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目及答案.docx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目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目及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目及答案
概念
1、社会学研究的价值
社会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生活。
首先,社会学可以使我们从其他的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观点来了解社会世界;
其次,社会学能够为我们提供自我启蒙,即增加对自我的理解;
第三,社会学研究为评估政策的成效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和实际的帮助。
2、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社会联系、社会背景、社会结构。
米尔斯:
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
因此,具有社会学想像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从而看清自己。
社会学的想象力或者说社会学视角,有助于我们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更广阔社会的问题。
社会学想象力——社会联系、社会背景、社会结构
3、“安乐椅”哲学
孔德认为回答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社会生活中。
正如科学的观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他认为科学的观察也可以解释社会的基本定律——安乐椅哲学。
孔德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要改造整个社会,使之成为一个更加适合人们生活的地方
4、社会学的经典理论
三种主要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库利、米德考察小规模社会互动模式,研究人们如何使用符号以形成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并互相沟通。
功能主义---孔德、斯宾塞考察大规模社会互动模式社会是由相互联系、协同发挥作用的各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
冲突理论----马克思考察大规模社会互动模式认为社会是由激烈争夺稀缺资源的竞争性群体构成的,本质是对权力的争夺
5、社会学的创始人
孔德。
社会学创始人法国人把科学方法应用到社会世界的想法,也就是所谓实证主义,是由孔德首先提出
斯宾塞英国人社会学第二创始人反对孔德关于社会学应指导社会改革的主认为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适者生存——社会达尔文主义
6、新教伦理
韦伯不同意马克思关于经济是社会变迁核心力量的主。
他认为是——新教伦理孕育了资本主义。
罗马天主教鼓励信徒坚守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新教信仰体系则鼓励其成员接受变迁。
不同意罗马天主教信仰的新教徒认为:
经济上成功是符合上帝旨意的,从而,他们过一种勤俭的生活,把多余的钱用于投资,于是资本主义诞生了。
韦伯把这种对生活方式的自我否定称为新教伦理,把积极进行资本投资以赚取更多财富的意愿称为资本主义精神。
在研究中,他比较了罗马天主教国家和新教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他发现资本主义在新教国家得到了更加迅速而发展。
7、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
人口、资源、环境、文化
8、人口的自然构成、社会构成
自然构成:
性别、年龄、残疾人员状况
社会构成:
阶级、劳动力资源、在业人口的行业和职业、文化教育程度、婚姻、家庭状况、民族、信仰、语言、地区分布
9、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马林诺夫斯基:
文化是一个总概念,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成就;文明是一个分概念,指文化发展中的进步方面。
文化是一个中性词,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是文明的基础,而文明是文化的高级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才出现的,或者说是较高阶段的文化。
文明往往代表着进步,不代表落后,而文化则有进步与落后之分。
10、举例说明物质文化、规文化、认知文化、符号文化
物质文化:
文化的物质部分,包括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东来阁、图书馆,钢笔、杜甫江阁等
规文化:
用来约束人们社会互动的规则与标准——右行还是左行,课堂纪律遵守还是不遵守,买票要排队
认知文化:
由思想、态度、价值观念、信仰等构成,为社会中的成员提供了观察世界、了解现实的手段——三从四德,诚实守信,三纲五常,热爱劳动等
符号文化:
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事物的东西,所有的文字、数字、图画等都是符号——学院校徽,原生态歌舞,文学作品《蛙》
11、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文化的基本容
文化特质:
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文化的细胞。
一个文化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
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如汉字、纸、墨、笔、砚、筷子、衣服、座位、国旗等,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行为形态和精神产品,如右手握筷子、在隐蔽处穿衣、让座、四书五经、下跪、磕头、鞠躬、握手。
其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立成一个单位,有其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
对一个文化体系的了解从文化特质开始——对爱摩斯基人的了解:
狗拉雪橇。
人:
米粉
文化丛:
也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往往与人们的特定活动有关。
且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
如筷子、瓷碗、八仙桌、菜肴、酒水、吃饭的方式等,构成了饮食文化丛。
再如丝绸、旗袍、端庄等构成中国服饰文化丛。
例如过年习俗:
放鞭炮、贴对联、穿新衣等等
文化模式:
即一个社会中所以文化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有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各民族或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即文化模式的不同。
如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众多的农村人口,浓厚的家族观念,重人伦,对祖宗与传统权威的崇拜等互相联系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模式;也有普遍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以下9个部分:
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
12、社会化
指个体通过与社会互动,逐渐获得个性与人格、化文化和社会角色知识的过程。
此定义指明了~的3大功能:
个人自我完善、文化传承、社会稳定。
儿童或其他社会新成员学习他们那种社会的生活方式过程被称为社会化,它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行为不断被社会互动所形塑。
社会化本质是角色分担,即化社会角色并学习如何扮演他们。
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社会化分为初级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社会化途径是社会教化和个人化
13、镜中我理论
19世纪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家、符号互动学派的代表人物——库利。
