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9762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docx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docx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

一、【课程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原为暨南大学专为外招生(港澳台学生和华侨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1985年始开),属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但伴随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实践及国家文化强国理论的提出,该课亦受到内招(内地)学生喜爱和重视,所以现亦面向内招生开课,成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及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实践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爱国主义教育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元素为两大支柱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作为母本文化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和爱国情操;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多种认识方法,这在影响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有所裨益。

二、【学习要求】

1.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能够基本理解和掌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基本理念,如文化、人文、过程性思维、非知性思维、乐感文化、儒道释的基本精神、生生之道、中和、中庸等。

2.要求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现在形成理性的理解,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文化传统。

3.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学会以历史主义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学习指导】

★导言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1.了解文化的含义、构成及特点。

2.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4.明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文化认知及文化的发展规律。

2.难点:

(1).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三)考核要求:

1.文化的内涵、结构及特点。

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

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四)基本内容:

1.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1)认识你自己

(2)学史使人智(3)“温故而知新”。

2.文化的概念、结构与特征:

(1)什么是文化

(2)文化的结构(3)文化的特征

3.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意义

(1)孕育期:

殷商西周时期

(2)趋形期:

春秋战国时期

(3)定型期:

秦汉时期

(4)融合期:

魏晋唐宋元时期

(5)转向期:

明清时期

3.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五)学习方法

1.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龚红月、王培林、何君宜和杨俊华编著的《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本讲内容为导言部分。

学生应对照学习目标与要求认真阅读。

2.参考资料主要有: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赵洪恩《中国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练习题库中相关题目。

4.做好课堂笔记忆。

对存疑处应及时联系主讲教师,或在网络上留言。

★第一讲(上编):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基础及其影响(暂略)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了解人及其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对中国文明产生的源头和形成的过程有大致的了解;能够正确地分析中国辽阔疆域形成的原因和多元文化融合及实质。

通过上述认识,引导学生明白:

“和”作为一种有序的系统,并非人类的主观愿望,在客观对象中,在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中,在民族文化生成中,“和”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找到其中的规律,并运用到人类社会中。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

2.难点:

让学生理解“封闭性”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

(三)考核要求:

1.人、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

2.中国文化产生的地理基础。

3.中国多元文化形成所经历的几个阶段。

4.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性的表现。

(四)基本内容:

1.典型的大河文明

2.多元文化融合

(1)华夏文化形成

(2)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3)中国与亚洲邻国的文化交流(4)中西文化交流

2.环境与文化系统之间信息传播的几种途径(证明中国文化不是封闭型文化。

(五)学习方法

★第一讲(下编):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暂略)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学会用整体辩证(“和”的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古代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及其历史影响;从正确区分社会传统的精华和劣质成分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中国古代家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

(三)考核要求: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

2.比较欧洲与秦以后的中国古代政治。

3.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

4.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影响。

5.“多子分继财产制”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四)基本内容:

1.独特的社会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早熟的官僚体制促进传统典籍文化的发展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识和对自然的反思辅助雅文化成长。

4.小生产者经济成为俗文化发展的土壤

5.为什么中国小农经济会长期存在,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何影响?

(证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有其社会经济因素)

(五)学习方法

1.本讲内容为教材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与发展的背景。

学生应对照学习目标与要求认真阅读。

2.参考资料主要有: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赵洪恩《中国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练习题库中相关题目。

4.做好课堂笔记忆。

对存疑处应及时联系主讲教师,或在网络上留言。

(六)例题

请根据以下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和了解。

材料1:

人类文明为何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

冯天瑜称,这主要得益于黄河和长江两大文明的互补、互动和互助。

  冯天瑜介绍,轴心时代形成的世界诸多古文明,多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尼罗河文明最终被罗马化、阿拉伯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被波斯征服,而印度河文明被亚利安化,惟有中华文明传承不辍。

这是为何?

