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实习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6387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2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实习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实习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实习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实习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实习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实习1.docx

《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实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实习1.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实习1.docx

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实习1

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

    实习报告

 

 

 

 

 

 

学院:

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

班级:

地理科学07-1班

姓名:

指导教师:

 

 

 

 

 2008年4月25日星期五

 

 

        

目录

 

 

序言…………………………………………………………3

 

第一编 地质………………………………………………4

第一节       岩石……………………………………………………5

 

 一 岩浆岩………………………………………………………5

 二 沉积岩………………………………………………………7

 三 变质岩………………………………………………………8

 

第二节       构造………………………………………………………9

   

一 褶皱…………………………………………………………9

二 断裂…………………………………………………………10

  

第三节       地层……………………………………………………11

 

第四节       矿产资源………………………………………………12

 

第五节       嵩山地区地壳发展历史………………………………13

 

第二编  地貌………………………………………………14

第一节         构造地貌…………………………………………………14

 

第二节         流水地貌…………………………………………………15

 

第三节         黄土地貌…………………………………………………17

 

   附 气象站…………………………………………………………18

 

第三编  结束语……………………………………………19

 

  序  言

 

作为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对《地质学基础》和《自然地理学》这两门课有深层次的了解。

所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世界地质公园——嵩山进行为期一周的实习。

在这次实习中,不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做人处事上都学到了很多东西。

实习时间:

4月16日——4月22日

实习地点:

嵩山地区

实习目的:

1、加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实践联系课本,更加有利于学习。

         2、通过野外实习,加深对地质和自然地理的了解,提高学习的

    兴趣。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用地质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和观察能

力。

4、这次实习我们分有许多小组,小组人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同时,培养同学们的团队精神。

5、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实习内容:

1、了解嵩山地区地质概况和地壳发展历史。

         2、学习认识研究嵩山地区地貌特征。

         3、了解嵩山地区自然经济发展概况。

         4、采集及研究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5、观察学习地质构造的成因、类型、原因和表现。

         6、掌握各种地貌的成因及表现形式。

 

中岳嵩山是我国五岳之一,耸立于河南省中部登封市境内,地理坐标为东112°44'~113°01',北纬34°27'~34°33',整个山脉东西绵延近百千米,北临黄河,西到洛阳龙门,南到箕山,东接密县白寨。

   嵩山地区旅游业非常发达,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岳嵩山。

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有人文景观150处,自然景观30余处。

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18处,市(县)级123处,已发掘出各类文物珍品6700多件。

其中“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道教洞天中岳庙,儒学圣地嵩阳书院驰名天下。

嵩山地质具有“五世同堂”的地质构造,被地质学家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199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首轮通过为“世界地质遗产保护单位”,嵩山博大精深,独领风骚,犹如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向人们展现出华夏民族 

   该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迅猛。

发源于嵩山少林寺的少林功夫威震四海,在国内外武坛独树一帜的辉煌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壮丽画卷。

现在以佛、道、儒、险、古为突出特色的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三皇寨、观星台、卢崖瀑布等六大景区,形成了武术、宗教、登山、考古、天文、地质等多条旅游专线,年接待中外游客200万人次,成为全国、全省旅游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嵩山地区工业主要为加工工业,采矿业较发达,主要有煤、铁、铝土。

嵩山地区土地贫瘠,农业不发达,经济作物主要有烟叶。

嵩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岳",人文景观众多,计有十寺、五庙、五宫、三观、四庵、四洞、三坛及宝塔270余座,是历史上佛、儒、道三教荟萃之地,它们和珍稀的地质遗迹相配合构成了立体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国家地质公园景观。

如今巡视嵩山地区,在上述小范围内,"五代同堂"的地层序列举目可及,三大构造运动遗迹清晰可辨,三大岩类岩石出露齐全,小构造形迹琳琅满目。

地质专家们认为,这种地质遗迹在全球绝无仅有,堪称是一部完整的地球历史石头书和活生生的"地学百科全书",是研究地壳演化规律、追溯地球演化历史的理想场所。

观看嵩山五代地质,犹如翻阅一部地质史。

 

