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嘉庚学院论语选修课译文与问答.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59938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大嘉庚学院论语选修课译文与问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厦大嘉庚学院论语选修课译文与问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厦大嘉庚学院论语选修课译文与问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厦大嘉庚学院论语选修课译文与问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厦大嘉庚学院论语选修课译文与问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大嘉庚学院论语选修课译文与问答.docx

《厦大嘉庚学院论语选修课译文与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大嘉庚学院论语选修课译文与问答.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大嘉庚学院论语选修课译文与问答.docx

厦大嘉庚学院论语选修课译文与问答

译文与问答:

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他在《中庸》中所说的一段什么话所体现出来的爱是有差等的?

其中第五句和第六句的最后一个字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

子曰: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杀””:

差别。

“等”:

等级。

2.请写出译文并指出“子莫”的具体身份:

孟子曰: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说:

“杨朱主张为自己,即使拔一根毫毛而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干。

墨子主张兼爱,即便是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只要是对天下有利,他都肯干。

子莫则主张中道。

主张中道本来是不错的,但如果只知中道而不知道权变,那也就和执着一点一样了。

为什么厌恶执着一点呢?

因为它会损害真正的道,只是坚持一点而废弃了其余很多方面。

子莫:

战国时鲁国人,其事迹已不可考。

3.《论语》最后一篇的篇目是什么,最后一章的内容是什么?

请你写出最后一章内容的原文和译文。

《论语》最后一篇的篇目是尧曰篇,孔子曰: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4.曾参的父亲名、字分别为什么?

他在《论语》中说过什么话?

答:

曾参的父亲名点,字子皙。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在《论语》学而篇第十五章中,朱熹注释的“胡氏曰:

‘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原是晋大夫共叔成对武公所说的话。

请你说说他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原文、译文均可)。

武公伐翼,杀哀侯,止栾共子曰:

“苟无死,吾以子见天子,令子为上卿,制晋国之政。

”辞曰:

“成(晋大夫共叔成)闻之:

‘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一事之。

唯其所在,则致死焉。

报生以死,报赐以力,人之道也。

臣敢以私利废人之道,君何以训矣?

且君知成之从也,未知其待于曲沃也,从君而贰,君焉用之?

”遂斗而死。

6.二十四孝中有几个是孔子的弟子,请简要说出其中的故事。

仲由,字子路。

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

“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

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

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

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

母曰:

“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

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

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

父查知故,欲出后母。

损曰: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母闻,悔改。

7.请简单述说对《论语》的作者和成书时间的几种推断。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鲁论语》为鲁国学者所传。

《齐论语》为齐国学者所传,《古论语》其书为古文字(指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孔子九世孙孔鲋曾把古文《论语》及孔子的经典著作藏于夹壁中,后世扩建时才发现,其壁称“鲁壁”。

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

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

8.请简单叙述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宋明理学家对孔子的正面评价。

康有为曾说:

“中国之国魂者何?

曰孔子之教而已。

”梁启超说:

“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

”又说:

“苏格拉底之后,容有苏格拉底;而孔子之后,无孔子也。

”万古长如夜。

”宋明理学家甚至说过更加极端的话:

“天不生仲尼,

9.请根据课堂所介绍的内容,简述孟子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对孔子的评价。

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的推波助澜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他说: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10.翻译: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仲尼焉学?

”子贡曰: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

“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

”子贡说:

“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

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

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11.翻译《论语·雍也篇第六》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

“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

“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

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12.请你说出老子对水的柔德和无有的赞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13.李白《长干行》诗: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运用的是什么典故。

《论语》公冶长第五第24章中,子曰:

“孰谓微生高直?

或乞醯(xi)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说的又是什么回事?

