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集锦滕长青汇总.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19244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科普集锦滕长青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医学科普集锦滕长青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医学科普集锦滕长青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医学科普集锦滕长青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医学科普集锦滕长青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科普集锦滕长青汇总.docx

《医学科普集锦滕长青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科普集锦滕长青汇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科普集锦滕长青汇总.docx

医学科普集锦滕长青汇总

医学科普集锦

(1)系列科普知识

全网发布:

2011-10-1915:

24 发表者:

滕长青 4103人已访问

南京市第二医院  老年病科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一)吸烟致人体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吸烟致视网膜黄斑病的发病机制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刘健康教授带领刘中博、孙立绢与美国科学家2006年合作完成一项最新研究,从分子细胞水平揭示了吸烟导致视网膜黄斑病的发病机制,为防治视网膜黄斑病和老年性失明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该论文已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眼科学研究及视觉科学》上发表。

  研究发现,吸烟时产生烟雾的主要成分—丙烯醛是一个线粒体毒物,它可先引起主导感光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进而产生膜电位和酶活性降低等,导致线粒体的功能衰弱,故影响了眼球各个组织的正常代谢,逐步引起视网膜黄斑的各种病变,最终可能导致失明。

研究还证实,由丙烯醛造成的线粒体损伤可被a-硫辛酸保护,证明线粒体营养素对吸烟造成的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因此,预防视网膜黄斑病有效方法是拒绝吸烟和避免吸入二手烟。

  

(二)关于老年痴呆

   一、AD由来及AD日

   1906年德国神经病理学家阿尔茨海默首次报告了一名有进行性痴呆表现的51岁女性患者病例。

1910年这种病被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AD)。

此病又称老年痴呆。

每年的9月21日定为国际老年痴呆日,到2006年已达100年。

   AD是一种进行性脑组织退行性变性疾病,常以记忆障碍为最初表现,之后逐渐出现语言及定向障碍,最终不能独立生活。

其病理变化是患者的胆碱能神经元(直接影响智力水平的一种神经细胞)出现了淀粉样变性,导致神经细胞分泌的胆碱酯酶神经递质减少,影响了神经信号的传递所致。

经中国科协批准,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确定每年的9月17日为“中华老年痴呆防治日”。

   二、近期流行病学 

  2006年9月,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安定医院为即将到来的“世界老年痴呆日”100周年举办纪念活动。

100年后的今天,全世界患有AD和其他痴呆的患者达2400万人,最新公布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世界每7秒钟就会出现一个新发病例。

WHO据各国调查结果推测,我国至少有500万AD患者,600万痴呆患者,居世界第一。

安定医院公布的调查显示:

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四城市,65岁以上的老人,老年痴呆的患病比率已超过6%。

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大约只有20%的老年痴呆患者前往医院就诊,正确诊断率仅为23%,治疗率仅为1%;65岁以上发病率6%左右,75岁以上发病率10%,85岁以上20%。

很多人把老人健忘、活动减少、抑郁、有幻觉等表现,认为是岁数大了,并不在意,而这些正是老年痴呆的早期临床表现。

因此,建议65岁以上的老人应定期接受精神健康检查如智力量表测评和磁共振海马检查(海马体积减少),以早期发现老年痴呆的征兆,及早干预。

   三、治疗新药选择

   以往因药物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多被临床认为是放弃治疗的对象。

近日(2006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多奈哌齐(安理由)为“第一个全程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

瑞典学者经临床用药观察研究显示:

多奈哌齐能改善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和保护现有功能。

 (三)关于适应性高血压

   血压通常呈阶梯性缓慢上升,由轻度到中度再到重度逐步升高,患者对这种缓慢升高的血压逐渐适应,即使血压已经很高,也无任何症状,像正常人一样一如既往地工作和生活,故而得名。

   这种血压其实潜伏着巨大的危险性,最常见的后果就是突发脑出血、多发腔梗或大面积脑梗塞、室壁瘤破裂、腹主动脉瘤破裂和急性心肌梗塞等可致猝死的疾病发生。

   此病多发生在不经常测血压的人群中,有的人几年甚至一辈子都未测过血压,平时看似很健康,却突然猝死。

另有虽然知道血压很高但无症状,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病,常不愿意接受降压治疗,最后导致严重后果。