库利发现:
“自我”是人性的独特方面——是社会形成的,是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形成的:
两句话:
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一面镜子。
反映出对方的情况,从对方那里知道自己的情况。
自我意识三个基本要素(三个阶段):
1、我们想象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感觉阶段
2、我们对别人的反应的解释——解释或定义阶段
3、我们形成了自我观念——自我反应阶段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
库利将通过观察别人的对自己的行为反应而形成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镜中我”三个阶段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不断感知、不断判断、不断修正——自我是一个永远不会完成的产品
14、角色扮演理论
米德,符号互动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
核心观点:
游戏对于自我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自我逐渐形成,儿童学会把越来越多人的期望化。
他将“自我”分为:
自我=主我(I)+客我(me)
主我:
自我的一部分,是其主动、自发和创造性的部分。
我推他
客我:
自我当中作为客体的部分,由我们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化的态度、认识组成。
他推我
主我和客我概念强调的是:
我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
我们需要接受别人的反应,同时,我们也会评价他人的反应,并将其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主我”会监督“客我”,帮助我们调整行为使其更符合他人期待。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学会扮演他人(社会化)需经历三个阶段:
1、模仿阶段:
三岁以下,没有与他人相区分的自我概念,模仿他人的姿态和语言,为角色扮演做准备;
2、玩耍阶段:
3-6岁,扮演重要他人和特殊他人;
3、游戏阶段:
玩耍被组织起来成为游戏。
角色能够互换,如篮球比赛。
15、人格的含义
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
或者:
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如同电脑的软件)。
人格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本我、自我、超我
16、社会化主体(机构)
社会化主体:
影响我们自我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生活取向的人和群体。
包括家庭、邻里社区、(基本道德观念)、幼儿园、学校、同辈群体(小圈子,兴趣小组)、体育运动(教育价值:
合作,勇敢,成功,吸引力)、工作场所(对自己的认识:
能力,成功,生命)。
18、生命历程标准时间表
生命的时间安排是指一个社会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特定角色和事件所发生的时间的后果的期望。
一个社会一般会有一个“标准时间表”即主要生活事件和社会角色发生的恰当时间,表明了一个社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期望。
18、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
宏观社会学关注社会大的特征,冲突理论和功能主义是宏观社会学分析的典,考察影响人们的大规模的社会力量。
拾荒者:
处于社会的底层,失去很多机会、社会福利和权利,如教育、医疗保障
微观社会学考察社会互动,符号互动理论侧重研究面对面的互动,是微观社会学研究的典。
拾荒者:
生存策略、人际交往,家庭与朋友关系、休闲活动
两种方法各有侧重,两个视角的运用,对于获得关于社会生活的更完整理解是必要的。
19、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
社会要素或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具体而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
广义的社会结构:
社会各个基本活动领域即社会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般状态。
狭义的社会结构:
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社会景象,它为我们的行为设定了限制。
由文化、社会阶级、社会地位、角色、群体和社会制度组成。
这些构成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基础。
社会结构的构成要素:
文化、社会阶级、社会地位、角色、社会群体、社会制度(设置)。
20、先赋地位
自然而然获得的社会地位。
并未要求、不能做选择,也不能随意地被改变。
如民族、种族、年龄、性别和某些家庭的地位。
世袭、遗传
21、地位象征
识别一个地位的标识。
有些地位象征是标识人们对其社会地位的满意,而有些地位象征则是带有强迫性的,惩戒的。
《红字》
22、角色失调
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败。
如包括角色冲突(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部产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不清(在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角色中断(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角色失败(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23、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上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交流而发生的社会交往。
24、初级群体
根据群体成员间的关系亲密程度划分出的。
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是规模较小、非专业化的群体。
是人们最初步、最简单的组织形式。
如:
家庭、朋友、室友、私党、班组等
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
成员有限(2-30人);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出了全部个性;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群体整合程度高;成员难以替代;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
1、活动空间接近2、接触时间长3、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过多的拘束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
次级群体:
公司,军队,政府机构,学校等。
次级团体则规模较大,并且“分工互赖,以非情感的依赖相结合”
25、非正式群体
主要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与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来划分。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地,其成员之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益、义务与彼此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
如同乡会
26、六度理论
又叫小世界理论。
看似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有着神奇的联络。
有时只需通过三五个人就能够将世界上任何两个人联系起来。
六度空间理论指出: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这就是六度空间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
与其说六度空间理论是一个人际网络的规则,不如说是一种人际联系的理念:
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
