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论文全稿.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7120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2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论文全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论文全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论文全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论文全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论文全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论文全稿.docx

《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论文全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论文全稿.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论文全稿.docx

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论文全稿

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论文

目录

摘要………………………………………………………………1

第一章绪论…………………………………………………………3

1.1研究背景……………………………………………………3

1.2研究现状………………………………………………………3

1.3研究目的与意义……………………………………………6

1.4研究思路方法………………………………………………9

1.5相关概念的界定……………………………………………10

第二章理论基础………………………………………………………12

2.1挫折的界定…………………………………………………12

2.2挫折教育的含义………………………………………………16

第三章大学生挫折教育调查研究分析………………………………18

3.1调查设计与调查过程………………………………………18

3.2关于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分析…………………18

3.3综合分析……………………………………………………23

第四章结论与建议…………………………………………………27

4.1结论…………………………………………………………27

4.2建议…………………………………………………………28

参考文献………………………………………………………………33

附录…………………………………………………………………36

摘要

目前,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着学校注重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已发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忽视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注重应对挫折的陈述性知识灌输而忽略其程序性知识的传授,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及学生自身主体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

应采取丰富挫折教育内容、拓宽挫折教育途径、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引导学生建立强有力的自身社会支持系统等对策加以解决。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也妨碍了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甚至引发了大学生自杀、杀人等极端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其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因此,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从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可以看出,目前的大学生挫折教育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挫折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和误区,从而影响挫折教育的实效性。

因此,分析挫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是心理学中挫折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二者的有机结合,立足于大学现状,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大学生受挫的主客观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

文章的第一部分是综述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学者对挫折教育研究现状的一个述评,阐述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

论文的第二部分是对概念的定义和对影响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因素的分析,通过比较和分析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挫折概念的定义,然后是对影响大学生产生挫折的主要因素的分析,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因素、人际关系因素、情感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因素以及就业压力因素等;第三部分是对各个角度的分析,找出挫折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其原因所在,从而为后面解决问题作铺垫;第四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地分析,主要从大学生自身的需要,素质教育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几个方面来分析,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解决问题部分,主要写了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通过对前面现状的分析,找出对策。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文章写作所遵循的顺序。

关键词:

大学生挫折教育心理健康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挫折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如何科学地教育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培养学生良好的受挫能力,塑造健康心理。

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世界竞争形势日趋激烈。

作为参与世界竞争主角的大学生,他们的耐挫能力和心理素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的呼声也日益强烈。

在社会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各方面所带来的压力和紧张与日俱增。

在特定环境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低,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进而关系到过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现在有些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现象不断的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的见诸报端。

因此,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分析大学生挫折心理,提高其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使大学生更有效地生活与学习,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和改造社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课题被提上日程。

中外心理学家及教育界人士一致认为,大学生挫折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特别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具有无法取代的战略意义。

1.2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各种思潮逐渐涌入中国。

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状况。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必然会这些价值观的影响,逐渐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聚焦点。

其中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低,已经开始成为一种常见现象,这种现象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降低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挫折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挫折教育,挫折教育的研究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成果越来越多。

中国心理学家、心理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车文博教授和张旭东在《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中从对挫折的概念的解读入手,运用量化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深刻剖析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内外部和主客观原因,挫折的类型及表现,以及如何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来提高这个群体的抗挫折能力。

此外,在该著作中车文博教授还提到了挫折应对与生命教育的关系,将挫折教育与生命教育有机的联系起来。

车文博教授的研究对我们研究挫折和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高帆、王静芳、李彬主编的《挫折论》也是从挫折概念的界定入手,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最后阐述如何进行挫折教育。

与车文博教授的研究思路所不同的是,在《挫折论》中对如何进行挫折教育主要是从挫折的难免性和不必要的挫折的可预防两个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想矛盾的方面展开的。

所谓的挫折的难免性是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不必要的挫折是指有些挫折如果我们事先有所准备,他们是可以预防的。

该著作奖挫折教育的重点放在挫折的预防上。

该著作给了我们一个研究挫折教育的新视角。

此外,国内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进行了思考和研究,提出了又许多有见解性的思考和方法。

李海洲、边和平教授主编的《挫折教育论》指出,正确有效的开展挫折教育,要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本身出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挫折,在实践中磨炼自己,超越自己;从外部条件来说就是要建立好心理咨询服务系统,让大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有方向求助。

