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邑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周测1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4657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9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武邑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周测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北武邑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周测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北武邑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周测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北武邑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周测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北武邑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周测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武邑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周测13.docx

《河北武邑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周测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武邑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周测13.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武邑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周测13.docx

河北武邑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周测13

周测13

1.明中叶以来,“弃儒从商”日渐成风,以至时人有“士好言利”之讥,而“学者以治生为本”一类观点也多见于明儒论著之中。

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动摇B.商业发展影响价值观念

C.重义轻利观念不断强化D.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

2.朱熹作《朱子家礼》,阐述了家族生活的“通则”和“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四种重要的礼仪制度。

他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

这一做法

A.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B.造成了宗法观念的淡漠

C.中断了儒家传统的继承性D.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繁琐

3.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

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

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嵌列子》,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

道举的设立旨在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C.积极应对佛教思想的冲击D.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

4.战国中后期,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

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儒家思想备受秦国重视B.法家地位有所下降

C.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D.思想专制局面形成

5.明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

其中,王夫之提出“理寓欲中”,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密不可分的,倡导“欲中求理”和“遂民之欢”。

这反映出当时

A.理学统治地位的丧失B.社会民众对个体价值的追求

C.儒学世俗化的完成D.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

6.唐朝延续秦汉明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的思想。

认为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的作恶有关,因此在灾害发生后,皇帝必须修行政德,回应天谴。

这反映了

A.“黄老之学”根深叶茂B.“天人感应”思想制约皇权

C.“敬天保民”思想出现D.秦、汉、唐治国理念一脉相承

7.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不分等级,一律施教。

他的弟子现有事迹可考者,大都出身贫贱,如颜渊、子贡、子路等;贵族来求学的,则只有孟懿子等少数几位。

这种教育态度

A.改变了世卿世禄的方面B.使“仁”成为儒学的主要思想

C.开了学术平民化的先河D.终结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历史

8.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

“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

这样的做法

A.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9.黄宗羲认为,上古君王“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世君主则“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古之君王,受到人们爱戴:

“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

据此可知,黄宗羲

A.反对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制度B.认识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危害

C.反对脱离物质生活而空谈义理D.认为保卫国家是天下人的责任

10.宋代邵雍认为,在理与文的关系上理本文末:

程颢和程颐主张诗歌应”吟咏性情,涵畅道里”;钱钟书在其《宋诗选注序》中也说道:

“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

”这些言论反映出宋代诗歌

A.存在空洞无物的弊端B.具有浅显易懂的特点

C.和唐代相比出现倒退D.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11.民国成立之前,历史教科书中几乎没有关于“四大发明”的记载;民国以来,教科书编纂者们逐步把有争议的“四大发明”的知识镶嵌进历史教科书。

民国历史教科书编纂者们的主要目的是

A.培育民族精神B.弘扬侍统文化C.倡导学术自由D.激发学史兴趣

12.汉代是少数人在宫廷里整理书籍,南朝则不论官私都拥有大量藏书,整理书籍并进而从事文化总结的不再局限于宫廷里的少数人,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成为一个醒目的文化现象。

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得益于

A.隶书成为了通用字体B.书写材料的革命性改进

C.书法强调个性化创造D.传统文化进入总结时期

13.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而鲁迅在《电的利弊》中却说: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

A.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地理环境

B.近代中国的愚昧落后阻碍中国古代先进科技发挥进步作用

C.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D.近代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推动科技发挥进步作用

14.元朝时城市里有了杂居及其他技艺固定的演出场所,明清时期城市里阅读小说和讲述、谈论小说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些文化现象的出现

A.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B.是人们逃避社会现实的反映

C.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潮流D.是统治阶级压抑百姓的措施

15.《说文解字·序》载: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以下关于秦朝文字的表述正确的是

A.秦朝官方使用的文字只有小篆B.焚书坑儒造成了大篆等古文字灭失

C.隶书因其结构特点被官府用于公文书写D.李斯以书写隶书著名

16.初唐,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从技法上廓清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紧密揉为一体,“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审美思想出现了”。

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

A.重视法度B.尚意C.追求神韵D.重情

17.新文化运动健将钱玄同如此批判儒学:

“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刑政,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共存的东西。

”这反映出

A.共和政体不断完善B.儒家思想神圣地位的终结

C.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D.封建礼教受到强烈批判

18.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A.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B.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C.翻译了外国书籍D.启迪人们去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19.孙中山于1912年3月5日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云: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辫发之制,悉丛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淄流,以终余年,痛矣!

