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7514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层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层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层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层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层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层学.docx

《地层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层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层学.docx

地层学

地层学:

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地层学三大定律:

地层叠覆律,原始水平律,原始侧向连续律)地层与其他地质体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侵入接触

地层划分根据地层的特征和属性(如岩性、化石和不整合面等)将地层组织成相应的单位

对比方法:

1.岩石地层划分对比2.磁性地层划分对比3.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划分对比4.地震地层划分对比5.测井地层对比6.化学地层对比7.旋回地层对比8.事件地层(事件面、事件层、事件带、事件组合和事件集群)9.层序地层学对比

岩石地层单位:

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地层体,即以岩性岩相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群、组、段、层)

岩石地层单位-组

定义:

组是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相对一致的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且具有一定结构类型的地层

建组条件:

1)岩性相对一致(均一、夹层、互层或特别复杂);

2)内部结构一致(内部不分段的组为一种结构类型,内部分段的组可有多种结构类型);

3)顶底界线明显(不整合或明显的整合);

4)一定和厚度和分布范围(一般要求能在区域地质图(1/5-1/20万)上表达)。

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结果:

形成相应的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

强调三套常用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和两套独立的地层单位系统(岩石地层单位系统和年代地层单位系统)

时带是指在某个指定的地层单位或地质特征的时间跨度内在世界任何地区所形成的岩石体,与之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是时

时带是没有特定等级的正式年代地层单位,而不是年代地层单位等级系列(宇、界、系、统、阶)中的一部分;

LU-CU

1LU具穿时性,而CU不穿时

2CU的根本特点在于它与时间严格对应;而LU的上下界线与时间界面是不一致的

3LU所依据的岩性特征主要受沉积-古地理环境控制,而后者不可能全球一致的,因此,LU的地理分布只能是区域性的;

4CU没有固定的具体岩石内容,而LU当岩性特征发生改变后,单位名称也变化;

5Cu反映了全球统一的地质发展阶段,对了解全球地质史有巨大的优点;而LU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质发展阶段,对了解某一地区的地质发展史有重要意义。

6两类地层单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地质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对了解和认识全球与区域地质发展的联系都是不可缺少的。

大地构造性质

稳定型:

无或少地震、火山活动,壳幔物质交换不频繁;地壳的升降幅度小。

过渡型:

介于二者之间。

活动型: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壳幔物质交换频繁;地壳的升降幅度大

地槽的特点:

1.位置:

一般位于大陆边缘,为规模巨大的槽状地壳构造活动带,长达数千公里,宽数百公里。

2.演化阶段:

分为3期

初期:

下降接收巨厚沉积,并伴有海底基性火山喷发;

中期:

上升并伴有钙碱性火山岩及陆相沉积物;

晚期:

遭受强烈造山运动,并伴有强烈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酸性岩浆活动及巨厚山前Mollass堆积。

3.沉积物:

硬砂岩、复理石(Flish)、磨拉石Mollass

4.岩浆活动:

早期以基性为主,晚期以酸性为主(?

)。

5.构造活动:

强烈,可形成系列复背斜和复向斜以及巨大逆掩推覆构造。

地台的特点:

1.形态:

一般为等轴状规则多边形,周围一般为高峻的褶皱山系(地槽),内部地形高差不大。

2.结构:

具有双层结构,褶皱的变质基底和稳定的沉积盖层,之间为巨大的区域性不整合。

3.构造变形:

盖层变形简单而微弱,褶皱开阔,断层多表现为正断层

4.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不发育

板块边界类型:

离散型:

大洋中脊俯冲型:

海沟

汇聚型:

碰撞型:

喜马拉雅山

平错型:

转换断层

板块边界的识别

1.蛇绿岩套:

2.混杂堆积:

3、双变质带:

4、深大断裂5古大陆边缘的识别:

6.岩浆组合分析7.沉积组合和沉积盆地的有序分布可帮助恢复古板块

构造旋回:

地球岩石圈的演化具有明显规律性的旋回现象,包括造山作用、海水进退、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生物演化和发展等方面旋回。

这种全球性旋回现象称为构造旋回。

构造阶段:

发生构造旋回所经历的地质时间

地质历史时期主要构造阶段

中国:

阜平吕梁阶段(Ar);吕梁晋宁阶段(Pt1-2);加里东构造阶段(Z-Pz1);海西(华里西)构造阶段(Pz2);印支构造阶段(T);燕山构造阶段(J-K);喜马拉雅构造阶段(Cz).