两位教授研究挫折教育,主要把目光聚焦在大学生这个群体本身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上。

郑永廷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主要从挫折产生的原因上,对挫折教育进行研究,他主要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际关系、情感、家庭经济状况、学习等角度,分析大学生挫折的产生的原因所在。

也就是说他研究的重点在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上。

当然,在各种网络、期刊、杂志上,也有很多关于挫折教育的研究。

在这些研究中很多专家学者都是将挫折教育放在心理健康的范围内探讨,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的进行挫折教育提供了方法和借鉴,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思考的。

国内对挫折教育的研究正慢慢走向成熟。

1.2.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美国心理学家艾莉丝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挫折A、B、C理论。

A即诱发性事件即挫折事件本身,B指对挫折事件产生的认识和信念,即个体对某件事的想法和评价,C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行为结果。

这个理论侧重于强调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情绪变化,不在挫折本身,而在于人们对挫折的认知。

美国的J.L弗里德曼著的《社会心理学》对挫折的感念进行了诠释,他认为挫折就是干扰或阻碍达到目的各种事物或者因素。

日本很早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一些平民学校的老师经常带领学生到户外上课,让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寻求知识和体验生活。

这种名为修学旅行的教学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其中体验生活的内容与我们现在展开的挫折教育相仿。

此外,英国和德国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这些法律规定了孩子在家庭中应该做的事。

美国和日本是挫折教育实施较好的国家,但是他们的挫折教育都是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的,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研究相对来说也是较少。

他们更注重实践,对理论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

我们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完全可以借鉴他们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理论知识。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研究目的

理论研究目的:

通过对大学生挫折产生的原因的调查研究,构造大学生挫折教育体系。

育人目的:

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使大学生具有完善的性格,健全的人格和正确对待挫折的能力,为其心理素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2研究意义

1.3.2.1选题的理论意义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研究对我们更好的进行挫折教育和素质教育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学术界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相对来说较少,在实践中应用也不尽人意。

加强对挫折教育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的研究成果,填补一些研究空白,更好的指导实践活动。

1.3.2.2选题的现实意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走向复杂化,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日益激烈化,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放眼整个世界大环境,各国普遍重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美国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自立精神,英国注重培养学生的“绅士风度”,德国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日本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把“野外文化教育”和挫折教育列人学校教育内容。

就我们国家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矛盾冲突增加,人们的生存竞争加剧,社会压力加大。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遭遇的挫折感越来越多,程度也日益加深。

当前一代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较以往充满更多竞争、挑战、风险同时也充满更多机遇的社会,由此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困惑以及人际关系摩擦与冲突较以往也更多。

如果这些困惑、摩擦和冲突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的挫折感过于强烈,超过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话,就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严重时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更好的适应复杂多变得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摆在每个大学生面前的极为现实而重要的问题。

美国作家罗威尔说过:

人生之不幸犹如一把刀,它即可以为我们所用,又可以使我们被割伤,这要看我们究竟抓住了刀刃,还是握住了刀柄。

其实他说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挫折。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与此同时,现代物质生活的舒适安逸、家长的过度保护以及学校疏于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也在较大程度上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普遍较低。

为了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在未来的竞争中不畏艰难困苦,经受的住挫折打击,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教育者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我们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具备在磨难和挫折中求生能力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放眼世界大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世界范围内教育的大趋势,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所要对大学生进行的挫折教育,是从真正关心大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愿望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与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切入点的。

通过生动的教育内容与灵活的教育形式,教会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应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验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过程中,培养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现代人格与品质,进而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水平,增强个人挫折承受力,养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使大学生正确把握在人生舞台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研究思路

首先在进行选题时,感觉挫折教育是个很现实也很有意义的一个话题。

而且我们国家对挫折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相对较晚,还有很多研究空白,可以试着去探索一下。

具体就论文本身的研究思路来讲,对挫折教育的研究从挫折的概念解读入手,得出自己对挫折和挫折教育的定义:

然后分析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产生挫折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学习因素、人际关系因素、情感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因素、就业压力因素等等;分析完导致挫折产生的原因,接着是分析了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这些必要性即有社会的需要、又有时代的呼唤、还有大学生本身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等等;最后一部分是从原因分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这是文章中最重要的部分,前面的分析都是为这一部分服务的。

1.4.1.2研究变量

因变量:

应对挫折的反应及解决办法、挫折对自身产生的问题影响

自变量:

遭受挫折的来源、自身的态度价值观

1.4.1.3主要研究内容

(1)应对挫折的反应及解决办法以及挫折对自身产生的问题影响

的现状研究。

(2)遭受挫折的来源以及自身的态度价值观的现状研究

(3)大学生应对挫折的态度及解决办法的相关研究

(4)解决大学生处理挫折的态度的相关对策研究

1.4.2研究方法

1.4.2.1研究对象

所有的问卷调查的对象均为延边大学在校本科生,共发放问卷200份,提出问卷56份,选择样本时力求做到寻找不同专业类别,不同性别组成以及不同年级的测试对象,年龄分布在20.65±1.55岁。

1.4.2.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比较法、统计分析等方法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资料。

问卷调查数据运用SPSS(19.0)进行整理和分析、做出数据描述和数据检验。

1.4.2.3研究工具

自编《大学生挫折现状问卷》

1.5重要概念的界定

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体验。

可见,挫折应该有两种含义:

从客观上看,挫折是指导致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障碍和干扰,即挫折时间或挫折情境;从主观上看,挫折是指个体对挫折事件或情境所产生的焦虑、沮丧、失意以及烦闷等消极不良的情绪体验,即心理挫折或挫折感。

心理挫折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与人的挫折承受能力密切相关。

 

第二章理论基础

2.1挫折的界定

2.1.1挫折的含义

“挫折”一词,在中国有代是分而言之的。

《诗经·郑风·将仲子》载“无折我树杞”中有“兵挫而地削”。

《孟子·公孙丑上》亦载:

“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这里的“挫”为“屈辱”、“受挫”之义;《后汉书·冯异传》中将“挫”和“折”合为一体,如“北地营宝按兵观望,今偏城获全,虏兵挫折”,《淮南于·览冥训》也有“河九折注于海”,这里的“折”即为“断”、“曲”、“弯”之义,可引义为坎坷、死亡等。

《元史·盖苗传》也有“虽经挫折,无少回挠”的记载,这里的“挫折”一词意为“失利”、“挫折”等。

所谓挫折,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是难以避免的,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比如,幼儿园小孩得不到想要的玩具;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却名落孙山;大学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岗位;恋爱中的一方被对方无情抛弃;职工因单位经营状况不良而导致下岗,生活出现困难;工作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以及亲人去世;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会产生一种内心紧张的状态和烦恼、愤怒或焦虑的情绪反应。

这时,我们就说他是遇到了挫折。

挫折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挫折,指的是有目的的活动在受阻碍时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

广义的挫折,泛指一切能够引起人们精神紧张、造成疲劳和心理变化的刺激性的生活事件。

挫折概念一般应包括挫折认知、挫折情境和挫折反应三个方面的要素。

挫折认知,是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与评价。

挫折认知不仅是对实际遭遇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也包括对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

挫折情境,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导致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所实际呈现的情境状态或情境条件。

比如被恋人抛弃、受到讽刺打击、比赛没有得到名次、高考落榜等,这些都是造成挫折的情境因素,是产生挫折的重要条件之一。

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挫折情境所产生的主观心理反应也不尽相同,个人的知识结构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对挫折情境的知觉判断。

例如,有的人总是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他在心理上因此而产生与他人关系不和睦,进而产生烦恼、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

挫折反应,是指主体伴随着挫折认知,对于自己的需要因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躁、紧张、躲避或攻击等。

2.1.2挫折内涵及产生条件

挫折在心理学上有两种涵义:

其一,指对个体动机性行为造成障碍或干扰的外在刺激情境。

在此情境中,对个体行为发生障碍作用者,可能是人,可能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其二,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所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

此种复杂的心理感受,可以用挫折感表示之。

两种涵义合在一起看,前者是刺激,后者是反应。

心理学家所要研究的也就是在挫折情境下,分析个体因情境对其行为阻碍作用而产生的挫折感。

人人都期待成功,渴望成功的甘露,但是现实却很可能鬼使神差般的将人们带人失败的黑洞;每个人都希冀成功和欢笑,但每一个人又不得不面对失败和挫折。

既然如此,挫折是不是不需要条件就可以产生了呢?

