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物古玩大观3.docx
《中华文物古玩大观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物古玩大观3.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文物古玩大观3
中华文物、古玩大观3
中华文物、古玩大观3
南朝岳州窑青瓷划莲瓣纹十系罐
高29.3厘米、口径20.3厘米、腹径28.8厘米、底径14.6厘米。
罐平沿、直口微侈,宽肩、腹微鼓,斜直收成平底。
肩有十系,其中六横桥系,单桥与双桥对称,四竖双条系两者相问排列。
肩部系下饰弦纹两道,腹上部划纹一道,在肩与腹之间弦纹界内又划以竖绕分为二十格,每格作覆莲纹,腹部模印团莲纹十二个,腹下部亦以竖绫分为二十格,每格又饰一个仰莲瓣纹。
釉色青中泛黄,罐内仅口部施釉,外部大半施釉,釉开细纹片,挂釉处呈黄绿色玻璃状,晶莹明亮。
胎质白色,虽有掺沙,仍较为细腻,造型规整,制作精细,实为青瓷器中不可多见的珍品。
出土时且发现“太货六抹”钱一枚。
经考证,此件为南朝(陈)遗物,由南方湘阴窑烧制。
东汉绿釉九联陶灯台
高65厘米、宽39厘米。
胎呈红色,遍施翠绿色厚釉。
灯台造型的母体似为连理树。
灯座呈喇叭口形,顶端托一圆盘,上承一支鼓翼的瑞鸟。
中心柱上分三面伸出九支S形垂蔓。
每蔓根部压一个三角形镂雕叶丛装饰,起遮光作用;顶端托一个可盛油盏的圆盘。
穿插成三个层次,使造型富有节奏和韵律感。
商硬陶云雷纹罐
高21.5厘米、口径15.4厘米。
棕色印纹硬陶。
小口,宽折沿,长颈斜直、圆肩、深腹略鼓,圜底。
肩部有三个对称扁蝶形耳。
颈部饰弦纹、腹与底满饰密集的云雷纹几何形图案。
烧成温度较高、胎质坚硬,装饰华丽,系商代具有代表性的几何印纹硬陶器。
唐长沙窑绿釉镳斗
高5.5厘米、口径12.5厘米。
状如盆,敞口、宽沿、圆腹、环底,口边置流和方形空銎柄,柄中对穿一小圆孔,为拴固木柄之用。
外壁露胎,灰白色。
器内施绿釉,釉质浑厚、素雅,色碧绿而不清透。
长沙窑釉色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创新。
绿彩作为瓷器彩画装饰,运用较为普通,而作为素釉单彩装饰一件器物乃不多见。
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八角枕
高10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18.5厘米。
八方有角朝外,以保睡梦平安。
白地黑花,对比醒目。
线条圆润舒展之中不失坚挺硬朗。
由此窥见见北宋磁州窑系纹饰风格之一斑。
虽为残器,然面世稀少,亦弥足珍贵。
元景德镇窑青白釉螭龙纹葫芦形执壶
高13.1厘米、口径2.5厘米。
小直口,壶身为葫芦形,长弧流,贴附在下截圆腹之上,另一侧置束带形曲柄,柄端分别附于上下壶体之上,柄上端为螭龙首,柄下端饰螭龙尾,乎底无釉,胎厚坚硬,釉色发青,造型生动,别有一番情趣。
青白瓷葫芦形执壶是元代青白瓷中新创烧的品种之一。
明洪武景德镇窑红釉梨式壶
通高21.5厘米、口径4厘米。
梨形,壶颈较元代稍短,比永乐时稍长。
流弯曲不自然。
底足平削,底边垂直。
足内较深,镟削整齐。
胎质细而洁白。
器表有旋坯痕,釉层较薄,呈暗红色。
这是洪武时期的典型器物。
清嘉庆景德镇窑黄地粉彩八吉祥纹双耳炉
高23.5厘米、宽25厘米、口径14.7厘米。
炉仿作青铜鼎造型,方唇,柬颈,圆鼓腹,腹部上支鋬式冲天耳,中有一穿孔,小平底,下设三只蹄足。
黄地粉彩绘画,口沿面和平底外周为三角纹,口沿、双耳侧面与蹄足胫部各绘一周两方连续回纹,颈部、双耳、蹄足上和外底面绘宝相花纹,肩部是一周如意云装饰带,腹部绘主题纹样——宝相花托八吉祥纹。
口侧沿红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一行篆书款。
此炉为清代官窑生产的佛前五供之一,另有觚、灯各两只。
乾隆双耳活环金瓶松树花卉景(清)