显然,随着联系方式和联系能力的不同,实现个人期望的机遇将产生明显的区别。
27、性别
“性别”这一术语是指男性与女性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差异。
性别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概念的建构相关。
它并不一定是一个人生物性别的直接产物。
“性别”是社会创造的概念,它赋予男人或女人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身份。
28、第三性
女性主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和宣传的一个新概念。
认为:
在传统的、按照生理状况来划分的男女两大性别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社会性别。
这个第三社会性别主要是指无论哪个生理性别的同性恋者、易性者、易装者等等。
第三性成为正式性别。
29、核心家庭
由父母与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类型。
三种具体形式:
仅有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
30、家庭的功能
生理需求满足功能;保障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延续功能;经济协作功能。
31、社会分化的类型
水平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并非不平等的分化,这种分化只是他们在职能上的差别。
水平分化一般表现为社会分工和生活的多样化,它使得社会的异质性增强。
比如,大学生毕业后有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有的从事行政工作、有的进入经济领域,他们在职业上的分别是水平分化。
垂直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社会不平等。
33、社会不平等
由垂直分化所造成的差别叫做社会不平等。
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不平等现象是长期、普遍存在的。
33、社会分层的作用
积极作用:
A能够保证一批社会精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社会创造性活动中去,从而有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B激励人们去奋斗,去竞争,如高考机制
消极作用:
A导致社会不平等,尤其导致剥削和压迫现象的产生B社会分层和社会差别的广泛存在,也是社会犯罪的重要根源,如泰国的社会对立
34、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财富(经济地位)、声望(社会地位)、权力(政治地位)。
韦伯提出社会分层的要素有三个:
经济、声誉、权力(多元分层论)(名、利、权)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阶级划分阶级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市场购买力”。
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出身门第、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样式)。
权力地位是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与权力的大小确定的。
权力分层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
三个分层标准相互独立;社会地位不一致,三个标准可以相互转化。
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强调社会协调。
35、结构性流动
结构性流动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一般具有规模大、速度快、变动剧烈等特点,能够给分层体系注入活力,能够提供更多的向较高地位的社会位置流动的机会。
造成结构性社会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是经济的迅速发展,二是社会结构的重大改变。
36、精英循环
37、精英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
用帕雷托的话来说,精英是指“在一定活动圈子中具有最高才能指数的人”。
帕雷托把精英分成两类:
一类是直接或间接掌握权力的统治精英,另一类是在各自领域成就非凡的非统治精英。
精英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是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
精英流动又称精英循环:
即非上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为精英人物而替代老精英。
如果统治精英或非统治精英拒绝来自公众的更具才华的成分的输入,就发生精英循环受阻,而其结果是:
或者社会秩序衰败、国家和社会失衡,并导致社会堕落;或者造成新的精英运用暴力推翻过时的、无能的统治者精英。
37、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P323
A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和容,决定性作用);
B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结果);
C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力量);
D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先声);
E人口因素(基本前提);
F环境因素。
38、中国的二元结构
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以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为同质的现代化经济一元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
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市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况是发展中国家结构存在的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39、社会问题
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失调,使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当一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受到影响,社会进步受到障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构成要素:
1.必须要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3.这种失调必须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4.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特征:
普遍性、复合性、周期性、破坏性、集群性、客观性、特殊性。
分类:
1、从社会问题发生的领域划分——政治性社会问题、经济性社会问题、文化性社会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问题。
2、从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划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劳工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交通问题、犯罪问题、生态问题等。
3、从社会问题的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地区差异分——普遍性社会问题和特殊型社会问题
4、从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分——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和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
思考题【有差异,谨作参考】
4、为什么涂尔干认为自杀反映了社会整合的状况?
