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第4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全章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0933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沪版物理第4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全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粤沪版物理第4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全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粤沪版物理第4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全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粤沪版物理第4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全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粤沪版物理第4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全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沪版物理第4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全章教案.docx

《粤沪版物理第4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全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沪版物理第4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全章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沪版物理第4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全章教案.docx

粤沪版物理第4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全章教案

4.1从全球变暖谈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⑵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⑶观察温度计的构造。

练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⑷尝试对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等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环保意识。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温度概念建立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温度计测温原理中的“转换法”和“放大法”。

器材准备

烧杯、水、自制的温度计、温度计、体温表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温室效应”资料,播放相关的影片和录像,引发学生对“环境温度”的关注,并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出:

温室效应会引起哪些后果?

如何治理?

进一步讨论:

温度与我们的生活还有哪些关系?

逐步引导学生对“温度”发生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温度和温度计

生活中你是怎样表述物体温度的高低的?

从“冷、凉、温、热、烫”等描述中总结出温度的的概念。

1.温度:

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活动1凭感觉能判断“冷”和“热”吗

(1)在课桌上放三只装有水的烧杯(一杯冷水,一杯热水、一杯温水),

将手分别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中,感知水的冷热程度。

(2)现在请你先把两手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再把两手

同时插进温水中,感知温水的冷热程度。

通过这次活动你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交流。

发现:

单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必须使用准确的测量仪器来测量。

3.温度计

让学生将自制的温度计模型先放入热水中,再放入冷水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思考:

(1)液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

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讨论:

有什么办法让液柱变化更明显一些。

联系这个自制的温度计,引导学生思考:

列举此温度计的优点和不足,如何把它改进为方便携带,又可读数的温度计?

4.观察温度计

(1)观察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

把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发给学生,结合实物投影,让学生说说出

温度计的基本构造:

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液体、刻度和符号。

(2)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

(3)掌握摄氏温标正确的读法和写法

课件展示0°C、100°C及1°C的规定。

5.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观察课本插图可知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

(1)不能测量超过          的温度。

(2)温度计下端不能与或接触;

也就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必须与被测物体    接触。

(3)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与被测物体接触。

(稳定的含义:

温度计内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

自来水

温开水

估测值/℃

测量值/℃

 (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     相平。

练习使用温度计:

将自来水、温开水分别放在烧杯中,用手试试,并估计一下它们的温度,记录在设计的表格中,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培养自己估测温度的能力。

(三)体温表

1.观察体温表,比较它与一般温度计的区别:

(1)测温液

(2)量程

(3)分度值:

(4)构造:

“缩口”、截面形状

2.用体温表测一测自己的体温,并记下来。

思考:

为什么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

3.仔细观察家中体温表,看看它的横截面是什么形状,将它画下来,

谈谈这样设计的好处。

小结

1.温度的概念

2.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构造和刻度方法

3.温度计正确使用

练习设计

1.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大约是-88.3℃,读作()

A.负88.3度B.摄氏负88.3度C.负88.3摄氏度D.88.3摄氏度

2.人们常说“今天最高气温是摄氏16度”,其错误是。

3.如图所示是一只正放的温度计的一部分,它的读数是()

A.16℃

B.4℃

C.-4℃

D.-16℃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⑵知道什么是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⑶知道沸腾现象和沸腾的特点;知道什么是沸点。

⑷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⑸经历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液体沸腾时的现象和特点。

⑹经历用图像描述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⑺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认识液体沸腾的特点。

教学难点:

用“温度-时间”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

器材准备

小烧杯、酒精、纱布、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

火柴、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问:

(1)你知道水有哪几种状态?

(2)别的物质是否也有这几种状态?

请举例说明。

总结:

固态、液态和气态是自然界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媒体展示:

物态变化现象

讨论:

你观察到哪些现象?

这些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

物质的状态都发生了变化。

二、新课教学

(一)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

1.实验:

看看小烧杯中有什么,现在处在什么状态?

蘸点酒精的抹在手背上,观察将会发生的现象。

过一会酒精“消失”了。

置疑:

酒精到哪里去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

尝试描述一下变化过程:

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

2.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你能列举一些汽化现象的例子吗?

提问:

要使一杯水汽化,有几种方法?

总结: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蒸发

(1)思考:

小烧杯中有一块小纱布,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变干?

通过充分讨论,总结出:

尽量将衣服展开——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

放在太阳下晒——提高液体的温度;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

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快慢。

(3)实验探究:

表格1

同样大小的两滴酒精

加热

常温

蒸发情况

结论

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表格2

同样大小的两滴酒精

很扁(表面积大)

很鼓(表面积小)

蒸发情况

结论

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

表格3

同样大小的两滴酒精

强气流

几乎无气流

蒸发情况

结论

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有关

结论:

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4)蒸发特点:

思考:

(1)蒸发在什么温度下发生?