《庄子・盗跖》: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史记・苏秦列传》:

“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唐・李白《长干行》诗: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是一个鲁国人,人家说微生高这个人很直爽、坦率,但是孔子认为大家的话过分了,他并没有符合这种修养。

“或乞醯焉”,有人向他要一杯醋浆。

他没有,自己便到别人家去要一杯醋来,再转给这个要醋的朋友。

孔子认为这样的行为固然很好,很讲义气,但不算是直道。

直道的人,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不必转个弯。

微生高转了这个弯,就不能算是直。

14.为什么说:

“自唐朝柳宗元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将《论语》最后加工成书的是曾参的学生,其说大体可从。

”如果引证对话,请用原文。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16.翻译:

景公问孔子曰:

“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对曰:

“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缧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景公说。

文中“五羖”指的是谁?

五羖大夫:

百里奚,亦称百里子或百里,宇里,名奚。

春秋时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

生卒年不详,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

17、什么叫采邑

采邑是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

也叫“采地”、“封地”、“食邑”。

封建社会君主赏赐给亲信、贵族、臣属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农民。

受到这种赏赐的人必须效忠君主,并承担进贡和在战时提供兵员的义务;对采邑中的百姓有管辖权,并课征租税。

初为终身占有,后变为世袭。

中国盛行于周朝,西欧于中世纪实行。

18、孔子为什么要首选到卫国呢?

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

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和文化相近,都是文王的后代。

鲁国始封君周公和卫国的始封君康叔同为大姒(文王妃)所生,而且兄弟的情分最深厚。

见《左传·定公六年》载卫国人公叔文子言:

“大姒之子,惟周公、康叔为相睦也。

”孔子也说过:

“鲁卫之政,兄弟也。

二是:

与鲁国的距离也近。

三是:

卫灵公是一个“修康叔之政”的不错的国君。

传说他出生时,托梦于人说:

“我,康叔也。

”因此被认为是康叔的化身。

四是:

因为卫国有关系。

子路的妻兄颜浊邹(颜仇由)在卫国做官。

而另一位连襟则更厉害,那就是深得卫灵公宠信的弥子瑕。

(《孟子·万章上》:

“弥子瑕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

”)

19、翻译下文并说出你的感想。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

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

“仁人廉士,穷改节乎?

”孔子曰:

“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

”子贡曰:

“若回也,其不改节乎?

”子曰:

“然。

”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

“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

汝止,吾将问之。

”召颜回曰:

“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

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

”对曰:

“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

”孔子曰:

“然乎?

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

“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

”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受厄于陈蔡边境,跟从的学生都七天没吃的了。

子贡用带着的钱,偷偷出围,从当地人那儿买了一石米回来,颜回、仲由就在土屋之下做饭,有片黑灰尘掉进饭中,颜回取来吃了它。

子贡从天井中望见了,很不高兴,以为颜回饿得偷吃了。

进去问孔子说:

“仁人廉士,穷困会改节吗?

”孔子说:

“改节还称什么仁义呢?

”子贡说:

“像颜回,他不会改节吗?

”子说:

“当然。

”子贡把刚看见的告诉孔子。

孔子说:

“我相信颜回为仁很久了,即使你有这样的说法,也不会怀疑他。

也许一定有缘故吧;你别张扬,我将问问他。

”叫来颜回说:

“昨晚我梦见先人了,也许他们要保佑我吗?

你饭做得怎么样了?

拿来我先祭祀一下。

”颜回回答说:

“刚才有黑片灰尘掉进饭中,想放着不管就不干净,想丢弃它又可惜,我就吃了它,(已经吃过的食物)不能用来祭祀了。

”孔子说:

“那好,我也要吃饭了。

”颜回出去拿饭了,孔子回头对学生们说:

“吾相信颜回,不止是今日了。

”同学们因为这个更佩服颜回。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两点:

诚信(已经吃过的食物不能用来祭祀了),“眼见的事实”(颜回吃饭)非“想象的事实”(饿得偷吃)。

  还给人以启示:

事实与观点之间,还有个动机。

事实是颜回确实“吃了”,子贡的观点是他“饿得偷吃”,真正的动机是“颜回想清除污垢又舍不得丢掉”。

子贡的推理以此为前提:

大家都饿病了,偷点吃的是常情。

而且看到颜回从锅中取出一块,塞进嘴里吃了。

因此,推定是偷吃。

他遗漏了另一个他没见到的事实,有一片黑灰尘掉在锅中的饭上了。

因此这个观点就出偏差了。

而孔夫子却一向信任颜回,认为他即使饿到发昏章第十一,也不会偷吃的。

于是就对他进行测谎,看他承认不承认吃过食物了。

颜回在不知道自已吃脏饭被人看见的情况下,说自己已经吃过了,还道出了事情的原委,这就证明了颜回的诚信。

既然你肯承认自己吃过了,也就相信锅里确曾掉进“埃墨”了。

否则,颜回不说自己吃过了,让孔夫子拿去祭先人得了,孔夫子的先人还真会托梦(昨晚的梦都是假的)告诉他说,这饭颜回吃过了……颜回根本没必要说自己已经吃过,更没必要编造什么“埃墨”的原因。

  这就是孔夫子的诚信教育的成果,也是颜回为什么一再被孔夫子树为学习标兵的原因所在。

这对现代某些教人投机取巧偏于证据的法律理论来说,真不可同日而语。

20、翻译下文并说出史鱼是的具体身份以及孔子为什么会这么评价他。

子曰:

“直哉史鱼!

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遽伯玉!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史鱼真正直啊!

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射出的箭一样刚正;国家无道,也像箭一样刚直。

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国家无道时,把正确主张收起来辞官隐居。

史鱼:

卫大夫,名鰌、字子鱼。

《韩诗外传》卷七记载:

史鱼曾多次劝谏卫灵公、进用遽伯玉,贬退弥子瑕,未被接受。

史鱼因此感到没有尽职,临终前告诉儿子不要在正堂上为自己治丧。

卫灵公得知此事后便起用了遽伯玉,贬黜了弥子瑕。

史鱼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因此都赞扬他正直。

21、子曰:

“仁者何以乐山,知者乐水。

请标明句中“乐”字的读音并说明刘向《说苑.杂言》中是如何记述“夫仁者何以乐山也?

”与“夫知者何以乐水也?

”的。

yao刘向辑《说苑》,又将孔子这段话加以引申增删,于是有了另一种版本:

 

“夫仁者何以乐山也?

曰:

夫山崔嵬,万民之所观仰。

草木生焉,众物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休焉,宝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

出云风,通气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

是仁者所以乐山也。

”于孔子颂语之外,再颂山的高峻伟岸,万民敬仰。

天赖之而高远,地赖之而辽敻,志士赖之激扬蹈励以养奇伟之气。

对于“智者乐水”,刘向《说苑.杂言》曾有这样的记载:

“子贡问曰:

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耶?

孔子对曰:

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插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徽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志。

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而也,是知之所以乐也。

22、孔子是如何回答子张所问的:

“夫仁者何以乐山也?

孔子回答:

“夫山者屹然高。

”因为山挺拔高耸。

这回答太过简单,子张不解,继续追问:

“屹然高则何乐焉?

”挺拔高耸有啥特别招人喜欢的?

 子张的追问,引发了孔子的激情,吟诗般的答道:

“夫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

生财用而无私为焉,四方皆伐焉,每无私予焉。

出云气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

此仁者之所以乐于山者也。

”山是草木生长的地方,鸟兽繁殖的地方,也是生产国家财富和百姓日用之物的地方。

生产财富和日用之物不是为了自用,四面八方都可以到山上采取,山都无私地给予。

山还生出云,生出风,使天地贯通,阴阳和谐,雨露润泽,万物赖之以生长,百姓赖之以食用。

这就是仁者特别喜欢山的原因啊。

23、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这段话是谁对什么人说的,《论语》中哪一篇记载了这段话,请写出这段话的译文。

曾子对孟敬子说的。

《论语·泰伯篇》

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

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

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24.子路是怎么死的,请简述事件的整个过程。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

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

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他为人伉直好勇、重朋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

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

原文:

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

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

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

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

“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子路曰: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子羔卒去。

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

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

子路曰:

“君焉用孔悝?

