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智能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85806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我市智能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关于我市智能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关于我市智能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关于我市智能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关于我市智能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我市智能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doc

《关于我市智能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市智能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我市智能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doc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

智能城市建设的研究报告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智能城市”作为城市治理的一种新理念,逐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小城市所接受和认同。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相继提出建设智能城市的战略举措,到2012年底建设智能城市的城市极有可能突破400个。

为抢占先发优势,提高城市竞争力,加快推进我市的智能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是大势所趋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产业,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阶段的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而作为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智能城市是对城市生产、管理、运行等领域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从目前国际国内大环境看,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有其必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是城市转型的必然方向。

在城市人口快速增加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两难困境:

一方面,资源短缺、饮水卫生、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问题日益凸现。

另一方面,在享受良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提高生活的品质和舒适方面,他们对城市提供舒适宜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有效缓解这一矛盾,适应群众的新期待,各城市必须改变思路,应用新的措施和技术,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是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的增长始终快于大多数其他产业,它的发展大大带动了全球经济快速增长。

而“智能城市”理念的提出,实质是在为全球信息产业寻找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

智能城市建设对信息产业具有关联效应和催化效应,建设智能城市需要大量的智能基础设施、智慧产品和智慧设备,并由此催生一大批新的智慧产业。

因此,智能城市建设无疑对于当前探寻投资发展新热点,强化内生增长动力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智能城市”的理念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智能城市是以先进信息技术和多网融合为依托,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

因此,智能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信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超越“电子城市”、“数字城市”阶段向更高层次迈进的表现。

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是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智能城市的建设,将会促进人们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

在消费方式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消费、电视购物、远程服务等消费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实现成本节约与资源的循环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和产业转型;在生产方式方面,智能城市建设将推动使用智慧技术,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监管,改进监测、预警的手段和控制方法,从而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是政府提效的必然途径。

一个合格的“服务型政府”必然是一个更便捷、更高效、更透明的“智能政府”,而“智能政府”有赖于“智能城市”的建设。

相对传统的人为行政管理和决策手段,“智能城市”所提供的智慧化的城市服务手段,不仅带来了信息的公开透明,还可以大大提升政府执政能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决策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国内智能城市建设模式与沈阳模式取向

当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宁波、武汉、杭州、深圳等地纷纷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由于其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不同,各个城市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一)国内智能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目前,我们通过对一些城市已经提出的智能城市发展战略综合分析,将国内智能城市建设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先导的智能城市建设模式。

这种模式从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出发点,通过铺设光纤骨干网、实现有线网络入户、无线网络覆盖公共区域,增加网络带宽,提高网络覆盖率,推进三网融合、大规模部署无线信息采集设备,以建成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互联互通的城市信息网络,实现智能城市条件的首要目标——感知城市。

例如,处于我国西部通信战略高地的成都,2009年开始“无线成都”建设及运营,其构建的“无线成都”应用平台来拓展其应用,重点发展成都物联网产业的通信基础。

以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为先导进行智能城市建设的城市还包括上海、重庆、南京、扬州、温州、福州、厦门、烟台等多个城市。

二是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为驱动的智能城市建设模式。

在感知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的产业,出台物联网产业扶持政策,大规模建设物联网产业聚集园区,吸收、培养科研人才,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一批示范项目,按照先培育产业发展,再扩展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应用的模式来进行感知城市的建设。

例如,目前无锡制订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是在未来五到十年,充分利用国家传感网络创新示范区的优势条件,巩固、提升和扩大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先发优势,抢先进入全国和世界“感知城市”发展的前列,达到提升无锡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以这种模式建设智能城市的还有天津、杭州、广州、西安等城市。

三是以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为突破口的智能城市建设模式。

这种模式在建设感知城市时,强调社会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物流供应链、城市管理等领域开展一大批示范应用工程,建设一批示范应用基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地进行感知城市建设。

例如,昆明侧重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智能城市。

重点建设智慧交通,以实现现代化的智慧交通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昆明的交通能力;智慧物流,根据地理优势条件,利用现代的电子口岸和综合物流服务平台,建设面向东南亚和泛湄公河流域的物流集散及物流产业;智慧医疗,通过推动昆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智慧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药品管理监督等;新型学习型电子政务平台,实现向服务型的高效率政府转型。

