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备课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16592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8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备课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备课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备课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备课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备课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备课教案新人教版.docx

《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备课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备课教案新人教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备课教案新人教版.docx

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备课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备课计划

教材解析

本单元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桂林山水》以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写出了作者在每一处景点的感受;《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描写了七月的天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美丽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本单元还在“语文园地一”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等。

通过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积累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通过抓关键词语来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进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山河的壮丽,抒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景物,想象其美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景物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2.指导学生积累语句,学习作者的习作方法。

课时分配

《桂林山水》——2课时《记金华的双龙洞》——2课时

《七月的天山》——1课时《语文园地一》——4课时

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适时为学生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多读多悟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抓关键词句。

抓住关键语句,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自主理解、自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朗读法。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感受山河之壮丽,作者情感之浓烈。

1.桂林山水

1.走近作者——陈淼

生平简介:

陈淼(miǎo)(1927—1981),辽宁大连人。

1949年毕业于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文学系研究生部,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者作品:

散文集《早晨集》《春雨集》;中篇小说《劳动姻缘》;短篇集《炼钢工人》《红榜的故事》;话剧剧本《红旗歌》(合作)等。

2.重点难点突破

《桂林山水》以优美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那种独特的美,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如何突破这个重难点呢?

教学时我们做以下设计:

一、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随着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时出示挂图或放投影片,让学生在图文对照中自然进入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进行整体感知。

二、以读悟情,重点感悟。

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水相比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在文中圈画出有关词语。

【课文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它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对于“美”,尤其是自然景色的美,本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和发现的能力,所以应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此外,学生对课文结构以及写作方法还不是很熟悉,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策略】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层次清晰,讲授时主要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策略,通过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利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资源,借助大量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视象”,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欣赏美景,品读课文,以达到体会画中之情、文中之意的目的,从而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漓江、无暇、翡翠”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所创设的情境美,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2.指导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桂林的图片;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创设情景,诱发美。

(约5分钟)

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

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处你印象最深的景色?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

(板书课题:

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播放桂林山水录像片)

 

1.学生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

2.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印象。

有声有色的录像是真实的生活情景的再现,给了学生直观形象的情景,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约10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从文字中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引导学生说一说: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错误,扫清文字的读音障碍。

从文字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检查自己对字词的读写掌握情况。

3.谈一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边读边感知课文,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探究课文,品味美。

(约10分钟)

1.教师谈话:

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

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2.引导学生相互交流:

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的?

(1)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2)引导学生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

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4.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自由读课文,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静、清、绿。

2.感悟作者笔下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3.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教师所出示的句子。

4.相互交流这个句子的特点和好处。

 

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和作者的心灵对话,不仅能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到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文气美。

四、课堂小结。

(约10分钟)

1.教师谈话:

这节课,我们观赏了桂林的漓江水,谁来说说漓江水有哪些特点?

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自由畅谈:

漓江水给你留下怎么样的印象?

1.说一说漓江水有什么特点。

相互交流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相互交流漓江水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5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谈话导入。

(约5分钟)

1.教师谈话:

谁还记得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

2.指名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回答:

静、清、绿。

2.全班共同评价背诵情况,齐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约10分钟)

1.引导学生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桂林的山。

2.指导学生互相交流:

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

3.引导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桂林的山。

2.说一说课文是怎样写桂林的山的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通过作画,让学生又一次感受到了桂林的山的美,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在交流中相互探究促进,对桂林山水的美有了更进一步的感受。

三、山和水相遇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约15分钟)

1.教师谈话:

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2.引导学生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3.指导学生理解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体验,理解“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含义。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桂林,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更是在组织表达情感的语言中探究到了文本之美。

四、升华主题,学习写作方法。

(约10分钟)

1.引导学生相互交流:

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指导学生自由畅谈:

课文除了正面描写桂林山的特点,还运用了怎样的描写?

1.说一说课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相互交流课文所运用的侧面描写的方法。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会课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运用到课外的写作活动中。

五、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水:

静清绿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山:

奇秀险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把学生放在学习的首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整堂课中只是主导的作用,比如让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画一画,写一写,想一想。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学习体验中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感悟文本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发现美的情趣。

《桂林山水》课堂精彩片段

师:

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

如果我们告诉人家:

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

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

生:

漓江的水静静的。

生:

漓江的水清清的。

生:

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

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生:

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

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

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

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

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生:

(念第二小节第二句话)

师: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

(示范)

生:

(再念)

师:

好多了。

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

“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

(师范念)

生:

(齐念第二句)

师:

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

生:

(齐念第三句)

师:

很好。

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

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

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

生:

不能。

师:

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

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

2.记金华的双龙洞

1.走近作者——叶圣陶

人生标签:

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人生名言:

理想是事业之母。

生平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

早年任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

1919年开始发表小说、新诗、散文、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

作者作品:

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火灾》等。

2.教学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用文字描述景物特点的能力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下面谈谈一些设想。

一要多读。

读什么?

