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长学校资料 尊重和理解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docx
《小学家长学校资料 尊重和理解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家长学校资料 尊重和理解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家长学校资料尊重和理解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家长学校资料尊重和理解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这种关系,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达到合谐统一。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
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
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
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现在孩子的思想太成人化了,好多的教育不能光指望学校。
家庭在当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做为学生的家长,我觉得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这张白纸上画东西,接受是非常快的,所以,我觉得家教意义重大,为人父母者,责无旁贷。
然而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家长与子女情感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许多家长常常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当然十分
了解自己的孩子。
其实不然,比如:
鲁迅先生在教子时,曾经说到: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倘不能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
”因此,家长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理解孩子,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和自己平等的人。
在家庭生活中,遇事要多商量,要和孩子一起讨论,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尽可能吸收他们的意见。
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孩子不是放任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引导,需要教育。
在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去支配孩子做事,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而孩子表现出不顺从时,我们就认为孩子不听话,进而对孩子加以指责,甚至打骂,使得我们和孩子都不愉快。
其实每当这时我们何不坐下来想一想或者和孩子进行一下沟通,听一听孩子的意见,了解一下他们的想法呢?
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还小,无法知道我们的用意和初衷,这时候相互尊重,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讲道理也许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做这件事情的好处和坏处以及对他的影响用最亲切真挚的语言表达出来,相信孩子会理解,会明白的。
家庭中多一些幽默诙谐的语言,多一些朋友试的交谈是一个幸福家庭应该具备的。
也许每个家长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是一旦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起来而且持久的坚持却是一个很不容易的问题,沟通也需要技巧,很多时候我也一样,总是要求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强迫孩子做事情,讲话的时候容易急噪,对孩子缺乏耐心和诱导,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给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当你强迫他做这件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他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大脑反映就迟钝,(多半是不想),即便他勉强做也是事倍功半,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相反当你愉快的和他交谈,征求意见式地要求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往往会很容易接受,而且做事的效率特别高。
都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感觉现在的孩子真的很辛苦,很累,来自学校的和家庭的学习压力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倦和逆反心理,如果我们再一味的埋怨和强迫孩子按着我们的意愿去做事情,达到我们所要求的目标,一旦孩子生出逆反心理,消极处事,应付差事地学习,坏习惯养成,一个好孩子也会不成才,甚至不成人。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做家长的和孩子之间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使家庭气氛变得温馨,成员关系和谐融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家庭中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家长和孩子之间不仅仅存在亲情,还有挚真挚纯的友情!
玩是儿童的天性。
而有的家长却不懂或不尊重儿童的天性,他们既不让孩子玩,也不教孩子玩,把孩子玩的权利毫无道理地予以剥夺。
而成功的家长,能够正确地对待孩子的玩,并善于把孩子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
比如:
秋天来了为了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叶,我们就让家长组织孩子一起去公园里观察树叶的变化,然后让他们每人捡几片形状不同的树叶带回家,引导孩子在玩树叶的时候,先按树叶的大小、形状颜色不同进行分类,再让孩子玩树叶印画,树叶贴画,他们用树叶贴出了内容丰富的图画,有房子、动物、植物等。
家长们高兴极了,都说孩子们在活动中兴趣很高,几片树叶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如果每一个孩子对学习都感到有趣的话,那样他就不会感到有负担,就会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了。
尊重和理解孩子。
把自己和孩子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
尤其是孩子青春期以后,要试着和孩子做朋友。
这个尊重是绝对的尊重,不要以为孩子是你的就可以不尊重他,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上帝的,只是交给你帮着照看一下。
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你要尊重他,就像尊重你的朋友一样。
理解孩子似乎更困难一些,好像有3年一代沟的说法,要是这样,每个父母和孩子之间都要隔8,9条沟了。
现在的孩子喜欢带稀奇古怪的饰物,穿不伦不类的衣服,听哼哼呀呀的歌曲,看不明不白的节目,你是否能够理解那?