”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力倡剪辫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社会风气B.恢复汉族传统C.废除专制统治D.革除满清恶俗

2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人数的统计,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江苏

浙江

广东

直隶

山西

陕西

河南

广西

贵州

云南

175

154

108

77

3

4

6

3

1

2

A.政府鼓励留学政策呈现地区差别化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差异D.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更有爱国精神

21.为了解决土地兼并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如恢复“井田制”、抑制兼并等主张。

下层民众在斗争中也提出现了“均”、“平”之类的思想,如唐末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宋朝农民起义提出的“均贫富”,明末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等。

到了近代,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也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B.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

C.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是巩固政权的必然要求

D.土地公有、平均分配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2.下图是1985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对其呈现信息的合理解读是,它

A.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B.否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价值

C.展现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成果D.肯定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23.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毛泽东旨在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24.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B.“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科技成就

C.“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D.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成果

25.1950年7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

“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但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当时提出办简体字的出发点最有可能是

A.落实1954年宪法的相关规定B.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加快普及文化教育,减少文盲D.清除封建思想对人民的束缚

26.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

这一变化表明

A.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B.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27.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人民日报》盲目模仿苏联《真理报》,久而久之,报纸文风僵化、观点单一、版面呆板;1956年7月《人民日报》改版后,一扫过往的教条主义文风,充分表现了独立思考与发表意见的自由,多种文学形式也纷纷见诸报端。

这一变化表明

A.思想解放推动文化繁荣B.政策转变影响文化发展

C.“左”倾错误得以纠正D.外交政策左右文化发展

28.据下表可知,建国初湖北的高等教育从全国来看

类别

1950年

1953年

全国

湖北

全国

湖北

工科院校

27

2

38

2

师范院校

12

1

33

1

农林、医科院校

53

3

58

3

财经、政法院校

15

0

10

2

艺术、体育院校

15

0

16

2

——摘编自《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和《湖北教育年鉴(1949—1987)》

A.尚未紧跟形势需要B.高校整体实力较强

C.文法教育优势明显D.苏联模式影响深刻

29.古希腊某思想家说:

“只有真理才是万物的尺度,只有不断寻求真理,按真理约束自己,才是正确的道路。

”下列属于该思想家主张的是

A.事物形态性质全在于感觉B.未受考察的生活不值得过

C.逻各斯是贯穿万物的属性D.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满

30.文艺复兴时期和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都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

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处于转型时期,体现了新兴阶级的要求B.都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C.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的必然结果D.都是教会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

31.在上海世博会举行期间,意大利馆内展出了著名画家卡拉瓦乔的两幅杰作《水果篮》和《捧果篮的男孩》,这位画家曾宣称“画一个苹果和画一位圣母具有同等的价值”。

这些画与传统绘画的本质区别在于

A.不再以宗教人物为题材B.体现了生命的真实

C.反映了资产阶级对现实生活的追求D.对黑暗社会进行了批判

32.“从达尔文先生的理论当中,我们只能得出两种结论:

要么是人类缺少一个不朽的灵魂,或者相反,每个动物、每种植物都有个不朽的灵魂。

如果是这么回事,我想,今天晚上我们回家以后,就谁也别打算能吃下一份烤牛肉了!

”威尔伯福斯的演讲表明他

A.认为每一种动物都有灵魂B.赞成达尔文的进化论

C.认为人类缺少不朽的灵魂D.反对达尔文的进化论

33.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A.知行合一的认识论B.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C.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D.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34.“什么是幸福?

