)探究问题

1.本诗共有七个诗节,每个诗节写了什么?

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2.本首诗歌的告别对象和其他诗人的诗作有何不同?

这使得本首诗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4.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绘景物?

 

(二)课堂检测

1.完成表格填空

《再别康桥》

序号

主要内容

第1节

第2-6节

第7节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撑一只,向青草更青处。

我衣袖,不带走。

3.选择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青荇(xìng)长篙(hāo)漫溯(sù)

B.笙箫(shēng)撑开(chēng)哀怨(āi)

C.寂寥(jì)彷徨(páng)河畔(bàn)

D.凄婉(wǎn)斑斓(lǎn)笙箫(xiāo)

(2)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绽

C.星辉斑澜 招摇过市 漫溯  D.悄然离去 沉默寡言 沉淀

(3)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妍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召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C.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D.寻梦?

撑一支长嵩,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A.青荇:

绿色的水草。

B.油油:

光润的样子,水流和悦的样子。

C.招摇:

向别人夸耀,显示自己。

D.柔波:

水中平滑的水纹。

(5)下面是对《再别康桥》中有关诗句节奏的划分,其中有错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C.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6)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A.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B.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D.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

解读意象,欣赏其所创造的艺术效果,把握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三美”。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通过反复朗读,归纳本诗在诗节排列组织上的特点。

2.深入分析诗中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体会这些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归纳诗歌的主旨。

3.了解诗歌“三美”的内容,尝试分析本诗所具有的“三美”。

(二)尝试练习

1.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为何只写柳树?

2.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

“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招摇”一词常含贬义,这里用来形容康河的水草合适吗?

表现了怎样的情态?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4.“油油的”写出了青荇什么特点?

作者为何“甘心”在康河里做“一条水草”?

 

5.“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

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诗人笔下的意象有哪些?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何得知?

(注意关键字词及所用修辞手法)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是诗人放歌了吗?

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3.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

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5.诗人对大自然是怎样的态度?

表达出对母校怎样的感情?

 

6.诗作的单行和双行错落排列,这种表达形式有怎样的效果?

 

7.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轻轻”“悄悄”这两个词语前置有什么意味?

 

8.徐志摩的诗具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这些美在诗中是怎样体现的?

 

(二)课堂检测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

 

3.本诗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三)归纳总结

主旨:

三、课后巩固

1.对诗歌第二小节理解最恰当的是          ( )

A.我喜欢这美景。

        B.对昔日恋人的思恋。

C.康桥在我的思念之中。

     D.对金柳、波光的赞美。

2.对《再别康桥》诗句内容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三节写康桥河中的水草招摇,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他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二字又写出了他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B.第四节中“那榆荫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荫蔽日,非常清凉。

此时的诗人浮想联翩,想到了过去在此读书的美好情景。

C.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D.第五节诗人面对美景又勾起了美好的回忆:

当年自己曾“撑一支长篙”在河上浮舟;曾“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何等的愉快!

3.下列对诗中“但我不能放歌”的原因,理解最恰当的是()

A.歌声会破坏这宁静的氛围。

B.“我”不擅长用歌声的方式表达感情。

C.因为沉默是最好的离别方式。

D.“我”不愿回顾当年在这里的追求和希望。

4.对全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运用了呼应手法,渲染了一种淡淡的愁苦之情。

B.诗歌的语言意境优美,感情真挚。

C.诗中含有对康桥的热爱之情。

D.诗中深含往事不堪回首的忧伤。

5.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7.阅读训练

阅读课文,完成

(1)—(3)题。

(1)对诗歌前两节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牵梦萦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④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首诗首尾两节构成回环往复,第一节给读者留下飘逸、潇洒的印象,而最后一节感情变得深沉、抑郁了。

B.“那河畔的金柳”和“软泥上的青荇”这两节诗,写出了对母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

C.全诗分为7节,每节4行,大体每行三顿,诗歌的建筑美与音乐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整首诗非常和谐。

D.全诗艺术上最好的是“悄悄的我走了”一节,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

(3)下面是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告别的对象是“西天的云彩”,跳出了俗套,给人以清新之感。

B.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寂静的氛围,此时无声胜有声,造成了别离的凝重气氛。

C.诗中借以寄托告别之情的物象是“云彩”“柔波”“青荇”等自然物,意象选择独具特色。

D.这首诗体现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个人自由生活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四、拓展提高

1.读下面《如果》这首诗,补写诗句。

如果你是大河,。

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成平地。

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般花朵的凋零叹息。

如果你是种子,。

2.另选对象(人、物均可),仿写下列语句。

字数可略有增减。

你有你波涛汹涌的豪迈,我有我细流涓涓的从容;