请得而杀之。

”蒉聩弗听。

於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

子路曰:

“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结缨而死。

出公在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居住外地,不能进入卫国都城。

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采邑之宰。

蒉聩于是与孔悝发动叛乱,设法进入孔悝家中,接着和他的党徒袭击进攻卫出公。

卫出公逃奔鲁国,从而蒉聩进入国都即位,这就是卫庄公。

当孔悝发动叛乱时,子路正在国外,闻讯后飞驰前往卫国。

子路遇到子羔出卫都城门,子羔对子路说:

“卫出公已经离去了,而城门也已关闭,你可以返回了,不要白白遭受那里的祸害。

”子路说:

“我吃孔悝的饭就不能躲避孔悝的危难。

”子羔结果离去。

有使者进入卫都城中,城门打开,子路跟随而进入。

子路赶到蒉聩处,蒉聩和孔悝登上孔宅内的高台。

子路说:

“国君哪里用得着孔悝?

请求让我得到孔悝而杀死他。

”蒉聩不听从。

于是子路准备焚烧高台,蒉聩恐惧,就命令石乞、壶黡下台攻打子路,打断了子路系帽的带子。

子路说:

“君子死了但帽子不能脱掉。

”于是结好帽带而被杀死。

25.孔子因鲁国内乱而奔齐,时年他已几岁?

当他进入齐国过泰山侧时,看到了什么事情?

请用译文解答。

当时已经35岁。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

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

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

“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事。

”妇女于是说道:

“是的。

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

”孔子说:

“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妇女回答说:

“这里没有暴虐的政权。

”孔子说:

“子路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26.请简述子贡救鲁的过程。

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子贡在这次事件的作用?

公元前484年,齐国权臣田常为了提高个人威望,欲出兵伐鲁。

齐强鲁弱,鲁国面临灭顶之灾。

这个消息被在齐国的孔门弟子获悉,密报孔子。

孔子急召诸弟子商议:

“鲁国是我们的父母之邦,现在田常打算攻打鲁国,我的房舍、祖墓将受到战争的灾害,不可不救。

我想屈节于田常,以救鲁国,你们谁能够前去游说田常?

  危难之际,众弟子纷纷请缨。

子路请求前去,孔子没有准许;子张请往,孔子也没有答应;子石也请往,孔子还是摇头。

子贡见状,挺身而出入见孔子,请命出使齐国,孔子答应了。

弟子三千,各有所长,但在斡旋救鲁这件事上,孔子相信只有子贡能完成这份重任。

重任在肩,子贡立即驾车去齐都,请求拜见田常。

攻心为上,游说田常舍鲁而伐吴,将战火烧向南方吴国。

然后抓住吴王称霸中原的野心鼓动吴王夫差发兵救鲁,暗中齐国下怀。

进而为了缓解吴越之间的猜忌,说服越王勾践出兵助吴进军中原,最后又挑拨晋国攻吴,坐收渔翁之利。

  子贡马不停蹄,奔走于列国之间,完成一连串复杂外交布局,环环相扣,将原本局外的吴、越、晋三国,搅进了利益的漩涡,拉上了战争的轨道,而原本局内的鲁国,摇身一变,成了一名旁观者。

司马迁的评价“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27.孔子击石磬的时候,挑草筐的人对他说了什么话。

这句话是引自何处?

请写出原文和译文。

有荷蒉而过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硁硁乎,莫己知也夫而已矣!

