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807797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docx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docx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摩尔根及其《古代社会》

总结出古代社会发展的轨迹,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唯物主义结论。

即技术和发明、财产观念、政治观念等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阐述了两种生产理论、家庭形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私有制产生的原因、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国家的本质特征等等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家庭形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指出家庭形式的发展、变迁受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影响

4、国家的起源、特征及其消亡的必然性

伴随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氏族制度就被国家取代了;国家形成的过程、实质和国家消亡的条件。

列宁《国家与革命》、《最后的八篇书信和文章》

1、《国家与革命》写作的背景

国际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中造成恶劣影响。

国内背景:

国内各种矛盾尖锐对立;要不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争议极大。

2、《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

1)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

2)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和1871年革命经验的总结”

3)论述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4)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歪曲,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

3、《国家与革命》的主要观点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物,是阶级专政的工具。

2)在国家走向消亡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国家是不可能走向消亡的,是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暴力革命)打碎的,消亡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国家。

3)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专政。

4)无产阶级国家消亡的条件是,共产主义经济基础的充分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彻底实现。

《最后的八篇书信和文章》

1)信——写给党的代表大会的信

(1)点评中央高层领导人性格和工作特点,建议对中央机构进行调整和人事变动。

(2)采取步骤扩大国家计划委员的职权,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

(3)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

2)口授的文章

(1)论证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特殊性,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

(2)苏维埃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发展道路

应把握的重点问题

1)人类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各国所走道路的特殊性问题

2)列宁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问题

思考和认识社会主义的出发点的改变

对合作社性质和作用的看法的改变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改变

3)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问题

4)无产阶级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问题

《共产党宣言》各章的内容

1、资产者和无产者

2、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3、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4、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几点启示

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必须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关于消灭私有制

关于实行计划经济

关于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关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的巨大生命力和学习的意义

1、《共产党宣言》的巨大生命力

《共产党宣言》正确的把握了资本主义时代

《共产党宣言》的作者超凡的预见性

《共产党宣言》给人们以鼓舞和力量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

2、学习《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

走历史必由之路

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坚持宣言的基本理论原则

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反杜林论》节选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一、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及其历史局限性

二、三大空想社会者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准备了宝贵的思想材料

三、“要想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必须把它置于现实基础上”

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唯物辩证法的产生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冲突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科学反映

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三、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内容介绍

1、主要论述了写作的主旨、方法和哲学基础。

1)说明写作计划的变动情况和本文的指导思想。

2)说明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是经验的而不是思辨的。

3)说明写作本文的选择和哲学基础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

4)批判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分子的唯心主义观点,阐述了剖析黑格尔哲学的必要性

2、本部分马克思全面论述了异化劳动问题。

1)揭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2)阐述异化劳动的表现。

其一,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

其二,劳动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

其三,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

其四,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

3)论述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

3、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

1)着重批判了粗陋的、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

2)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的理论形式方面的问题

4)共产主义是向人的自身即社会人的复归

其一,对异化的扬弃——实现人性的解放

其二,共产主义是人类实现自由本质的最高境界

其三,人们以一种全面的和感性的方式把自己的本质据为己有

其四,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5)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6)马克思批评了宗教创世说,肯定了劳动创造历史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恩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背景、原因和意义

1、清算他们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

2、揭露当时德国各种唯心主义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系统地制定和阐发唯物主义,以指导工人运动。

3、评判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

4、进一步阐发《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阐述的新世界观原理。

5、意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1、唯物史观的前提

2、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3、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观点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贡献

1、“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

2、《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意识形态”本质的揭露及其深远影响。

3、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发展。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主要内容

1、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对实践作了科学规定——感性、能动、批判的活动

提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相联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以实践为基础,把辨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相结合

(1)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概括

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

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不同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劳动实践是人和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实践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社会生活的最终根源在于实践

(3)想象的世界根源于现实的世界

3、以实践为基础,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

理论作用的发挥只能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

理论作用发挥的程度在于人们实践活动中被接受的程度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考察了辩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世界的本质、规律、时间和空间以及自由和必然的问题上的对立。

自由是对物质世界必然性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改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明显超前性,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客观依据

三、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

四、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具有客观真理性,他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这一理论将成为指导我们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强大思想武器。

这一伟大理论将对解放和发展我国科技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马克思科学精神与革命精神的有机统一,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崇高的历史使命感的完美统一。

1941年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对机械教条地对待马列主义,理论脱离实际,曾给党的革命事业带来极大损失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一次深刻的马列主义教育。

毛泽东作了三个报告:

即《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

列宁: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特点

(1)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

(2)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3)马克思的理论是严整的科学的理论

(二)文章简明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在哲学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

(2)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2、在经济学方面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与其直接理论来源的关系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商品)的地方,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在社会主义学说方面

(1)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历史条件与根本局限

(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

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毛泽东:

《改造我们的学习》

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学习:

1、学风问题是事关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大事

2、党内理论学习现状(理论脱离实际)

3、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精神实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原则)。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写作背景

1、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2、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的结果

(1)思想转折点:

“两个过渡”

1844年马克思已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世界观)、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政治)的过渡。

思想发展上,正处于创立自己新世界观的前期。

(2)创立新世界观的前提条件

中心思想

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范畴,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强调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将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

