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一概念凡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61882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一概念凡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一概念凡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一概念凡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一概念凡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一概念凡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一概念凡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docx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一概念凡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一概念凡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一概念凡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docx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一概念凡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一.概念:

凡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其中作用猛烈者,称破血药或逐瘀药。

二、药性特点

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辛温,辛可散瘀化滞,温可通行血脉,促进血行,故本类药物具有通行血脉,消散瘀血的作用。

二.作用与适应证

1、作用:

活血化瘀,调经止痛,消肿疗伤,破血消癥。

2、适应证:

用于血瘀诸证

本类药物应用范围很广,遍及内、妇、外、伤各科。

凡一切瘀血阻滞之证,均可用之。

(1)妇科:

血瘀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腹痛。

(2)内科:

胸痹、风湿痹痛、癥瘕积聚、肢体麻木、胁肋胀痛。

(3)伤科: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筋骨折伤。

(4)外科:

疮疡肿毒初期。

三.配伍规律

1.多配行气药,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

2.寒凝气滞血瘀者:

配温里散寒药。

3.关节痹痛者:

配祛风湿药。

4.疮疡肿毒者:

配清热解毒药。

5.症瘕积聚:

配软坚散结药。

四.使用注意

月经过多、孕妇及血虚无滞之经闭忌用

五.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药理作用广泛,尤以对心血管和血液系统作用较强。

主要具有改善心功能,调节心肌代谢,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冠脉阻力;抑制血小板凝集,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改善血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促进血栓溶解。

※川芎

首载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四川、云南等地。

多为人工栽培。

炮制:

生用。

药材:

药材根茎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头形团块,直径2~7cm。

表面黄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窝状茎痕;质坚实,不易碎断。

饮片:

饮片切成薄片,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可见波状环纹的形成层,并散布有黄棕色的小油点。

有特异浓郁的香气,味苦辛回甜,有麻舌感。

以个大、饱满、质坚实、油性大、断面色黄、香气浓郁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应用】

1.活血行气:

(1)妇科血瘀证:

血瘀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腹痛。

(2)内科:

胸痹、胁肋胀痛、癥瘕积聚、肢体麻木。

(3)伤科: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筋骨折伤。

(4)外科:

疮疡肿毒初期。

(1)“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血中之气药”《本草纲目》本品既活血化淤,又可行气。

上行巅顶,下走血海,旁通四肢。

(2)“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尤其妇科更为常用。

2.祛风止痛:

(1)各种头痛。

为治头痛之要药。

本品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无论风寒、风热、血瘀、血虚头痛均可用之。

故有“头痛离不开川芎”之说。

(2)风湿痹痛。

※近年来用川芎的有效成分或川芎为主的复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

另外,以川芎注射液静滴,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还可治疗三叉神经痛,血管性头痛、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等病。

故人称川芎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是说川芎的作用趋向有升浮和沉降双向性的特点,川芎辛温升散,能上达巅顶,为治头痛之要药,所以说川芎可上行头目;本品具有活血行气,疏肝而调经的功效,为妇科调经之要药,故又称“下行血海”。

【使用注意】凡阴虚火旺、多汗、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药理作用】

1.本品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的作用。

2.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可预防血栓的形成。

3.能显著增加兔脑血流量,其作用优于罂粟碱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镇静作用。

 

※延胡索

首载于《本草拾遗》

来源:

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根。

主产于浙江、江苏、湖北等地。

多为栽培品。

炮制:

生用或醋制用。

别名:

元胡、玄胡索

药材:

药材呈不规则扁球形,直径0.3~2cm。

表面黄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的网状皱状,顶端中心略凹陷,有茎痕底部有脐,体旁常有疙瘩状突起。

饮片:

饮片切成薄片,质硬而脆,破碎面黄色或金黄色,角质并有蜡样光泽。

气微,味苦。

以个大、色黄蜡、皮有细皱纹、体质饱满且结实、断面金黄色、有泽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

活血行气止痛:

气滞血瘀之各种疼痛。

为无毒性止痛佳品。

(胃脘痛、疝气痛、痛经、胸胁痛、胸痹痛、跌打损伤之疼痛)

