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83515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doc

《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doc

项目背景: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而在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

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

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在欧美国家己经成熟发展为规模巨大的产业。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乡村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向发展家推广。

目前,乡村旅游己成为现代世界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乡村旅游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

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对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

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具体来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

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

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

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项目必要性:

1.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多年实践的积累为乡村旅游夯实了产业基础。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将乡村旅游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来抓。

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要求。

很多地区提出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同时将构建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家享乐、年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纳入五大旅游产品体系。

  旅游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旅游拓展市场空间。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重要选择。

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费方向的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最为深厚、最为广阔的根基。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发展动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脱离、村容村貌实现较大改观、农民科技教育文化素质得到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

2.项目建设是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

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等等,形成了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

可以说,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乃至全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3.项目建设对社会经济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经济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结构性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协调等不可持续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扩大内需、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对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市场分析:

1.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

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在各地大量涌现。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分布于都市郊区、远离客源的景区和老少边穷地区。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

由于起步较晚,与国际旅游者比较,国内旅游者的需求层次表现出初始阶段的普遍特征。

而供给方面也多是开发层次较低,较浅的初级乡村旅游产品。

具体来讲,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不足,乡土特色不明显。

忽视了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点,盲目引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旅游产品形式。

第二,多数地区缺少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一般是在原有农业经济和设施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

第三,产品形式单一,参与性不强,产品雷同现象严重。

第四,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

主要表现为一些乡村地区的交通状况和周围环境状况较差等。

第五,在管理上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2.乡村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首先,乡村旅游将继续享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这一方面是由国家对农村问题日益重视的宏观政策环境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决定的,即工业化带来了更多的有逃离工业环境需求的城市人口。

其次,乡村旅游将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

相对于欧洲国家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绿色内涵的重视、日本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在现阶段则侧重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

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供需主体素质的提高,乡村旅游的生态内涵和文化内涵必然得到进一步发掘。

这也是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思路相符的。

最后,本土化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乡村旅游对乡土民俗文化、乡土地域特征强烈的依附关系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最终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纯朴的民风来创造一个对旅游者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氛围环境,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保障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3.项目市场分析;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其市场前景看好。

1、市场规模快速发展

近年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规模也得到快速发展。

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

图表1:

2008-2012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规模变化(单位:

万家,亿人)

2、经营效益良好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2008-2012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以年均43%的速度递增。

仅2009年,乡村旅游行业就带来了800亿元的经营收入,带动近200万城乡人口就业,其中安排农民就业159万人,实现农民增收257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352亿元。

到2012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2400亿元,同比增速为11%。

图表2:

2008-2012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变化情况(单位:

亿元)

3、发展潜力较大

(1)低端劳动力收入水平快速上升

低收入劳动群体劳动报酬快速上升,创造了较大的低收入阶层旅游消费需求。

从国家统计局新近公布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月收入”统计数据来看,2009年以后不到两年时间内,农民工外出务工月收入已经从1340元上升至1991元,涨幅高达48.6%。

收入增长是居民消费升级的基础。

东部沿海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的历史经验表明,超过2000元的月收入水平已经足以启动居民首次旅游消费。

结合行业近年增长持续超预期的现象,前瞻金融事业部推测,中低收入群体旅游消费过去两三年间悄然启动,中国旅游业迈入大众消费阶段,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需求动力。

图表3:

农民工外出务工月收入(单位:

元/月)

(2)主要节假日旅游人数增长趋势明显

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8天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4.2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05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0.9%、44.4%,按可比口径就算,分别同比增长23.3%、26.3%。

过去十年间,“十一”黄金周主要景区游客人数呈稳定增长趋势,而增速保持波动上升。

由此可见,国内旅游需求依然旺盛,而且在未来几年还将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里的新闪光点,在水涨船高的同时还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潜力。

图表4:

“十一”黄金周主要景区游客人数同比变动(单位:

%)

根据《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休闲农业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休闲农业点数量稳步增长,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业点增长20%,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总的来看,国内旅游需求稳步增长,而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无论市场规模还是经营效益均呈现出向好的趋势,发展前景向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