历史地位

(一)理论意义 

马克思对以前信仰的总清算,是对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主要观点的鲜明、扼要的最初表述。

1、《提纲》是新世界观的萌芽,为进一步系统地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是它的现代化、民族化进程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现实的人,是以一定生产方式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还发生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宗教等各种社会关系。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研究人的本质,要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体上去考察。

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基础,它决定其它社会关系,而其它社会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马克思是西方哲学中第一个对实践作唯物辨证阐释的人。

马克思将实践界定为“人的感性活动”,即“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康德看实践仅仅理解为个人的道德践履;黑格尔则将实践阐释为“理性的一种劳作”;费尔巴哈将实践理解为“犹太人的卑污的(经商)活动”,理解为吃吃喝喝。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理论价值与理论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献。

2、这篇《序言》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献。

3、《序言》中所阐述的基本观点,不仅对于理论,而且对于社会实践也是最革命的结论。

现实意义

指导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是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改革和调整不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哲学基础。

中心思想

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着重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精辟论述作些阐释

一、揭示了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

1、社会物质生活关系是其它社会关系的基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特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里有三层意思:

第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关系,一定历史阶段上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第三,特定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在特定生产力状况的基础上形成,由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这里概述了四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这些生产关系和总和”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总和;第二,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上层建筑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第四,由此,经济基础直接规定了社会的性质。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社会形态的般结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活动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第一,整个社会生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第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决定力量,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社会存在是指物质生活过程。

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使社会历史理论成为真正的科学。

三、揭示了社会革命的根源,阐明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物质根源。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

其中,生产力是内容,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形式,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于是这就构成了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矛盾。

3、生产方式的变化首先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社会发展处于量变阶段,矛盾不具有对抗性;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而变成它的桎梏时,新的生产力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冲突。

社会革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通过社会革命,社会形态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物质根源。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尖锐化,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矛盾的激化,表现为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同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落后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变革。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于是整个社会制度就发生全面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旧的上层建筑必然为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四、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1、把社会的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区别开来

2、区分目的是寻找社会变革的物质的、经济根源

把社会生活区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其目的在于从社会的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探索、寻找社会变革的物质的、经济根源。

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也只有从社会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

这种方法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

3、根据矛盾的实际状况找出符合实际的革命或建设的任务

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根据一定生产力和一定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实际状况找出符合实际的革命或建设的任务。

既不能思想保守,停滞不前,也不能随意超越社会历史自身发展所不可逾越的阶段。

这在我们过去的实践中是有深刻教训的。

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在解剖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2)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3)运动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哲学基本问题、费尔巴哈哲学的性质与局限性

1、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要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主要取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

(1)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表述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恩格斯把哲学基本问题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也是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18世纪唯物主义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三个缺陷:

(1)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2)形而上学性。

用静止的、循环论的观点看待事物,否认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3)唯心史观。

全盘否定中世纪的历史,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保守体系,吸取了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改造为唯物主义辩证法。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其革命的辩证方法,即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看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思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的思想,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形式和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道路的思想,以及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过程从而揭示概念的矛盾运动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改造的实质就在于把黑格尔的概念的辩证法改造为关于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反映。

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

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黑格尔不彻底的辩证法改造为彻底的革命的辩证法。

黑格尔认为人类认识的发展有终点,真理有顶峰,而这个终点和顶峰就是黑格尔哲学;同时,他又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有一个终点,这就是普鲁士王国。

马克思和恩格斯恢复了黑格尔哲学的革命一面。

把黑格尔的辩证法贯彻到了包括认识和历史在内的一切领域,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这就是:

(1)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郡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不仅过去有发展。

而且,将来也处在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中。

“世界不是--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2)人类的认识也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它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决不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简单继承。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最为详尽的阐述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

“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

第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与自然界发展规律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明显区别就在于:

社会历史发展不可能离开人而独立进行,它说到底不过是人的自觉活动的结果。

它们的联系表现在:

其一,社会历史虽然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的结果,但是,人的目的和意识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都要受到社会存在及其规律的制约,其二,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预期的,但它实际产生的结果却不是或至少不全是预期的,这就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的发展具有相似的情况。

其三,尽管人们在进行着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社会的发展往往既不是这些人所希望的这样,也不是那些人所期待的那样,而是作为历史合力的另外的结果。

第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有阶级就有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

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各个具体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其次,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第四,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一)科学价值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列宁第一次精确地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次指明了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第一次揭示了同一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问题。

其次,第一次论述了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认识的辩证本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学说;第一次从论识论和阶级利益的角度深刻分析了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第三、列宁彻底清算了社会沙文主义的理论根据的反科学性,指出诡辩论的形而上学实质,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

中心思想

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认识的辩证本性,论述了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揭露和批评了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和阶级根源。

一、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区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标志。

对立面的既对立有统一是推动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的钥匙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诡辩论的分水岭

二、阐述认识的辩证本质,论证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1、唯物辨证的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任何命题都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

3、人类认识史的辩证发展进一步证明了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一致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1、认识论根源

2、阶级根源

3、唯心主义历史地位

毛泽东《实践论》

科学价值

《实践论》紧紧围绕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而且在批判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思潮,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奠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传统的基础。

它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基础。

(二)现实意义

认真学习《实践论》,对于坚持和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中心思想

揭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三、逻辑结构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四)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

(五)揭示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科学地概括出认识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