【用法】醋制可加强止痛之功。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

主含生物碱,现已提出二十余种。

延胡索止痛作用以延胡索乙素和丑素作用最强。

二.药理作用

1.镇痛、麻醉作用:

小鼠电刺激法证明:

灌服延胡索粉有镇痛作用,其效价为阿片的1/10,持续时间约2小时,并确定其成分为生物碱。

另外,采用热板法、电刺激法和醋酸扭体法,证明延胡索甲素、乙素、丙素、丑素均有明显镇痛作用,且以乙素、丑素最强,甲素次之。

另外该药可使局部刺激疼痛减低,表明该药具有局部麻醉作用。

大鼠对乙素和丑素的镇痛作用能产生耐受性,但速度比吗啡慢一倍。

以小鼠、小猴替代试验,则未发现有成瘾性

2.催眠、镇静与安定作用

3.能显著抑制胃液分泌、降低游离酸和总酸酸度,具有抗溃疡作用。

 

☆郁金

首载于《名医别录》

来源:

为菊科植物蓟的地上部分或根。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炮制:

生用。

药材:

(1)黄郁金:

呈类卵圆形或长卵圆形,两端较尖,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皮细,有细密的皱纹或近于光滑。

质坚实,不易折断。

横断面平滑,角质有光泽,外层黄色或橙黄色,内心金黄色。

气微香,有浓郁姜味。

(2)温郁金:

呈长纺锤形,稍扁,多弯曲,表面灰褐色,具纵向或不规则皱纹,外皮脱落处呈暗灰色。

质坚实。

断面平滑,灰黑色,有角质样光泽,内皮层环较浅。

气似樟脑,味微辛。

饮片:

饮片多纵切,也有薄片,以个大、身肥满、质坚实、外皮皱纹细、断面橙黄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苦、寒。

归心、肝、胆经。

【功效应用】

1.活血行气止痛:

气滞血瘀之胸胁刺痛、月经不调、痛经。

2.清心解郁:

湿温病,湿浊邪蒙蔽心窍之胸脘痞闷、神志不清、癫痫。

配伍石菖蒲、栀子、连翘等:

菖蒲郁金汤

3.凉血止血:

肝郁化火,气火上逆,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妇女倒经等。

4.利胆退黄:

黄疸、胆石证。

【使用注意】畏丁香

【药理作用】

有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去脂和抑制肝细胞纤维化作用。

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减少尿内尿胆原。

【临床报道】

1.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

丹参、川芎、郁金、赤芍、地龙、远志、菖蒲,水煎服,治疗5例,均获痊愈。

2.治疗高血粘综合征:

郁金、丹参、黄芪各30克,川芎、赤芍各20克,当归25克,水煎服日1剂,2周为一疗程。

治疗50例,显效(血流变指标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治疗在3周内)30例,有效17例,无效3例。

3.治疗急性胆囊炎:

郁金、柴胡、黄芩、半夏、木香、枳壳、大黄、元胡粉、茵陈、败酱、元胡、甘草、山栀。

加减治疗,绝大多数于3~5天症状明显减轻,2~4天体温恢复正常,4~7天压痛消失。

4.治疗自汗症:

广玉金30克、五倍子9克,共研细末,每次用10~15克,蜂蜜调药饼2块,贴两乳头,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疗效颇佳。

 

☆姜黄

首载于《新修本草》。

因其形似姜而色黄故名。

来源:

为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四川、福建、广东等地。

炮制:

生用。

别名:

片姜黄

药材:

药材呈不规则卵圆形、圆柱形或纺锤形,常弯曲,长2~5cm、直径1~3cm。

表面深黄色,粗糙,有皱缩纹理和留有叶痕的明显环节,并有圆形分支痕及须根痕。

质坚实,不易折断。

饮片:

饮片多为1~5mm厚的切片,断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状,有蜡样光泽;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呈点状散在。

气香特异,味苦、辛。

子姜常有指状分支1~2个,较饱满而光滑。

以圆柱形、个均匀、外皮黄色、有皱纹、断面棕黄色、质坚实、香气浓厚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

1.活血行气:

气滞血瘀诸证。

2.通经止痛:

风湿臂痛。

※近代用于治疗高血脂,可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

 

