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解析浙江省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59368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解析浙江省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名校解析浙江省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名校解析浙江省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名校解析浙江省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名校解析浙江省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校解析浙江省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名校解析浙江省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解析浙江省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校解析浙江省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名校解析浙江省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

浙江省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2017年9月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油脂是生物体内的贮能物质B.胆固醇不是人体所必需的

C.磷脂是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D.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答案】B

【解析】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体内的储能物质,A正确。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B错误。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C正确。

植物蜡有属于脂质对植物细胞起到保护作用,D正确。

2.细胞中的溶酶体

A.由内质网断裂产生B.具有两层单位膜

C.不能水解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D.含有多种水解酶

【答案】D

【解析】

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的,A错误。

溶酶体是单层膜的细胞器,B错误。

能水解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和外来病原体,C错误。

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D正确。

3.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减少、多种酶活性下降,发生的过程是

A.细胞衰老B.细胞分化C.细胞分裂D.细胞凋亡

【答案】A

【解析】

线粒体数量减少,能量供应会降低,细胞新陈代谢减慢,多种酶活性下降,也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减慢。

在细胞衰老过程中多种酶活性下降,新陈代谢减慢,A正确。

细胞分化过程中线粒体数量不一定会减少,如分化成心肌细胞时线粒体会增多,B错误。

细胞分裂过程中线粒体数量不会下降,还会进行复制,C错误。

细胞凋亡时细胞是趋向死亡的,是基因控制的程序性表达,D错误。

4.下图表示某生物一条正常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M、N、P、Q、R五个基因,甲、乙、丙、丁表示发生了相应变化,其中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化的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D

【解析】

染色体结构变化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甲中缺失了基因Q和R所在的片段,属于缺失,A错误。

乙中基因R和Q所在的染色体片段进行的倒位,B错误。

丙中多了基因S,应是易位的结果,C错误。

丁中N、P、Q、R基因换成了等位基因最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体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正确。

点睛:

染色体易位和基因重组的区别,染色体易位是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上,而基因重组的交叉互换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

5.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渗透吸水时需要消耗ATP

B.由一个腺苷和两个磷酸基团组成

C.水解时产生的能量用于吸能反应

D.在细胞中的含量极多

【答案】C

【解析】

细胞渗透吸水时不需要消耗能量,是自由扩散,A错误。

ATP是由一个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的,B错误。

水解时产生的能量用于细胞的吸能反应,C正确。

ATP因为可以和ADP快速转换,在细胞中的含量极少,D错误。

点睛:

ATP虽然需要的多,但在体内含量极少,因为它和ADP可以快速的转化,它们的含量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中。

6.生物界存在统一性,其中“各种生物共用套遗传密码”,所体现的是

A.分子层次B.细胞层次C.器官层次D.个体层次

【答案】A

【解析】

各种生物共有一套遗传密码是DNA、RNA和蛋白质的分子层次体现了生物界存在统一性,A正确。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是在细胞层次说明存在统一性的,B错误。

不涉及器官层次和个体层次,C、D错误。

7.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A.G1期有核糖体的增生B.S期形成纺锤体

C.G2期有酶的合成D.M期有染色体的加倍

【答案】B

【解析】

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又分为G1期、S期和G2期,在G1期主要进行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所以此时有核糖体的增生,A正确。

S期是进行DNA复制的,纺锤体是在分裂前期形成的,B错误。

G2期合成蛋白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C正确。

分裂期的后期染色体数目会暂时加倍,D正确。

8.研究人员用抗病黄果肉番茄与易感病红果肉番茄为亲本,通过杂交、选择、纯合化等手段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抗病红果肉优良品种。

这种育种方法为

A.单倍体育种B.杂交育种C.多倍体育种D.诱变育种

【答案】B

【解析】

由题意可知通过了杂交、选择和纯合化的手段最终培育出了稳定遗传的所需品种,属于杂交育种,B正确。

单倍体育种需要先用花药离体培养法,然后再用秋水仙素进行染色体数目加倍处理,A错误。

多倍体育种用低温或秋水仙素进行处理,C错误。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引起基因突变得到新性状,D错误。

9.下列不属于优生措施的是

A.近亲结婚B.适龄生育C.婚前检查D.选择性流产

【答案】A

【解析】

优生措施要防止近亲结婚,A错误。

为防止一些遗传病提倡适龄生育,B正确。

需要进行婚前检查,C正确。

如果能推测出了发病率,对一定患有疾病的要进行选择性流产,D正确。

10.下图表示真核细胞的翻译过程。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

B.RNA聚合酶参与合成①、②的过程

C.②中含有四种核糖核苷酸

D.异亮氨酸的密码子是UAG

【答案】D

【解析】

核糖体都是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的,A正确。

RNA聚合酶参与RNA的形成,即①tRNA和②mRNA的过程,B正确。

mRNA含有四种核糖核苷酸,C正确。

异亮氨酸的反密码子是UAG,密码子是mRNA上的AUC,D错误。

11.下列有关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减少将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