你习惯在高山间一泻千里,我喜欢在小村边缓缓流过。

你是大江,我是小河。

 

3.《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的一首赞歌,赞美了剑桥大学的美丽,抒发了自己对母校的依恋。

请仿照《再别康桥》的抒情方式,写一首诗赞美自己的母校,表达自己的热爱之情。

 

【学后札记】

 

【资料索引】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徐志摩二十年代成立“新月社”,同时也加入了文学研究会。

出版的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其他著作有散文集《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等。

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

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再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答案

【学习要求】

1.体会徐志摩诗歌中景物与情感的融合。

2.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的效果。

【学习重难点】

诗歌的意象解读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学时:

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学时:

解读意象,欣赏其所创造的艺术效果,把握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三美”。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上网或从图书馆资料中寻找关于作者徐志摩的介绍,了解其写作的主张、诗歌风格,和写作本诗时的相关背景。

2.反复朗诵本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画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初步体会这些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

榆荫(yīn)浮藻(zǎo)沉淀(diàn)斑斓(lán)

2.解释下列词语:

艳影:

美丽的影子

青荇:

绿色的水草

招摇:

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这里是“摇摆、摆动”的意思;

斑斓:

五彩缤纷的样子

3.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是新月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

《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4.中国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主要指新体诗。

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诗。

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刘大白等。

二、课堂探究

(一)探究问题

1.本诗共有七个诗节,每个诗节写了什么?

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一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诗人的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第五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写诗人挥篙泛舟,寻他“彩虹似的梦”,晚归时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快乐到达顶点;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第七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线索:

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

2.本首诗歌的告别对象和其他诗人的诗作有何不同?

这使得本首诗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

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4.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绘景物?

清新优美,温润可人,清丽自然主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描绘景物

(二)课堂检测

1.完成表格填空

《再别康桥》

序号

主要内容

第1节

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第2-6节

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第7节

以两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对应,表现了对康桥看似潇洒实则眷念的深厚情感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选择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A.青荇(xìng)长篙(hāo)漫溯(sù)

B.笙箫(shēng)撑开(chēng)哀怨(āi)

C.寂寥(jì)彷徨(páng)河畔(bàn)

D.凄婉(wǎn)斑斓(lǎn)笙箫(xiāo)

(2)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绽

C.星辉斑澜 招摇过市 漫溯  D.悄然离去 沉默寡言 沉淀

(3)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妍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召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C.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D.寻梦?

撑一支长嵩,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C)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A.青荇:

绿色的水草。

B.油油:

光润的样子,水流和悦的样子。

C.招摇:

向别人夸耀,显示自己。

D.柔波:

水中平滑的水纹。

(5)下面是对《再别康桥》中有关诗句节奏的划分,其中有错的一项是(D)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C.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6)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中不同类的一项是(A)

A.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B.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D.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

解读意象,欣赏其所创造的艺术效果,把握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三美”。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通过反复朗读,归纳本诗在诗节排列组织上的特点。

2.深入分析诗中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体会这些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归纳诗歌的主旨。

3.了解诗歌“三美”的内容,尝试分析本诗所具有的“三美”。

(二)尝试练习

1.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为何只写柳树?

因在夕阳中。

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

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3.“招摇”一词常含贬义,这里用来形容康河的水草合适吗?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显得生动、形象。

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

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4.“油油的”写出了青荇什么特点?

作者为何“甘心”在康河里做“一条水草”?

“油油”是光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

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

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

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5.“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

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

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

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

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诗人笔下的意象有哪些?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何得知?

(注意关键字词及所用修辞手法)

云彩、金柳、青荇、柔波、水草、潭水、星辉

意象感情

云彩难舍难分

金柳欢喜、眷恋(夕阳金柳荡漾比喻)

青荇对康河永久的眷恋(油油招摇甘心拟人)

潭水将留恋融入康桥的风光中(天上虹梦比喻)

长篙、星辉感情达到高潮(漫溯放歌)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是诗人放歌了吗?

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我不能放歌。

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

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

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

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3.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

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4.“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

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

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5.诗人对大自然是怎样的态度?

表达出对母校怎样的感情?

诗人对大自然充满了崇敬,他的心灵与大自然非常贴近。

对母校非常热爱和留恋以致兼爱它的天空和云彩。

6.诗作的单行和双行错落排列,这种表达形式有怎样的效果?

用单行和双行错落排列,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营造了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