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岩石地质说明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3996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岩石地质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重庆市岩石地质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重庆市岩石地质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重庆市岩石地质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重庆市岩石地质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岩石地质说明书.docx

《重庆市岩石地质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岩石地质说明书.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岩石地质说明书.docx

重庆市岩石地质说明书

绪言

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东与湖北省、湖南省接壤,南接贵州黔北,西与四川省毗邻,北抵大巴山在城口—巫溪北侧与陕西省分界。

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面积8.2万平方公里。

根据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地层区划标准和区划方案,结合重庆市地层发育总的面貌及分布情况、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岩性组合及厚度变化、区域变质及剥蚀、古生物组合及发育情况等地层标志,地层区划可划分为三级地层区,其标准如下:

Ⅰ级地层区(区):

主要根据自前震旦纪以来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

一般要求“系”以上地层单元在岩相上可以对比,“统”可以对比或分区对比。

Ⅱ级地层区(分区):

主要根据某个大的断代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一般要求“统”在岩相上可以对比,“组”基本可以对比或分区对比。

Ⅲ级地层区(小区):

是地层区划的基本单位。

主要根据某些时代地层发育的特征,一般要求“组”一级单元可以对比。

在同一个Ⅲ级地层区内,地层层序、组(群)岩性特征、古生物群及含矿性等应基本一致。

根据以上标准,重庆市地层区划分了两个Ⅰ级地层区,五个Ⅱ级地层分区及八个Ⅲ级地层小区(图1),现将Ⅱ级地层分区的基本情况简述如下:

Ⅰ1、扬子区(台区)

Ⅱ1、大巴山分区(仅包括渝、陕、鄂接壤附近的一个巫溪小区):

其特点是1、为前震系至三叠系分布;2、震旦系及下古生界较发育,缺失志留

系上统、顶统;3、上古生界缺失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

 

图1重庆市地层区划图

缺失下统,上统含煤;4、三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上统夹碎屑岩。

Ⅱ2、四川盆地分区(包括万州和荣昌两个小区):

基特点是1、侏罗系发育完整,白垩系亦有零星分布;2、二叠系(下统缺失),三叠系发育完整,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山麓或背斜核部,上二叠统、三叠系均呈显著的东西相变;3、大部分地区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4、古近系、新近系缺失;5、第四纪河流沉积相发育。

Ⅱ3、八面山分区(仅包括渝、鄂接壤附近的一个巫山小区):

其特点是1、出露地层最老为下志留统;2、缺失上、顶志留统及下、中泥盆统,上泥盆统为碎屑岩;缺失石炭系;二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3、中生界三叠系下统以碳酸盐岩为主,中三叠统为紫红色碎屑岩及泥质灰岩,上三叠统为碎屑岩;4、无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分布。

Ⅱ4、黔北川南分区(包括酉阳、南川、秀山三个小区):

其特点是1、古生界发育良好,广泛分布,缺失上、顶志留统;2、前震旦系为巨厚的浅变质碎屑岩及火山岩(板溪群)。

下震旦统和上震旦统底部为冰川或冰水沉积;3、泥盆系、石炭系有零星出露,泥盆系下统缺失,石炭系上统、下统及部分中统缺失;4、古生代及三叠系存在相变,二叠系下统缺失;5、侏罗系、白垩系部分地区残缺。

Ⅰ2、巴颜喀拉秦岭区(槽区)

Ⅱ5、东秦岭分区(仅包括渝、陕接壤的城口小区):

其特点是1、最老地层前震旦系上统;最新地层为寒武系上统;2、震旦系下统为沉火山碎屑岩;上统以硅质岩、板岩为主,夹白云岩质灰岩;3、寒武系下统下部以炭质、硅质板岩为主;上部以灰岩为主夹硅质岩、板岩及石煤;中、上统为碳酸盐岩偶夹炭质板岩及石煤;4、有少量基—超基性岩浆岩分布。