B.化石燃料的燃烧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C.全球气候变暖可使农业生产能力提高

D.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答案】C

【解析】

臭氧减少会形成空洞,会使更多的紫外线到达地球上,将会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A正确。

化石燃料的燃烧在短时间内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使二氧化碳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出来,B正确。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不会使农业生产力提高,C错误。

酸雨中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硫,所含的酸形式主要是硫酸和硝酸,D正确。

12.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能直观体现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A.F1只表现为一种亲本性状B.测交后代的比例为1:

1

C.F2基因型的比例为1:

2:

1D.F1产生的雌雄配子比例为1:

1

【答案】B

【解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F1只表现为一种亲本性状,不能体现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

测交后代的比例为1:

1,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即直观体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B正确。

F2基因型的比例为1:

2:

1,能体现基因的分离定律,但不直观,C错误。

F1产生的雌雄配子比例不是1:

1,D错误。

13.下图①②③表示厌氧呼吸的不同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发生于细胞溶胶,过程②③发生于线粒体

B.过程①无ATP产生,过程②有ATP产生

C.氧气的存在可抑制过程②③

D.人体细胞中可发生过程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过程①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②是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③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

在过程①中有ATP的产生,过程②无ATP的产生,B错误。

氧气的存在会抑制无氧呼吸②③过程,C正确。

人体细胞中发生的是①③,不能发生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D错误。

1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抗体B.RNA聚合酶C.葡萄糖D.Na+

【答案】B

【解析】

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成的,抗体主要位于血浆中,A正确。

RNA聚合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正确。

葡萄糖可以位于血浆中,C正确。

Na+可以位于血浆中,D正确。

15.对下列几种生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可在拟核区转录形成mRNAB.伞藻没有由膜包被的细胞器

C.蓝细菌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D.酵母菌在质膜上进行需氧呼吸

【答案】A

【解析】

细菌的转录是在拟核区,A正确。

伞藻是真核生物,有膜包被的众多细胞器,B错误。

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酵母菌含有线粒体,其需氧呼吸是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进行,D错误。

16.下列有关HIV及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HIV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B.艾滋病是一种通过体液和空气传播的疾病

C.艾滋病患者出现痴呆的可能原因是HIV攻击的其脑细胞

D.HIV的遗传物质可直接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中

【答案】C

【解析】

HI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细胞生物,A错误。

艾滋病主要是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B错误。

艾滋病患者出现痴呆可能是因为HIV攻击了脑细胞,C正确。

HIV的遗传物质需要经过逆转录后才能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中,D错误。

17.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几年后,仍保持男、女相当的性别比例

B.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

C.每个家庭生两个孩子能保持替补出生率

D.“二胎”政策放开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将保持稳定型

【答案】D

【解析】

“二胎”正常不影响出生时的性别比例,A正确。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是二者的差值,B正确。

每个家庭生两个孩子能明显增加出生率,C正确。

该政策提高了出生率,会使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增长型,D错误。

18.下列有关神经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B.其细胞核存在于细胞体中

C.膝反射中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脊髓D.轴突中不含细胞器

【答案】D

【解析】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

神经元的细胞核存在于细胞体中,B正确。

膝跳反射是低级反射,其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脊髓中,C正确。

轴突中含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D错误。

19.某同学探究酶特性的实验设计如下表所示: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步骤

操作方法

试管

1

注入2%H2O2

3ml

3ml

2

注入新鲜鸡肝匀浆

少许

3

二氧化锰

少许

4

实验结果

 

A.鸡肝制成匀浆是为了过氧化氢酶充分接触底物

B.实验结果甲试管气泡释放速度快于乙试管

C.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酶具有催化作用

D.该实验过程温度属无关变量但会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C

【解析】

鸡肝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制成匀浆是为了过氧化氢酶和底物充分接触,A正确。

甲试管中含有的是酶,乙试管中含的是无机催化剂,酶的催化效率高,甲试管气泡释放速度快于乙试管,B正确。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酶具有高效性,C错误。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温度是无关变化,无关变量必须严格控制,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D正确。

点睛:

无关变量不是实验中的自变量,但其改变一点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无关变量一般相同且适宜。

20.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茎的作用示意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示说明低浓度生长素促进茎的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由图可知,b点对应的浓度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

C.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也可能发挥相同的作用效果

D.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b点代表背光侧,则向光侧可能为c

【答案】D

【解析】

生长单位长度所需的时间越长,说明促进作用越弱,超过虚线就是抑制作用。

图中横坐标是生长素浓度,由图分析可知低浓度生长素促进茎的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A正确。