              

       第一编 地质

 河南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总面积45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含构造)剖面。

   嵩山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北古陆南缘,在公园范围内,连续完整地出露35亿年以来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地层层序清楚,构造形迹典型,被地质界称为“五代同堂”,实际上是一部完整的地球历史石头书。

   嵩山主峰地区的玉寨山、峻极峰、五指岭、尖山等,多为石英岩组成,加之构造运动所致,使诸峰在400m标高上拔地而起,立壁千仞,险峻清秀,奇峰异谷遍布全区,形成独特的地形、地貌。

   区内清晰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23亿年(命名为嵩阳运动)、18.5亿年(中岳运动)和5.7亿年(少林运动)三次前寒武纪全球性地壳运动形成的沉积间断和地层角度不整合界面遗迹,中岳运动塑造了嵩山构造地质体的雏形,为风化剥蚀作用提供了原始条件;燕山运动所产生的构造格局为现今嵩山面貌提供原形。

喜马拉雅运动使嵩山在不断隆升中经受剥蚀,断层碎裂带成为隘口;破碎的节理、裂隙形成形状大小、深浅不同的峡谷;产状直立的石英岩被剥蚀为簇林地貌或壁立千仞的悬崖。

形成隆、陷、褶、断等地壳表面构造类型与环、线、块相间排列的构造格局,是地壳构造演化的一个缩影,是研究前寒武系沉积建造受运动影响挤压变质、褶皱造山、剥蚀夷平等过程乃至地壳演化规律的天然实验场,是对游人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宝库。

    几十年来许多中外地质学家慕名而来,相继而至,不辞辛苦,足遍本区,对区内地层和构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950年,张伯声对嵩山进行地质调查,确立了“嵩阳运动”;1954年,张尔道在嵩山地区地质调查确立了“中岳运动”,1958~1959年王曰伦等对嵩山地区进行路线地质研究,提出了“少林运动”的存在;1958年以来马杏垣等对五佛山的层序划分和嵩山构造变形史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区内“重力滑动构造系统和模式”,以上这些研究奠定了嵩山地区的地质研究基础。

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北京(武汉)地院、西北大学、南京大学、西安地院以及省内各系统的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尤其是南阳师院从78年几乎每年都来考察,对本地区投入了大量的工作,出版和发表了数以百计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大大提高了嵩山地区地质研究程度。

第一节             岩石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记录了过去发生的地质事件。

为了探讨地球的发展历史和规律,岩石是最重要的客观依据。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岩石中含有各种矿产资源,有些岩石本身就是重要矿产。

一定的矿产都与一定的岩石相联系。

由此可见,研究岩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根据成因岩石分为三大类: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而嵩山地区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出露齐全,同时构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岩相——“登封群”的“登封朵岩”。

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

                            

一 岩浆岩

一般认为,岩浆岩由两类岩石组成,一类是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另一类是非岩浆作用形成的花岗岩。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这种岩浆活动称为侵入作用。

岩浆在地下深处冷凝而成的岩石,称深成岩;在浅处冷凝而成的岩石,称浅成岩。

二者统称侵入岩。

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这种活动称为喷出作用或火山活动。

该作用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

嵩山地区岩浆岩形成主要有四个时期:

1、太古代的岩浆岩以基性和中性为主,现在大多以变质。

2、新太古代晚期,以酸性岩为主,主要为花岗岩,其次是闪长岩。

3、元古代早期形成的侵入岩,如伟晶岩,辉绿岩。

4、中元古代早期形成的碱性花岗岩最为典型,也称石秤花岗岩。

(一)花岗岩

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岩类。

其分布面积占所有侵入岩面积的80%以上。

主要由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组成,并含有少量黑云母或角闪岩。

通常钾长石多于斜长石,石英可达20%以上。

辨别某种岩石是否是花岗岩主要看其成分。

花岗岩的主要成分中钾长石主要为肉红色,正长石为白色,石英为烟灰色或灰白色,角闪石和黑云母为黑色。

花岗岩的颜色多种多样,有绿、红、黑、浅黄等。

花岗岩具有典型的全晶质等粒、粗粒结构,即花岗结构。

花岗岩为块状构造,由于花岗岩硬度较大,且颜色多种多样,非常美观。

所以人们常用它作为建筑材料。

在选择花岗岩做地板时易用细粒结构,若用来装饰则用粗粒。

同时,我们在购买时,要注意选择含云母少的,因为云母硬度小,易破碎。

若花岗岩中含有大量云母,则不耐磨且易破碎。

尤其是要预防用花岗片麻岩(变质岩中详细介绍)冒充花岗岩。

下面是我们这次对花岗岩的实习。

时间:

4月19日

天气:

阴有小雨

地点:

登封市以西六公里处的教练场上

我们采集了多种颜色的花岗岩,其编号为417506。

主要有以下特点:

1、其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次要成分为角闪石和云母。

2、块状构造。

3、全晶质等粒、粗粒结构。

4、硬度大,其成分为无定向分布。

这与后面所讲的花岗片麻岩有明显区别。

(二)岩墙和辉绿岩

岩浆岩沿着岩层裂隙或断层贯入而形成的板块岩体称岩墙。

岩墙有如下特点:

1、岩墙产状一般较陡,规模有大有小,厚度从几厘米到几千米,长度从几十米到几百千米。

2、岩性比较复杂,基性到酸性的都有。

3、岩墙切断围岩,呈不和谐接触。

4、围岩可能有变质现象。

5、根据岩墙和围岩的抵抗风化能力,岩墙在地貌上常表现为凸出的山脊或凹入的沟谷。

时间:

4月17日

天气:

晴间多云

地点:

登封市老母洞南1000米逍遥沟。

我们所实习的岩墙为辉绿岩墙。

有如下特点:

1、此岩墙的主要成分为辉绿岩。

2、岩墙高约36米,最窄处宽约7米,最宽处可达10米。

3、我们利用罗盘测了此岩墙的产状,其倾角大约为91°,倾向为75°。

4、此岩墙与围岩的接触关系表现为左边比较明显,颜色差异较大,说明部              分岩石已经变质。

右边中部呈锯齿状,下部和中部比较整齐。

5、围岩为条带性混合岩,是形成于太古宙被称为“登封群”的岩石。

如图1为我们实习的辉绿岩墙地质素描图。

 

 

 

 

 

 

 

 

 

 

 

 

 

 

 

 

 

 

 

 

 在这里,我们采集了辉绿岩,其编号为417502,辉绿岩为基性浅成岩,近于黑色,或黑,灰绿色,一般为细粒到中粒结构,矿物成分与辉长岩相当,多呈岩床或岩墙产出。

由于辉绿岩含铁量高,易风化变为褐色,所以在这里一些岩石已被风化,呈褐色。

在采集时,我们选择新鲜的未风化的辉绿岩。

(三)岩浆侵入与围岩接触关系

时间:

4月17日

天气:

晴间多云

地点:

登封市玉皇庙

在这里,侵入体为花岗岩,围岩为石英岩。

我们可以观察到下面的一些特点:

1、花岗岩为侵入体,表层岩石疏松且颗粒细小,说明风化严重,花岗岩中有长石,易风化,变成高岭土,而其中的石英岩不易风化,留在表层,容易看到。

2、上部岩石棱角分明说明岩石较为坚硬,是石英岩,为灰白色。

3、花岗岩本属于深成沿,但是在这里却露出地表成为山脉,说明该处地壳上升。

4、接触地带岩石为褐色,这主要是因为岩浆侵入,高温作用导致周围岩石变质。

5、围岩与侵入体接触带呈锯齿状,或港湾状。

6、岩浆与围岩接触地带,在岩体中应有捕掳体。

 