双耳活环金瓶松树花卉瓶景,清乾隆,造办处造,通高64cm,瓶高22.5cm,瓶口径8.8-6.2cm,腹径14.4-10.8cm。
清宫旧藏。
明代万历填彩漆双龙纹长方形委角盒
漆器是以木或其它材料造型,经髹漆而成的器物。
具有实用功能和欣赏价值。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藏漆器最多最丰富的博物馆。
藏品达一万八千余件,其中以元明清三代传世作品为主,兼有少量早期作品。
在元明清三代的作品中,又以宫廷作品为主,兼有部分民间作品,其中珍贵文物325件。
这些漆器工艺不仅种类齐备,内容丰富,且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和研究价值,是世界工艺美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填彩漆双龙纹长方形委角盒,长38.5cm,宽23.3cm,高14.7cm
盒木胎,长方形委角,椭圆形圈足。
通体填彩漆纹饰。
盖面黑漆弦纹开光,开光内“卐”字锦地上饰双龙戏珠,中间云托宝瓶,瓶中插戟,上挂银锭和方胜,间布祥云,下饰海水江崖,寓意吉庆平安、寿山福海。
器与盖的斜壁各有四开光,开光内黄漆地饰缠枝莲花,器口边饰串枝花,足边饰云纹。
盒内及外底髹黑光漆,底的上边镌刻填金楷书“大明万历癸丑年制”横行八字款,癸丑年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此盒造型端庄大方,比例适度,边角破直线为曲线,富于变化,为万历朝首创。
装饰内容为传统的吉祥图案,纹理清晰,填饰细腻。
色彩以红、黄、赭、绿、黑等色组合,沉稳和谐。
器表光滑,磨制精细。
此盒具有显著的宫廷特色,为万历时期代表作品。
清代紫砂四系扁壶
此紫砂四系壶高度为12厘米,口径为2.5厘米,形状扁圆,壶嘴置于壶肩处,短小略弯,与壶口齐平,壶身两边有四半圆形环,为系绳之用,下部椭圆为底托,十分平稳,底托之中有孔相通,用绳穿出经过四系将壶整个兜起来,背在身上携带方便。
此器构思看似简单,但使用起来极其合理。
用料泥色深紫,装饰印模,壶身一面一枝花卉,有明代遗风。
此壶缺盖,因使用时将酒灌满,行动时为不使酒满泼洒,乃使用木塞一塞,方便实用,久之,无盖亦属正常。
此壶为清早期之器,原型应是早年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跨在身上随时饮用之器,而后又为军旅携带用品。
故此器中使人感觉到有一种慓悍骑兵之气息。
老排长(6660409)战国末至西汉初玉镂雕虎形剑璏
长6cm,宽2.6cm,高2.8cm。
剑璏(音卫)黄玉质,虎首前部有褐糖色,身侧有黄色沁斑。
器表抛光精细,有很强的玻璃光泽。
此件为改制器,上端为一匍匐前行之虎,下部原有纹饰,部分磨去,并开出矩形孔,变为剑璏。
虎面狰狞,张口,瞪眼,呈伺机扑杀猎物之态,足尾劲健有力。
绞丝尾,已断残。
剑璏矩孔的四角处各饰一只兽面,仅眼部突出,眼下均有浅圆槽痕迹,可能是加工过程中遗留之痕。
此器经改制后造型十分独特,器身虽留下较多的加工痕迹,但因虎的形态显得生动活泼,精细的抛光使器物润滑光亮。
西周几何印纹四系硬陶瓿
高21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4.5厘米、腹径20.5厘米。
印纹硬陶。
小口、直领、圆溜肩、扁圆腹、假圈足。
肩与腹间周围有四个对称的竖耳。
通体满饰席纹,胎质坚硬,呈灰褐色。
造型秀丽,装饰美观。
三国青瓷庖丁剖鱼俑
高18.1厘米。
俑首着空顶帻,即以一巾在额际环脑一圈束发。
面容扁平,肥鼻大眼,眉额间印“白毫相”,上着交领右袵衣,下系多褶裳。
跪于四足俎前,左手按俎上之鱼,右手操刀,作除鳞剖鱼状,神情专注。
俑姿笨拙僵直,然不失气韵自如。
捏塑成型。
瓷胎坚细黄灰。
釉色青黄,密结不牢。
剖鱼俑眉间白毫相的出现,说明此时佛教的传播在夏口(今武汉)一带已比较普及,崇信佛门已成为时尚,就连身份当属社会下层的厨役也要追随其间。
西晋熊顶油灯
釉色淡青,灯坐底下有三只兽足。
灯柱有为一熊,熊两前爪抓油碗底坐。
造型奇特,工艺精巧。
灯中之宝!