”引自《孔子世家》译文:

有个扛着草筐从门口经过的人,“有心思呀,说:

就击打石磬吧!

硜硜的声音啊,是在诉说没人赏识自己罢了!

28.颜回死时才几岁?

有人统计了孔子对颜回的八个优点是什么?

40岁。

闻一知十。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同样的错误,他不会犯第二次。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能够对孔子有所启发。

十分尊敬老师,遵循老师教诲。

有幽默感。

1、言而不惰2、其心三月不违仁3、闻一知十4、对老师之言无所不说5、不迁怒,不二过6、用之则行,舍之则藏7、身处贫穷却安贫乐道8、只见其进,不见其止

29.翻译:

桃应问曰:

“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

“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

“夫舜恶得而禁之?

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

“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

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

”(《孟子·尽心上》)

桃应问道:

“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那怎么办?

”孟子说:

“把他逮起来就是了。

”桃应问:

“难道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

“舜怎么能够阻止呢?

皋陶是按所受职责办事。

”桃应问:

“那么,舜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

“舜把抛弃天子之位看得像抛弃破鞋子一样。

他偷偷地背负父亲逃走,沿着海滨住下来,终身逍遥,快乐得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30.子贡见夫子年近五十,还没有出来做官,他用什么例子来试探老师的想法?

孔子又是怎么回答的?

答案:

有美玉于斯,孔子答:

沽之哉,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31.翻译: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

“来!

予与尔言。

”曰: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

“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

“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

“诺,吾将仕矣。

阳货想让孔子拜见自己,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

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

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

”阳货接着说:

“有才能却怀着不用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爱吗?

”阳货自答:

“不可以。

”阳货说:

“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聪明吗?

”阳货又答:

“不可以。

”阳货说: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

”孔子说:

“好吧,我答应你,去做官了。

32.子张问孔子曰:

“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孔子是怎么回答的?

请用原文作答之后再予以翻译。

答:

【原文】子张问孔子曰:

“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

“何谓五美?

”子曰: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

“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

“何谓四恶?

”子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 

【译文】子张问孔子说:

“怎样才可以从政呢?

”孔子说:

“尊奉五美,摒除四恶,这样可以从政了。

”子张问:

“什么是五美?

”孔子说:

“君子人做到:

施惠而不耗费;百姓受辛劳而无怨;有欲望而不贪婪;安泰而不骄傲;威严而不凶猛。

”子张说:

“怎样叫施恩惠而不耗费吗?

”孔子说:

“借百姓对自己有利的事而让他们得利益,这不就是惠民而不需耗费吗?

选择百姓可承受的劳动让百姓劳动,又有谁怨恨呢?

追求仁德便得到仁德,还有什么贪求的呢?

君子对人,无论人多人少,不管大人小孩,都不敢怠慢,这不就是安泰而不骄傲吗?

君子衣冠整齐,尊重自己的观瞻,容貌严肃庄重,别人见了就会敬畏,这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子张问:

“什么是四恶呢?

”孔子说:

“不教化而杀戮叫做虐;不事先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政令出得慢期限定得紧叫做贼;比如给人财物,出手很吝啬,叫做专制、小气。

33.分析孔子堕三都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颜回直言失败的原因:

只因为夫子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鲁公身上。

2、孔子众人困于陈蔡时,饥寒交迫,孔子以琴声代食,颜回总结说:

因为夫子的思想比世人都高,所以不见用于各国;不是夫子错了,是世人愚钝。

(其实应该说是孔子愚钝不知变通,若夫韩非子商鞅之辈,先用于国家,继而改革政治,终将实现理想;或者如老子所言,无所追求,放任人们生老病死,自然得其所哉。

34.请在里仁篇和述而篇中引出三章关于孔子对待“富与贵”的态度。

《里仁》篇中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贵”与”贱”相对,指社会地位尊上者。

在孔子心目中,富与之居于同等等级。

而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常与其理论核心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