群落:

生活在一定的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种的总和。

地层叠覆原理(地层层序律):

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即沉积地层的原始状态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如果这种顺序被改变,则说明发生了构造作用。

海进:

海平面向大陆方向侵进,海进过程中地层形成向大陆方向的超覆。

海退:

海平面向海洋方向退却,海退过程中地层向海洋方向退却形成退覆。

磨拉石:

地槽急剧隆起,形成于山前坳陷的巨厚的以粗碎屑为主的一套岩系。

复理石:

由深海浊积岩及其他重力流沉积综合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巨厚海相沉积岩套。

标准化石:

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指相化石:

能够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特征的化石。

“象州型”沉积形成于清洁浅水、动荡富氧的条件。

“南丹型”沉积形成于较深水滞流缺氧的台内断槽沉积。

 

生物地层单位:

是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的内容及其特征划分的地层单位(延限带,间隔带,种系带,组合带,富集带)

年代地层单位:

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限(或地质时代)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层型:

是已经命名的成层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原来或是后来指定的参考标准(单位层型,界线层型,复合层型)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

浙江煤山P/T界线层型D剖面

垂向加积:

是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从沉积介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

侧向加积:

是指沉积物在搬运介质中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和堆积作用

海进序列:

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

海退序列:

由持续海退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

生物古地理分区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即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

浮游相壳相(底栖相)礁相

生态分异:

即生态习性的差异,如游泳的,表生底栖,内生底栖等,是生物对沉积环境适应的结果。

华北板块形成史

古板块的形成时期主要在前寒武纪,此时我国形成了几个重要的板块:

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华夏板块。

目前已知的中国最老岩石是冀东—辽宁地区石英岩。

中国最古老的太古宙地层-----华北板块,它主要发育在华北地区。

太古宙末期的阜平运动使华北地区地层褶皱变质,扩大了古太古代结晶基底的范围,增加了稳定强度,形成太古宙陆核。

古元古代后期发生了强烈的吕梁运动。

(吕梁运动I幕使元古代后期的主体地层遭受褶皱、区域变质和广泛的岩浆侵入,并形成了山前和山间盆地的磨拉石堆积。

II幕使上述磨拉石沉积也发生褶皱隆起和变质。

)吕梁运动对华北板块形成意义重大,它把古元古代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焊接”起来,从而扩大了硅铝质陆壳的范围,增加了地壳厚度,提高了稳定程度,形成华北板块的原型——原地台。

中、新元古代是华北板块的形成时期。

整个中元古界沉积物厚度巨大,夹少量火山岩,相变明显,单位遭受区域变质,形成似盖层沉积。

之后发生芹峪抬升,使华北大陆板块海域整体抬升为陆,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富铁风化壳。

新元古代华北板块沉积范围小,无火山物质,为稳定型盖层沉积。

大约800Ma左右华北地区发生蓟县运动,板块又一次被抬升,并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从而使华北地区主体缺乏该期震旦纪地层。

扬子板块形成史

扬子板块的核心部分是四川盆地。

中、新元古代扬子板块上发育了一套似盖层沉积。

其主要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火山沉积岩,该套沉积岩系厚度巨大,大变质较浅。

此时,整个扬子地区均未达到稳定状态。

晋宁运动使板块内部再次褶皱变质,元古宙地层与上覆华南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至此扬子地区才形成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

中元古代末期,晋宁运动第I幕—四堡运动使扬子地区地层褶皱、变质。

四堡运动之后,扬子板块陆壳增大,具有岛弧带向外迁移的趋势。

新元古代后期发生晋宁运动第II幕,使湘黔地区板溪群遭受褶皱、区域变质和花岗岩侵入,不整合其上的南华系成为稳定类型沉积。

其它板块的形成史

塔里木板块华夏板块总体上类似与华北板块基底形成较扬子板块早

 

古地理特征

扬子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

1.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2.扬子板块:

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3.东南部:

为被动大陆边缘4.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

华南裂谷盆地

扬子板块奥陶纪古地理演变:

1.东南被动大陆边缘:

西部为湘桂次深海(湘中地区奥陶纪是一套深灰至灰黑色含碳质、硅质的笔石页岩,代表一种非补偿滞流还原环境),东部为浙皖次深海(浙西早中奥陶世也为滞流环境的笔石页岩相,晚奥陶世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浅水浊积岩)2.华南裂谷盆地:

早奥陶世古地理格局与寒武纪相似,也由闽粤浅海相和赣粤桂次深海相二个大相带控制,寒武纪末云开和粤东上升成陆地,沿着古陆周缘规律地出现滨海、陆棚次级环境分布。

中奥陶世以后,华南盆地加速萎缩,晚奥陶世为厚度较大的浊积岩.奥陶纪末华南区主体成陆3.北部大陆边缘与寒武纪相似,为被动大陆边缘4.西缘早,中奥陶世是被动大陆边缘砂泥质浊积岩沉积,晚奥陶世转化为浅海碳酸盐台地

扬子板块边缘志留纪古地理特征:

1.东缘(湘中过渡带)类复理石沉积2.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主体拼合造山(?

),形成华南造山带,华南裂谷盆地仅在钦防地区残留深水海槽。

之后(D开始)称之为华南板块。

(有争议?

)3.北部边缘(南秦岭)为裂谷盆地4.西缘构造环境比较复杂,活动性较强

华南板块内部泥盆纪古地理变化:

1.S/D连续沉积区:

滇东、钦防海槽型沉积2.D1:

主要限于滇黔桂海,以碎屑岩沉积及泥灰质沉积为主;晚期开始出现岩相分异3.D2-3:

地势平缓,海侵范围扩大,岩相分异加剧:

(1、2)滇黔桂地区:

南丹型和象州型;湘粤:

超覆区,亦有岩相分异,“宁乡式”鲕状赤铁矿。

(3)湘赣交界、鄂西:

海陆交互碎屑岩沉积为主,下扬子地区:

五通组以近海河流相沉积为主,夹海相层(小腕足化石)。

(4)闽中:

山前断陷盆地的磨拉石粗碎屑沉积

华南板块石炭纪古地理变化:

1.岩关阶:

滇黔桂地区:

台间海槽;湘粤赣交界:

滨岸碎屑沉积;赣东-浙闽:

陆相沉积2.大塘阶:

滇黔桂地区:

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湘粤赣交界:

滨海含煤碎屑沉积;赣东、浙闽:

陆相含煤沉积;下扬子地区:

滨海碎屑与碳酸盐沉积3.晚石炭世:

海侵扩大,碳酸盐台地沉积;岩相、厚度稳定4.华南板块的北、西和东南均为被动大陆边缘

华北板块石炭纪古地理横向变化:

1.本溪组:

东北低西南高;2.地势北高南低,海岸线逐渐南移;本溪,北京,大同以及鄂尔多斯东胜地区为陆相含煤层积区;河北唐山有少数海相灰岩夹层,晋东南沁水盆地和冀南磁县一带灰岩六层,皖北,淮南地区,灰岩层数可达12层.3.本溪组和太原组海侵方向不同,做翘板式运动4.华北板块的北缘为活动大陆边缘,南缘东段为被动大陆边缘,南缘西段为活动大陆边缘

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变化:

1.早二叠世(P1)梁山组:

滨海-湖沼相陆源碎屑沉积限于昆明、贵阳至江南古陆一线以北的上扬子地区2.中二叠世(P2):

栖霞期:

最大海侵期,岩相均一;茅口期:

岩相分异明显:

(1)康滇古陆附近:

晚期出现玄武岩喷发;

(2)上扬子地区:

灰岩沉积;(3)湘中、下扬子地区:

发育滞留静水环境的硅质岩(孤峰组);(4)闽浙赣地区:

为近海碎屑含煤沉积(童子岩组)3.东吴运动:

P2末期大规模海退,玄武岩喷发,东南部的华夏古陆上升4.P3龙潭期:

岩相分异加剧(自西向东):

川西滇东:

陆相火山喷发夹煤(宣威组)→贵阳、涪陵:

海陆交互含煤沉积(龙潭组)→上扬子东部:

海相碳酸盐岩(吴家坪组)→湘赣、粤北:

海陆交互含煤沉积→粤东、闽中:

陆相粗碎屑含煤沉积5.P3长兴期:

康滇古陆东侧:

陆相含煤沉积;扬子西部:

长兴组碳酸盐岩;扬子北、东部:

大隆组硅质岩盆地

华南板块三叠纪古地理变化:

1.T11:

沉积物西粗东细,康滇古陆东侧:

滨浅海碎屑岩(飞仙关组)—浅海碎屑岩与碳酸盐互层(夜郎组-川南)—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及钙泥质沉积相带(大冶组-上扬子东部);雪峰山以东(赣粤闽地区),为滨岸相碎屑岩沉积2.T12-T21:

上扬子海盆—半封闭咸化海盆(嘉陵江组、雷口坡组)。

扬子中东部—江南古陆、华夏古陆上升明显,为巴东组紫红色含铜砂岩;赣北、闽中:

为滨浅海碎屑沉积3.T22:

华南地区大规模海退。

浅海碳酸盐沉积限于黔桂地区和龙门山前地带;中下扬子地区及闽中:

海陆交互碎屑沉积4.T3:

西部海湾:

滇黔桂及龙门山一带,早期碳酸盐沉积,晚期碎屑含煤,属Tethys构造域;东部海湾:

海陆交互含煤沉积,属环太平洋构造域

8大构造运动

1.迁西运动(3000Ma+):

发生在Ar1-2:

迁西群和Ar2-3:

单塔子群期间,Ar1-2壳幔物质交换频繁;Ar2-3沉积岩增加,出现砂岩、碳酸盐岩等浅海沉积,说明陆地面积和浅海沉积范围扩大,且较为稳定

2.阜平运动(2500Ma+):

是指太古宙末期(26-25亿年)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Ar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华北古陆核(Ar陆核形成)

迁西运动和阜平运动后,硅铝质地壳加厚,形成较为稳定的块体….陆核: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稳定地块

五台群(〉7000m)不整合与于太古宇之上,2300---2200Ma的五台运动使五台山褶皱,形成了华北大陆板块的雏形.

3.吕梁运动:

是指早元古代末期(19-18亿年前)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分两次:

一次:

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二次:

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Ar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块----华北地台或板块的基底-华北原地台(华北板块的原型)

(Pt1原地台形成)

由于原地台的形成,地壳刚性增加,早期出现边界明确的裂陷槽-裂谷盆地沉积-似盖层沉积,晚期转化为稳定类型沉积-盖层沉积

芹峪抬升(10亿年):

发生在中元古界末期,芹峪抬升后,华北地区进入稳定的板块发展阶段

新元古代华北板块代表青白口群(厚度小,分布广,成份成熟度高,无火山活动,为真正稳定盖层层积)

蓟县运动:

800Ma华北的又一次抬升,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华北板块主体缺乏800—540Ma的震旦纪地层,使青白口群与寒武系平行不整合

4.晋宁运动:

是指晚元古代晚期(10-8亿年间)发生于扬子地区的构造运动,该运动使得川鄂地块周围的边缘海以及下扬子的海槽全部褶皱升起,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花岗岩类的侵入以及区域变质作用,最终形成了扬子板块的基底

5.加里东运动:

中国早古生代加里东构造带形成1.祁连山构造带:

元古代后期—南、北张裂下陷成海槽;早古生代—发育深海沉积及海底火山活动志留纪晚期—南、北祁连海槽相继闭合形成造山带,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加里东运动-祁连运动)2.华南构造带:

S晚期形成(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使得华夏版块与扬子板块拼合)有争议(碰撞或仅是拼合不褶皱造山?