南宋吉州窑绿釉刻花小洗
高3.5cm、口径10.5cm。
吉州窑在今江西吉安,该地古属吉州故得名。
吉州窑是一处民窑,南宋时最盛,创造了许多独有的瓷品如黑釉剪纸贴花、黑釉木叶纹、虎皮癍等等。
风格清新独特,为现代收藏家们所喜爱。
吉州窑的低温绿釉瓷是当时民间常用的,除了日用具外也有不少专用的摆设或者是冥器。
这件小洗,中心采用刻花手法饰盛开的菊花一朵,整器罩低温绿釉烧成,胎土洁白细腻,制作精细,是典型的南宋时器。
元乐平窑青白釉划花莲花纹碗
高6.4厘米、口径17.4厘米。
口沿微外撇,圈足。
内外均施青白釉,口沿无釉。
器内刻划莲花水禽纹,纹饰线条简练流畅。
外壁刻莲瓣纹一周,为上下两层。
明漳窑螭耳三足炉
高7.8厘米、口径10厘米、足距7厘米。
斜直口,扁圆腹,圈足,下承三兽足。
炉身两侧贴附对称螭龙为耳;肩部堆贴花纹一周;炉身凸起弦纹数道;圈足外墙堆贴复蕉叶纹一周;三兽足上堆贴人首纹。
釉呈米黄色,开细小纹片,釉层莹润。
胎体细薄,胎质坚密凝重。
迎光透视,呈淡红色,质感如象牙般温润。
这炉的造型、纹饰均仿青铜器,充满古朴韵味。
属漳窑炉中的上乘之作。
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冰梅纹盖罐
高13.8厘米、口径4.2厘米、底径6.6厘米。
直口,丰肩,弧腹,内圈足。
口、颈及圈足露胎,内外施釉。
肩部饰一周带状“人”字形篦纹,器身为冰梅纹。
以青花为地,色翠蓝,有浓淡层次,作冰裂状;梅花为白色。
盖为圆形平顶式,盖顶以一朵白色梅花为中心,周围为冰裂状青花蓝地。
胎质细白坚致,露胎处有旋坯痕。
整器较沉,有棕眼。
唐巩县窑白釉双龙饮瓶
高41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10.5厘米。
胎釉形富有时代特征,捏塑双龙耳生动奇巧。
为唐初经典器物。
虽小有瑕疵,难掩其夺目神采。
北宋耀州窑青釉柳斗形杯
高8.5厘米、口径10.1厘米、底径2.9厘米。
小敝口,厚圆唇外翻卷,束颈,溜肩,鼓腹,小底,卧足。
在杯的肩部饰有多条刻划花平行线弦纹,弦纹下的鼓圆腹上刻满象征柳条编织纹的同心圆多条圆弧纹。
杯通体内外饰青釉,釉色青绿,玻璃质感较强,富含气泡。
卧足露胎,胎浅灰色,质细密。
该杯的造型和纹饰与柳条编织的箩筐相似,故名柳斗杯。
此种造型曾见于定窑白瓷,在青瓷中仅耀州窑多有发现。
柳斗杯在该窑始出现于晚唐,五代时流行,且以写实性的柳斗编织纹为主。
到宋代纹样简化,不见写实编织纹,改以象征纹为特征。
元景德镇窑青花方形小罐
藏高6厘米、腹径6厘米。
器呈四方形,方口,肩部四角有系,平底无釉。
器外均施青白釉,四面釉下绘青花梅雀纹,青花呈灰黑色,笔绘简练随意,清新活泼。
明龙泉窑青釉划花三足洗
口径29厘米,高13厘米。
这件青釉划花三足洗,口径29厘米,高13厘米。
直口,平沿,束颈,扁腹,洗底下部承三个蹄形足,三足之间有直径10.7厘米凸出的饼形底,底高1厘米,并微内凹;洗内底有直径14.5厘米的露胎,内外底无釉。
器身纹饰分为颈部和腹部两部分。
颈部内凹较深,有两道弦纹,上压有一周篦花的水波纹,腹上部刻有弦纹一道,弦纹以下至洗底,篦划呈交叉状的菱形格子纹,菱形格内饰指甲纹,指甲纹较深,整个工艺把握准确,很有规律,显示出工匠操作技艺的娴熟。
全器施青绿色釉,釉薄而透明,釉下有不规则大小细碎开片。
洗内底和外底露胎部分均有大片“火石红”。
器物造型设计规整、大气,给人以典雅、端庄的美感。
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五老图笔海