 (四)关于中老年人正常血压范围内的高血压

   通常认为,收缩压(高压)≥140mmHg、舒张压(低压)≥90、mmHg就是高血压,而高压<140mmHg,低压<90mmHg就是正常血压,不需要降压治疗。

其实不然,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不少血压<140/90mmHg的中老年人,已经有了头疼、头晕、头涨、头沉、脖子发硬等由血压升高引起的相关症状,还有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发生了心、脑、肾及视网膜等靶器官损害,如房室肥大、心脏缺血、房室内传导阻滞、腔隙性脑梗塞、肾实质缺血改变、视网膜出血和渗出等。

   临床上,应纵向分析对比一个中老年人的血压较20年或30年前增高了30mmHg,已经对靶器官造成了损害,我们认为同样应该诊断为高血压病,同样需要正规降压治疗。

 (五)关注血压波动性高血压

   早在1987年,国际高血压联盟主席Mancia教授等进行了一项研究,证实了血压水平相同的几组高血压病人中,血压波动较大者,其靶器官损伤也较大,从而揭示了血压波动性高血压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目前认为,即使血压正常的单纯性血压波动增高,也会导致心肌肥厚、血管重构和肾脏损害,这种现象被称为“锯齿效应”。

   无论是高血压还是正常血压的变异度升高,均与无症状性心梗和无症状性脑梗有关,特别是血压的晨峰现象与心血管事件的清晨危险和中风有密切关系。

所以提倡全天侯降压至正常范围,保证夜间血压适度降低,避免晨峰现象,并有效控制觉醒及恢复直立活动时的血压陡升,从而避免“锯齿效应”的危害;另外根据人体生物钟的不同和时间治疗学的原则,提倡个体化用药平稳降压来消除血压变异度,从而有效控制晨峰血压,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清晨危险发生几率。

  (六)关于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特点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的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的脆性增加,骨强度降低,从而容易发生骨折。

骨质舒松一共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占90%,其中又分为老年性骨质舒松和绝经后骨质疏松。

老年性骨质疏松是人到老年后必然会出现的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是女性在绝经后到61岁以前发生的骨质疏松。

第二类是继发性骨质疏松,占10%,是由于疾病、药物等其他因素引起的骨质疏松。

第三类是特发性骨质疏松,较罕见,主要见于8-14岁青少年或成年人,多有家族遗传史或由哺乳原因引起。

   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今年预计达1亿,占总人口的7.69%,有6000多万人患骨量减少。

女性在35岁以前、男性40岁以前,骨峰值越高越好。

具体办法是营养、运动和光照,三点缺一不可。

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可能有多种不同治疗方案,要因人而异。

进入老年期的男性和女性,最保守的评估是均已进入骨量减少期,这时需要药物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或综合治疗。

   国内第一部《骨质疏松和骨代谢性疾病诊疗指南》即将推出,本指南规定的骨质疏松包括以下内容:

原发性骨质疏松;糖皮质激素诱导性骨质疏松,骨软化、佝偻病、畸形性骨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低下、高钙及低钙血症与骨质疏松,以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共10种。

已经诊断为骨质疏松或严重骨质疏松者,单纯补钙绝对不行,一定要联合用药治疗。

介绍几种治疗方案。

 方案1  钙+活性D

 方案2  钙+活性D+雌激素

 方案3  钙+活性D+降钙素

 方案4   钙+活性D+双磷酸盐

 方案5   钙+活性D+甲状旁腺素+双磷酸盐

 方案6   钙+活性D+雌激素受体

 方案7   钙+维生素K2+雌激素

 阿仑磷酸盐(双磷酸盐类药物,商品名:

福善美):

首个以骨质疏松症为适应症而获得FDA批准上市的药物。

在我国应用也有11年历史。

医学科普集锦

(2)系列科普知识

全网发布:

2011-10-1915:

30 发表者:

滕长青 2308人已访问

   (六)医学科学的分类

     医学科学有白学、灰学和黑学之分。

    1、“白学”  是指可以被事实和科学手段加以证明的那一快,例如从病人的痰液中找到结核杆菌,就证明其患有肺结核病,等等。

    2、“灰学”  是指人们对这一领域已有很深的认识,但要证明它仍有很大的困难,如高血压的成因等。

    3、“黑学”  是指现阶段无法用事实和科学手段予以证明或预测的内容,如癌症的成因等。

    尽管现代科学仍有许多尚属“灰学”或“黑学”的范畴,但很多认识或做法,只要被科学界所公认,或被权威部门所认可,就具有法律上的证明力。

由于医疗行业和行为的特殊性,在医疗案件的处理中用专家论证的方式进行定案,已成为国际惯例。

   (七)脂肪肝

     国内上海学者一项针对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显示:

约1/4的脂肪肝并存纤维化,1.5-8%的患者发生肝硬化。

   脂肪肝是全身代谢性疾病。

正常情况下,脂肪占肝脏重量的5%以下,超过5%或30%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化即称为脂肪肝。

病因大体分为营养性,如肥胖、激素食品;化学性,如酒精;内分泌代谢性,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生物性;遗传性;免疫性以及精神心理社会性等。

一项全国20个中心参与的前瞻性临床调研显示,我国酒精性肝病发生率为4%-6%,而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已接近西方国家(30%)的水平。

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

    治疗要遵循综合治疗原则,包括调整饮食、纠正营养失衡,坚持运动以维持理想体重,给予保肝、抗炎、抗纤维化等药物治疗等。

   (八)COPD

    2006年10月结束的9城市调查结果初步显示,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达到了8.2%,其中男性占12.4%,女性占5.1%,这意味着全国大概有3800多万的COPD患者。

吸烟\被动吸烟\空气污染成为主因.

   (九)切勿在服药同时吃柚子和饮柚子汁

     柚子含有一种特殊的酶——CYP-3A4,能在肠道内与药物结合,,并促使药物迅速进入血液,使药物的作用得到加强。

例如,一杯柚子汁吞服一片辛伐他汀,相当于吞服了12-15片辛伐他汀,可引发肌肉溶解、肌痛,甚至出现肌肉萎缩和肾脏疾病;与降血压药物同用,则会导致低血压和肌肉萎缩。

    (十)预测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郝希山的流行病学最新研究(2006年)成果揭示:

到2010年男性发病前3位肿瘤为肺癌、肝癌和大肠癌;女性发病前3位为乳腺癌、肺癌和大肠癌。

其主要原因有吸烟率高、膳食模式西化、肥胖率升高及体力活动减少等。

   (十一)餐后高血糖

    餐后高血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中国的冠心病人中,合并糖尿病的占27%,还有将近一半的冠心病患者糖耐量受损。

其中单纯性餐后高血糖发生率高达81.5%。

    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不断下降,针对餐后高血糖的治疗策略不应仅局限于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进行“对症治疗”,而要针对餐后高血糖的发病机制—胰岛素Ⅰ相分泌缺失来进行“对因治疗”。

  (十二)角膜老年环   目前认为,角膜老年环是因为血液中的脂类物质沉积于角膜周边基质内所致。

初发时出现在角膜上下方,逐渐发展成环状。

在老年人中发生率40-50%。

    因为角膜本身没有血管,其营养来自角膜缘的血管网和眼内的房水。

当血液和房水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类物质含量过高时,就会在角膜边缘的组织内沉积,形成灰白色的环。

因此,角膜老年环的出现,是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征兆和表现,提示中老年人和医疗保健工作者要引起注意。

   (十三)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近年来,诊断为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proliferationofthelymphnode)的病例越来越多。

常是不明原因的多部位淋巴结肿大,无或轻度不适。

能引起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因素有多种,例如病毒、某些化学药物、代谢的毒性产物、变性的组织及异物等。

组织学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表现十分复杂,是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淋巴组织交界性病变。