如果你不能理解那么试着去问问孩子,试着去欣赏他喜欢的东西。
如果实在不行,至少你要尊重他的爱好。
常和孩子沟通,多聊天,在聊天当中了解他的思想动向,发现问题,并且引导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沟通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尤其是尊重。
如果家长不能尊重自己的子女,那么沟通是不存在的。
这样的父母就像孩子的枕头,离孩子最近,但是不知道他梦的是什么。
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活动圈子,随之产生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需要有自己的倾诉对象。
父母即使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呆在一起。
不要看电视,不要读报纸,也不要听音乐,专心致志地与孩子互相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解除他们的疑虑,适时的加以引导。
对于工作繁忙的父母来说可能有一些困难,但是应尽量做到,哪怕睡前拿出几分钟的时间也可以。
如问问孩子在校一天的学习情况;一天你都做了什么?
有哪些进步?
短
短的几句,足以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关心,从而增进大人与孩子的沟通,另外,很多家长经常给孩子买衣服、买玩具,但极少会给孩子订阅报刊杂志。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孩子会终生受益,孩子不停地阅读,就永远不停地学习。
很多家长喜欢扮演老师的角色,经常教孩子学习课本的东西。
我认为倒不如花点时间和孩子进行有益的阅读。
或许有的家长会说:
“我们也给孩子买了很多书,可是孩子不看怎么办?
”
其实,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能是潜移默化的,一个日夜打麻将的家长,他不停地叫孩子学习、学习,孩子能学习吗?
父母都在看书、看报,孩子也会跟着看书的,和孩子一起看书,和孩子交流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哪些人物该学习,哪些人物让人讨厌,孩子们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他如果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并能得到家长的认可,那么他渐渐地就会喜欢阅读了,玩具很快就会玩腻,而给孩子一辈子都有用的知识,是很多父母缺乏的意识,买一张地图,有条件的买一个地球仪放在家里,每当新闻报道到哪个地方就和孩子把那个地方找出来,新闻报道中有喜有悲,地域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让孩子知道伊拉克战火纷飞下的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也让孩子知道日本、美国的富裕,他们富裕靠的是高科技、靠的是知识,若自己没有知识,也是落后的,让孩子明白应该勤奋学习知识。
做父母的总是教育孩子要尊重长辈、兄弟姐妹,这是无可挑剔的,但是父母是否想过,也要尊重孩子呢?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容不得半点沾污。
轻则呵斥,重则打骂极易造成孩子的心灵创伤,导致自卑的心理,那些迷信于棍棒的父母要好好地反省一下,其实尊重孩子要从家中的每一件小事做好,这对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是经常挨打的孩子越是犯错误,因为在他们的心理已经有种潜意识的反抗力量了,而这种力量可不是你的棍棒能改变得了的。
所以要想改变孩子,必须从心里入手。
在家里不要发号施令,而是采取谈心,提建议的方式解决问题,建立家庭民主生活会制度,每到周六、周日白天一起收拾房间,洗衣服,做一周的功课复习。
晚上,一家三口坐在一起把他们一周来遇到的事情以及孩子在本周的进步与退步等情况做次交流,谁的问题谁负责,谁做得不对,要在下周改正。
又如:
小明已经5岁了,在家里,父母叫她做事情常常会这样说:
“去,把杯子拿来。
”“把报纸拿来。
”“快去弹钢琴。
”虽然有时候小明很愿意去做这些事情,可是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反而倒没有动力了。
把杯子拿来。
”和“帮妈妈把杯子拿来”两句话,在成人听起来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却会有很大的不同。
孩子虽小,但同样不喜欢命令
式的口吻,而喜欢受人委托。
“受人委托”会让孩子感到被尊重、被需要,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之一,孩子也一样。
当一个人被尊重被需要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这能够很好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所以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是“教育者”的角色,居高临下,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
“你要怎么样”“你应该怎么样”“你不能怎么样”等词语就会常常挂在嘴边,其结果是家长说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愿望。
在日常生活中间,不少家长往往缺少这种平等相处、尊重孩子的态度。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非常敏感,家长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很容易产生矛盾。
譬如,有一位母亲,出于担心和爱护,常常在女儿面前唠叨:
少与男生来往。
有一次,有几个同学前来邀约女儿一起去过朋友生日,竟然遭到了母亲的一顿臭骂,这使女儿受到极大的伤害:
她觉得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同学也不愿再跟她来往。
她因此怨恨母亲:
“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让你们难受。
”她向父母喊叫:
“我就是要气你们!