冯天瑜给出答案: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不仅限于一个大河文明,而是两个大河文明互补、互动和互助。

经由长江文明对黄河文明的承接与创造性发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精义才得以光大。

冯天瑜称,这是中华文明的幸运和优势。

  冯天瑜还介绍,最近的考古成果证明,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几乎是同时兴起的。

只不过,在远古,黄河文明要比长江文明发达一些。

这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北方更容易被人类开发。

木器、石器时代,黄河文明自然就走在了前面。

后来,随着金属工具的发明和普及,适于人类对长江流域的开发。

慢慢地,长江文明迎头赶上。

长江文明以老庄哲思、庄骚文学撑起中国文化的半壁江山。

  那么长江文明主要又有哪些重点的代表文化?

冯天瑜称,从上、中、下游按照区域划分,长江文明主要包括藏羌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其中湖北属于荆楚文化之一。

  在这里,有先民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发明了最古老的舟船,还有高度发达的盐业采集技术,玉石器文化,尤其是繁衍出辉煌灿烂的城市文明。

  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称,从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河姆渡文化、盘龙城遗址,到春秋战国的楚简,宋元明清的儒释道文化、书院文化,以及历代统一、近代新政,长江文明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美国《国家地理》评出的未来十大超级大都市,中国两城市入围,就是长江流域的武汉和上海,其中武汉列第二位,上海列第四位。

材料2:

东方今报开封讯11月10日,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的60余名专家学者聚首河南大学,共同参与“全球视野下的黄河文明起源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着“黄河文明的形成及国际地位”、“社会风俗建设和民族记忆”、“黄河中下游沿岸地区社会经济转型与发展”等几个议题,专家们各抒己见,呼吁用全球化视野重新审视黄河文明发展的意义。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彭恒礼说:

“春节习俗的起源和发展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息息相关,春节起源于以河南、陕西为中心的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他认为,尽管当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春节习俗整体呈现弱化的趋势,但春节的基本结构依旧保存完整,与春节有关的民间信仰仍然存在,“看春晚”、“春节游园”、“庙会”等一系列新兴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展使得以黄河为中心的民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可谓老干发新芽。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博士郜东萍认为: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民俗观是嬗变的,为了更好地维护既有民俗,我们就要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牢牢把握当下以生活观念为核心的民俗观。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王铁山对黄河中下游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方式转型进行了解读。

他认为,以提高服务业技术效率为核心,加快转变服务业发展模式、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关键。

技术效率提高有助于服务业发展,能够加快推动黄河流域经济转型,助力中国经济发展。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平针对“全球视野下黄河文明发展意义”这一问题呼吁,黄河流域沿岸社会经济区应该改变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发展模式,着力发展与东亚和太平洋经济区的经济往来,培植商品经济发展,从而保证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提高黄河流域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厦门大学教授陈支平认为,黄河文明是众多区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征的内核所在。

当今时代探索黄河文明的文化意义,无疑应当超越地域和历史界限,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一道认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答案提示:

根据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史实作答,言之有理有据即可。

 

★第二讲: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影响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从而掌握多种认识方法。

1.了解中国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三种习惯,即“直觉和悟性”(经验思维)、“整体和辩证”(管理思维)以及“运筹和博弈”(兵法思维)。

2.通过跨文化比较、跨民族思维方式的比较,掌握文化比较方法,学会通过进行比较、筛选,发现实质,找到规律,为以“和”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精神的提出,铺垫道路。

3.分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掌握中国人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特征和方法,分析中国文学、中国艺术、中国宗教、中国哲学、中国科学……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对文化特性的影响。

基本知识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三个特征。

难点: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

(三)考核要求: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在文化中的表现。

2.比较中欧传统思维方式。

3.中国和西方的结构主义各自的特点。

(四)基本内容:

1.什么是思维?

2.民族思维方式如何形成?