高14.7厘米、口径18.4厘米、底径18.1厘米。
此器直身平底,内外施透明釉,底心一圈有釉。
器外绘青花人物图,昼面为五位老者在山坡上聚精会神地观赏一幅画兰一名童子侍候于侧,其中一人捧画卷,一人捧书,还有一人持琴。
在山石、树木和祥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悠雅。
此图又名五老图,属古代绘画中较多见的题材。
底中心书有青花“玉殿传胪首唱”六字楷书款。
清水晶天鸡尊
通高14.2cm,口径2.3-3.6cm。
尊以无色透明水晶圆雕而成。
天鸡翘首直立,双翅贴体,长尾卷曲支地,背负螭耳尊,尊的盖纽亦为一直立小天鸡。
天鸡尊在隋代已出现,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241号隋墓即出土有青瓷四系螭耳天鸡尊。
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天鸡尊的造型已趋成熟并且广泛流行,用各种材质制作的天鸡尊层出不穷。
此天鸡尊利用水晶晶莹剔透的质感,运用了挖空、透雕、圆雕多种工艺手段,其效果清透灵动,光彩夺目。
西汉原始青瓷划花蒜头竹节瓶
高28.5厘米、外口径6.5厘米、底径15.8厘米。
瓶细颈,圆鼓腹,平底,矮圈足。
此瓶颈部近二分之一处有两道突出弦纹,状似竹节。
瓶口外沿有四个半圆牙印,口平面似一朵梅花。
肩部和腹部刻有四组双线弦纹,每组间距二厘米,之间另有一组波状划纹,共三组,每组四道,才条匀称流畅,这种纹饰在汉代陶器上较为多见。
器身上半部施釉,下半部露胎,胎质细腻色微紫,釉色黄中泛青,有流釉现象,颈部无釉,肩部釉色深浅不一,呈梅花斑状,别具情趣。
南朝青瓷高足盘
高8.4厘米、口径14.7厘米、底径7.4厘米。
盛行于隋代的高足盘是在南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此盘即是南朝的典型器。
盘弧形腹稍浅,口微敛,内底心微凸,喇叭形足稍高,足瑞微外卷。
通体釉色青绿,釉面滋润,略有厚薄不匀之感。
器内刻双弦纹两组,内底有叠烧其他器皿留下的五支钉块痕,是一件造型简练、朴实无华的日用品。
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骑狮水注
高8.5厘米、长8.5厘米。
“水注”为张口、翘尾、四肢作奔驰状的狮。
腹空,可以注水。
狮背跨坐一人,头戴帽,手抱物。
狮形体肥硕,身篦划鬃发。
釉下褐绿彩斑装饰,外罩青釉。
其雄健的造型、丰富的彩釉装饰,给人艺术的美感。
该器出自窑址,骑俑局部有变形与窑粘现象。
但是其整体造型艺术与瓷塑工艺,不失为长沙窑水注的优秀作品。
南宋遇林亭窑黑釉诗文书画茶盏
高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3.5厘米。
本盏为南宋时福建北部遇林亭窑烧造,其特别之处在于碗心内有用大蒜汁画出武夷山地图一幅,图内标有九曲溪水、罗汉石、天柱峰、更衣台等现今仍存的武夷山风景区内传统风景点,但却在五曲溪边,特别画出一类似庙宇的建筑物,旁注“文公精舍”。
盏内口沿下端书写诗文一首曰:
“五曲此高云气深,长将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
”。
(请参考附图1、附图2。
)此诗为朱熹所作之《九曲放棹歌》之五曲。
有学者经长期精心考证,认为此盏应是南宋末年隐姓埋名隐居在建宁县山区任教以躲避元官府追辑的诗人谢枋得所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278年12月文天祥兵败被俘后,1279年正月南宋丞相陆秀夫负少帝于广东新会崖门外海蹈海、南宋灭亡之前。