B点对应的浓度茎生长单位长度所需的时间最短,说明促进作用最强,所以是最适浓度,B正确。

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容易也可能发挥相同的作用效果,C正确。

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如果b点代表背光侧,向光侧浓度应低于背光侧,D错误。

21.图示为机体在清除某种入侵的病毒时的一个环境,其中①与②是一组可相互识别的结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①为抗原—MHC复合体,则甲细胞可能是巨噬细胞

B.免疫应答时,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并将其抗原分子降解为肽

C.若甲细胞为被病毒感染的体细胞,则乙细胞可能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D.若乙为细胞毒性T细胞,当受到①的刺激,则迅速启动分裂化过程

【答案】D

【解析】

如果①为抗原—MHC复合体,则甲细胞可能是巨噬细胞,②是入侵的病毒,A正确。

免疫应答时,巨噬细胞吞入入侵的病原体并利用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将其抗原分子可以降解为多肽,B正确。

如果甲细胞为被病毒感染的体细胞,则乙细胞可能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T细胞会使靶细胞裂解,让病毒失去寄生的基础,C正确。

如果乙为细胞毒性T细胞,当受到①的刺激,必须有抗原递呈细胞的辅助才能则启动分裂分化过程,D错误。

22.某地火山爆发后形成的裸岩,先后经历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演替为次生演替

B.地衣苔藓阶段的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C.演替过程中,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

D.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群落结构逐渐复杂

【答案】D

【解析】

因为是从裸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地衣苔藓阶段的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其它阶段的明显而已,B错误。

演替过程中,随着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对光能的利用率也越来越大,直到顶级群落时才保持稳定,C错误。

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物种丰富度是逐渐增大,所以群落结构是逐渐复杂的,D正确。

点睛: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分主要看是否有土壤条件,如果有土壤条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的是初生演替。

23.下图为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锥形瓶中培养液的营养成分不含32P

B.可用含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培养液培养噬菌体

C.图示A过程中进入大肠杆菌的是噬菌体DNA

D.在搅拌、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可能含有少量放射性

【答案】B

【解析】

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要让噬菌体带上标记,其侵染的大肠杆菌要带32P,培养液中的营养成分中不含32P,A正确,B错误。

图示A过程中进入大肠杆菌的是噬菌体DNA,因为噬菌体再侵染大肠杆菌时只有头部的DNA进入,C正确。

在搅拌、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因为有部分噬菌体未侵染到大肠杆菌体内,可能还有少量放射性,D正确。

24.下图表示某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动物性别为雄性

B.图丙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C.乙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均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

D.若M为X染色体,则N不可能为Y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由图乙可知是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均等平分,应是雄性动物体内的初级精母细胞,A正确。

图丙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应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细胞,此时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正确。

乙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有的为中间着丝粒,有的是断着丝粒,C错误。

如果M为X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N不可能为Y染色体体,D正确。

25.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并在适宜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好氧量,记录数据,统计分析。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对照处理

切除甲状腺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灌胃甲状腺激素,1次/天

饲养条件

相同且适宜,正常饲料喂养,共14天

 

A.应采用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小鼠进行实验

B.设置乙组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手术的影响

C.采用耗氧量为观测指标的依据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代谢

D.若在各组饲料中添加放射性碘,则丙组小鼠甲状腺部位放射性强度高于乙组

【答案】D

【解析】

为了控制无关变量,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应采用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小鼠进行实验,A正确。

设置乙组的目的就是为了排除手术对个体的影响,B正确。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的氧化分解,所以应采用耗氧量为观测指标,C正确。

如果在各组饲料中添加放射性碘,丙组灌胃甲状腺激素,此时体内甲状腺激素高,因为负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减少,所以合成的甲状腺激素会少,放射性比乙组低,D错误。

26.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研究CO2浓度倍增对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和特性的影响,结果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

处理(Q光强度)

净光合速率(μmolCO2·m-2·s-1)

相对气孔开度(%)

水分利用

效率

A

对照

大气CO2浓度

12

100

1.78

B

干旱

7.5

62

1.81

C

对照

CO2浓度倍增

15

83

3.10

D

干旱

9.5

47

3.25

 

A.CO2浓度倍增、光强度增加均能使光饱和点增大

B.干旱胁迫下,叶绿体内形成三碳糖磷酸的速率上升

C.CO2浓度倍增,黄瓜幼苗可能通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增强抗旱能力

D.当C组表现光合速率为15μmolCO2·m-2·s-1时,温度制约了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

由图可知CO2浓度倍增能使光饱和点增大,而题干中光强度一直是Q,A错误。

干旱胁迫下,相对气孔开度下降,此时叶绿体内形成三碳糖磷酸的速率下降,B错误。

由表可知CO2浓度倍增时水分利用率增加,所以黄瓜幼苗可能通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增强抗旱能力,C正确。