如伴有淋巴组织不典型增生,则需注意恶变倾向,予以严密观察。

根据肿大的淋巴结所在的部位,一般可大致了解致使淋巴结肿大的原发病灶。

但必要时还应当进行X线摄片、病理切片镜检、B超、CT以及免疫组化等特殊检查。

医学科普集锦(3)帮你了解动脉硬化诊断的医学手段

全网发布:

2011-10-1915:

30 发表者:

滕长青 1652人已访问

      帮你了解动脉硬化诊断的医学手段

      动脉硬化就是动脉壁部分变厚或是变硬,动脉壁弹性变得低下的状态;动脉壁内顺血流纤维性肥厚、脂质沉积、纤维性硬化巢、粥瘤、甚至钙化、溃疡、血栓等复合物病变形成,被视为动脉粥样硬化。

由于动脉硬化的早期发现对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此介绍当前较盛行的动脉硬化诊断检查的10种方法。

1,脉搏波传导速度(PWV)  

    心脏每次跳动从心脏泵出血液的冲击波动传到末梢,这种波动叫做脉搏波,脉搏波在动脉中的传导速度就叫脉搏波传导速(PWV)。

           

    PWV是一种利用动脉壁的硬度与两点间的脉搏传导速度相关的原理的检查测评动脉硬化程度的方法。

动脉如果硬化,则PWV变快。

动脉硬化的相对早期即可出现PWV异常,动脉硬化引起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致使PWV变的更快,也就是说动脉硬化发展是导致PWV值变大的病理基础。

目前,仅较大型医院的老年病科或心血管内科和一些正规的体检中心才有此类的检查仪器。

2、 颈动脉超声波检查    

   是从颈动脉的超声波断层图象来测算出动脉内膜和中膜的厚度的和,也就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值,增大为异常,并探查血管壁内局部血流、是否有不稳定粥样硬化班快,以此对动脉硬化进行评估。

多用于糖尿病伴随发生的动脉硬化的诊断。

3、眼底检查    视网膜的细小血管容易发生硬化,可以直接观察到。

现在多用眼底照片和荧光眼底造影的方法观察动脉硬化病变程度,医学上通常使用scheieh分类法来判断。

4、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   除颈动脉以外,腹部、下肢近端动脉瘤和末梢动脉闭塞症等诊断中均可使用彩色多普勒方法。

尤其是测量血流速度,适用于诊断接近体表的血管病变,能直接显示血流,间接显示动脉管腔,并能直接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范围。

在动脉狭窄病变中,可见正常管壁的3层结构消失、内膜不光滑或毛糙、连续性消失、增厚。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动脉内壁可见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强回声结节或斑块,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5、脚踝血压的测定(踝/臂指数:

ABPI)   在脚踝上缠绕测定血压用的袖带,来测定胫后骨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脚踝血压。

这个值和通常血压计测定出的上臂血压的比就是ABPI(Ankle-brachialpressureindex),特别是在诊断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方面很有效,ABPI值不足0.9时就可以怀疑是狭窄或是闭塞。

脚踝关节血压不足50mmHg就是重症。

高龄人士、糖尿病、重度吸烟者的ABPI较低。

6、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检查(CT)   CT可以对脑动脉、冠状动脉、腹主动脉、髂总动脉等由于解剖位置的特点,多普勒难以检测的部位进行诊断。

能够清楚地了解血管是否钙化、是否存在血管内血栓、有无大动脉夹层和瘤样病变等,可以全面的观察大血管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

7、磁共振成像检查(MRI)  与CT不同,MRI没有x射线的辐射,对人体损害小,检查前无需特殊准备。

通过MRA(MR血管造影)除了可以检查血管的狭窄、闭塞、扩张、瘤样病变外,也能了解血液的流动状态。

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即通过注射造影剂的血管影像经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主要用于了解全身动脉的扩张、狭窄、闭塞、侧支循环、血管壁信息等情况。

9、红外体表温度测定   这是一种用红外放射照相机拍摄下皮肤发射出来的红外线,然后把皮肤温度的分布图片化的检查,通常使用红外体温测定仪。

主要用于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和慢性静脉环流不全等疾患,体表温度下降视为异常。