一、前震旦系

主要分布于渝东北的城口小区和渝东南的酉阳小区、秀山小区。

其地层划分对比见表1。

(一)城口小区

耀岭河群(Pt3y)>2975米

分布于城(口)巴(山)深大断裂以北,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三个岩性段:

下段厚度大于970米,为绿灰~黄绿色厚层状变余条纹状含粉砂层凝灰质板岩、暗青灰色变余含砾凝灰质杂砂岩、变余含凝灰质岩屑砂岩,下部为条带状变余中至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中段厚1055米,为绿灰色变余含砾凝灰质砂岩、变余条带状含凝灰质细砂岩,底部为暗红色厚层状变余含凝灰质火山角砾岩。

上段厚950米,为绿灰至深灰色变余含砾凝灰质杂砂岩,变余含凝灰质粗屑杂砂岩,底部为厚层状暗棕色变质火山角砾岩。

(二)酉阳、秀山小区

板溪群(Pt3b)

红子溪组(Pt3h)1314米

出露于秀山县的中溪和孝溪等地。

下部为浅灰色、灰绿色凝灰质绿泥绢云母板岩、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夹变余绢云母砂岩及凝灰质岩屑砂岩。

中部为紫红色夹灰绿色变余含凝灰质绿泥绢云母砂岩、凝灰质绿泥绢云母板岩及粉砂质绿泥绢云母板岩,夹凝灰岩及结晶灰岩小透镜体。

上部为浅紫、灰绿及灰色板岩、变余沉凝灰岩及凝灰质岩屑长石砂岩。

茅坡组(Pt3m)363.5~422米

下部为灰绿、灰色中厚—厚层变余细粒石英杂砂岩、变余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变余细粒岩屑长石杂砂岩,夹紫红色含粉砂质粘板岩。

 

表1

上部为灰绿色中至厚层浅变质的细粒长石石英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含砾长石岩屑杂砂岩,夹少量粘板岩。

与下伏红子溪组整合接触。

二、震旦系

分布于渝东南酉阳小区、秀山小区和渝东北巫溪小区、城口小区中,其地层划分对比见表2。

(一)酉阳、秀山小区

1、下统(Z1)

(1)千子门组(Z1q)4~10米

出露于酉阳县的楠木、秀山县的中溪等地。

为灰、绿灰色冰碛砾岩,砾石0.1~10cm,棱角状~半浑圆状,表面多具细条痕及磨面、压坑,杂乱排列,胶结物为泥砂质。

与下伏茅坡组角度不整合接触。

(2)大塘坡组(Z1d)27~170米

出露于酉阳县楠木、秀山县中溪等地。

以浅灰、灰绿、黑色粉砂质页岩为主,夹白云岩透镜体及菱锰矿透镜体。

与下伏千子门组整合接触。

(3)南沱组(Z1n)88~120米

出露于酉阳县楠木、秀山县中溪等地。

上部为灰绿色含砾粉砂岩及石英砂岩,含冰碛砾岩;下部灰绿色含砾石英砂岩,冰碛砾石大小不等,排列无序。

与下伏大塘坡组整合接触。

2、上统(Z2)

(1)陡山沱组(Z2ds)6~360米

主要分布于秀山县,以粉砂质页岩、炭质页岩为主,夹白云岩。

与下伏南

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表2

(2)灯影组(Z2d)14~470米

该组分布于秀山和彭水。

秀山县一带上部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白云岩;中部为浅灰色中厚层至块状含燧石条带白云岩;下部为浅灰、灰色中厚层含藻白云岩。

彭水县一带为灰色白云岩为主夹硅质条带及硅质层。

与下伏陡山沱组整合接触。

(二)巫溪小区

1、下统(Z1)

明月组(Z1my)>758米

分布于城(口)巴(山)深大断裂以南的城口地区,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两个岩性段:

下段厚大于158米,为灰绿色中厚层状含凝灰质粉砂岩,灰绿色厚层至块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薄层粉砂岩;上段厚600米,为灰绿、紫红色等中厚层至块状含砾凝灰质细至粉砂岩互层。

2、上统(Z2)