那当然不是。

挫折的产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1)具有必要的需要、动机和目标。

需要是人的本质所决定的,人的需要是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现象的动因和根由,是产生行为的原动机,也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指向目标,目标便又会向前一步,激发动机,满足人的需要。

如果只有强烈的动机,而没有实际有效的行动或者动机的结果受到阻碍或干扰,目标无法实现,需要不能满足,这样就会使人产生失望和沮丧等消极悲观的情绪,即产生了挫折感。

(2)要有满足动机和为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或行动。

目标再远大,动机再强烈,如果只是停留在空想阶段,不去付之于行动,即使遇到挫折,产生挫折感也是想象中的,只有当满足动机和实现目标的实际行动受到阻碍时,才会产生真实的挫折感。

(3)要有挫折情境的发生。

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不能克服的阻碍,就产生了挫折情境。

这种情境一般是真是的、实际存在的,对于有的人来说,也可能是想象中的困难、阻碍所产生的挫折情境。

(4)挫折必须被知觉。

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挫折时,必须有所知觉,即必须被认知。

如果阻碍在客观上存在,但是个体主观上并没有知觉,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悲观情绪产生,也就不会构成挫折情境,也就不是有什么挫折感。

(5)个体在遇到挫折时会产生紧张、焦虑乃至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挫折形成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挫折情境。

挫折情境是指人们在有目的活动中,需要或目标不能得到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所呈现的情境状态或情境条件。

挫折情境又可以分为实际挫折情境和想象挫折情境。

实际挫折情境就是实际遭受到的挫折情境。

如比赛没有获得名次、高考落榜、失恋等等。

想象挫折情境是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情境。

有的同学感觉自己的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还没有参加比赛就想象自己一定会失败。

实际挫折情境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有限的、可估量的;想象挫折情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无限的、不可估量的,它会随着人的想象泛化。

想象挫折情境比实际挫折情境对人的影响和伤害更大,它在人的行动之前就把人击倒。

一般来说,挫折情境越严重,则挫折感亦越明显。

但他们不是简单的S-R(刺激-反应)过程,而是S-O-R(刺激-个体-反应)过程,即与个体状态有关,其核心是认知水平和挫折承受力。

(2)挫折认知。

挫折认知是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

由于不同的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同,对相同的挫折情境所产生的主观的心理压力是不尽相同的,个人的知识结构也会影响其对挫折情境的知觉半段。

例如,自己走在路上,听到别人在谈论事情,就怀疑是在谈论自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进而出现烦恼、焦虑等情绪反应。

(3)挫折反应。

挫折反应是指主体伴随着挫折认识,对于自己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躁、紧张、躲避或攻击等。

挫折会对人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其反应性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或者是积极与消极共存。

这既与挫折本身的性质有关,也与人们如何来把握它有关。

综上所述,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同时存在时,便构成了典型的心理挫折情境和挫折反应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挫折认知来确定的。

一般说来,挫折情境越严重,挫折反应就越强烈;反之,挫折反应就越轻微。

但是,只有挫折情境被主题所感知时,即产生挫折认知,才会在主题心理产生挫折反应。

如果出现了挫折情境,而主体没有意识到,或者虽然意识到但是认为并不严重,那么,也不会产生挫折反应,或者只是产生轻微的挫折反应。

由此可以引申出,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主要在于抓住挫折认知这一关键因素,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认知能力,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所遇到的种种挫折。

2.1挫折教育的含义

挫折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为指导,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结合了现代思想教育的原理与机制,专门研究挫折产生的基本动因、挫折反应、挫折承受能力、挫折教育的基本原则、挫折防卫机制、挫折心理疏导、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建立全方位的青少年挫折教育网络等问题,进而揭示挫折教育的规律及发展趋势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

毛泽东说过: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

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持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学科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教育活动。

它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论述符合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理论,以之指导教育实践。

挫折教育重在育心,重在提高学生的一直品质和心理素质,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的素质,而是否具有坚强的品格和承受各种挫折的能力、勇气是衡量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准。

它是学校教育内容的应有之义,是社会各方面的急切呼唤。

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开启一扇挫折教育的大门,让大学生具备必要的挫折心理免疫力,让身心受到挫折的人们能够及时得到调适,是建立挫折教育理论的必要性之所在。

挫折教育的目的是分析挫折的成因,提高自我认识。

个体自身的素质及其对挫折的认知是如何面对和适应所面临的困境的关键。

要减少挫折的消极影响,使挫折向积极方面转化,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潜能。

这是挫折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矫正因挫折而导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维护心理健康。

不少青少年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如焦虑、恐惧、抑郁、攻击性行为,甚至违法犯罪。

这就要求通过对各种挫折成因的分析,从而揭示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