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07949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x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x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能力目标:

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思考,回答、分析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

地球的形状:

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

思考、回答

交流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

学会描述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达标反馈

出示讨论题:

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

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讨论、交流、回答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方法归纳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

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板书设计

球的形状是球体

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对地球形状的证明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总结作业情况, 地球的真实形状描述:

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

思考、回答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

引入新课:

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

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了解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

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两极、赤道

极圈、回归线、经线、纬

线、经度、纬度。

了解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

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

示?

地轴是一个假象轴。

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

掌握、理解。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表格见板书设计)

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可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

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演示地球自转

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

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能直观地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达标反馈

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

如: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到黑板上绘制

巩固知识

内容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方法归纳

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

板书设计

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1)、地轴是假象轴

(2)、南极S,北极N

(3)、纬线和经线

经线

纬线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

半圆

长度

一样长

赤道最长,南北极最短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特殊线

0度经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

分布规律

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来越大,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

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

半球划分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

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能力目标:

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连续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仪表面的点、线已经很熟悉,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

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

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

回忆、思考

巩固上节已学知识

师生互动1

 

用经纬网定位

 

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学生思考、举例

 

讨论、思考、回答

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

否则就会出大错。

完成21页活动题

引导、启发

交流、讨论、合作

学会知识,关键在于会用。

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

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

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

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方法归纳

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

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确定位置

小地球仪的制作

认识垂直

铁门中心小学樊红芹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42~4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相交与垂直的基本概念,掌握互相垂直、垂足、垂线等内容,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的知识要点,掌握作垂线的基本技能。

  

(2)通过实践活动,领悟相交与垂直的内涵,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抽象概念。

让学生感知、实践作垂线的方法。

  (3)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培养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掌握垂直、垂线、距离等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画垂线。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

  同学们,小明要从家到公路边去坐车,你能给他找一条最近的路吗?

  ●小明的家

  让学生自己作图,同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说出所作线段为什么最短的理由,为探究问题创设情景。

  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中学习

  活动1、请同学们用最简单的线条把我们学校西边的十字路口表示出来。

  活动2、用两根小棒摆成不平行的图形。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摆出的图形,说说构成的是什么样的图形。

从学生发现的问题中揭示课题:

相交与垂直。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建立相交和互相垂直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要相交,相交的点叫做交点;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

相交的点叫做交点。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活动3、用一张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

  学生通过折纸的过程,领悟什么样的两条线是互相垂直的线,并且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检查是否构成直角。

  活动4、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检查教室里哪些地方存在互相垂直的两条线。

  学生通过在自己的身边找到互相垂直的线,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5、让学生在自己所带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找互相垂直的线,并且找出有多少组。

  这是比较难的一个活动,但学生会有非常高的积极性,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的发现。

  活动6、用角尺和铅垂线检查互相垂直的两条线。

让学生感受互相垂直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和发现数学。

  

(二)讨论中明理:

  

(1)教师进一步指出: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那么什么是互相垂直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

两条直线垂直是互相的,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反过来直线b也是直线a的垂线。

不能说直线a是垂线或直线b是垂线。

  

(2)反馈:

判断哪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

(课件)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判断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两条直线是否相交成直角。

  (3)指导看书:

什么叫互相垂直?

什么叫垂线和垂足?

  三、实践操作:

作垂线

  学生通过对垂线的感知,建立了初步的抽象概念,还要学会作图的操作技能。

(先自学课本了解方法,再独立尝试,最后汇报总结)

  1、学习画垂线。

  谈话:

我们认识了垂线,垂线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工人师傅用角尺在工件上画垂线,谁说一说工人师傅是怎样画垂线的?

  老师指出:

画垂线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过直线上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另一种是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下面我们学习用三角板画垂线。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直线的垂线。

  引导学生自学第43页下面的图示。

自学后小组内交流。

  

(2)一名学生说画法,另一名用三角板演示。

  ①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②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直线上的已知重合。

③沿三角板另一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学生在书上过已知直线上的一点画它的垂线。

  (3)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①引导学生自学第43页上面的图示。

自学后小组内交流。

  小组学生代表在班内流。

  ②学生在书上过直线上的点画直线的垂线。

  ③投影出示学生画出的直线外一点的已知直线的垂线。

  (4)共同归纳画法。

  2、理解“距离”概念。

  

(1)投影出示:

A

  从直线外A点向这条直线画了几条线段?

在所画的线段中哪条最短?

  

(2)请同学们量出第44页中间图形的每条线段的长度,并说出哪条线段最短?

这条是什么线?

  老师指出: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四、解决问题

  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内容,解决课前引入时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找到小明到公路边的最短路线。

  

 

《认识垂直》教学反思:

铁门中心小学樊红芹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悟学习知识。

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通过教学来看,效果比较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以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1、教学采用通过实践“感悟”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践的过程中自觉领悟互相垂直的概念。

先采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在生活中抽象出互相垂直的图形。

  从上面的图形中可以看出互相垂直的直观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印象,这是一种为学生提供的凭直觉感悟的过程。

从实践看来学生接受的效果很好。

  2、学生实践,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出现了下面的情况: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得出用一张纸先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在折的时候,出现了有的同学折得很复杂,找出了很多组互相垂直的线。

  3、学生悟出结论:

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备条件是:

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交角成直角。

  4、这节课成功地采取选择贴近学生思维的素材,通过学生实践感悟学习的教学方法,成功地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着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知识。

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将解决互相垂直的知识置于生活实践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因此就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相交等知识结合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