▲乳香

首载于《名医别录》

来源:

为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极其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树脂。

主产于非洲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

炮制:

炒用。

饮片:

呈小形乳头状、泪滴状颗粒或不规则小块,1~2cm,有的粘连成团块,淡黄色,常带轻微的绿色、蓝色或棕红色,半透明。

表面常带有1层类白色粉尘。

质坚脆。

破碎面呈蜡样或有些呈玻璃样光泽。

嚼之,开始碎成小块,随即软化成胶块而粘附牙齿,唾液呈乳状,并微有香辣感。

遇热刚变软,烧之微有香气(并无松香气)、冒黑烟,并遗留黑色残渣。

与少量水共研,能形成白色乳状液。

气微芳香,味微苦。

以淡黄色、颗粒乳头状、半透明、无砂石树皮杂质、粉末粘、气芳香者为佳。

▲没药

首载于《名医别录》

来源:

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极其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树脂。

主产于非洲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印度等地。

炮制:

炒用。

饮片:

呈不规则颗粒状或粘结成团块,大小不一,直径一般为2.5cm,大者可达10cm。

表面红棕色可黄棕色,粗糙,覆有粉尘。

质坚脆。

破碎面呈不规则颗粒状,带棕色油光泽,并常伴有白色斑点或线纹;薄片半透明,与水共研形成黄色乳状液,气香而特异,味苦而微辛。

以块大、红棕色、半透明、微粘手、香气浓而持久、杂质少者为佳。

【功效应用】

1.活血止痛:

血瘀诸证。

如:

痛经、经闭、胃脘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乳香与没药经常配伍使用。

2.消肿生肌:

疮疡肿毒,已溃未溃均可应用。

【使用注意】

1.孕妇及无瘀滞者忌用

2.味苦,易致呕吐,故胃弱者慎用

3.两药同用时,应相应减量。

【鉴别用药】乳香、没药均为树脂类药物,功用相近,然乳香偏于活血行气,血瘀气滞者用之,没药则以散瘀止痛见长,瘀血阻滞者多用之。

 

※丹参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入药。

因其外皮紫红色或砖红色,故习称紫丹参和丹参。

以产于四川的丹参质量最好。

炮制:

生用或酒炒用。

药材:

药材根茎粗大,顶端有时残留茎基。

根数条,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支,长10~20cm、直径0.3~1cm。

表面红黄色或红棕色,有纵皱纹,皮粗糙,常呈鳞片状,易剥落。

体轻而脆。

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可见黄白色点状维管束,呈放射状排列。

气微苦涩。

栽培品较粗壮,直径0.5~1.5cm;表面红棕色,具纵皱,外皮紧贴不易剥落。

质坚实,断面较平整,略呈角质样。

饮片:

饮片多切成1~10cm厚小段,也有斜切或纵切成片的,以条粗壮、色紫红者为佳。

【性味归经】苦,微寒。

归心、肝经

【功效应用】

1.活血调经:

(1)妇科血瘀证:

血瘀之月经不调、经闭、产后腹痛。

本品善于调妇女经脉,为妇科要药。

(2)胸痹、癥瘕积聚。

(3)风湿痹痛。

2.凉血消痈:

(1)温热病热入营血之身发斑疹、神昏。

配伍生地、玄参等:

清营汤

(2)疮疡肿毒

3.养血安神:

心血不足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

本品能祛瘀血而新血再生,能补益心血,故古人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用法】活血化淤宜酒炙用。

【使用注意】反藜芦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扩冠、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并能降压、又能镇静。

现多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以丹参单味或复方制成的制剂有丹参片、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丹参注射液等,有一定疗效。

 

※红花

首载于《开宝本草》

来源:

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管状花。

主产于河南、浙江、四川等地,以四川产量最大,多为栽培。

夏季开花,当花色由黄转为鲜红时采摘。

炮制:

生用。

饮片:

为不带子房管状花,长约1.5cm。

表面红黄色或红色。

花冠筒细长,上端5裂,裂片呈狭线形,长5~7mm。

雄蕊5枚,花药聚合成筒状,黄白色。

柱头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

质柔软。

气微香,味微苦。

以花生长、色红鲜艳、质软无刺者佳。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肝经。

【功效应用】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1)妇科:

血瘀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腹痛。

(桃红四物汤)

(2)内科:

胸痹、风湿痹痛、癥瘕积聚、肢体麻木。

(3)伤科: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筋骨折伤。

(4)热瘀血滞之斑疹紫黑。

※本品为内、外、妇科活血方中常用药,现多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脑血栓等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药理研究】

1.有轻度兴奋心脏,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

2.可使犬全血凝固时间与血浆复钙时间明显延长,血清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而凝血酶时间显著延长。

【临床报道】

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红花60克,大枣12枚,加水300ml,煎至150ml,过滤取汁,加蜂蜜60克调匀,每日清晨空腹将药液1次温服,把枣全部服下,连服20剂,治疗各种证型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2例,均近期治愈。

 

※桃仁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来源:

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干燥成熟种子。

以山东产品为优。

炮制:

生用。

【性味归经】苦、甘、平。

有小毒。

归心、肝、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活血祛瘀:

(1)妇科:

血瘀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腹痛。

(桃红四物汤)

(2)内科:

胸痹、风湿痹痛、癥瘕积聚、肢体麻木。

(3)伤科: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筋骨折伤。

(4)肺痈:

(苇茎汤)

(5)肠痈:

配伍大黄、牡丹皮,如大黄牡丹皮汤。

2.润肠通便:

肠燥便秘。

3.止咳平喘:

咳嗽气喘。

【使用注意】

1.孕妇忌用。

2.便溏者慎用。

3.有毒,不可过量。

【药理作用】

1.兴奋子宫平滑肌的作用,能促进初产妇子宫收缩及出血,其作用比槐角生物碱更好。

2.通便作用:

桃仁中含45%的脂肪油,可润滑肠道,利于排便。

但研究未发现桃仁提取物刺激肠壁增加蠕动而促进排便的现象。

3.镇咳作用:

桃仁中苦杏仁苷口服后水解产生HCN和苯甲醛,前者能抑制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氧化代谢而反射性使呼吸加深,使痰易于咳出,从而使呼吸运动趋于安静,起到镇静平喘作用。

3.镇痛作用。

4.抗炎作用。

5.抗过敏作用。

【临床报道】

1.治疗慢性盆腔炎:

以桃仁、大黄、丹皮、芒硝、冬瓜子为末,米醋拌匀,装入布袋,放锅内蒸至透热,趁热敷于小腹,上盖热水袋,每袋药用2~3天,早晚各40分钟,6~9天为1疗程。

治疗50例,痊愈42例,好转6例,无效2例。

2.治疗唇裂:

以桃仁捣泥,加猪油和匀,以棉签蘸药膏外涂患处,每天2~3次,用此法治疗冬春之季风寒燥气所致之唇裂,效果满意,一般3~4日即愈。

【中毒机理及症状】

桃仁毒性主要是大量的苦杏仁甙在体内分解出较多的氢氰酸(HCN)。

氢氰酸是剧毒物质,人的致死量大约0.05克。

桃仁中毒症状首先是对中枢神经的损害,出现头晕、头痛、呕吐、心悸、烦躁不安,继则神志不清,抽搐,并能损害呼吸系统引起呼吸麻痹而危及生命,呼吸麻痹是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益母草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干燥地上部分。

炮制:

生用。

饮片: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

归肝、心、膀胱经。

【功效应用】

1.活血调经:

(1)妇科:

血瘀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腹痛。

本品善活血调经,为妇科经产之要药,故有益母之名。

(2)伤科: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筋骨折伤。

2.利水退肿:

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有利尿之功,又能活血化淤,故尤适用于水瘀互阻之水肿。

现临床常用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

3.清热解毒:

痈疮肿毒、皮肤瘙痒等。

【使用注意】孕妇及血虚无滞者忌用。

【药理作用】

1.益母草碱对多种动物的子宫均呈兴奋作用,其子宫收缩作用可持续几小时。

益母草兴奋子宫的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叶部,根部作用很弱。

2.对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血栓形成、纤维蛋白血栓形成以及红细胞的聚集性均有抑制作用。

 

※牛膝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

来源:

为苋科植物牛膝、川牛膝和头序杯苋的根。

前种习称“怀牛膝”,主产古时怀庆府一带,为四大怀药之一。

后两种习称“川牛膝”,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炮制:

生用。

饮片:

【性味归经】苦、酸、平。

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

1.活血调经:

(1)妇科:

血瘀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腹痛。

(2)伤科: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筋骨折伤。

2.补肝肾、强筋骨:

(1)肝肾亏虚之腰膝酸痛。

(2)痹症日久,腰膝酸痛。

(3)湿热下注之足膝痿软。

配伍苍术、黄柏。

(三妙丸)

3.引火(血)下行:

(1)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

配伍石膏、知母、熟地等。

(玉女煎)

(2)气火上逆吐血、衄血。

(3)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配伍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等。

(镇肝熄风汤)

4.利尿通淋:

淋证、水肿、小便不利等。

【使用注意】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

【鉴别用药】川牛膝偏于活血祛瘀,通利关节;怀牛膝偏于补肝肾、强筋骨。

【药理作用】

1.对子宫有收缩作用。

2.有短暂的降压作用,轻微的利尿作用。

3.抗炎和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鼻衄:

用牛膝、代赭石、仙鹤草三味等量为主,治疗急性鼻衄110例,均获痊愈。

2.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用川牛膝每日30~45克,水煎顿服或分两次服,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23例,一般连服2~4个日后即停止,病程较长者,血止后减量续服5~10日,以资巩固。

 

☆鸡血藤

首载于《本草纲目拾遗》。

因其藤汁红如鸡血,故名。

来源:

为豆科植物密花豆干燥藤茎。

主产于广西、云南等地。

为野生。

炮制:

生用。

饮片:

呈扁圆柱形或为斜切的片块,厚0.3~1cm。

表面灰棕色,栓皮脱落处呈红褐色,有纵沟。

横切面可见小型的髓,偏向一侧;木部淡红色,有小孔洞(导管)呈不规则排列;皮部内侧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褐色或黑棕色。

此分泌物与木部相间排列成若干条偏心性半圆或圆形的环。

质坚实,难折断,折断面呈不整齐的裂片状。

气微,味涩。

以条均匀或片厚薄适中、切断面有3条以上的红色环纹、多渗出物者为佳。

【性味归经】苦、甘、温。

归肝经。

【功效应用】

1.补血行血:

血虚血瘀之月经不调、经行腹痛、痛经、经闭。

本品既可活血,又可补血,凡妇人血瘀及血虚之月经病均可应用。

2.舒筋活络:

肢体麻木、腰膝酸痛、风湿痹痛等。

※现用本品治疗因深度X线放射所引起的白血球下降,有较好疗效。

【临床报道】

1.治疗血小板减少症:

鸡血藤、土大黄、仙鹤草各30克,气虚者加人参、黄芪;血虚者加当归、阿胶;食欲不振加焦三仙。

治疗血小板减少30例,结果30例原出血症状均消失,完全缓解者19例,部分缓解者10例,无效1例。

2.治疗经闭:

鸡血藤糖浆10~30ml,日服3次,疗程1~4周。

治疗190例近期有效65例。

一般服药后7~20天能通经。

▲王不留行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来源:

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干燥成熟种子。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炮制:

生用或炒用。

饮片:

呈圆球形,直径约2mm。

表面黑色,少数未成熟者为棕红色,略有光泽。

置放大镜下观察,种皮外有分布均匀的颗粒状突起,一侧有1带状浅沟,种脐近圆形、下陷。

质地坚实。

破开后胚乳白色,胚弯曲成环。

子叶2枚。

无臭,味微苦涩。

以粒均匀、充实饱满、色乌黑者为佳。

【性味归经】苦、甘、温。

归肝经。

【功效应用】

1.活血通经:

血瘀痛经、闭经。

2.下乳,消痈:

产后乳汁不下、乳痈。

3.利尿通淋:

热淋、血淋、石淋。

 

☆土鳖虫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来源:

为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

炮制:

生用。

别名:

地鳖虫、土虫、土元

药材:

(1)地鳖:

呈扁平卵形,长1.3~3cm、宽1.2~2.4cm。

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

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

腹面红棕色,有横环节。

质松脆,易碎。

气腥臭,味微咸。

(2)冀地鳖:

与地鳖类似,长2.2~3.7cm、宽1.4~2.5cm。

背部黑棕色,边缘常常有淡黄褐色斑块及小黑点。

饮片:

饮片以完整不碎、油润光亮肚瘪者为佳。

腹中有食物、泥土者为不合格品。

【性味归经】咸、寒。

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应用】

1.破血逐瘀:

血滞经闭、癥瘕积聚。

本品为一味力量较峻猛的破血逐瘀药。

2.续筋接骨:

跌打损伤、骨折损伤。

本品为伤科常用药。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药理作用】

1.抗血栓作用。

2.抗缺氧作用。

3.保肝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骨折:

用土鳖虫、血竭各6克,骨碎补、当归、自然铜各15克,研末为水丸,每次5克,每日2次,适用于开放性、闭合性及粉碎性骨折。

2.治疗坐骨神经痛:

取活土鳖虫20~30克,凉开水洗净,捣取白汁饮,对坐骨神经痛有明显疗效。

▲自然铜

首载于《雷公炮炙论》

来源:

为硫化物类矿物黄铁矿族黄铁矿。

主含二硫化铁(FeS2)

炮制:

生用或煅用。

饮片:

呈晶体状,多为立方体,集合体呈致密块状。

表面亮淡黄色,有金属光泽;有的为黄棕色或棕褐色,无金属光泽。

肯条纹,条痕绿黑色或棕红色。

体重,质坚硬或稍脆,易砸碎。

断面黄白色,有金属光泽;或断面棕褐色,可见银白色亮星。

以色黄亮、质重、表面光滑、断面白亮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平。

归肝经。

【功效应用】

接骨疗伤,散瘀止痛:

跌打损伤、骨折筋断。

为伤科接骨之要药。

 

▲苏木

首载于《新修本草》

来源:

为豆科乔木苏木的干燥心材。

产于广东、广西、台湾、云南等地。

炮制:

生用。

别名:

赤木。

药材:

药材呈圆柱形、半圆柱形,有的呈弯曲的条状或疙瘩状,长8~100cm、直径3~10cm。

表面黄红色或棕红色,可见红黄相间的纵向条纹,有刀削痕和细小凹入的油孔。

质坚硬沉重,致密。

饮片:

饮片切成长条或不规则块状,断面纤维性,并有显著的年轮,亦有的具黄红色或暗棕色带亮星的髓。

气微香,味微甘涩。

国产苏木以粗壮、坚实、色红棕者为佳;进口苏木以条粗大、质坚实、色棕红而深者质佳。

【性味归经】甘、咸、辛,平。

归心、肝、脾经。

【功效应用】

1.活血疗伤:

跌打损伤、骨折筋伤。

2.祛瘀通经:

血瘀经闭、痛经、产后腹痛等。

 

☆骨碎补

首载于《药性论》

来源:

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茎。

炮制:

生用。

别名:

申姜、猴姜。

饮片:

【性味归经】甘,温。

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

1.活血续筋:

跌打损伤、骨折筋伤。

2.补肾强骨:

肾虚腰痛,耳鸣耳聋,久泻。

 

▲血竭

首载于《雷公炮炙论》

来源:

为棕榈科滕本麒麟竭果实渗出的树脂。

主产印泥、马来西亚、伊朗等国。

炮制:

生用。

饮片:

【性味归经】甘、咸,平。

归心、肝经。

【功效应用】

1.活血疗伤:

跌打损伤、骨折筋伤。

2.止血生肌:

外伤出血及疮疡不敛。

 

 

▲儿茶

首载于《饮善正要》

来源:

为豆科植物儿茶的枝、干(去皮)的干燥煎膏。

主产云南、广西。

炮制:

生用。

饮片:

呈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光滑而稍有光泽,有时可见龟裂纹。

质硬,易碎,断面不整齐,具光泽,有细孔,遇潮有黏性。

无臭,味涩、苦,略回甜。

取火柴杆于该品水浸液中,使轻微着色,待干燥后,再浸入盐酸中立即取出,置火焰附近烘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