(1)观音崖组(Z2g)0~104.7米

分布于城(口)巴(山)深大断裂以南的城口、巫溪地区,岩性为紫红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晶灰岩。

与下伏明月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2)陡山沱组(Z2ds)53~350米

上部为黑色~深灰色含锰、磷、铁质、粉砂质页岩夹灰~灰褐色含锰白云岩及薄层硅质岩,岩层内褐铁矿化明显;下部为灰~深灰色含炭质、粉砂质页岩夹粉砂岩及薄层白云岩条带。

与下伏观音崖组整合接触或与明月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2)灯影组(Z2d)335米

该组分布于城口~巫溪一带。

上段厚45米,为浅灰色薄~中厚层泥质、灰质白云岩;中段厚110米,为浅灰色白云岩、粉砂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白云岩;下段厚180米,为浅灰、灰色薄~中层状灰质、泥质白云岩,下部夹硅质岩。

与下伏陡山沱组整合接触。

(三)城口小区

1、下统(Z1)

(1)代安河组(Z1d)778米

分布于城(口)巴(山)深大断裂以北。

主要岩性为灰至绿灰色薄至中厚层状凝灰质绿泥绢云母板岩、灰黑色炭质粉砂质板岩、青灰色角砾变质砂岩。

底部为20~50米的变质砾岩层。

与下伏耀岭河群角度不整合接触。

(2)木座组(Z1m)2201米

分布于城(口)巴(山)深大断裂以北。

下段厚750米,为深灰至灰绿色厚层至块状变质含砾凝灰质岩屑杂砂岩、变余含凝灰质砂砾岩;中段厚625米,主要岩性为深灰至灰绿色厚层状含凝灰质变余砂砾岩,厚层状含锰炭质板岩;上段厚826米,主要岩性为灰至深灰绿色厚层状片理化含砾变质砂岩、含粉砂质绢云板岩,岩石构造面理发育。

与下伏代安河组整合接触。

2、上统(Z2)

(1)蜈蚣口组(Z2w)9.7米

分布于城(口)巴(山)深大断裂以北。

为深灰至灰黑色薄层状含粉砂质板岩、硅质板岩、白云质板岩、云灰岩。

与下伏木座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2)水晶组(Z2s)85.7米

分布于城(口)巴(山)深大断裂以北。

上部为微晶白云质灰岩,下部为炭质板岩、炭质粉砂质粘板岩、粉砂质粘板岩与粉砂质硅质板岩,间夹白云质灰岩薄层及透镜体。

与下伏蜈蚣口组整合接触。

三、寒武系

主要出露分布于渝东南南川小区、酉阳小区、秀山小区和渝东北巫溪小区、城口小区。

其地层划分对比见表3。

(一)南川、酉阳、秀山小区

1、下统(∈1)

(1)牛蹄塘组(∈1l)15~200米

分布秀山、酉阳、彭水等地。

以灰黑色、黑色炭质页岩为主,夹较多的黄色薄—中厚层状粉砂岩,下部夹0.3~1m厚的含磷层及20~30cm厚的黑色硅质岩。

与下伏灯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2)明心寺组(∈1m)148~213米

分布于石柱—南川以东地区。

为深灰、灰绿色页岩夹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和含粉砂质泥灰岩、细晶灰岩。

秀山一带为灰色细砂岩、粉砂岩。

与下伏牛蹄塘组整合接触。

(3)金顶山组(∈1j)111~283米

分布于石柱—南川以东地区。

以灰、灰绿色中厚层状砂岩为主,夹粉砂质页岩及细粒石英杂砂岩。

酉阳—秀山一带以砂岩、页岩为主,夹少量灰岩;石柱一带灰岩增多,上部为泥质灰岩、鲕状灰岩及页岩,下部为砂页岩,间夹薄层灰岩、泥灰岩。

与下伏明心寺组整合接触。

(4)清虚洞组(∈1q)150~293米

分布于石柱—南川以东地区。

为一套碳酸盐岩地层,由中厚层状白云岩、

 