3.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其影响。

4.直觉和悟性——认识世界的基础。

5.整体和辩证——治国和管理文化的基本点。

(1)带有生命发展色彩的过程性思维方式:

过程性思维方式给中国文化带来的三个结果。

(2)注重空间关系的结构性思维方式:

中欧文化差异的思维特点。

(3)带有普遍联系特点的“月令图式”思维方式。

(4)缺乏严密论证的非知性思维。

6.比类和运筹——商战和兵战谋略。

1.“取象比类”和“合理外推”

2.运筹和博弈

(五)学习方法

1.本讲内容为要是第三章第一节。

学生应对照学习目标与要求认真阅读。

2.参考资料主要有: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赵洪恩《中国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练习题库中相关题目。

4.做好课堂笔记忆。

对存疑处应及时联系主讲教师,或在网络上留言。

(六)例题

材料1:

“各人自用得着的,方是学问。

寻行数墨,以附会一先生之言,则圣经贤传,皆是糊心之具,朱子所谓譬之烛笼,添得一条骨子,则障了一路光明也”(黄炳垕《黄宗羲年谱》,卷下,六十八岁纪事)

材料2:

“某说《语孟》极详,《易》说却太略。

譬之此烛笼,添得一条骨子,则障了一路明。

若能尽去其障,使之体统光明,岂不更好!

盖著不得详说故也”。

(事见《朱子语类》卷六十七)

材料3:

宋代韩淲《涧泉日记》中说:

“其寻行数墨,又拘拘以论说为学,其弊不足以成己教人。

材料4:

在学术界,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树人首先提出了“象思维”范畴和问题,并作出了富有成果的研究。

他在此次学术沙龙上提出:

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一旦成为知识、理论、公式、规矩、条条框框,在使用方便的同时,也成为创新的束缚。

能打破这种束缚的,只有悟性的“象思维”。

中国文化经典,主要是诉诸象思维而创造的。

中华民族在开启理性的逻辑概念思维这扇窗户时,不能以与传统文化断裂的方式,关闭开启文化原创的“象思维”之窗。

王树人指出,“象思维”并非华夏独有,世界各民族在进入文明的初期,都以其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象思维”与理性的逻辑概念思维比较,是比理性思维更本原的思维,是从中产生逻辑概念思维的思维。

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这已经得到公认。

作为理性的概念思维,诉诸于定义、判断、推理以及分析与综合,或数理逻辑的演算、建立公理系统等,都是借具体规定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

作为悟性的“象思维”,就其发现和提出新问题而言,从根本上说,不仅不是从概念出发,而且没有任何前提和条件,甚至可以说是“无中生有”和“有中见无”。

王树人强调,理性思维和“象思维”没有高低之分,而是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两者不仅包容,而且“象思维”还是理性思维时刻不可缺少的发展动力,从“象思维”的深入研究中,甚至有可能发现超越现在逻辑形式和科学形式的更高级的逻辑形式和科学形式。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理解。

答案提示:

悟性思维与象思维。

★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上篇)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两家的基本精神,并理解《易经》作为大道之源的历史原因及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2.透过儒道精神的比较了解并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思维方式。

3.学会提高道德修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传统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儒家精神、道家精神及周易中的哲理。

2.难点:

理解儒、道精神及周易哲理的实际意义。

(三)考核要求:

1.简论儒学的人格追求。

2.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内容和区别。

3.试析老子的自然与无为及其现实意义。

4.何谓道家的“道”。

5.庄子的“逍遥”及其现实意义。

6.庄子的齐物论。

7.易经的基本构成。

8.易经的性质。

9.《周易》中的哲理及其现实意义。

10.比较儒道两家的基本精神。

(四)基本内容:

1.儒家精神

(1)说“儒”

(2)孔子简介(3)儒学的历史演变(4)先秦儒学的人性论(5)希圣希贤:

儒学的人格追求

2.老子:

自然无为

(1)“道家”

(2)说“道”(3)老子的自然观

3.庄子:

齐物与逍遥

(1)庄子其人

(2)庄子其书(3)逍遥游:

精神自由(4)齐物论:

道通为一

4.易经漫谈

(1)易学基础

(2)周易中的哲理

(五)学习方法:

1.本讲内容为要是第四章哲学。

学生应对照学习目标与要求认真阅读。

2.参考资料主要有: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赵洪恩《中国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中国哲学史新编》,张立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周易与人生》,杨庆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中国孔子学史》,罗安宪,人民出版社。