(2)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

讨论: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1)萝卜用实验:

启发学生思考:

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

(2)媒体展示土地干裂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

土地为什么干裂?

(水分蒸发)在哪儿干裂?

(表面)

说明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

(表面)

蒸发的定义:

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思考:

分析“地下管道输水”优点。

(二)探究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

1.提出问题

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

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

根据学生情况提出:

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

重点观察:

(1)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明确了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需要确定器材:

烧杯,水、温度计、

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钟表等。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水温升到90℃时开始记录温度,每1分钟记一次,一直记到水沸腾

后3分钟左右停止。

(2)观察水沸腾时发生的现象,特别是水中气泡的多少、大小、位置的

变化。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绘制“温度—时间”图像。

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书本“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

像”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2)利用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像。

交流、讨论:

①水沸腾时,你从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什么现象?

水中气泡内的气体是从哪儿来的?

②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变化吗?

③曲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的过程?

水的温度怎样变化?

曲线上的哪一段对应水的沸腾过程?

水的温度怎样变化?

④根据观察的现象,结合图像分析液体沸腾有什么特点?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

(3)沸点的概念: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4)观察“几种液体的沸点”表,练习查表

①酒精的沸点是多少?

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

②你实验所用的温度计里的工作物质是什么?

为什么要用这种温度计?

③液态氢的沸点是-253℃,表示什么含义?

常温下的氢是什么状态,

(三)比较蒸发和沸腾两种现象,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蒸发

沸腾

共同点

由液态变为气态

不同点

发生地点

液体表面

液体内部和表面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只在一定温度(沸点)时发生

汽化速度

缓慢的汽化

剧烈的汽化

(四)液化

1.观察液化

目的:

(1)通过观察,认识液化现象;

(2)探究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条件。

2.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气体液化的条件:

降温、加压。

3.练习:

(1)夏天吃冰棍时,冰棍周围冒的“白汽”,实际上是_________,是由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成的.

(2)冬天,空调房间的玻璃上会有一些“水雾”,这些“水雾”是出现在玻

璃窗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

(3)牙医用小镜子检查患者的牙齿时,先要把它放在火上烤一烤,为什么?

(五)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1.通过实验使学生确认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解释:

(1)为什么夏天扇扇子会感到凉快?

(2)被水蒸气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要严重。

(3)分析电冰箱的致冷原理。

 

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

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了解曲线的物理含义。

⑵知道什么是熔点和凝固点,会查熔点表。

⑶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⑷经历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特点的过程,学会作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体会到图像法能够直观地表示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经历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特点的过程,培养耐心细致地观察现象、实事求是地收集数据、认真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对冰的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

根据图像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器材准备

学生实验,二人一组。

每组铁架台、温度计、烧杯和冰块

教师:

铁架台、蜡烛、温度计、酒精灯、烧杯(大、小各一)及适量酒精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做蜡烛熔化与凝固实验:

1.观察蜡烛的状态(),将其点燃,观察蜡烛变化?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有蜡烛油(),流下来。

分析状态变化。

2.让流下的蜡烛油滴到玻璃板上,观察蜡烛的变化。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油先变软,再变硬,分析状态变化。

说明物质能够由固态变成液态;也说明能由液态变成固态。

3.列举一些你见过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再列举一些你见过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引入课题:

熔化与凝固。

二、新课教学

(一)熔化与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

(二)探究蜡烛熔化和凝固的特征(演示)

1.提出问题:

蜡在熔化过程中,都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如它温度会不会变化?

演示:

小烧杯装碎的蜡烛,加热,请学生观察现象。

介绍观察到的现象。

蜡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_______。

绘出蜡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

2.提出问题;蜡在凝固过程中,都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将上述实验中小烧杯(装有烛油),放入装有少量酒精中的大烧杯

中。

(可用温度计测出大烧杯中酒精的温度)

蜡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且温度_______。

(三)探究冰的熔化和凝固的特征(分组)

对图像进行分析思考:

(1)AB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是什么状态?

温度怎样变化?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冰开始熔化?

(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的状态如何?

温度是否变化?

这段时间是否加热?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是什么状态?

温度如何变化?

分析和论证:

冰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1)冰开始熔化时的温度是0℃;

(2)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冰全部熔化为液体时,继续加热,温度升高。

(四)晶体和非晶体新课标第一网

冰和松香都是固体,它们在熔化时表现出的现象不同,这是怎么回

事呢?