表3

白云质灰岩及灰岩夹薄层泥质白云岩组成,具豹皮状、条带状构造及假鲕状结构。

南川一带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白云岩。

与下伏金顶山组整合接触。

2、中统(∈2)

(1)高台组(∈2g)54~70米

分布于石柱—长寿以南地区。

上部为厚层豹皮状白云质灰岩、灰岩;下部为页岩、粉砂岩,有时夹薄层或扁豆状灰岩。

南川一带上部为深灰色厚层

状—块状灰岩。

与下伏清虚洞组整合接触。

(2)石冷水组(∈2s)188~242米

分布于石柱—长寿以南地区。

下部岩性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细粒白云岩;上部为浅灰、深灰色薄层叶片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和角砾状白云岩。

酉阳细沙溪夹数层膏溶角砾岩及砂砾屑白云岩,下部常夹条带状砂泥质白云岩。

与下伏高台组整合接触。

(3)平井组(∈2p)330~490米

分布于石柱—长寿以南地区。

灰色、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与钙质白云岩互层,偶夹灰岩、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常具条带状和窝卷构造。

酉阳、秀山一带下部夹含燧石结核、角砾状白云岩及风化后呈黄、桔红、灰色的薄层石英砂岩、白云质砂岩及砂质白云岩。

与下伏石冷水组整合接触。

3、上统(∈3)

(1)耿家店组(∈3g)296~379米

主要分布于酉、秀、黔、彭、南川一带。

为浅灰、灰色厚层块状白云岩,常具竹叶状、角砾状构造及假鲕状结构。

与下伏平井组整合接触。

(2)毛田组(∈3m)118~205米

主要分布酉、秀、黔、彭、南川一带,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钙质白云岩、白云岩;上部常见数层竹叶状灰岩及燧石薄层或团块,下部常具鲕状结构。

与下伏耿家店组整合接触。

(二)巫溪小区

1、下统(∈1)

(1)水井沱组(∈1s)957.6米

分布于城口、巫溪一带。

下段厚70~227米,为灰黑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页岩,上部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炭质灰岩、夹硅质岩;上段679米,为灰黑色薄层状炭质、钙质粉砂岩,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状细砂岩、含钙泥质粉砂岩。

与下伏灯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2)石牌组(∈1sp)357.3米

分布于城口、巫溪一带。

下部为浅灰至灰色中—薄层状微晶灰岩与鲕灰岩互层;中、上部为浅灰绿色、紫红色粉砂质页岩、泥质粉砂岩夹薄层中厚层状微晶灰岩、鲕灰岩及砂屑灰岩。

与下伏水井沱组整合接触。

(3)天河板组(∈1t)36.4米

分布于城口、巫溪一带。

为灰白色薄层状微晶灰岩与黄绿色薄层状含粉砂质泥灰岩互层,具条带状构造。

与下伏石牌组整合接触。

(4)石龙洞组(∈1sl)168.1米

分布于城口、巫溪一带。

下部为灰黄绿、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微晶灰岩与黄褐色纹层状粉砂质泥灰岩互层,具豹皮状白云质花斑;中、上部为灰白、灰黄色薄层状泥质白云岩、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夹中厚层状泥灰岩、鲕灰岩。

与下伏天河板组整合接触。

2、中统(∈2)

覃家庙组(∈2q)200~534米

分布于城巴深大断裂以南的城口—巫溪地区。

下段为灰至浅灰色薄层状白云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钙质粉砂岩夹数层砖红色盐溶角砾岩;上段为紫红色、灰色等薄层钙质粉砂质页岩、粉砂岩夹中厚层状砂屑灰岩,水平纹层理发育。

与下伏石龙洞组整合接触。

3、上统(∈3)

三游洞组(∈2s)88~280米

分布于城巴深大断裂以南的城口—巫溪一带。

下部为灰色薄—中厚层状砂屑云灰岩,间夹灰岩、白云岩、藻团粒云灰岩,条带状构造发育;上部为灰色薄—中厚状含砂屑白云岩、白云岩,具缝合线、压模构造、条带构造、波状及帐蓬构造。