(6)《老庄论道》,罗安宪,沈阳出版社。

(7)《无奈与逍遥:

庄子的心灵世界》,王博,华夏出版社。

3.练习题库中相关题目。

4.做好课堂笔记忆。

对存疑处应及时联系主讲教师,或在网络上留言。

(六)例题

例题一:

中国文化中的建筑学观念与当代社会

1、材料:

钱学森对于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想法,自1958年以来就不断地在各种书信与文章中提出。

其观念是从“园林式城市”到“山水城市”发展而来。

他提到“要以中国园林艺术来美化城市……让园林包围建筑,而不是建筑群中有几块绿地。

”正式的“山水城市”观念是在1990年的书信中提出的:

“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观念)?

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

中国能建造山水城市式的居民区吗?

”这个“山水城市”的观念的确立,则是在“山水城市座谈会”的书面发言中展现出来:

“这是把古代帝王所享受的建筑、园林,让现代中国的居民也享受到。

这也是苏扬一家一户园林构筑的扩大,是皇家园林的提高。

中国唐代李思训的金碧山水就要实现了!

这样的山水城市将在社会主义中国建起来!

山水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

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

山水城市难道不该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吗?

在对比古代与当代的山水观念,钱学森说: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是‘出世’的,我们的‘山水城市’是‘入世’的。

”至于如何从一般的城市转化成“山水城市”,他提出四级(四阶段)的城市建设:

一级:

一般城市,现存的;二级:

园林城市,已有样板;三级:

山水园林城市,在设计中;四级:

山水城市,在议论中。

对于山水城市的进一步说明,钱学森提到:

“我近日想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建筑和城市科技统归于我们所说的“建筑科学”,同时又将山水城市的概念提高到不只是利用自然地形,依山伴水,而是人造山和水,这才是高级的山水城市。

钱学森先生认为必须把“山水城市”的观念融入建筑科学的理论层面。

透过理论的指导作用来引领城市建设的方向。

他指出“人造山及大型建筑”是高级的山水城市标志。

“山水城市必须有意境美!

何谓意境美?

意境是精神文明的境界,在文艺理论中有许多论述讲意境。

这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在钱学森之外,其他学者专家对于“山水城市”也有许多进一步的诠释与界说。

例如吴良镛先生认为“山水城市”是融和“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人类聚居环境。

鲍世行先生对“山水城市”,也提出他对此观念的概括:

“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化;重现现代科技,重视环境艺术;为了人民大众,面向未来发展。

”朱畅中教授也提出:

“山水城市”可以包含“园林”、“生态”、“森林”、“绿化”……内容。

“山水城市”是一个建于传统美学观之下,创发出来面对现代人大量聚居于城市中的一种理想上的解决方案。

它至今仍是一个发展中的观念,也是有待深化的理论发展的学说。

问题:

请根据以上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特点的理解。

答案提示: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与现代社会中自然主义。

★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下篇)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1.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来龙去脉、主要流派、基本理论观点、主要的方法原则和内在的精神。

2.熟悉中国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地位及与其他文化的相互关系,了解佛教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3.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提升人生修养。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佛教的主要理论观点;佛教的方法原则;中国佛教的流派;禅宗;佛教的现实价值。

2.难点:

佛教的主要理论观点;佛教的方法原则;禅宗的精神实质;中国佛教的流派及其区别。

(三)考核要求:

1.佛教的产生和传播的背景和原因

2.原始佛教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流派

3.中国佛教的主要流派及其演变。

4.禅宗形成的过程和原因

5.禅宗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

6.禅宗修习的方法原则及其精神

7.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8.中国佛教的历史影响和现实价值

(四)基本内容:

1.佛教的产生

(1)佛教概况

(2)佛教产生的背景(3)释迦牟尼创教(4)佛教典籍

2.佛教诸神与基本教义

(1)佛教诸神

(2)宇宙构成理论(3)缘起论与三法印(4)四圣谛(5)三学

3.中国佛教

(1)佛教传入中国

(2)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4.禅宗

(1)禅宗的产生和传入

(2)慧能创立顿教(3)禅宗主要的方法(4)禅宗的精神(5)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五)学习方法:

1.本讲内容为要是第五章宗教。

学生应对照学习目标与要求认真阅读。

2.参考资料主要有: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赵洪恩《中国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练习题库中相关题目。

4.做好课堂笔记忆。

对存疑处应及时联系主讲教师,或在网络上留言。

(六)例题

材料1:

星云大师说,学佛是学做人,做好人、做圣贤,佛教并非迷信,佛教能提升人心的和谐,讲究的是心灵力量,佛教不一定要拥有,只要享有,就如山河大地是让人看的。

佛教的妙处并非一言可以道尽,所以聪明人要信仰佛教。

他认为中国需要人间佛教,除安身立命外,还需要内外一如的智慧,并引用五根手指头譬喻人才、观念不必争第一,强调“五和”──自心和悦、家庭和顺、人我和敬、社会和谐、世界和平,需要大家一起实践才有力量。

材料2“公民佛教”将从“人间菩萨”的强调转而为“社会公民”这概念。

佛法固然强调的是“不离世间觉”,但更为重要的是,不离“社会理性”,不离“公民意识”,就在此“社会理性”“公民意识”下成就为一如实的“民主法治”也。

这也就是说,“公民佛教”强调的不再只是“无分别智”的“同体大悲”,而且要注重的是“分别智”下的“智体分明”。

这时候的“修行”重要的不只是“不计较”,而是“清楚分别”,不只是“万缘放下”,而是“当几提起”。

问题:

请谈谈你对佛学理念及佛教作用的理解。

 

拓展课:

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和哲学智慧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1.从现代的角度去解释古典诗词,探索古人的生命精神和哲学智慧,解释古典诗词的文学意象,并且用美的文字去表达对古典诗词文化内涵的领会,从而通过分析文化精神在艺术中的功能作用。

2.了解文化精神的实践意义和途径,并以此推而广之,领悟中国文化诸要素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社会价值。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

(1)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生命精神。

①悲情之一是伤时。

对时间的感伤是人类特有的感情。

季节是中国农业社会里感受最深的,所以中国有独特的24节气,如立春、雨水、惊蛰、清明、立秋等等。

当季节变化人的感受更深。

②悲情之二是伤史。

伤春和悲秋往往是和历史的沧桑感和纵深感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写历史又叫做写“春秋”。

但是,历史也是时间构成的。

正是在时间的感伤下才牵涉到历史,苏东坡才在“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地方发出“早生华发”的感叹,生命的感慨和忧愁就升华为历史的忧伤。

就像刘禹锡的两首诗,《乌衣巷》中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沧桑之叹,写的是时间的转换,实际上感伤的是历史。

③悲情之三是伤离别。

因为时间难在、无法把握,人生短暂也很难挽留,所以朋友相聚就显得非常重要,《古诗十九首》中就有强烈的感受,提出了“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极有生命的感受,游子在外漂泊,远离亲人,没有寄托。

推而广之,人生在世,天地之间飘荡,不过是一个客人而已,佛家讲人生是一个皮囊,家不过是旅社,最后还是要回归尘土,亦即此义。

④悲情之四是伤生命。

(2)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哲学智慧。

①智慧之一:

化悲为健。

②智慧之二:

化困为通。

要使生存的艰难困厄化为通达,不老是纠缠在困境里,这就要有很高超的哲学智慧,才能化困为通。

③智慧之三:

天人合一。

④智慧之四:

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与审美升华。

⑤智慧之五:

超越生命的终极思考。

2.难点:

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的比较互释

(三)考核要求:

1.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生命精神。

2.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生命精神。

(四)基本内容:

一、诗的悲情体现生命精神。

1.悲情之伤时2.伤史3.伤离别4.伤生命

二、诗的思索体现哲学智慧。

1.化悲为健2.化困为通3.天人合一4.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与审美升华5.超越生命的终极思考

(五)学习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