就是不好好读书!
就是要把你们的钱拿去花光!
”虽然嘴上是这么说,但她内心却很孤独,很苦闷。
作为父母,本来唯恐伤害了子女,但却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子女。
结果,既推开了子女,也被子女推开了。
父母与子女虽然天天相处一屋,心里却相隔很远。
做子女的视父母如同“冤家”,有的动辄跟父母顶嘴发脾气,有的闭锁自己远离家庭,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做父母的欲恨不能,欲爱无从下手,看着自己亲手抚育、一点一点长大起来的孩子,竟是如此陌生!
心里的难过可想而知。
无论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其实彼此心里都渴望被对方理解。
很多父母却不知怎样去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而成长中的孩子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的双亲。
理解是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
这在亲子之间,本来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地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地去尊重子女。
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位子,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
理解孩子并不是娇宠孩子。
如前面这个例子中,母亲如果能够站在女儿的角度思考(毕竟我们做父母的也曾经有过年少),至少不会做出“臭骂前来邀请女儿的同学”这样过于伤害女儿自尊心的行为来!
父母应该知道,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龄朋友而“忽视”成年人。
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
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
各位家长要切记: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能正确引导。
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
因为他们再不是那个儿童期的孩子了。
对上面那个被同学前来邀约参加生日宴会的女儿,家长完全可以这样做:
先要肯定“社交”对女儿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这不仅是因为同龄人能使孩子更开心、更快活;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在同龄人的交往中,来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和了解。
然后,再给孩子指出,时间安排上要适当,社交活动不可没有,但也不可占太多时间,毕竟读书学习是主要的。
给孩子讲清道理,孩子一定会理解,这样不是很好吗?
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
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会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
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
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就会出现:
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缩小了,你与孩子的口角冲突马上就减少了。
那么,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么呢?
不过是一句老话“将心比心”,你说是吗?
记得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
“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实际情况正如洛克所述,孩子如若被父母当众揭短,甚至被揭开心灵上的“伤疤”,那么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甚至会产生以丑为美的变态心理。
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被爱,被保护,他们更渴求得到尊重和理解。
孩子也都是有自尊心的,孩子越大自尊心就越强,中学生比小学生自尊心强。
父母当众批评孩子容易使孩子自尊心受到损伤,父母经常当着外人批评孩子,有可能使孩子产生敌对心理。
孩子有缺点,父母要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善意的批评,并指出改进的措
施,父母这样的批评,一般来说孩子都能容易接受。
例如:
一个星期天,一位中学生邀请他的同学来家聚会,他们玩得正开心,妈妈回来了,看到家里乱七八糟,便火冒三丈,当着同学的面把他臭骂了一顿。
儿子觉得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同学们也感觉下不了台阶。
这孩子一气之下就到姥姥家去住,每天都从姥姥家直接上学,母子俩僵了两个星期,最后还是妈妈主动承认错误,化解了矛盾,孩子才肯回家。
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面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站在孩子的立场尊重孩子,会有益于孩子产生和形成一种自重、自爱、自尊,并要求受到别人尊重的情感。
具有这种情感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既能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所以他们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生活中就会自信心高,责任感强,有进取精神。
其实,孩子的面子比大人的面子更重要。
因此,父母们不要当众批评孩子,因为孩子每一个行为都是有原因的。
这是由孩子的心理生理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也许这些原因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孩子的眼里那是很严重的事情,不了解原因当众批评孩子,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使孩子产生逆反抵触情绪,导致对孩子的教育很难继续下去。
父母对孩子进行批评是为了抑制孩子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与不良学习态度。
其实,父母要做到正确的批评,还真有些小窍门,因为批评不仅应该有益于家庭教育,也应该是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关键所在。
当然家庭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共同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严密的教育体系。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继续,家庭教育亦有一种社会职能。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共同担负着为四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的艰巨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