二 沉积岩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经过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在原地或经过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

沉积岩中藏着煤、石油、铁、铝土、锰、磷、石膏、钾盐、石灰岩等矿产资源,特别是盐类矿产和可燃有机能源矿产几乎全部蕴藏在沉积岩层中,所以研究沉积岩对人类发展有重要作用。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采集了许多沉积岩。

(一)砂砾岩

时间:

4月17日

天气:

晴间多云

地点:

河南省登封市玉皇庙

砂砾岩属于沉积岩中的碎屑岩类,我们在这里采集的为下第三纪的岩石。

并且岩石中既要有砾石又有胶结物。

编号:

417501

颜色:

红褐色

成分:

石英、长石、黏土矿物及各种岩石

结构:

粒状

构造:

块状,结构疏松,易破碎

(二)石灰岩

 石灰岩是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岩石,有灰、灰白、灰黑、浅红、浅黄等颜色,性脆,硬度不大,小刀能刻动,滴盐酸剧烈起泡,由于石灰岩易溶,在石灰岩发育地区常形成石林、溶洞等称喀斯特地貌。

石灰岩是制石灰水泥的主要原料和炼钢、冶钢的溶剂,也是制化肥、电石的原料,并广泛用于制碱、陶瓷、玻璃、印刷等工业中。

 时间:

4月20号

 天气:

阴有阵雨

 地点:

登封市大金店乡陈楼村

 编号:

417509

 我们所采集的石灰岩颜色为黑灰色,成分主要为方解石,构造为交错层理。

 (三)粗粒砂岩(417510)和细粒砂岩(417511)

 时间:

4月20号

 天气:

阴有阵雨

 地点:

登封市大金店乡陈楼村

 砂岩类由2~0.05mm的碎屑胶结而成的岩石统称砂岩。

其矿物成分通常以石英颗粒为主,其次为长石白云母黏土矿物以及各种岩屑。

根据粒级大小,砂岩可以分为:

 粗粒砂岩:

2~0.5mm

 中粒砂岩:

0.5~0.25mm

 细粒砂岩:

<0.25mm

三 变质岩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由火成岩形成的变质岩称为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形成的变质岩称为副变质岩。

 变质岩的特点,一方面受原岩控制而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另一方面由于变质作用的类型和程度不同,而在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上具有新的特征。

(一)石英岩

时间:

4月18号

天气:

阴有阵雨

地点:

登封市中岳庙后沟500米处

编号:

417504

在区域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下都可形成石英岩,这里的石英岩是在接触变质作用下形成的。

石英岩是指石英含量大于85%的变质岩石,由石英砂岩或硅质岩经热变质作用而形成。

矿物成分除石英外,还可含少量长石白云母及其他矿物,坚硬致密,具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在断口上看不出石英颗粒界限,纯石英岩为白色含铁质者则呈红或紫等色,或具铁矿斑点。

可作建筑材料和玻璃原料。

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现象:

1、该地石英岩原岩是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是在浅海环境下形成的。

2、石英岩为等粒变晶结构,颗粒小时可作磨刀石,颗粒小且颜色纯发青可作为玉。

3、一些岩石中由褐色部分,且呈马尾状,是由于岩石中的赤铁矿风化后变为褐铁矿。

4、石英岩主要为灰白色,部分也有发青,成分主要是石英次要成分是长石、白云母、方解石、赤铁矿。

在这里,我们采集了石英岩,其特征为吗:

新鲜面颜色为灰白或青灰色,矿物成分中石英占95%,其他还有长石、云母、赤铁矿。

结构为变晶等粒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原岩为石英砂岩。

(二)千枚岩

千枚岩是具有典型的千枚构造的浅变质岩,由黏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凝灰岩经低级区域变质而成。