金磁州窑白釉褐彩鱼纹大盆
高9.5厘米,口沿直径43厘米。
这件金代白釉褐彩鱼纹大盆,高9.5厘米,口沿直径43厘米。
敞口,折沿,唇边,弧腹,平底。
盆内底中心以简洁有力、奔放流畅的笔法绘大鲤鱼一条,鲤鱼周围绘随水的流向而飘舞的宽叶水草,鲤鱼的游向与水草的漂向成逆势,这种“逆势”表现手法产生了强烈的动感效果,使人深切感受到鲤鱼正躬身摆尾奋力逆水游动,顺水漂摆的水草则起到了衬托主题画面的作用,如此设计用笔真可谓匠心独具。
盆内腹壁则以十三条褐彩竖线装饰,这是“疏”,与盆底“密”的画面又形成对比,同时也让人觉得好象是肥大的鲤鱼发出了耀眼的金光;盆的折沿上绘以六株写意花草,这岸边盛开的鲜花与水中充满活力的游鱼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生趣盎然的画面,也寄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该盆器形硕大,虽有残损,但稀有难得,很是珍贵。
新春之际,我们借助这件“金”鱼盆的吉祥画意,衷心祝福本网会员及曾经光顾或将要光顾本网的朋友们,心想事成,富足有(鱼)余。
明德化窑树头形杯
高6.4cm、口径10.6cm、底径3.8cm。
该杯造型整体似树头状,上大下小,椭圆形圈足。
杯外浮雕梅花、飞凤、走鹿等。
胎体洁白坚细,通体施乳白色釉,在光照下胎釉稳现粉红色,外观甜净,是明代福建德化窑一件很好的工艺品和实用品。
清代时该窑产品胎体较薄,釉色闪青。
清道光景德镇窑米色地粉彩竹菊纹蟋蟀罐
通高10.8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1厘米。
罐呈圆筒式,圈足。
盖为圆饼状,盖心粉彩绘竹菊纹,盖边及足边均绘一周连续“卍”字纹。
罐身米黄色地上绘折枝竹、菊纹,色彩淡雅。
足内署青花单方栏“正斋主人制”五字楷书款。
元龙泉窑青釉褐斑高足杯
高8.4厘米、口径9.2厘米。
上为碗形,口微撇,下有足,足呈竹节形,上小下大,为始盛于元代高足杯(马上杯)的典型式样。
胎体厚重青釉略泛黄,褐斑装饰洒脱自然。
在青釉瓷上点缀烧成後的褐斑装饰是元代龙泉窑对西晋时越窑青瓷上褐色彩斑的继承与发展。
明德化窑白釉螭耳炉
高4厘米、口径4.5厘米。
炉口外敞,鼓腹,圈足外撇,颈肩部饰双螭龙为耳。
通体施透明釉,釉肥厚而滋润。
胎体洁白坚致细腻,微泛红色,是明代德化窑典型的糯米胎。
炉朴素无饰,纯粹以优美的造型取胜。
炉的腹部较为突出,但在颈肩部饰有两个螭龙耳,使得炉的造型,在视觉上得到了平衡,简洁明快中又不失轻灵之气。
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执壶
高12.8厘米、口径8.4厘米、足径7.6厘米。
壶圆腹,弯流,椭圆形柄,圈足。
青色地上饰有四圈凸起相联的白色圆环,青地白环,对比强烈,且环环相结,连绵不绝,寓意长寿。
盖上部是由四个雕塑的釉里红桃组成,桃枝、桃叶均以青花着色,青枝红桃鲜艳无比。
青花、釉里红都需经高温烧成,此是青花、釉里红品种中的典型作品。
西周原始青瓷灯
高9.7厘米、口径21.2厘米、底径11.6厘米。
原始青瓷。
大口,沿内折、浅盘,壁斜直、圜底,喇叭形座。
别致的是在盘内底部中间还粘结有一个直口、直壁杯形器。
盘内周壁、杯外壁、外沿面上均饰密集而排列有序的弦纹。
器表施青色薄釉。
造型奇特,装饰美观,是一件罕见的原始瓷器珍品。
