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docx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人教版高一下册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人教版高一下册)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
贾敷
宁国公:
贾演——贾代化贾珍贾蓉
贾敬(尤氏)(秦可卿)
贾惜春
贾琏
贾赦巧姐
(邢夫人)(王熙凤)
贾迎春
贾珠
荣国公:
贾源——贾代善贾兰
(贾母)贾政(李纨)
(王夫人)贾元春
贾宝玉
贾探春(赵姨娘所生)
贾敏
林黛玉
(林如海)
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四、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1.请学生简要复述本文的主要内容(意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明确:
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她进贾府的第一天行踪为线索,借助她的眼睛来描写贾府的典型环境和众多的人物。
2.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明确:
以林黛玉的行踪为线索。
3.给出贾府的建筑结构示意图,请学生画出林黛玉所走的路线,由此理出课文故事情节
教学要点:
1.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
2.分析理解王熙凤的形象特点。
教学步骤:
一、分析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1.利用多媒体演示林黛玉所走过的四条路线,初步感受贾府环境特点。
2.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提示、总结。
(1)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明确:
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
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明确:
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
“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
(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明确:
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
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
‘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
“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
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
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显示出贾府的确与别家不同。
二、王熙凤的人物性格和写法分析
(一)初步感知人物。
1.黛玉初到贾府,按照礼数先去拜见了自己的长辈,从而引出众多人物的出场,那么都有哪些人物出场了?
2.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利用多媒体给出贾府众人物关系图。
3.对众多的人物,作者所用的笔墨是不一样的:
有详写,有略写;有的实写,有的虚写。
有的单独描写,有的集体介绍。
那么详写的人物有哪些?
略写的人物有哪些?
实写的有哪些?
略写的有哪些?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明确:
详写的人物有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略写的人物有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赦、贾政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虚写;对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的出场只作集体介绍。
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富于变化,同时也突出重点。
(二)王熙凤形象分析。
1.观看影视片断“王熙凤出场”,直观感受王熙凤的形象特点。
2.阅读文章,找出文中描写王熙凤的句子,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她进行进行刻画的?
明确:
从四个方面来刻画王熙凤:
写出场、绘肖像、见黛玉、回王夫人话。
3.这几个方面的描写体现了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征?
(1)写出场
这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难怪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实在是“放诞无礼”,这正说明她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通过贾母介绍,更证明了这一点: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只管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的人实在不多,除了说明她性格泼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2)绘肖像
作者用浓墨重彩描绘了王熙凤的肖像,不但具体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外部特征,而且透露出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猛一见“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项上的饰物放着珠光宝气,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绚丽。
——铺陈服饰,显示她的华贵、得势,也暗示她的贪婪、俗气。
再仔细一瞧,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苗条的身量,“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
——貌似可喜实则可畏,美丽的容貌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3)见黛玉
通过她的言谈举止表现她的感情的变化,反映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恭维: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因为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儿。
继而拭泪——想到老祖宗见到黛玉会因女儿亡故而伤心,抢先“用帕拭泪”。
忙又转悲为喜——因为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这个感情的转变。
小结:
凤姐一出场,满屋子全是她一个人在说话,别人都成了陪衬。
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忖度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
她善解人意、巧于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4)回王夫人话
表明了她在荣国府中的地位、权势以及管家的才干。
她不仅深得贾母的欢心,也受到王夫人的赞许,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一、观看越剧“宝黛初会”片段
请学生根据唱词归纳,宝玉眼中的黛玉和黛玉眼中的宝玉分别有什么特点。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宝玉: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黛玉:
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宝玉:
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
黛玉:
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宝玉:
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
明确:
宝玉眼中的黛玉——美丽、脱俗、似曾相识
黛玉眼中的宝玉——与传说不一样,非俗流
二、林黛玉形象分析
1.作者借用了其他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请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看看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分别是什么样子。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只作初步勾画。
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
凤姐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
王熙凤的话说得那么中听,得体,不仅投合贾母的心意,说得老太太十分受用,而且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
③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文章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
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
小结:
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初进贾府,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这反映了林黛玉什么样的处境、心态和性格?
明确:
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
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所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
表现了她细心、多虑、自尊的性格特点。
3.请说说黛玉进贾府后哪些言行和心理活动表现了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明确:
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
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
外祖母说:
“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回邢夫人话时的语言、动作。
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
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
望舅母容谅。
”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处事是处处留心的。
④还有两次让座的描写。
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
表现她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⑤“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
表现她细心,在意。
⑥黛玉回答贾母(语言描写):
“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
“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
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4.老师简介薛宝钗的家境、性格等情况,让学生说说,二人由于身份、境遇和性格的差异会导致她们在言行上有何不同?
如果请你来写“薛宝钗初进贾府”,会怎么写?
学生自由发言,重在参与,教师多加鼓励。
5.小结黛玉形象
对黛玉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刻画了一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知书达理、聪慧而有良好的教养、为人处处小心谨慎的少女形象。
三、贾宝玉形象分析
宝玉的出场,作者在渲染氛围、布局上,下了相当的功夫。
1.“只道是……”
——出场前的侧面勾勒,造成悬念:
“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
(1)王夫人:
“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2)黛玉:
(听母亲说)“衔玉所生”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小结:
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2.“却原来……”——
(1)出场时的肖像描写: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分明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不是什么惫懒懵懂,反而让黛玉觉得那么的眼熟亲切。
(2)出场后的语言行动描写:
一是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写她与黛玉的心灵相通: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
宝玉看罢,因笑道: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宝玉笑道: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
二是极力表现宝玉的叛逆不羁:
宝玉笑道:
“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
“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是他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精神的体现。
3.《西江月》的描写:
①诵读二词。
②分析二词的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
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和“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表面上是用世俗的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功名利禄的追求;只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
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
二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的手法揭示出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马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