与下伏覃家庙组整合接触。

(三)城口小区

1、下统(∈1)

(1)巴山组(∈1b)150.3米

分布于城(口)巴(山)深大断裂以北。

下段厚64.3米,为深灰黑色薄层状炭硅质板岩、厚层状硅质岩板;上段厚86米,灰黑色含炭质泥灰岩,中、下部为黑色含炭硅质板岩。

与下伏水晶组整合接触。

(2)鲁家坪组(∈1lj)540~1434.5米

下段为灰黑色含炭粉砂质板岩,夹炭质泥灰岩;上段灰黑色钙质粉砂质板岩,条带状砂质板岩、粉砂岩。

与下伏巴山组整合接触。

(3)箭竹坝组(∈1j)158.1~543米

分布于城(口)巴(山)深大断裂以北以薄层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夹石煤,下部时夹硅质岩、炭质硅质板岩。

与下伏鲁家坪组整合接触。

2、中统(∈2)

(1)毛坝关组(∈2m)540~667.9米

分布于城巴深大断裂以北。

分三个岩性段,下段(∈2m1)深灰至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含有机质钙质板岩夹层纹状灰岩;中段(∈2m2)灰至深灰色薄层状含粉砂质泥质云灰岩,层纹状粉砂质钙质板岩;上段(∈2m3)灰至深灰色块状含粉砂质泥灰岩,薄板状粉砂质灰岩。

与下伏箭竹坝组整合接触。

(2)八挂庙组(∈2b)517.9米

分布于城巴深大断裂以北。

分三个段:

下段(∈2b1)深灰色厚层—块状含砂质云灰岩、白云岩;中段(∈2b2)深灰色厚层块状含砂质灰云岩,间夹滞留砾岩层;上段(∈2b3)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云灰岩、白云岩,间夹深灰色含粉砂云灰岩,塌积角砾岩层。

与下伏毛坝关组整合接触。

3、上统(∈3)

八仙组(∈2bx)950.1米

分布于城巴深大断裂以北的城口与陕西交界部位。

可分为三个岩性段。

下段(∈2bx1)深灰色块状灰岩、夹砾屑灰岩及含云灰岩;中段(∈2bx2)深灰色厚层状砾屑灰岩,间夹灰—深灰色砂质细—微晶灰岩;上段(∈2bx3)灰—深灰色白云质绿泥石绢云母板岩,间夹泥质灰岩及砾屑灰岩。

与下伏八挂庙组整合接触。

四、奥陶系

分布于渝东南南川、酉阳、秀山小区渝东北巫溪小区,其地层划分对比见表4。

(一)南川、酉阳、秀山小区

1、下统(O1)

(1)桐梓组(O1t)168~220米

分布于南川一带。

可分为两个岩性段:

下段(O1t1)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白云岩,下部夹页岩,底部为生物碎屑灰岩;上段(O1t2)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页岩,偶夹粉砂岩。

与下伏毛田组整合接触。

(2)分乡组(O1f)8~67米

为灰色厚层至块状含燧石团块生物屑灰岩、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夹绿色水云母页岩。

与下伏桐梓组整合接触。

(3)红花园组(O1h)60~74米

为灰色块状—中厚层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少量白云岩,灰岩具鲕状结构,含燧石结核。

与下伏分乡组整合接触。

(4)湄潭组(O1m)218~266米

主要分布于南川一带。

可分三个岩性段,下段(O1m1)灰绿、黄绿色页岩夹薄层—中厚层状、结核状灰岩、粉砂岩;中段(O1m2)灰色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具瘤状构造;上段(O1m3)黄绿色、黄褐色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粉砂岩。

与下伏红花园组整合接触。

2、中统(O2)

(1)十字铺组(O2s)7~42米

主要为一套灰色中至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组成,黔江夹含硅质灰岩及绿

 

表4

泥石灰岩;酉阳、秀山一带为紫红色、灰绿色中厚层瘤状含粉砂质泥质生物碎屑灰岩。

与下伏湄潭组整合接触。

(3)宝塔组(O2b)13.4~60米

灰色、灰绿、紫红色中厚层状龟裂纹灰岩、瘤状灰岩,底部和上部夹生物碎屑灰岩。

与下伏十字辅组整合接触。

3、上统(O3)