西汉原始青瓷双耳罐
高11.9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11.5厘米。
直口,斜肩处划两组弦纹,弦纹间填以流畅的水波纹,腹部缓缓下收,平底。
双耳较粗,耳面刻划绳纹,这种有着绳纹的双耳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简化成羽毛状纹饰贴塑于器物上。
东晋青瓷点褐彩双系尊
高6.6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5厘米。
器型较小,侈口,鼓腹,平底。
口外侧各附一半环形耳。
自口沿至腹部共有三周褐色点彩。
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羊形烛台
高13.2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9.8厘米。
器呈羊形,竖耳,闭嘴,卷尾,平视。
背员圆筒形烛管,屈肢蹲伏于镂宝座上。
座圆形,平底。
腹部前、左、右三方各开尖叶状门,其形乃仿羊圈的造型。
胎质灰白,身饰浅褐绿彩斑纹,外罩淡黄色青釉。
该器造型稳重,动物形象温驯可爱,彩釉装饰华美。
早期青瓷烛台多为动物造型。
三国时期亦有羊形烛台。
两晋时期盛行狮形烛台,长沙窑出土的瓷灯,品种与数量不少,但是造型多为碗式灯,以羊为造型的则少见。
宋代耀州窑青釉刻花倒灌壶
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
这件宋代耀州窑青釉刻花倒灌壶,通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
壶身圆形,提梁作昂首振翅的凤凰造型,流部为生动逼真的子母狮形象。
腹部饰缠枝牡丹纹,下饰仰莲。
圈足,底部中心开有五瓣形梅花孔。
壶体饱满,造型犹如陕西关中地区常见的柿子,壶顶部还贴有模拟的柿蒂。
凤状提梁和子母狮流相为呼应,构成了壶身的立体装饰。
壶身雕刻的牡丹纹样饱满富丽,在壶顶和肩部还加饰有联珠和锯齿纹样,使全器纹饰自然过渡,达到了有机统一。
壶体的构造更为精巧奇特。
壶盖仅为象征性的,并不能开启。
灌水时要将壶身倒置,从底部的梅花孔将酒注入,水从母狮口外流时始装满,然后将壶放正,因壶内有漏柱将酒隔开,因此正置后滴酒不漏,从而为古人饮宴时增加了乐趣。
提梁壶造型别致,结构巧妙,在我们古代其他窑场中尚未见到。
五代时期初见于黄堡窑,造型为鼓腹圆球形,后下腹渐收,至宋代造型由浑圆变得比较秀美。
此件子母狮流倒装壶为耀州窑宋代精品,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元景德镇窑卵白釉印花五爪云龙纹高足杯
高9.5厘米、口径11.2厘米、底径3.9厘米。
敞口,竹节状喇叭形高圈足,内壁中心印一几何形花卉,周围印两条追逐中的云龙,龙身细长,曲度较大,张口五爪,胎较薄,釉厚而柔润,足与杯底用瓷胎水粘接,印花五爪行龙夹云纹是元代器型的特点,仍属枢府类型。
明宜兴窑时大彬制紫砂壶
高11厘米、口径7.5厘米、腰径11厘米。
壶通体粟红,布满犁皮状小颗粒,直口,丰肩,鼓腹,平底圈足,圈足至口沿等大,外壁均垂直,底内弧,曲流,流上部出棱,流中一圆孔,柄体圆,盖顶倒立三鼎足,足体方扁,外向作两个圆弧,器底阴刻“时大彬制”四丰,单刀竖刻,楷书。
时大彬为时代最著名的紫砂陶工匠,该壶为其早期作品,壶盖内沿有小磨损,证明为墓主生前使用过一段时期,为目前出土的、绝对年代最早的时大彬作品。
清顺治十四年景德镇窑青花人物净水碗