变质程度较高,原岩成分基本上已全部重结晶。

主要有细小绢云母、绿泥石、石英、钠长石等新生矿物组成,具细粒鳞片变晶结构,片理面上有明显的丝绢光泽,并具皱纹结构。

可有绿、灰、黄、黑、红等颜色。

我们采集的千枚岩有如下特点:

编号:

417505

颜色:

灰绿色

成分:

岩石成分基本上已全结晶,主要有细小绢云母、绿泥石、石英、钠长石等新生矿物组成。

结构:

具细粒鳞片变晶结构,片理面上有明显的丝绢光泽。

构造:

千枚构造

(三)花岗片麻岩

时间:

4月19号

天气:

阴有小雨

地点:

登封市以西6公里处教练场上

片麻岩是具有明显片麻状构造的岩石,属于变质程度较深的区域变质岩,但在高温热接触变质作用下,也可形成片麻岩,花岗片麻岩是花岗岩变质后形成的岩石。

两者中,花岗岩为块状构造,而花岗片麻岩为片麻状构造,花岗片麻岩中云母含量较花岗岩多,其颜色为黑色,结构为粒状变晶结构。

(四)条带状混合岩

 时间:

4月17日

天气:

晴间多云

地点:

登封市老母洞南1000米逍遥沟

混合岩的形态结构多种多样,说明其形成条件是复杂多样的,如果脉体平行于基体的片理分布,两者呈深浅相间的条带状,这种混合岩称为条带状混合岩,又名顺层混合岩。

我们这次所采集的为条带状混合岩。

其编号为417503,该岩石为条带状构造,条带颜色不同,一层深,一层浅。

 

              第二节  构造

 

 

嵩山构造以褶皱为主,断裂次之。

最大褶皱是登封大背斜,五指岭向斜,两条著名大断裂。

嵩山区域内,背斜、向斜、断层发育。

地壳运动显著,主要有三次古代地壳运动(嵩阳、中岳、少林运动)和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

一 褶皱

褶皱是岩层弯曲形成的构造。

在地壳岩石中褶皱弯曲的规模差别很大,从显微构造直到巨大的构造盆地和地槽带均属褶皱构造。

在松散的沉积物,沉积岩,各类变质岩,甚至某些火成岩中的原生流动构造,都有褶皱发育,这说明褶皱可由多种压力环境下形成,其形态多种多样。

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两种:

背斜和向斜。

背斜的特征是岩层向上弯曲,中心核部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向斜则相反,岩层向下弯曲,核部较新,两侧依次变老。

如岩层未经剥蚀,则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表仅见到最新地层。

若岩层受剥蚀,则地表可出现不同时代的地层露头。

我们这次实习的主要是背斜。

时间:

4月18日

天气:

阴有阵雨

地点:

登封市中岳庙后沟1500米处

我们所看到的背斜有以下特点:

1、该背斜面积较大,宽度为230米左右,高度为75米左右。

2、该背斜两翼倾角不同,左翼为23°,右翼为45°,所以该背斜为倾斜褶曲。

3、岩性为石英岩,是形成于中元古代的地层。

4、在大背斜的中部有一个小且浅的山洞。

山洞两边为张节理发育,也有一些相交呈“X”节理。

5、在大背斜的一侧,还有连续不断的褶曲,分别为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

(如图2为嵩山背斜地质素描图)

 

 

 

 

 

 

 

 

 

 

 

 

 

 

 

 

 

 

 二  断裂

 断裂构造是由于岩层受力发生脆性破裂而产生的构造。

根据相邻岩块沿破裂面的位移量,又可分为节理和断层。

节理是当岩层、岩体发生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显著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它是野外常见的构造现象,一般成群、成族出现。

断层是岩体发生较明显位移的破裂带或破裂面。

断层是地壳中广泛存在的地质构造,形态各异,规模不一。

断层深度可达数千米,断层延伸最长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千米。

根据断层上下盘沿断层面相对移动的方向分为: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和平移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线方向发生了相对运动)。