10、血液流变学检查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病初期,血液流变学各值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当病变有所发展时,动脉明显狭窄,甚至闭塞,血液流变学检查可见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等显著增高,呈现高粘、高聚、高凝状态,极易促发血栓形成,造成闭塞、肢体溃疡或坏疽。

因此,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可作为动脉硬化重要依据之一。

             

医学科普集锦(4)谈老年人降压药用药时间

全网发布:

2011-10-1915:

32 发表者:

滕长青 1229人已访问

 

        谈老年人降血压药用药时间

 

    

   多数老年人的血压呈“两峰一谷”的状态波动

(亦称勺型血压),即上午9-11时、下午4-6时为

高峰值,从晚上6时起呈缓慢下降趋势,直至次日

凌晨2-3时最低。

因此,建议老年高血压病人联合

使用中效、长效降压药最好:

长效药作为主要用药

早晨一次服用,配合一种中效药两头用,一般服药

时间上午6-8时、下午3-6时最理想。

因为入睡后血

压相对低,血流缓慢,血粘度增高,较晚或过量使

用降压药会促使血压进一步降低而促发脑血栓。

压轻度升高的老年患者应在白天下午3时以前服药较

安全。

医学科普集锦(5)谈特殊类型高血压

全网发布:

2011-10-1915:

32 发表者:

滕长青 1019人已访问

   一、何谓适应性高血压  

 

   血压通常呈阶梯性缓慢上升,由轻度到中度再到重度逐步升高,病人对这种缓慢升高的血压逐渐适应,即使血压已经很高,也无任何症状,像正常人一样一如既往地工作和生活,故而得名。

 

•  这种血压其实潜伏着巨大的危险性,最常见的后果就是突发脑出血、多发腔梗或大面积脑梗塞、室壁瘤破裂、腹主动脉瘤破裂和急性心肌梗塞等可导致猝死发生。

  

   此病多发生在不经常测血压的人群中,有的人几年甚至一辈子都未测过血压,平时看似很健康,却突然猝死。

另有虽然知道血压很高但无症状,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病,常不愿意接受降压治疗,最后导致严重后果。

另还有工作忙碌,未按时服药,不按时睡眠或严重失眠症和/或患有焦虑、抑郁综合症的高血压患者。

 

  

   二、何谓中老年人正常血压范围内的高血压 

•   通常认为,收缩压(高压)≥140mmHg、舒张压(低压)≥90、mmHg就是高血压,而高压<140mmHg,低压<90mmHg就是正常血压,不需要降压治疗。

其实不然,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不少血压<140/90mmHg的中老年人,已经有了头疼、头晕、头涨、头沉、脖子发硬等由血压升高引起的相关症状,还有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发生了心、脑、肾及视网膜等靶器官损害,如房室肥大、心脏缺血、房室内传导阻滞、腔隙性脑梗塞、肾实质缺血改变、视网膜出血和渗出等。

 

   临床上,我们应该纵向分析对比一个中老年人的血压较20年或30年前增高了30mmHg,已经对靶器官造成了损害,我们认为同样应该诊断为高血压病,同样需要正规降压治疗。

   三、何谓高血压前期 

      科学家研究发现,当血压超过115/75mmHg时,血液对血管壁的撞击损害便开始,130/85mmHg比115/75mmHg的人死于心脏病的几率要高一倍。

所以,将115/75mmHg—130/85mmHg定义为“高血压前期”或“正常高值”。

 

  定义是人为的,关键看危险性。

绝对要重视,未必都用药。

将高血压防线提前,更要加强一级预防。

症状与靶器官损害明显者一定要用药。

   

 

医学科普集锦(6)何谓心肌炎

全网发布:

2012-06-2616:

52 发表者:

滕长青 5754人已访问

    心肌炎常是全身性疾病在心肌上的炎症性表现,由于心肌病变范围大小及病变程度的不同,轻者可无临床症状,严重可致猝死,诊断及时并经适当治疗者,可完全治愈,迁延不愈者,可形成慢性心肌炎或导致心肌病。

