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简史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866249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简史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西方哲学简史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西方哲学简史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西方哲学简史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西方哲学简史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简史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docx

《西方哲学简史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简史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哲学简史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docx

西方哲学简史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

唯名论:

强调个别,主张王权至上,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代表着进步的力量(代表人物:

洛色林、阿伯拉尔)实在论:

强调一般,主张教权至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了保守落后的势力(代表安瑟伦)

唯名论的观点:

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

温和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的,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唯实论论的观点:

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极端的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

温和派认为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唯名论唯实论斗争的焦点:

关于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实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

2、唯名论和实在论斗争的实质是什么?

(1)以教皇为代表的天主教会和以国王为代表的世俗地主阶级(教会之外的地主)内部之间的斗争。

实在论:

教权至上;唯名论:

王权至上

(2)唯名论和实在论的斗争,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在中世纪条件下的特殊表现。

此外无论是唯名论还是实在论,都是把上帝看作是宇宙的创造者和支配者,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唯名主义。

经验论:

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是经验论的鼻祖。

过分夸大感觉经验的作用,培根认为我们所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来源于感觉经验,感觉经验不仅是知识的源泉,而且是完全可靠的。

唯理论:

法国的笛卡尔是欧洲大陆唯理论的创始人,他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和可靠性,笛卡尔认为理性直观最根本最可靠,通过理性直观,可以获得一些简单明了具有真理性的观念。

经验哲学:

经院哲学----一种宗教哲学,对基督教的教条进行系统化、理论化,是中世纪的基本的哲学形态,它是在天主教的学校里讲授的,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哲学,本质上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具有三大特征:

(1)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充当神学的婢女)

(2)盲目崇拜权威,坚持神学教条主义(3)热衷于烦琐论证,搞形式主义。

奥康的剃刀:

奥康剃刀----指奥康从唯名论的立场出发,发对托马斯阿奎那解释事物的烦琐方法,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加实体”必须像用快刀子剃头那样,把那些人为加在身上的烦琐而无用的东西剃掉,以直接认识个别事物,叫做奥康剃刀,或者叫思维经济原则。

单子:

是莱布尼茨提出的,是指具有能动性和异质性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是宇宙万物的真正本原.单子的特征是:

(1)单子是“没有部分”的,是“一”,是不可分割的统一。

(2)单子没有广延,不是物质实体。

(3)单子不能以自然的方式产生和消灭,只能以非自然的方式“突然”地产生或消灭。

(4)单子不受外部影响,每个单子“没有可供外物出入的窗口”。

单子之间的关系是由上帝安排的,叫“前定的和谐”。

(5)每一个单子具有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单子与单子的区别是质的程度的差别,而不是量的大小的差别。

 6.我思故我在

 一切都是可以怀疑的,但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是无可怀疑的,在怀疑就是在思想,而思想必须有思想主体也就是自我的存在,这是确定无疑的,因此断定我思故我在,我是纯粹的精神实体把自我理性摆在主要位置同神学权威对立起来,对骑士资产阶级理性主义和一般哲学主体性原则有重要意义。

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他们存在在于被感知,感知他们的是能动的实体,心灵。

心灵所感知的只是观念,出了观念不可能有任何独立于人心的东西存在,这一命题表达了主题能性思维否认对象的客观物质性。

感性、知性、和理性

感性---康德规定为“通过我们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接受表象的能力。

即指接受物自体的刺激而产生知识的能力(由这种能力所产生的知识,康德称为感性直观,感性直观是由物自体的作用引起的)知性-----在康德那里,知性是一种先天的思维能力,是对感性对象进行管理、加工,以形成科学知识的能力。

理性----康德认为理性是从知性发展而来的最高级的认识能力,是把相对的知识系统化为绝对知识的能力,也就是哲学思维的能力

感性(康德)

感性是指主体自我借助于感性经验而形成的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验直观,一是纯直观。

前者是后天的质料,后者是先天的形式。

感性的先天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感性与感觉经验结合后形成数学知识。

知性(康德)

知性是指主体自我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并且联结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

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知性纯概念,即“范畴”。

用这些范畴把感性知识结合起来,使其具有一定的形式,成为知识。

知性与感觉经验结合形成自然科学知识。

理性(康德)

理性指在经验中无法达到的知识的完备性和无条件性,即要求认识世界、灵魂和上帝的认识能力。

理性是认识的最高阶段,要求认识自在之物本身,获得关于世界的绝对认识,即理念。

但是理性自身没有先天形式,只能借用知性范畴。

但用认识有限对象的知性范畴去把握无限对象,理性必然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此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