东吴运动:

P2末期大规模海退,玄武岩喷发,在康滇古陆两侧强度最大,一直持续到晚二叠世早期,东南部的华夏古陆上升

6.海西构造运动:

晚古生代晚期,全球发生重要的板块构造运动,该运动结果使得哈萨克斯坦板块(准噶尔地块)与塔里木板块拼合,形成了天山褶皱带。

使得华北-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板块拼合,形成统一的欧亚大陆;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联合古大陆,海西构造阶段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7.印支运动:

发生于T2晚期1.导致湘黔桂高地形成并分隔东,西海盆,东西分异明朗化.东部小盆地内的火山活动反映了太平洋板块的作用2导致T2晚期大规模海退3导致黔南,右江裂陷槽(T11开始出现深水沉积)褶皱上升;4.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转变为东西分异

8.燕山运动(东部):

1.由翁文灏(1927)命名,分为早(J2/J3)、中(K11/K12)、晚(K22/K23)三期;2.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也使东部隆起带上的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3.形成了松辽、华北、江汉盆地;4.岩浆活动逐渐东移(辽西→鸡西,浙西→浙东)5.成矿作用:

盆地的形成导致油气的形成,华南地区断陷小盆地,内往往形成膏盐等非金属矿产,岩浆,火山活动形成重要的内生金属矿产

9.喜马拉雅运动:

分为3幕:

第一幕发生于始新世末、渐新世初,青藏地区成为陆地,从而转为剥蚀区;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地壳大幅度隆起,伴以大规模断裂和岩浆活动;第三幕发生于上新世末、更新世初,青藏高原整体强烈上升,形成现代地貌格局

影响:

1.我国所有高山、高原现今达到的海拔高度,主要是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以来上升的结果

2.导致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的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3.导致中国东西地势高差增大,季风环流加强,自然地理环境发生明显的区域分异;4.青藏地区:

隆起为世界最高的高原,E-N的热带、亚热带环境被高寒荒漠取代;西北地区:

因内陆性不断增强而处于干旱环境;东部地区:

成为湿润季风区

早古生代生物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植物登陆;奥陶纪末期生物大绝灭)

1.小壳动物群:

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

意义:

第一个广布的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

2.澄江动物群:

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多门类混生生物群。

主要门类有海绵、腔肠、栉水母、节肢、鳃曳、叶足、腕足、古虫、脊索动物门和步带类(包括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门)、星虫、毛颚动物及藻类意义:

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

3.三叶虫: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

(1).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

早寒武世:

以莱德利基虫目为主;中寒武世—以褶夹虫目为标志;晚寒武世中晚期常出现一些头鞍特殊的属中、晚寒武世—有浮游生活的球接子类晚寒武世为生物变革期

奥陶纪与寒武纪相差较大;志留纪起三叶虫显著衰退,仅镜眼虫目较为重要

(2).奥陶纪生物最能体现早古生代生物界特点:

笔石:

早奥陶世早期:

树形笔石目为主;早奥陶世中晚期:

正笔石目无轴亚目均分笔石动物群;中晚奥陶世:

正笔石目有轴亚目双笔石科类大量繁盛腕足类:

奥陶纪是发展的高峰期;寒武纪以无铰纲为主;志留纪相对减少内部构造复杂化

(3).志留生物:

重要化石门类:

笔石(志留纪笔石—单笔石繁盛)

生物相:

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即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浮游相,壳相,礁相)

生物古地理分区

(1).石炭:

1.已出现生态分异;2.生物分区(亚澳生物大区,北美—大西洋生物大区,西伯利亚生物大区)

(2).O:

二个大区:

(以额尔济斯河—西拉木伦河为界)华北区:

以珠角石类(O1晚期-弯短颈式)为主;扬子区以内角石—前环角石(无颈或全颈式)为主(3).S:

北方大区:

含图瓦贝动物群(艾比湖—居延海—西拉木伦河以北)南方大区:

含单调的克拉克贝动物群和小型单体珊瑚(冈瓦纳)特提斯大区:

五房贝,珊瑚繁盛

晚古生代的生物界

全球C—P植物分区

北方安加拉植物区:

以草本真蕨、种子厥为主,木本植物具有明显年轮,代表北温带气候,代表植物—匙叶。

反映北方温凉型气候。

南方冈瓦纳植物区(舌羊齿植物区):

以舌羊齿为代表,西藏南部有发现,代表南半球寒冷气候。

热带植物区:

以大羽羊齿和单网羊齿为代表。

代表了热带植物气候。

全球晚古生代动物分区

北方动物大区:

包括我国新疆北部、东北北部和北亚地区,生物群面貌截然不同,泥盆纪发育小型单体珊瑚、二叠纪见Spiriferella(小石燕)、Monodiexodina(单通道蜓)和乌拉尔菊石等,代表北方温凉气候条件的生物群。

南方动物大区:

我国滇西、藏南和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等地,缺乏造礁生物,发育小型单体珊瑚(Lytvolasma厚壁珊瑚)、厚壳双壳类(Eurydesma宽铰蛤),代表南方冷水型生物群。

热带动物大区:

在赤道附近的古特提斯区,包括我国大部分地区及北美东部、西欧、哈萨克斯坦等地,暖水生物群发育,珊瑚类、腕足类、层孔虫及苔藓虫、海绵类生物形成的生物礁,代表低纬度热带、亚热带气候。

二叠纪末期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是显生宙最为严重的一次生物绝灭。

据统计有一半以上的科,77-96%的种消失,古生代的三叶虫、蜓、四射珊瑚、床板珊瑚、棱角菊石类,部分腕足类和苔藓虫等生物绝灭.

 

中生代生物界:

1.陆生植物(T1:

古生代高大石松矮小类型T2-K1:

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繁盛,真蕨类仍繁盛K2:

被子植物繁盛分区:

北方区(温带潮湿内陆环境)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为界南方区(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2.陆生脊椎动物(T1+2:

二齿兽类繁盛;T3-K1:

恐龙、鸟类;K2:

哺乳动物出现胎盘)

陆生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陆地蜥臀目(恐龙:

兽脚类,鸟臀目);海洋鱼龙类;空中飞龙类

陆生脊椎动物鸟类起源:

始祖鸟:

具爬行类特征;具鸟类特点(羽毛);孔子鸟类群(是已知最古老的鸟—真正的鸟类的祖先,而始祖鸟只是鸟类演化的一个旁支)

3.海生无脊椎动物:

海生双壳类繁盛;菊石类:

Mz末期,菊石和箭石绝灭;牙形石三叠纪繁盛,T末绝灭

4.淡水湖生生物组合

(1).E-E-L:

三尾类蜉蝣,东方叶肢介,狼鳍鱼J32).T.-P.-N:

类三角蚌,褶珠蚌,富饰蚌K1

陆生植物的代表分子及分区

北方区:

D.-B.(延长)植物群(Danaeopsis拟丹尼蕨—Bernoullia贝尔瑙蕨)。

环境:

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T3-----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

D-C(东京)植物群(Dictyophyllum网脉蕨-Clathropteris格脉蕨)。

环境:

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南半球:

T1温凉气候代表:

Glossopteris植物群

北方区:

C.-Ph.植物群(Coniopteris锥叶蕨-Phoenicopsis拟刺葵).

环境:

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J1-2-------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

C.-Pt.植物群(Coniopteris锥叶蕨-Ptilophyllum毛羽叶).D-C植物群仍存在.

环境:

热带、亚热带环境

J3-K1:

地理分界线有所北移,即阴山山脉

新生代的基本特征

1沉积物固结较差,E已基本固结成岩,N尚未完全固结,Q未固结的松散物质

2生物界:

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时代

3地球构造巨大变革期,特别是第三纪Tethys仅残留下地中海,Alps山和喜马拉雅山形成,环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形成,大陆裂谷活动发育

新生代的生物界:

1.哺乳动物:

三阶段:

E1-2:

古有蹄类和古食肉类繁盛时期;E2-3:

奇蹄类高速发展和肉食类繁盛时期;N:

偶蹄类大发展和象的迅速演化时期

从猿到人阶段:

1.南方古猿阶段(直立行走);2.直立人阶段(会用火)3.智人阶段:

随葬工艺品(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晚期智人-克鲁马努人)2.被子植物:

分两阶段:

E木本植物N草本植物分区:

泛北极植物区(包括我国北方)、南极植物区、热带植物区

3.其他门类:

有孔虫:

1.底栖型:

货币虫2.浮游型:

抱球虫

标准剖面

早古生代南方奥陶纪:

O1:

南津关组:

下部灰岩,中部白云岩,鸟眼构造、生物扰动构造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