时间:

4月17日

天气:

晴间多云

地点:

登封市玉皇庙

(一)断层存在的证据

1、有断层面,磨光,断层滑面呈红褐色,有火烧的痕迹,说明表面有氧化物的薄膜,该断层出露长度为10千米左右。

2、岩石破碎为断层破碎带。

3、断层面的岩石是中元古代形成的,地面下的岩石为二叠纪的岩石,与中元古代的岩石直接接触,中间地层有缺失。

(二)断层存在的性质

1、该断层上盘岩层老,下盘岩层新。

2、断层擦痕表示下盘相对上升,上盘相对下降。

3、下盘岩石中节理非常发育,节理指示出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由此可知,该断层为正断层。

(三)如何使用罗盘

地质方向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理方向不同,在阅读时,要将南北放在前面,而东西放在后面。

如:

45°我们读作北东,65°我们读作南南东。

测倾向:

1、短边与走向平行。

       2、将罗盘中的水泡聚中。

       3、读北针指数,北针所指即为倾向

测倾角:

1、打开罗盘,立起来放在倾斜面上。

       2、手拨动转动盘,使内部气泡聚中。

       3、读小刻度盘的指针。

我们利用罗盘测量了该断层的产状,倾向为25°,倾角为45°。

(四)绘制玉皇庙断层地质素描图,如图3:

 

 

 

 

 

 

 

 

 

 

 

 

 

          

 

  第三节                       地层

 

嵩山地区的地层最古老的是形成于距今27亿年的太古代的变质岩(登封群),厚度为3200米。

距今21-19亿年元古代晚期形成的浅海粗碎屑岩称为嵩山地质群,总厚度为2500米。

14-18亿年中元古代后期及新元古代早期,称为“五佛山群”,厚度1000米左右。

6.5-5.8亿年沉积的有山岳冰川,厚度为20-50米,称为“罗圈族冰碛层”。

5.43-4.9亿年的寒武纪地层发育完整,化石非常丰富,以石灰岩和页岩为主。

有三叶虫化石,厚800米。

奥陶纪地层以灰岩、页岩、白云岩为主,厚92米。

4.1-2.5亿年的晚古生代,石炭纪地层在登封地区含磁铁矿和铝土矿。

二叠系地层有丰富的林木标本,厚988米。

2.5-0.65亿年嵩山只沉积了三叠系地层,缺失白垩纪和侏罗纪,以砂岩、页岩、油页岩为主,厚度1195米。

0.65亿年至今以粒岩、砂粒岩、亚黏土、黄土为主。

二叠纪是古生代最后一个纪。

距今2.95--2.50亿年,其相应底层呈二叠系(P)。

该名来源于俄国乌拉尔西坡的彼尔姆州,1841年莫企逊RI命名,二叠是两层相叠的意思。

晚古生代,在加里东运动之后随着陆地面积的不断扩大,陆生生物开始大量发生和繁殖。

植物界从水生发展到陆生,蕨类植物达到极盛,晚古生代晚期出现了裸子植物。

动物界从无脊椎动物发展到有脊椎动物,鱼类和无颌类广布与泥盆纪,两栖类全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

晚古生代发生了两次生物集群绝灭,一是在晚泥盆世生物量的突然变化和生态系的更替,一是在二叠纪末许多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等,大部分碗足动物的绝灭,称为划分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标志。

   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

到泥盆纪,三叶虫逐渐减少,繁盛于奥陶纪和志留纪的笔石类延续至早泥盆纪后期已全部绝灭。

但珊瑚类、腕足类、双壳类、富足类等科属数量达到极盛。

从早石炭纪晚期开始,有一种海生动物称为筳的,突然繁盛起来,演化迅速,层位稳定,称为石炭---二叠系的重要分带化石。

   在水中到路上方面,到了石炭纪,有一种叫总鳍鱼的鱼,逐渐演化成两栖类。

所以石炭二叠纪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