请阅读课本。

1.晶体:

分子整齐规则排列。

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________)。

冰是晶体。

不同晶体的熔点一般不同。

晶体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____。

如冰的熔点是0℃,水的凝固点也是___℃。

常见的晶体有:

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晶体:

分子杂乱无章排列,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3.查查表:

表中熔点最高,冰的熔点是:

℃;

固态酒精的熔点是℃;固态水银熔点是:

℃。

思考: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气温有时会达到-40℃以下,在这里能

用水银温度计测温度吗?

简述理由。

晶体

非晶体

不同点

外形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熔化(凝固)

时温度的变化

熔化(凝固)时

温度保持不变

熔点(凝固点)

熔化(凝固)时

温度不断上升(下降),

没有熔点(凝固点)

相同点

熔化(凝固)过程吸热(放热)

小结

 

 

4.4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升华和凝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⑷乐于探究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领略自然界中6种物态变化的美妙与和谐。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

根据现象分析、推断,确认升华和凝华现象

器材准备

碘升华管、烧杯、开水、课件制作、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发现问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物态变化?

请按箭头所指方向填写出物态变化的名称,并在小括号内注明吸、放热。

2.在上图填写过程中,你会不会产生什么联想?

请提出来!

二、新课课教学

(一)实验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

1.提出问题

寒冷的冬天,洗完的衣服刚挂起来就会被冻结,过一段时间发现

衣服变干了,但并未发现冰变为水,是不是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呢?

深秋的早晨,有时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用手摸一摸就变成

了水,霜会不会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呢?

2.进行猜想

猜想一: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猜想二: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

3.设计实验方案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注意:

(1)选择哪些实验器材?

冰冻的衣服变干、霜的形成过程都进行得相当缓慢,水蒸气是我

们无法看到的,所以本次实验我们用材料碘来进行实验。

(2)观察记录什么实验现象?

(3)为了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可以采用哪些措施?

4.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1)在实验室中取一碘升华管,如图所示,在无色透明的圆筒形玻璃

容器中密封有少量的碘晶粒。

(2)在室温下,以白纸屏为背景仔细观察碘发生物态变化时出现的现象。

(3)室温时,可看到管中有少量的深紫色的碘晶粒(   )(填物态),

但并未发现有液态碘出现。

(4)将碘升华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加热。

发现:

                            。

(5)再让碘升华管自然冷却后,在管壁上可看到固态的碘屑,但整个

过程中并未发现   的碘(填物态)。

5.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分析上面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1)碘由固态不经过液态可以直接变为。

(2)碘由气态不经过液态可以直接变为 。

6.交流:

物质可以由固态直接变为态,这种现象叫做。

思考:

升华是吸热过程还是放热过程?

结合探究过程作出回答:

升华过程要。

(填写“吸热”或“放热”)

物质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态,这种现象叫做。

思考:

凝华是吸热过程还是放热过程?

凝华过程要。

(填写“吸热”或“放热”)

(三)现象解释:

1.下列现象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1)放在衣橱中的卫生球为何越来越小,最后“消失”:

(2)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着的衣服为什么可以晾干:

(3)深秋的早晨,有时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

2.电灯泡用久了,玻璃泡内会发黑,仔细观察其中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

3.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结有冰花,冰花是怎样形成的?

是空气凝华形成的,还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4.思考:

课本图6-38展示的是舞台上“烟雾缭绕”的场景,为了造成营造这一景象,工作人员通常向舞台上喷撒一些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即可。

你能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开舞台的“烟雾”之谜吗?

阅读[STS]

回答:

(1)干冰是   态的      。

它是一种    剂。

(2)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先后经历了哪几个物态变化?

小结

1.升华与凝华;

2.升华的吸热、凝华放热。

 

4.5水循环与水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了解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2)能用“物态变化”知识分析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相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器材准备

课件制作、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情境1:

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当他醒来开口说话时,第一个字一般

会说什么呢?

情境2:

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

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

是“不复回”了呢?

学生阅读课本、分析插图、进行讨论:

(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

(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

(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

二、新课教学

(一)水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进

入大气,进入大气的水基本是纯净的水。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

回到陆地和海洋。

2.水循环的意义:

使陆地上的不断的得到补充。

3.自然界中的水在循环时出现的一些景象

(1)云、雨、雹、雪、雾、露、霜

(2)用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练习:

据报载2001年5月10日,在新疆罗布泊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10cm厚的积雪。

阴天,

气温约为–15℃。

中午大约过了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

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家惊讶不已。

这些雪为什么不见了?

请你用所学的知识予以解释。

(二)水资源:

1.水是珍贵的资源:

水资源指的是资源。

思考:

(1)水覆盖着地球约71%的表面,但我们却说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资源,这是为什么?

(2)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

(3)我国水资源状况如何?

2.合理利用水资源:

思考:

(1)人类在哪些方面利用水资源?

(2)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小结

1.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及意义

2.水是珍贵的资源,要节约用水并珍惜水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