《自杀论》:
每个国家自杀率各不相同,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自杀率却常年稳定。
社会中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自杀率,而且各自保持稳定。
自杀不只是某个地方的某个人决定杀死自己的个人事件,在自杀的后面还有社会因素,这是为什么自杀率相当稳定的原因。
在某些群体中,能使群体远离自杀的社会纽带较弱。
例外:
有些较强的社会团结也会鼓励自杀,如因为对配偶去世过于悲伤而自杀。
迪尔凯姆(涂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主要理论观点:
——社会整合有两种基本类型:
一是“机械团结”,二是“有机团结”;——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社会整合程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
5、如何理解文化融合与文化多样性?
【XX】
文化融合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
文化融合的过程:
①接触。
两种文化由传播而发生接触,这是文化融合的前提。
②撞击和筛选。
每种文化都具有顽强地表现自己和排斥他种文化的特性,两种文化接触后必然发生撞击。
在撞击过程中进行社会选择,即选优汰劣。
③整合。
以原来的两个文化体系中选取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如现代美国文化就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文化融合是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
指两种比较接近的文化体系接触后,原来的文化体系随之消失或改变其形貌,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
文化多样性指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
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部与其间传承。
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是: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因则是: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应遵循的原则是:
既保持各民族文化差异和平等竞争的权利,又维护文化互动交流、自由创造的权利。
6、国人在国外花钱不讨好反映了一种什么文化现象?
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文化所表现的区别要比热的皮肤颜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现的区别深刻得多。
地域、疆界只能划出两个国家、民族形式上的区别,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其在本质上的区别。
国人在国外花钱不讨好反映了是一种指文化冲突。
即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
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
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冲突叫做文化冲突。
根本在于中外文化的冲突,而所谓不文明现象以与其他纷纭都是其延伸的结果。
在你这里是合情合理的东西,在那里就变成难以接受的事物。
中国游客面对这份世界前列不应过分的自责,有色看待,更不能菲薄自我迷失在文化的冲突中。
文化中心主义:
9、米德认为,自我是一件永远不会完成的产品,如何理解?
我们在出生时并不知道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甚至不知道自己是男是女。
在以后的岁月中,我们要学习形成思维能力、人格、道德和情感,要形成自我等等。
自我=主我(I)+客我(me)
主我:
自我的一部分,是其主动、自发和创造性的部分。
我推他
客我:
自我当中作为客体的部分,由我们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化的态度、认识组成。
他推我
主我和客我概念强调的是:
我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
我们需要接受别人的反应,同时,我们也会评价他人的反应,并将其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主我”会监督“客我”,帮助我们调整行为使其更符合他人期待。
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作为意志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人的思维、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
10、如何理解人格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本我:
每个孩子天生具有本我。
本我是弗洛伊德用来描述使我们寻求自我满足感的驱力。
婴幼儿的本我表现在饥饿或者疼痛时候会哭;追逐享乐的本我在一生中都存在,它要求基本需要的立即实现:
关注、安全、食物、性。
自我:
平衡力量。
本我要求立即的满足会与他人(特别是父母)的需要产生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此时,人格中的第二个基本要素出现了——自我。
自我是本我和限制本我的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力量。
同时,自我还负责平衡本我和第三个要素——超我,通常又叫良心。
超我:
超我代表了化于心的文化,即从社会群体中化的规和价值。
当触犯社会规时,超我作为人格中得到的力量,会唤起负罪感和羞耻感,当遵从时,则唤起骄傲感和自我满足感。
本我最接近兽性,符合“快乐原则”,自我符合“现实原则”,超我符合“至善原则”。
为了了解指导个体行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动力,弗洛伊德开发出了一种人格模型。
他把人的个性分为三个要素:
本能冲动(ID),自我意识(theego)和超越自我(thesuperego)。
这些要素并不是大脑里所发现的物理结构,相反,它们所代表的是人格的一般模式,它描写了各种行为和激励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