”被视为18世纪的热门话题。

人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时代已经开始让人们在人间而不是在天堂享受幸福,那些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狂热理想都是欺骗,应予以揭穿。

这反映了当时的人们

A.宗教理想幻灭B.推崇浪漫主义C.理性主义至上D.追求现世生活

35.1950年代金斯堡的长诗《嚎叫》尖锐地批判了缺乏人性的商业文化,字里行间集中了愤怒的“嚎叫”,并使之宣泄,充满焦虑与担忧,旨在引起人们注意到美国精神生活中才智遭受践踏的不正常现象。

《嚎叫》的文学风格是

A.后现代主义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新古典主义

36.灾难片一直是好莱坞大片的主题之一,它以恐怖、惊慌、凄惨的情节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全球风暴》打造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各类气象灾难肆虐全球的场景如同世界末日,极致能撼又惊心动魄。

该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这说明影视艺术

A.具有商业性炒作的投机性特征B.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C.渗透了大国强权意识和价值观D.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易被人们接受

37.霍布斯鲍勃在《革命的年代》中写到:

“他们并不相信18世纪自负的机械唯物主义(以牛顿以及布莱克和歌德这两个吓唬人的家伙为代表)……因而,我们不能指望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合情合理的批判。

”文中“他们”为代表的作品

A.创作手法怪诞B.反映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真实地描写了社会现实风貌D.集中表现自我

38.(美)社会学家贝尔这样表述:

“19世纪的中心意识是把社会看成一面大网(文学里的生动幻象是一张蜘蛛网)用较抽象的哲学术语表达,如黑格尔所述,每一种文化,每一历史‘时期’,以及与它们相应的那个社会,都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由某种内部原则束扎成型。

这种内部原则,对黑格尔来说是内在精神(Geist),对马克思来说是决定所有社会关系的生产方式。

”这一表述揭示了

A.不满现实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出现B.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产生的根本原因

C.科学发展促进文艺产生新的创作流派D.精神危机成为文学创作的表现主题

39.西方浪漫主义前期的音乐作品,几乎都是表达个人情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宣扬快乐为主题。

后期作品常表现悲观、失望、迷茫、厌世的情绪,细致地诠释人类自身的痛苦。

这种变化反映了

A.音乐家浪漫情怀的缺失B.科技进步弱化人的作用

C.近代社会转型的冲击D.现代主义艺术的回归

40.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

李贽这些思想

A.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D.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

41.(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

“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

材料二孔子提出“仁”学。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古希腊智者学派将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三顾炎武的《郡县论》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

郡县制是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所谓“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中央专权钳制之下,地方社团和地方官毫无积极性可言,致使民穷国弱,而振兴国家的办法就是分权给地方,让地方社团强盛,授地方官以实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厚民生和强国势。

摘编自彭小瑜《以政治人类学质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8)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6)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揭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弊端的出发点,及其所倡导的振兴国家的途径。

(6)

参考答案

1.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王朝依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可排除A;在明晴时期,我国的商业继续发展,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致于出现了“弃儒从商”、“学者以治生为本”的现象,说明了商业发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故选B;“重义轻利观念不断强化”的说法与材料中“弃儒从商”、“学者以治生为本”的现象相违背,故排除C;明清之际形成的经世致用虽影响很大,但没有形成主流,故可排除D。

2.A【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可知,朱熹对家族中的礼仪制度的修订主要依据了能够方便民众的原则进行的,由此可看出朱熹的做法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故选A;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朱熹的做法强化了宗法观念,故可排除B;C项的说法明显违背史实,儒家的优良传统至今依然被继续传承,故可排除C;朱熹的做法是简化了礼仪,所以D项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可排除D。

3.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这一内容可知,道举在当时与明经科的地位是相同的,所以道举的设立并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排除A;唐玄宗的这一举措加强了道家思想的地位,其意图显然不是为了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故可排除B;C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C;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以及唐玄宗设道举,其主要目的是用道家思想巩固其统治,所以选D。

点睛:

李唐王朝的统治者们推崇道家思想,并不仅是为了攀附门第,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道家的思想变化能服务其统治者的作用。

