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53219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

《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

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名称:

伤寒论条文398条作者:

张仲景

朝代:

东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家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

(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促,一作纵。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

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一斤膏(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

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

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

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

(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

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促,一作纵)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

(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

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须臾啜热稀粥一升,助药力,取微汗。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

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

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

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

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炙)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芒硝半升甘草二两(炙)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5.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

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

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

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

 

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绵裹,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者,止后服。

81.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

 

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

日三服。

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眼皮跳动,肌肉掣动)不得眠。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方本阙。

89.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一作逆。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

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

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

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

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

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

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盒饭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

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

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107.伤寒八九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