   

(一)病因

   细菌性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等。

病毒如柯萨奇病毒,艾柯病毒、肝炎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其他如真菌,原虫等均可致心肌炎。

但目前以病毒性心肌炎较常见。

    致病条件因素①过度运动、运动可致病毒在心肌内繁殖复制加剧,加重心肌炎症和坏死。

②细菌感染,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时,可能起协同致病作用。

③妊娠:

 妊娠可以增强病毒在心肌内的繁殖,所谓围产期心肌病可能是病毒感染所致。

④其他:

营养不良,高热寒冷,缺氧、过度饮酒等,均可诱发病毒性心肌炎。

    

(二)症状

    青壮年发病较多,常先有原发感染的表现,如病毒性者常有发热、咽痛、咳嗽、呕吐、腹泻、肌肉酸痛等。

大多在病毒感染1-3周后,出现心肌炎的症状,由于心律失常可致心悸因排血量降低而感无力。

累及心包膜及胸膜时,胸闷、胸痛、亦可有类似心绞痛的表现。

严重者心功能不全。

常见体征,窦性心动过速与体温不相平行。

也可有窦性心动过缓及各种心律失常,心界扩大者占1/3-1/2,见于重症心肌炎,因心脏扩大可致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心尖部或胸骨左下缘收缩期杂音。

心肌损害严重或心力衰竭者,可闻舒张期奔马律,第一心音减弱,合并心包炎者可闻心包摩擦音。

    轻者可完全无症状,通常在急性期血压会升高导致头痛、头昏心慌、胸闷、胸痛等,重者心力衰竭或猝死。

表现悬殊。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六个类型:

①无症状型:

感染后1-4周心电图出现S-T改变,无症状。

②心律失常型:

表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心室性期前收缩最多见。

③心力衰竭型:

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及体征。

④心肌坏死型:

临床表现类似心肌梗塞。

⑤心脏增大型:

心脏扩大,二尖瓣及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

⑥高血压型:

临床上往往与心肌炎的活动期并行,时间久了得不到控制会出现左室肥大、室间隔肥厚、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等高血压特有的心脏结构的改变。

⑦猝死型:

无先兆,突然死亡。

    (三、)检查

一、心电图:

心电图异常的阳性率高,且为诊断的重要依据,起病后心电图由正常可突然变为异常,随感染的消退而消失。

主要表现有T波低平或倒置,ST?

T改变,R波减低,病理性Q波,约1/3病人可有Ⅰ至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见症状中高血压型。

     三、X线检查:

由于病变范围及病变严重程度不同,放射线检查亦有较大差别,大约1/3-1/2心脏扩大,多为轻中度扩大,明显扩大者多伴有心包积液,心影呈球形或烧瓶状,心搏动减弱,局限性心肌炎或病变较轻者,心界可完全正常。

   四、血液检查:

白血球计数在病毒性心肌炎可正常,偏高或降低,血沉大多正常,亦可稍增快,C反应蛋白大多正常,GOT、GPT、LDH、升高,肌酸磷酸激酶增高(CKP)升高,血沉增快。

    五、有条件者可做病毒分离或抗体测定。

   (四)治疗

    应卧床休息,以减轻组织损伤,病变加速恢复。

伴有心律失常,应卧床休息2-4周,然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严重心肌炎伴有心脏扩大者,应休息6个月至一年,直到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脏大小恢复正常。

免疫抑制剂:

激素的应用尚有争论,但重症心肌炎伴有房室传导阻滞,心原性休克心功能不全者均可应用激素,常用强的松,40-60mg/日,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6周一个疗程。

必要时亦可用氢化考地松或地塞松,静脉给药。

心力衰竭者可用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

抗心律失常等。

心肌修复用药:

辅酶Q10、维生素、能量合剂等。

高血压者可规范抗高血压治疗。

后遗症期以解除症状治疗为主,加强休息,预防受凉感冒,不做强体力劳动等。

医学科普集锦(7)何谓早发冠心病

全网发布:

2011-10-1918:

35 发表者:

滕长青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