二律背反----指当理性企图借助知识的范畴去认识世界的时候,就会和认识灵魂,上帝一样陷入不可自拔的自相矛盾之中,导致关于世界的正面和反面的论题都可以从理论上得到同等程度的证明,康德称为二律背反,也叫自相冲突。

人是环境的产物是爱尔维修社会历史观的根本观点,把感觉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中,认为人的治理是天然平等的,人的本性也无善恶之分也且都是后天获得的,是由教育和环境造成的,环境是指法律和政治环境,法律的好坏有人的理性决定,陷入恶性循环,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要求改变显存法律现状的愿望,但是从意识形态里寻找社会发展因素的做法是片面的。

人是机器(拉美特利)

 拉美特利称“人是机器。

拉美特利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尔在物理学中所阐述的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是存在和认识的唯一根据的观点,他肯定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种实体,即物质实体。

一切事物,包括能思维的人在内,都是物质实体的产物和表现形式。

具有广延和运动的物质实体是一切自然现象的基础。

他把广延看作物质的主要属性,把物质内部固有的使物质运动的动力看作是物质的第二种主要属性,是一切运动规律的直接原因。

但是,他所说的运动仍然只是机械运动,他只用机械唯物论观点解释一切现象,认为不仅动物是机器,而且人也是一种机器,不过是更为“聪明的机器”罢了。

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是人这种机器比动物这种机器“多几个齿轮”,“多几个弹簧罢了”。

他完全否认人和动物的质的差别,否认了人的社会性,把人降低到了动物的水平。

在解决物质和精神、身体和灵魂的关系问题时,他利用丰富的医学知识,从各个方面论述了人的精神状态对人的有机体的依赖关系。

白板说:

是洛克提出的,指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块白板,既没有任何知识,也没有任何观念,我们的所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来源于感觉经验。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心灵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是一张白纸,上边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

那么,心灵中的观念,人的理性和知识的全部材料是从哪里来的呢?

他说:

“我用一句话来答复这个问题:

是从经验得来的。

我们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所讲的心灵像“一张白纸”,亦即人们常说的一块“白板”。

奴斯(阿那克萨哥拉)

“奴斯”是阿那克萨哥拉在元素之外设定的能动性的本原,他称之为“奴斯”(心灵)。

这是第一个用来表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概念,有两个特征:

第一,它的外在独立性,“奴斯”是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起作用的能动的力量;第二,是它的无形的精神特征,心灵不具有可感性质。

二律背反----指当理性企图借助知识的范畴去认识世界的时候,就会和认识灵魂,上帝一样陷入不可自拔的自相矛盾之中,导致关于世界的正面和反面的论题都可以从理论上得到同等程度的证明,康德称为二律背反,也叫自相冲突。

经验哲学的基本特征:

(1)以“经验”(既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充当神学的婢女。

(2)盲目崇拜权威,坚持神学教条主义。

(3)热衷于烦琐论证,搞形式主义。

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哲学的根本分歧

答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的根本分歧是:

(1)感觉经验是否可靠?

经验论者认为如培根认为我们所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感觉经验不仅是知识的来源,而且是完全可靠的。

唯理论者则认为感觉经验不可靠。

唯理论者如笛卡尔认为认识的源泉在于人的理性本身中,人们由理性本身,即依靠“理性的直观“获得认识。

笛卡尔极力贬低感觉经验的作用,指出理性的作用。

例如:

一座方塔,近看是方的,远看却是圆的;一根直的木棍,插入水中却像是折断的。

所以认为各种感官有时是会把错误的,因而过分依赖曾经欺骗我们的事物,也是很鲁莽的。

(2)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获得真理?

经验论者主张用归纳法。

归纳,指通过对个别事实的归纳,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归纳指通过对个别事实的归纳,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如培根的归纳法分三步,也称三表法,第一步广泛搜集事实第二步用合理的方法整理事实材料第三步归纳唯理论者则主张用演绎法。

演绎法指由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的方法。

笛卡尔认为获得真理途径,首先是通过理性直观的方法,用理性直观的方法去找出那些存在我们心中的清楚明白的观念,再通过演绎推理从已知的推论出未知的。

从而推演出一切真实可靠的知识。

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

逻各斯是就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理由”,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规律”。

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

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

认识“逻各斯”,思想要求在变化着的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

简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格拉的一句名言,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普罗泰格拉的认识论,即认为感觉是相互对立的两种运动的产物。