临湘组(O3l)1.8~13.7米

浅灰至黄绿灰色中厚层瘤状泥质灰岩,局部夹少量页岩。

与下伏宝塔组整合接触。

(三)巫溪小区

1、下统(O1)

(1)南津关组(O1n)9.4~23.6米

中、上部为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钙质白云岩;下部为灰色中厚层状条带状生物屑灰岩,夹黄绿色含钙质水云母页岩,页岩中夹较多灰岩透镜体。

与下伏三游洞组整合接触。

(2)分乡组(O1f)10.6~36.1米

为灰色厚层至块状含燧石团块生物屑灰岩、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夹1~3层绿色水云母页岩、粉砂岩及含砾石英砂岩。

与下伏南津关组整合接触。

(3)红花园组(O1h)9.1~42.6米

为灰色薄层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黄灰色页岩不等厚互层,灰岩具鲕状结构。

与下伏分乡组整合接触。

(4)大湾组(O1d)40.6~70.5米

下部为黄绿色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生物灰岩透镜体及薄层;上部为生物灰岩夹泥质灰岩、钙质灰岩条带。

与下伏红花园组整合接触。

2、中统(O2)

(2)牯牛潭组(O2g)10~22米

主要分布于城口、巫溪一带。

下部灰色至暗灰色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中上部黄灰色薄—中厚层状泥砂质瘤状灰岩,具搅动构造。

与下伏大湾组整合接触。

(2)宝塔组(O2b)13.4~60米

灰色、灰绿灰、紫红色中厚层状龟裂纹泥质灰岩、瘤状灰岩,底部和上部紫红色薄层状粉砂质页岩夹生物碎屑灰岩。

与下伏牯牛潭组整合接触。

五、志留系

出露分布于渝东南至渝东北的南川、酉阳、秀山小区、巫山小区、巫溪小区。

下、中统较为发育,中统上部及上统、顶统在区内缺失,其地层划分对比见表5。

(一)南川、酉阳、秀山小区

1、下统(S1)

(1)龙马溪组(SOl)163~501米

为原志留系底部及奥陶系顶部的含黑色页岩、炭质页岩合并而成的岩石地层单位,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水云母页岩、粉砂质页岩及水云母质粉砂岩组成,底部为炭质页岩、炭硅质页岩。

富含笔石化石。

与下伏临湘组整合接触。

(2)小河坝组、石牛栏组

小河坝组(S1x)344~603米

主要分布于南川一带,为一套黄绿、灰绿色页岩,细砂岩夹泥质石英砂岩,

 

表5

下部夹20米厚灰岩。

石牛栏组(S1s)60.8米

下部为灰、暗灰色泥质灰岩、瘤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钙质页岩;中部泥质灰岩、瘤状灰岩、灰岩互层,夹钙质页岩;上部钙质页岩、砂质泥岩夹透镜体状生物碎屑灰岩。

小河坝组与石牛栏组为同一时代沉积相变的产物,从西至东大至为石牛栏组→小河坝组→石牛栏组。

与下伏龙马溪组整合接触。

2、中统(S2)

(1)韩家店组(S2h)280~773米

按岩性可分为三段:

下段(S2h1)以黄色、黄绿色页岩为主,偶夹薄层

状、透镜状灰岩及粉砂岩;中段(S2h2)为黄绿、灰绿色及紫红色页岩夹粉砂岩,偶夹灰岩透镜体;上段(S2h3)为黄灰、灰绿、偶夹紫色的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常夹薄层状、透镜状灰岩。

与下伏小河坝组或石牛栏组整合接触。

(2)回星哨组(S2hx)75~191米

主要分布于酉阳、秀山一带。

由紫红色、灰绿色粉砂质页岩及泥质粉砂岩组成。

与下伏韩家店组整合接触。

(二)巫山小区

1、下统(S1)