隋末的战乱,使社会元气大伤。

大乱之后,李唐王朝选择了“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道家思想为其政治方针。

这种做法不仅能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的发展,也能弥补儒家思想的不足,更好的为巩固其统治服务。

4.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秦国的重视,秦国重视的是法家思想,故可排除A;战国中后期,法家思想逐渐受到统治者们的重视,所以B的说法违背了史实,故排除B;依据材料中的“《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一信息可知,在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的趋势,故选C;思想专制局面形成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D。

5.D【解析】明代封建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是对宋明理学思想的批判,故D正确;此时理学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故A错误;个体价值追求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儒学一直是官方化,不是世俗化,故D错误。

6.B【解析】“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反映的是“天人感应”思想,材料中的“灾害发生后,皇帝必须修行政德,回应天谴”,说明“天人感应”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

故答案为B项。

“天人感应”属于董仲舒的新儒学,与“黄老之学”无关,排除A项;“敬天保民”思想在西周已经出现,排除C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与秦朝信奉法家思想不同,排除D项。

点睛:

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是属于唯心主义的无稽之谈,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违背了先秦儒学宣扬的民本思想。

但董仲舒也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7.C【解析】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不分等级,一律施教,使得出身贫贱之人也能获得知识,甚至在学术领域取得成就,因此这种教育态度开了学术平民化的先河。

故答案为C项。

A、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夸张,排除。

8.C【解析】“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说明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说明当时科举开始关注人才,故C正确;材料没有说提及对于贵族打击,故A错误;B中彻底说法绝对,此时仍然使用该选官制度;D是隋朝时期开始。

9.B【解析】根据“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结合所学,黄宗羲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故选B;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不反对封建君主制度,排除A;C与材料无关,排除;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联系所学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即可。

10.D【解析】根据“在理与文的关系上理本文末”“吟咏性情,涵畅道里”,结合所学,宋明理学强调理,说明宋代诗歌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D正确;“爱讲道理,发议论”不一定“空洞无物”,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宋代诗歌浅显易懂,排除B;唐宋诗歌各有特点,不能说明宋代诗歌和唐代相比出现倒退,C错误。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在理与文的关系上理本文末”“吟咏性情,涵畅道里”,联系宋明理学的内容特点分析解答。

11.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典型代表,民国时期,我国的民族矛盾尖锐,把“四大发明”的知识镶嵌进历史教科书,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故选A;依据民国以来的历史背景可知,当时中国民族矛盾一直比较激烈,教科书编纂者们虽有弘扬传统文化和激发学生学史兴趣的目的,但这也不是主要目的,只能居次要地位,故可排除BD两项;材料的意思并没有涉及倡导学术自由的意思,故可排除C。

12.B【解析】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便宜易得的原料造出便于书写的纸。

造纸术的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从而在南朝时出现“不论官私都拥有大量藏书”的现象。

故答案为B项。

隶书在汉朝时已经成为通用字体,排除A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明清时期我国传统文化进入总结时期,排除D项。

13.C【解析】火药在中国没有得到合适的发挥,西方国家利用中国科技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说明科学技术发挥效用取决于社会环境,故C正确;A中地理环境显然不符合事实;材料比较的是中西科技的环境因素,故B和D错误。

14.A【解析】元杂剧的出现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元杂剧满足了市民阶层文化心理的需要,故A正确;逃避现实一般是文人心理需求,故B错误;元杂剧时期不是资产阶级文化意识,故C错误;文学不是统治阶级压迫的手段,故D错误。

15.C【解析】根据“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可知,因为官狱职务繁忙,开始出现简约的隶书,C正确;根据“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表明秦朝官方使用的文字除了小篆外,还有隶书,排除A;B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6.A【解析】由材料“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紧密揉为一体”,可见唐代书法重视法度,故选A;BCD不符合材料“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排除。

17.D【解析】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儒学思想,“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刑政,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共存”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故D正确;材料批判的是思想,不是政治体制,故A错误;儒家思想一直存在,B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