  感觉是与感知的主体不同的东西,同样,感觉也是与引起的对象不同的东西。

  因此,感觉实际上是被感知的东西的完全对应的知识,而不是对事物本身的知识。

每个感觉就其发生瞬间来说是真实的,与此同时发生了与事物相联的被代替的内容(感觉的内容),但是感觉并不认识事物本身,其结果是每一个人不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而是按照呈现在他那一瞬间的感觉去认识事物,按照这种相对论,对于每个人来说,事物就像在他面前表现那样。

在此意义上,以一命题表述:

人是万物的尺度。

简述德谟克利特的伦理观。

德谟克利特的伦理观与自然观向吻合。

按照他的自然观,一切都遵循必然性而发生,遵照必然性的生活才是愉快的。

这种愉快,他称之为幸福,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幸福,下面是他的一些建议:

  照顾好自己的灵魂,因为灵魂是人的善恶秉性所在,追求灵魂才是神圣的目标。

追求智慧,因为哲学解除灵魂的烦恼,智慧使人善于思想,善于说活,善于行动。

顺应自己的本性,不要做超越自己的事情,只关心力所能及的事情。

过节制的生活,不要追求过多的财富,把精力放在幸福必须的事情上面。

做正义和合法的事情,这样才能无所畏惧,无忧无虑,不要内心的谴责。

不过,知错而改悔的人能重新获得愉快,这等于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2赫拉克利特辩证法思想述评。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是建立在“逻各斯”思想基础之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同时也是世界秩序和原则。

这个永恒不变的原则就是“逻各斯”,它即是火的内在本原。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表现在:

(1)转化的关系。

事物无时无刻不再朝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万物皆变,无物常驻”。

(2)和谐的关系,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共存,产生出和谐。

如不同的颜色绘出逼真的肖像。

(3)同一的关系。

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如圆周上的终点和起点。

(4)相对的关系:

对事物某一方面的取舍有不同的标准,事物的性质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

  对立面的转化、和谐、同一和相对,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它的一般表达形式是:

“A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

这种表达方式称为后来哲学家的一个重要话题。

巴门德尼否认了他所表达的变化观,柏拉图认为它只适用于不可靠的感觉对象。

亚里士多德则以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否定了它的逻辑可能性。

但后人却从中发掘出辩证法的源头。

简述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

休谟坚持人们只能在经验的范围内研究因果性的问题。

他认为在经验中,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观念是从对象间的某种关系得来的。

首先,人们看到两个对象之间的接近关系,因此只有在时间上和学问上接近的东西才能相互作用,其次,人们看到两个对象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因先于果,果接续因,接近关系和接续关系是我们形成两个对象之间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但还不能由此提出一个完善的因果性观念,即两个对象之间必须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这是因为,观念即对象总是特殊的、各别的。

我们从经验中最多只能看到两个对象之间的接近或接续关系,但是,我们永远看不到它们中间有任何纽带”,即必然联系,看不到原因中存在着某种必然产生结果的能力。

休谟认为,原因和结果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西,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

人们之所以觉得因果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是因为这种观念是从对象的恒常会合中引出来的,是对象恒常会合在人心中形成的一种习惯。

论因果关系

休谟的经验主义和不可知论在他对因果关系的研究上得到最全面的体现,对因果关系的重视,与他认为“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面”的认识有关。

(1)认为因果观念是这样建立的:

我们知觉两个观念在空间相继出现,如果这两个观念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会把先发生的观念称为原因,把后出现的称为结果。

(2)认为因果关系是这样形成的:

因果观念久而久之会使我们形成这样的习惯:

每当看到一个观念时便联想到另一个。

这种在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联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联贯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因果关系。

(3)认为因果关系的基础无论在证明知识的范围内,还是在经验知识的范围内,都不能得到解释,即是不可知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

(1)命题的本义:

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

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

相对主义把知识归结为感觉,并把感觉等同于个人的感觉。

既然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事物,且感觉各不相同,那么,他们必然对事物的存在和本质做出共同判断。

进一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和标准,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衡量这些不同认识的优劣是非,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

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与质料的学说。

所谓质料是指现实主义上的实体,即经验世界的运动着的事物,形式是指逻辑意义上的实体,即实体以定义表达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经验世界的一切具体实体都有形式和质料,实在和谐在两个方面构成,这种观点后被称作“型论”。

根据形式和质料,实在与潜在所占的不同的比重。

具体实体被分为由下到上的等级:

实体的质料或潜在性越多,则形式或现实性越少,所处的等级也就用越低;反之则处在较高的等级。

实体沿着形式或现实性越来越多的方向上升,最后到达没有任何质料或潜在性的纯形式、纯粹的现实性。

 理念是柏拉图在解释世界普遍性时所使用的一个最高概念。

在柏拉图哲学里,他把“理念”作为理智的对象,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也即“理念”。

“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分离即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每一个理念都是一个普遍的类型。

个别事物都以分有或摹仿两种方式趋近“理念”,但永远不能达到完美的,最高的“理念”。

实体(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有两种:

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

亚里士多德在不同的场合谈到第一实体有不同意义,第一实体是个体事物或是形式,这就产生一个问题:

第一实体到底是事物的存在呢还是本质呢?

由于本质由定义表达,定义的一般形式是“种+属差”,任何定义必然是普遍的,而不能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定义,在此意义上,亚里士多德试图把本质个别化,把个别化的本质作为第一实体,以此调解第一实体的理论矛盾。

伊壁鸠鲁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

第一,原子除了有大有小和形状的差别外,还有质量的区别;第二,原子有质量是原子运动的原因,进一步肯定了原子自己运动的观念;第三,伊壁鸠鲁提出了原子运动的偏离说,即客体的偶然性存在。

“偏离说”为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找到了理论根据。

在认识论上,伊壁鸠鲁坚持以原子论为基础的“形象说”,更加强调感觉的作用。

.属性(斯宾诺莎)

在斯宾诺莎看来,属性是实体固有的本质特征。

无限的实体必然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其中每一个属性都各自表现实体永恒无限的本质。

尽管实体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但能够被我们认识的属性只有两个,即广延和思维。

这两个属性依赖于实体,而不能离开实体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广延和思维是同一实体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斯宾诺莎的属性学说是一种心物平行论的观点,即谁也不能决定谁。

样态(斯宾诺莎)

样态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学说。

斯宾诺莎认为,样式是由实体通过属性派生出来的。

实体的思维属性派生出的各种特殊的观念或意义,即表现各种具体的精神活动。

认为具体的样式存在着本质与现象、原因和结构、全套与部分、一与多、无限与有限、绝对与抽象以及永恒不变和运动变化等联系与区别。

斯宾诺莎在这里触及到了哲学上许多的对立范畴,看到了他们之间的某种联系和关系。

又由于他片面强调实体对样式的决定性的一面,就只看到一方决定另一方,而忽略了对立面的彼此影响、相互转化,实际上是把对立的双方割裂开来了。

 .爱尔维修功利主义伦理观述评。

爱尔维修把感觉论运用于社会生活,提出了他的功利主义伦理学说。

在他看来。

肉体感受性不仅是认识论的基础,而且也是伦理学的基石。

爱尔维修反对那种把道德原则看成是先验的、永恒不变的天赋道德论,认为道德原则具有相对性、可变性。

爱尔维修认为,道德观念的相对性、可变性根源于力图增加快乐、避免痛苦的“肉体感受性”,也即所谓的“利益”。

人们的利益的不同和变化,决定了人们道德观念的不同和变化,使人们之间在道德上往往发生分歧。

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不讲利益,就没有道德可言。

超利主义只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说教,祭司们要人们厌弃财富和权力,其目的就是利用人们的厌弃而把利益据为己有。

  爱尔维修认为作为人类活动的唯一推动力的利益,其根据就是肉体的感受性。

所谓的“利益”指的就是人们关于衣食住用行等生活方面的物质要求和对感情、荣誉、权力等的精神追求,归根结底,也就是对肉体上的快乐感受的追求。

把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叫做所谓的“自爱”,也即自私、利己,并且认为它是人人共有的、永恒不变的“人性”。

  爱尔维修的伦理学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矛盾,这就是:

一方面肯定道德原则的相对性、可变性,另一方面又认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是永恒不变的。

其次,爱尔维修所谓的“自爱”也是历史的产物,无非是利己主义的体现。

他把利益归结于某种抽象的、永恒不变地人性的要求,就表明他的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

  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是教会鼓吹的禁欲主义的对立物,它有利于论证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的合理性,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

他反复证明传统宗教无助于培养美德,并且是同道德相对立的。

他认为,在摧毁了旨在扼杀人的感情、理性和美德的基督教会及一切传统宗教,还必须在道德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真正的宗教,即世界宗教。

新宗教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培养美德,引导人们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建立良好的法律,使人们享受一切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