高12.5厘米、口径20.3厘米、足径7.3厘米。
酱釉唇口,口外翻,颈微束,腹部较深,平底小足,足外及底无釉。
器外绘青花罗汉图,一侧有题记,题记内容为:
“信亡陈有谟虔制净水碗一座,喜奉古湖心寺佛前永供,吉祥如意。
顺治丁酉年季夏日朔望日吉立。
”经查,丁酉为顺治十四年。
此碗带有明显的清初青花瓷特征,酱釉口,口下饰明末清初常用的下垂三角形蕉叶纹,釉层较肥厚,色闪青,青花色泽浓艳泛紫,水印纹明显,足底有密集旋纹,是一件有绝对纪年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品。
此拍品高15.3厘米,在香港佳士得2010年春季拍卖会中,以140万港元起拍,经过近50口叫价,最终成交价高达3990万港元。
莱菔尊又名“三弦瓶”。
“莱菔”是“萝卜”的别称。
这种瓶式的瓷器在清代十分流行,用在犀角雕中很少见。
此拍品线条修长,丰肩敛腹,犀角料呈润泽的蜜色,间以茶色条纹,观之含蓄悦目。
此尊撇口,长颈,丰肩,敛腹,圈足。
颈下部凸起弦纹三道,通体光素无纹饰,足内刻“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款。
整体色泽莹润,造型古朴简雅。
依其大小和纹理来看,此尊应是用一根巨大的印度犀角雕琢而成,制作时耗料甚多。
工匠技术高超,掏膛规整,和康熙时宫廷专用名瓷“豇豆红莱菔”如出一辙,为犀角器中罕有的珍品。
此尊应为康熙皇帝御用的丞水器。
据说古代最名贵的京墨含有犀角的成分,书写后散发芳香,更有防虫的功用。
用犀角器盛水,亦有同样的效果。
西周原始青瓷尊
高17.3厘米、口径16.3厘米、底径11.3厘米。
原始青瓷。
敞口、宽沿斜向外侈,长颈微鼓,圆肩、扁圆腹,平底,高喇叭形圈足。
颈部上饰曲线纹构成的图案带条,颈部下饰网纹带条,肩部除饰曲线纹构成的带条外,其下又饰两个乳钉纹为一组的带条。
器表施青灰色釉。
造型大方,装饰华丽,釉面晶亮。
元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
高18.7厘米、底径4.5厘米、口径4厘米。
造型奇特。
小口短颈,矮圈足,腹体扁圆。
壶流塑成凤鸟的头部,羽毛长而飘洒。
壶柄拳曲作凤尾,配上用青花勾画的两翅垂至壶体两侧,下面绘缠枝花卉。
好像凤鸟飞翔于花丛之中。
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
青花色泽浓重艳丽,有晕敌现象。
扁壶造型新颖独恃,将天鸡壶和马蹬壶的造型合二为一。
配上精美的青花纹饰,相互衬托,使其更增添几分艺术感染力,是不可多得的元青花瓷珍品。
明漳窑鱼耳簋式炉
高11.6厘米、口径10.1厘米、足径8厘米。
侈口,圆唇,深腹,高圈足外撇平切。
颈、腹间置对称两鱼作耳;腹部两道弦纹内模印四组夔龙纹,并间饰单向回纹。
釉色呈淡黄,开冰裂纹。
此器在仿古铜器的基础上,刻划出极具代表性线条和纹饰,令人赏心悦目。
清雍正景德镇窑珐琅彩黄地蓝石图碗
高5.2厘米、口径10.3厘米、足径4厘米。
碗撇口,深腹,圈足。
襄壁光素无纹。
碗外黄色地,一面绘洞石兰花,一面题“云深琼岛开仙径,春暖芝兰花自香”七言诗两句。
引首落“佳丽”篆书闲章,句末落“金成”、“旭映”篆书闲章。
足内蓝料彩双方栏内署“雍正年制”四字宋体书款。
东汉彩绘骑马抱琴俑
高53厘米、长32厘米。
泥质灰陶,马头、马身及抱琴俑的头、身皆分部模制,套合成型后嵌合而成。
抱琴俑头着平愤帽,内穿圆领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