罗惹坪组(S1lr)300~520米

下部为灰绿色粉砂质页岩及泥质粉砂岩夹灰岩透镜体;上部为灰~灰绿色薄~中厚层状石英粉砂岩与粉砂质页岩不等厚互层。

2、中统(S2)

纱帽组(S2s)218米

上部以灰、灰绿色页岩为主,夹粉砂质页岩及粉砂岩;中部灰色薄层泥质粉砂岩与砂质页岩不等厚互层,局部夹灰岩小透镜体;下部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夹磷块岩扁豆体。

与下伏罗惹坪组整合接触。

(三)巫溪小区

1、下统(S1)

(1)龙马溪组(SOl)163~501米

为原志留系底部及奥陶系顶部的含黑色页岩、炭质页岩合并而成的岩石地层单位,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水云母页岩、粉砂质页岩及水云母质粉砂岩组成,底部为炭质页岩、炭硅质页岩。

富含笔石化石。

与下伏宝塔组整合接触。

(2)罗惹坪组(S1lr)110~520米

分布于城口—巫溪一带,岩性为灰、黄灰、灰绿色薄层夹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石英杂砂岩及灰岩透镜体。

与下伏龙马溪组整合接触。

2、中统(S2)

纱帽组(S2s)87.7米

岩性主要为灰绿、黄绿灰色间夹紫红色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页岩互层。

底部间夹透镜状、似层状、脉状生物碎屑灰岩。

与下伏罗惹坪组整合接触。

六、泥盆系

泥盆系在区内零星出露,分布于巫山、酉阳、秀山小区,下统及部分中统缺失,其地层划分对比见表6。

(一)酉阳、秀山小区

1、中统(D2)

小溪峪组(D2x)0~80米

为灰黄、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具管状构造。

与下伏志留系回星哨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2、上统(D3)

水车坪组(D3s)5~210米

中、下部为灰白、深灰、黄灰色厚~块状石英砂岩,上部为紫、灰绿色页岩夹鲕状赤铁矿。

与下伏小溪峪组整合接触。

表6泥盆系地层划分对比表

四川省

地层总结表

(1978)

四川省

区域地层志

(1982)

四川省地层

多重划分对

比研究报告

(1994)

1∶5万酉阳幅

等区调报告

(1987)

本说明书

巫山—黔江分区

巫山—黔江分区

川东分区

酉阳—秀山

巫山小区

酉阳、秀山小区

D3

水车坪组

水车坪组

写经寺组

水车坪组

水车坪组

黄家蹬组

云台观组

D2

小溪峪组

小溪峪组

(缺失)

(缺失)

(缺失)

小溪峪组

D1

(缺失)

(缺失)

(缺失)

(缺失)

(缺失)

(二)巫山小区

仅出露上统水车坪组(D3s)5~210米

下部为灰白、深灰、黄灰色厚~块状石英砂岩;中部为紫、灰绿色页岩、粉砂岩夹鲕状赤铁矿;上部为薄~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

与下伏志留系纱帽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七、石炭系

在重庆市范围内出露极为有限。

上统、下统及中统的一部分均缺失。

区内在秀山一带仅见部分中统威宁组出露。

中统(C2)

威宁组(C2w)0~82米

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灰岩夹砂质页岩透镜体及含灰绿、紫红色泥质团块;上部浅黄灰色中厚层状含生物碎屑灰岩。

与下伏小溪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八、二叠系

在扬子地层区中均出露分布,除下统缺失外,中统、上统地层发育齐全。

其地层划分对比见表7。

(一)万州、荣昌小区

1、中统(P2)

(1)梁山组(P2l)3~21米

按岩性大致可分三部分:

底部为灰绿色鲕状绿泥石铁矿透镜体及粘土岩;中部为白灰~深灰色含高岭石水云母粘土岩(含黄铁矿)或铝土岩;上部为灰黑色炭质页岩夹煤线,含黄铁矿。

与下伏志留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2)栖霞组(P2q)27~300米

深灰色、灰色厚层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含遂石团块,下部夹少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