这种智能城市建设类型还包括北京、宁波、武汉、深圳等城市。

(二)沈阳智能城市建设模式取向

通过比较以上三种模式,按照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提出的意见,结合沈阳目前智能城市建设的基础现状,我市智能城市建设模式宜采取整体推进模式。

近期可以社会服务与管理方面先行突破为引领,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以及人口和土地资源、城市交通和综合管理、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上进行先行示范建设。

通过采取以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为突破口的智能城市建设模式,加快构建智能沈阳市民服务体系,优化和提升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提升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逐步实现整体科学推进。

三、我市智能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市以推动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在加强智能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布局、推进重点领域数字化应用、引导企业广泛参与智能城市建设,以及完善组织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具备了发展“智能城市”的现实基础。

(一)有利条件

1.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我市作为辽宁及东北地区的通信枢纽,已经建成了包括交换、传输、数据、宽带、互联网在内的规模庞大、技术先进的立体通信网络,基础通信设施和网络规模处于国内一流水平,无线城市、三网融合等项目得到快速推进。

据统计,我市3G手机信号覆盖率已达99.5%,机场、车站、广场、体育场馆、行政机关、医院、学校、酒店等主要人员聚集区已经实现了WIFI无线热点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已经实现村村通宽带。

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03.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81.5万户,国际互联网登记注册用户153万户。

2.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发展最快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是我市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011年,信息产业主营收入1250亿元,同比增长33.1%,成为沈阳市继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之后的第4个超千亿元的支柱产业。

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数字医疗、家用视听、手机以及IC(半导体元件)装备制造等一批重点企业和产业集群;软件业保持迅猛发展势头,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系统软件以及动漫游戏等优势领域日益凸现,软件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整体实力持续增强。

3.信息化应用深入推进。

全市各级政府机关对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重点建成了党政信息网核心平台、政务信息公开体系、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数字城管指挥中心、“110、119、122”三台合一指挥中心、交通运输调度指挥中心、林业信息化核心平台、房地产信息平台、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在方便市民服务、丰富管理手段、提升工作效率等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

除此之外,我市社会信息化应用快速发展。

中国沈阳政府门户网站、96123市民服务热线和政务公开平台已经逐步成为市民知情办事的重要载体。

4.“两化”融合推进速度加快。

在工信部批准我市成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以来,我市的“两化“融合工作已经进入全面渗透、加速转型和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并逐步构建起完善的组织体系、引导体系和服务体系“三大体系”。

截至目前统计,参加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的大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普及率97.5%,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89.13%,企业供应链管理(SCM)普及率90%,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75%,平均产品研发周期、客户响应速度的提升率均已超过20%,库存下降率达到了16.5%,提升财务决算速度超过20%。

全市大型企业信息化组织机构普及率、信息化制度建设普及率、信息化基础设备普及率均已达到95%以上。

(二)制约因素

在看到推进智能城市建设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市智能城市建设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和困难。

主要表现为:

1.信息化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

全市缺少集中统一、协调有力的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步伐。

城市信息化以行业纵向应用需求为主导进行建设,缺乏市级层面的总体架构和有效的整合,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特别是尚未制定信息资源共享标准,不能实现互联互通等,形成了许许多多“信息孤岛”,影响和制约了政府部门之间业务协同发展。

2.信息化建设不均衡。

由于全市缺乏统一的智能城市规划和指导,各个部门过分强调自身的特殊性,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不同行业、领域及不同区域信息化发展程度还很不均衡。

3.行业人才匮乏。

国外凭借几十年的发展,在信息化领域积聚了大量人才,而我市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时间较短,技术创新型人才较为匮乏,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

沈阳市的企业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薄弱,目前全市进入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很受限制,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四、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智能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智能城市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具有涵盖领域广、涉及部门多、前期投入大等特点,而且在国内许多率先建设的城市中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成功经验,更多的是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

因此,我们必须在学习借鉴中国工程院潘云鹤院士在沈学术报告基础上,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提出如下操作性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建设管理机制

以我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为基础,成立我市智能城市建设工作专项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领导参加,负责确定智能城市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统一、高效、畅通的协调推进机制。

设立智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智能城市建设的项目推进,制订智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推动智能城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特别是智能产业基地、智能应用具体项目的有关责任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推进小组,明确分工,确定责任。

同时,完善智能城市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机制,对立项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