当C组表现光合速率为15μmolCO2·m-2·s-1时,制约光合作用强度的是光照强度,D错误。

27.研究发现,以弱刺激施加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海兔的鳃很快缩入外套腔内,称为海兔的缩鳃反射。

若每隔1分钟重复此种弱刺激,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

下图表示习惯化前后某轴突末梢模型。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时,兴奋传至轴突末梢,将引起Ca2+内流,并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

B.当神经纤维某处处于外负内正状态时,K+通道不可能处于开放状态

C.若该轴突为支配鳃的运动神经元末梢,则其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助于鳃的收缩

D.若能降低此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值”,则可能消除“习惯化”现象

【答案】B

【解析】

由图可知正常时,兴奋传至轴突末梢,将引起Ca2+内流,促进了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所以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A正确。

当神经纤维某处处于外负内正状态时,如果处于恢复静息电位时,K+通道此时处于开放状态,B错误。

若该轴突为支配鳃的运动神经元末梢,则其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的神经递质,所以会有助于鳃的收缩,C正确。

由题意可知“习惯化”是因为每隔1分钟重复此种弱刺激,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而引起的,如果能降低此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值”,就会发生正常兴奋,则可能消除“习惯化”现象,D正确。

28.已知甲、乙两种遗传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图示为两个家庭的系谱图,本家庭中的成员均不携带对方家庭的致病基因。

图甲中3和4为双胞胎。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乙图中4与10的基因型可能不相同

B.若甲中的3、4为异卵双生,则二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4/9

C.若乙中的4携带致病基因,则8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可能含有2个或4个致病基因

D.若乙中的4不携带致病基因,则甲的4与乙的8婚配,所生孩子完全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

【答案】D

【解析】

分析乙图II3和II4没有乙病,而其儿子有病,该病是隐性遗传病,但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乙图中4号和10号个体没有病但其父亲都有病,无论是哪种隐性遗传病,他们的基因型都可能相同,A错误。

甲图中双亲都没有病,而5号个体有病,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3、4为异卵双生,二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3×1/3+2/3×2/3=5/9,B错误。

如果中的4携带致病基因,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8有1/3是纯合子,2/3是该病携带者,其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可能含有2个或0个致病基因,C错误。

若乙中的4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甲的4有1/3AAXBY,2/3AaXBY与乙的8即1/2AAXBXB、1/2AAXBXb婚配,所生孩子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2/3×1/2=2/3,不患携带病的概率是1-1/2×1/2=3/4,那么完全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3/4=1/2。

二、非选择题

29.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Ⅰ和Ⅱ,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除图中的成分外,生态系统还包括分解者、无机物、有机物、气候和______________。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

能量沿着____________流动,且流动特点是____________。

(3)某种以草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属于____________消费者,通常用____________法调查该动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

(1).能源

(2).第一(3).食物链(食物网)(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5).二级(次级)(6).标志重捕

【解析】

由题意可知该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1)图中表示的是营养结构,包括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生态系统除了营养结构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应有能量。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都是第一营养级,所以是第一营养级。

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某种以草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属次级消费者,因为草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

因为动物的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所以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的种群密度。

30.在适宜的条件下,为甘蔗提供l4C02,—段时间测得叶肉细胞内三碳糖和蔗糖中含l4C的百分比,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三碳糖的形成需要ATP提供____________,NADPH提供____________。

(2)l4C02先转化为____________再形成三碳糖。

从图示曲线看,三碳糖可以转化为蔗糖,蔗糖的产生场所是____________。

产生1分子蔗糖所需要的葡萄糖,需要____________循环____________次。

(3)实验幵始1200秒后,含14C蔗糖百分比明显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磷酸基团和能量

(2).氢和能量(3).三碳酸(或三磷酸甘油酸或六碳分子)(4).细胞溶胶(或叶绿体外)(5).卡尔文(6).6(7).蔗糖运输至细胞外(或用于其它代谢或蔗糖输出速率大于合成速率)

【解析】

由题意可知该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和相关物质含量变化,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应用能力。

(1)三碳糖的形成是三碳酸经过还原形成的,需要ATP提供磷酸基团和能量,NADPH提供氢和能量。

(2)l4C02先转化为三碳酸再形成三碳糖。

从图示曲线看,三碳糖可以转化为蔗糖,蔗糖的产生场所是细胞溶胶。

产生1分子蔗糖所需要的葡萄糖,葡萄糖中含有6个碳,固定的一分子二氧化碳净还原后产物是3-磷酸丙糖,后来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一个碳原子将会被用于合成葡萄糖而离开循环。

剩下的五个碳原子经一些列变化,最后在生成一个1,5-二磷酸核酮糖,循环重新开始。

循环运行六次,生成一分子的葡萄糖。

所以是经过6次卡尔文循环得到的。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