1.读修辞特点比较突出的句子。

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比)2.读感情色彩较浓的句子。

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3.还可以让学生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路上、孔隙、内洞等自然段。

二要精讲。

讲写作方面的技巧、特点。

1.文章的内在联系。

2.本文特殊的表现手法——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写观察到的情况。

3.分析文章的脉络层次,篇章结构。

【课文分析】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

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

【学情分析】

本阶段的学生易受情感和艺术的熏陶,以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

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被大大发挥,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理解感悟的境界。

【教学策略】

本文是一篇游记,在理清参观游览的顺序后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与思考,填写表格,体会作者的写法。

抓住重点段落——过孔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验、比较、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进行深入阅读,体会借其他事物描写本事物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3.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金华双龙洞洞口、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景观的奇异、美丽。

2.指导学生体会孔隙一段借其他事物写本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借助工具书,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1、谈话导入。

(约5分钟)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

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课件出示“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及图片。

2.揭示并板书课文题目。

 

1.介绍溶洞的景象,并说说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学生认读理解“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3.齐读课文题目。

 

由学生熟知的事物入手,易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及时认读词语,欣赏画面,易于强化认知。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约10分钟)

1.指导学生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

2.引导学生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识记它们的字形。

3.指导学生理解新词,如“蜿蜒、明艳、突兀森郁”等。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学习识记字形的方法:

(1)熟字加偏旁;

(2)一字联想多字。

3.画出新词并理解其意思。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自学,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自主理解词语,质疑问难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约15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4.展开全班交流,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5.引导学生思考: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默读全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4.交流汇报:

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5.相互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通过读书、画线路图,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为理解课文、学习写法做好了铺垫。

四、课堂小结。

(约5分钟)

教师谈话: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作者游览的路线,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问题:

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巩固游览路线,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五、布置作业。

(5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完成课外作业。

进一步掌握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复习导入。

(约2分钟)

谈话导入:

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作的?

学生交流:

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课文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走进金华,游览北山。

(约10分钟)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引导学生思考: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

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指名读第二自然的第3句话。

引导学生思考:

你是怎么样理解这句话的?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

1.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在书上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并相互交流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些景物的。

2.朗读第二自然的第3句话,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3.齐读第三自然段,交流溪流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发现“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的特点。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美、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游览洞口与外洞。

(约10分钟)

1.教师谈话:

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同学们观看录像,亲自感受。

有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2.引导学生反馈学习情况。

(1)让学生说一说:

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2)引导学生相互交流: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1.观看录像,亲自感受,有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各自练说。

2.相互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说一说自己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洞口和外洞,洞口外的景色使自己产生了什么感觉。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朗读语句,学会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洞口和外洞的特点。

四、穿过空隙,游览内洞。

(约10分钟)

1.过渡:

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空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呢?

(出示图片)

2.引导学生说一说:

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

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

3.指导学生相互交流:

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挤压”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4.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1.通过图片,理解“孔隙”。

2.感悟孔隙的特点。

3.相互交流内洞的特点。

 

通过图片、录像来了解孔隙,让学生很好地了解了孔隙的特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

五、引导出洞。

(约3分钟)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5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吗?

交流讨论,汇报阅读感悟。

培养学生阅读、概括和理解能力。

六、课堂小结。

(约5分钟)

1.教师谈话:

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2.指导学生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

(2)移步换景,情随景变。

 

1.畅所欲言谈感受。

2.学习写作方法。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时巩固写作方法。

七、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高、宽、大)(窄、矮、险)(黑、奇、大)

八、教学反思。

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与文本交流对话的过程,读者期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中,用深情的讲述,富有感染力的朗读,补充的图片、视频资料,为学生融入角色,体会情感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边读边思,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与理解。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精彩片段

师:

同学们,理清了文章的线索,我们看看,一路游览,你觉得在游览双龙洞的过程当中,最惊险的是哪一处?

你说。

  生:

就是在坐船的时候,仰卧在小船里。

因为在外洞到内洞的过程中,他仰卧在小船里,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仿佛上下、左右的岩石都要挤过来,只要头抬一点点,就会碰到岩石。

  师:

好,孔隙大家看看是课文的哪个部分,哪个自然段?

  生:

第五自然段。

  师:

好。

现在请同学们小声地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找着了吗?

边读边想,孔隙有什么特点?

  生读。

  师:

好。

哪位同学想好了。

孔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好,请你说。

  生:

我觉得孔隙非常小,只能容下两个人坐的小船。

  师:

还有不同的吗?

  生:

我认为孔隙很惊险。

因为他说,他说如果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也就是表明这个石头都要掉下来一样,所以就说明很险。

  师:

感觉到一个惊险,同学们,作者并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这些特点,可是文章处处让我们有这些感受,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好不好?

谁能跟老师合作,读一读描写小船的句子?

  师: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艘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生:

小船一直小到只能两个人并排仰卧。

  生:

而且还没办法再容第三个人。

师:

好,跟老师合作来一下。

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齐读: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3.七月的天山

1.相关资料

天山 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全长约2500公里,南北平均宽250-350公里,最宽处达800公里以上。

天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也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

2.精彩片段赏析

师:

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

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且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

生:

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

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

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