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30368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1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2.3元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素的意义及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记住并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符号;

会运用元素概念区别单质和化合物。

2、过程与方法

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对应元素和相关信息,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素的学习进行从微观到宏观认识方法的教育。

领会化学用语美,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元素的概念,能正确运用元素概念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2、难点:

正确书写元素符号,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选择

创设学习情境、讨论思考、归纳、启发、对比

四、学情分析

1、同学们已经在2.2和2.3学习了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的内容,对于微观粒子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本次课2.4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就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逐渐展开了,不论是从知识上还是从情感上,同学们都比较容易接受。

2、作为一个较抽象的概念,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所以本次课打算从同学们熟悉的生活情境逐渐展开,依托多个情境和多个问题,结合自己阅读的方式,鼓励同学们观察、思考、讨论,对比和总结,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还培养了对比和归纳的能力。

五、教具与教法

多媒体课件指导阅读法分组讨论法演示法教授法等

六、教学过程(共分2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设计

问题设计

问题点拨

一、

情境1

展示矿泉水的矿物元素含量图

情境2

展示一张微量元素检查单

 

问题1

该矿泉水中主要含有哪些矿物元素呢?

问题2

这张化验单中孩子的微量元素含量都达标吗

在仔细观察元素含量图回答问题的同时,从心

里已经逐渐接受元素这个概念。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情境引出元素,

不突兀且容易接受

二、

1.元素的定义

情境3

回忆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情境4

展示CO2、O2、H2O的比例模型

问题3

这种碳原子叫做碳12,是指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是不是还有其他的碳原子呢?

问题4

你能通过比较归纳出这三种碳原子相同的的地方吗?

问题5

CO2、O2、H2O中的氧原子相同吗?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C-12:

6个质子,6个中子

C-13:

6个质子,7个中子

C-14:

6个质子,8个中子

原子核内含6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6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原子核内含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倾听和思考得出:

这几种碳原子核内均含6个质子。

 

讨论思考得出:

这几种氧原子核内均含8个质子。

借助本单元课题2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点,以旧引新,过渡和衔接都非常的自然,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元素的定义: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

练习一:

1.根据如图所示三种微粒结构示意图,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的是_____

2.

(1)从微观上看,水是由_______构成的,一个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__构成;从宏观上看,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2)从微观上看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______构成,一个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_构成;从宏观上看,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情境5

再次展示CO2、O2、H2O的比例模型

问题6

物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关系图

注意:

元素只有种数、没有个数的意义。

思考

讨论

总结和归纳出学生的易错点和易混淆点

过渡:

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结合而形成的。

物质的总数多达几千万,而且还在逐年增加,但形成它们的元素却只有110余种。

2.元素的分布

情境6

阅读课本57页

问题7

地壳中元素质量分数居前5位的元素是?

问题8

生物体内元素质量分数居前四位的元素是?

地壳中:

O>Si>Al

>Fe>Ca

 

生物体内:

O>C>H>N

阅读

带问题阅读,培养学生自己提炼知识的能力

情境7

阅读课本

58页图2-30

问题8

从汉字表示的元素名称中,你可以观察到什么规律

阅读

总结

归纳

过渡: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用不同的名称或符号表示元素,给书写和学术交流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如下图所示。

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这就是元素符号。

3.元素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情境8

阅读课本

58页

和59页

问题9

结合表格,你能总结出书写元素符号的方法吗?

问题10

元素符号表示什么意义呢?

一大二小,

高低有序

 

意义:

(1)宏观:

一种元素

(2)微观:

一种原子

阅读

总结

归纳

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得出书写方法和意义,并通过仔细阅读表格真实感受元素符号,印象更深刻。

练习二:

1.某班同学学完元素的知识后,把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整理在下列的表格中,请你把错误改正过来。

名称

符号

改正

名称

符号

改正

AL

mn

S

cL

CO

Ag

2.写出下列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1)氧元素______;

(2)一个镁原子______;(3)N________;________;(4)2Fe________;(5)3个钠原子______

过渡:

通过阅读元素周期表,同学们比较真切的认识到构成世界万物的就是只有这100多种元素。

那么同种或不同种元素可以构成相同或不同种的许多物质。

4.物质的分类

情境9

第一组:

氧气(O2)、氩气(Ar)、

碳(C)、铁(Fe)

第二组:

二氧化碳(CO2)、

氨气(NH3)、氯化铵

(NH4Cl)、硫酸(H2SO4)

问题11

请你比较形成这两组纯净物的元素种数,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课本61页

整理与归纳

观察、思考

讨论,得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

通过实例的观察和讨论,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小结

由不同的学生结合板书总结本课内容

板书设计

2.4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一、元素

1、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2、分布:

(1)地壳中:

O>Si>Al>Fe>Ca

(2)生物体内:

O>C>H>N

二、元素的表示

1、元素的名称规律

2、元素符号:

一大二小

3、元素符号的意义:

(1)宏观:

一种元素

(2)微观:

一种原子

三、物质的分类

习题设计

1.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它们原子的(  )。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和电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2.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并不均匀,如南非多金矿、澳大利亚多铁矿等,从整个地壳中元素含量的多少分析,最丰富的元素是(  )。

A.氧  B.硅  C.铝  D.铁

3.我们可以把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下列各组元素中,都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

A.钾、磷、钠   B.钡、汞、银

C.银、钠、氦D.铜、钙、氯

4.用符号表示或说出符号的意义:

(1)铁元素:

________

(2)铁原子:

_________(3)4Fe:

___________

5.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信息示意图,从中获取的相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元素名称是“硫”

B.元素符号“S”

C.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g

D.核电荷数是16

6.下列物质中,前者是单质,后者是化合物的是(  )。

A.干冰、石油    B.水、啤酒

C.氢气、氯化钠D.水银、石灰水

答案:

1.A2.A3.B4.FeFe4个铁原子5.C6.D

作业设计:

配套练习册

 

七、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涉及了“元素”,比如生活中高钙牛奶、铁酱油、加碘食盐等都涉及了元素,所以对元素已经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还是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本节课通过回忆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为契机,引出了碳元素的概念;又通过CO2、H2O、O2的比例模型,引出了氧元素的概念,所以要求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难,困难是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

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

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

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

4.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不足:

本节内容涉及宏观和微观世界的转换,很难很抽象,我从学过的物质引入,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分析,强调组成,构成的区别。

教学后自我感觉在4个名词的辨析和联系上,不好掌握。

尽管结合着例子讲,但是从学生反应上看,还是抽象,学生还是不太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