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名医验案精选8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5903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8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8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8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8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8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81.docx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8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名医验案精选8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81.docx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81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8.1

金匮名医验案选8.1三、闭经

李贯国医案:

李姓,女,38岁。

产后10余天,进食大量瓜果生冷食物,次日即感小腹冷痛,此后病情加重,月经3年未行,曾服中药数十剂,未获效,西医诊为“继发性闭经”,注射黄体酮二周,效果亦不显。

现症:

面色白而浮肿,四肢不温,少腹冷痛,倦怠乏力,目眩,动则喘促,胸闷恶心,饮食欠佳,大便不实,白带量多,唇舌淡红,脉沉而紧。

乃产后过食生冷,血为寒凝,滞于冲任,壅于胞脉,以致经闭不行,属虚寒闭经证。

治以温经散寒,养血调经。

用温经汤:

当归身15克,川芎9克,炒白芍9克,阿胶12克,党参9克,姜半夏6克,制香附9克,丹皮9克,桂心3克,炒吴萸9克,炮姜6克,甘草3克。

二诊:

腹4剂,食欲增加,少腹冷痛,四肢不温已消,其它症状均有减轻。

原方续服4剂,症状消失。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6;<5>:

193)

按语:

恣食生冷,胞脉受寒,气血运行不畅而逐渐闭阻,符合温经汤证机,投之即效

四、月经后期、量少(子宫发育不良)

张庆云医案:

李某某,农家妇女,26岁。

婚后三年未孕,妇幼保健院诊为幼稚子宫。

病家十九岁月经初潮,一直后错,久者半年行经一次,量少,色淡红。

身材矮小,精神尚好·,脉沉细尺弱,舌苔薄白。

《内经》云: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该女十九岁月事方兴,且量少色淡,显属肾气不足,不能化生精血。

血少,则胞宫失养,故胞宫小。

精血虚,故月事迟迟不来。

治以补先天,暖冲任,润养胞宫。

随以温经汤加减治之。

处方:

当归30克,川芎6克,炒白芍5克,阿胶15克,肉桂6克,巴戟天12克,党参30克,丹皮5克,干姜6克,甘草12克,紫河车二克(冲服)。

调治半年,生一女婴。

(河南中医1985;(6):

22)

按语:

方中加巴戟天温肾助阳,俾先天健旺;紫河车益气养血,本品原为胞宫所养,今以其还养于胞宫,实寓同气相生之理(据药理研究证实,紫河车含有多种激素,用之甚为合拍)。

五、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秦德平医案:

李某,女,48岁。

月经先后不定期已3个月,头昏目眩,失眠多梦,午后低热,心烦口苦,烦躁易怒,耳鸣耳闭,唇舌干燥,手足心热,面部时感烘热,经量或多或少,舌质淡,还有紫斑,脉沉涩。

冲任虚寒,瘀血内结,且夹有阴虚内热之象。

温经养血,祛瘀滋阴,温经汤加味。

吴茱萸9克,桂枝9克,当归9克,赤白芍9克,丹皮9克,麦冬9克,生地9克,川芎4.5克,月季花4.5克,甘草4.5克,阿胶12克,生鳖甲20克。

连服10剂后自觉头昏略减,睡眠稍安,烦热及面部烘热间或发作,药已获效,继进7剂,痊愈。

(江西中医药1980;(4>:

67)

按语:

低热、心烦、唇干、手足心热、失眠多梦等症,瘀血内结所致。

何以知之?

以舌有紫斑,脉来沉涩也。

盖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心肝失养,而现本案诸症。

投温经汤化去瘀血即愈。

六、阴吹

杨百茆医案:

周某,女,38岁,1991年11月19日初诊。

诉6年前即有前阴出气如后阴矢气之症,常于劳累或受寒之时发生。

初不在意,不以为病。

未料愈发愈频,几乎每天发生,有时前阴接连出气作响数声,尤以卧起动作时为显,苦恼不堪。

尝欲求医而难于启齿,陷忍不言。

病情至今有增无减。

询及他症,前阴寒冷,白带绝无,小腹如扇,隐痛喜按,胃脘冷痛,得温则减;手足心热,13干欲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4年前曾做人工流产,继而月经失调,量少色淡。

今年1月以来,经闭不行。

诊见;形体瘦小,面色灰暗,精神萎靡,四肢不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病为阴吹,乃冲任虚寒,阴寒之气下出前阴所致。

治以温经散寒,调补冲任之法。

方用温经汤化裁:

吴茱萸、炙甘草各6克,桂枝、川芎、桃仁、党参、法夏各10克,当归、鹿角霜、白芍、丹参各15克。

水煎服,日1剂。

服药7剂,阴吹次数明显减少,继进14剂,阴吹告愈,且月经来潮,余症亦相继消除或减轻。

原方随症调整,续服数剂以善其后。

随访1年,阴吹未发。

(国医论坛1993;

(1):

17)

按语:

本案阴吹,脉证合参,为冲任虚寒,兼有瘀血所致。

冲任虚寒,寒气循经下迫胞中,出于前阴,以致阴吹。

是用温经汤取效。

七、不孕

颜德馨医案:

董某,女,30岁。

宿有痛经史,结婚三年,未有大小生育,痛经逐年加剧,经前乳房胀痛,经量较少,色暗紫而不畅,伴腹痛恶心,痛剧面色苍白,四肢逆冷,大便溏薄,眼眶发黑,苔薄腻,舌紫,脉沉迟。

证属寒凝血瘀,用温经汤化裁:

赤白芍各9克,生姜3片,川芎6克,阿胶7克(烊冲),吴茱萸9克,当归9克,紫石英30克,桂枝6克,小茴香3克,延胡索9克,党参9克,失笑散9克(包),7剂。

药后诸证减轻。

以前方调治四月,乃孕育一子,痛经宿患亦随消失。

(国医论坛1992;(3):

23)

按语:

(原按)颜老临床经验,治不孕必先调经,俟经准以后,改为每次月经前启服五至七帖,三个月为一疗程,冲任自调,麟征可期。

方中五灵脂恶人参,颜老认为:

二味合用,有破阴凝布阳和之妙,奏绩独胜。

太冲瘀寒,月事不能时下,故当无子。

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乃求嗣子钤键。

八、男子不育

张庆云医案:

张某某,27岁。

婚后年余不育,经某医院检查,精子3千万,活动率30%。

平日腰部酸困疼痛,阴囊常出冷汗,饮食、二便正常,脉沉缓苔薄白。

此乃下元虚寒,冲任不足,精少不育。

治以温暖下元,补益肝肾,以增生殖之精。

处方:

当归12克,川芎6克,白芍15克,吴茱萸10克,菟丝子30克,仙灵脾30克,巴戟天12克,党参30克,肉桂9克,阿胶20克,丹皮3克,干姜8克,半夏12克,麦冬12克,甘草6克,紫河车2克(冲服)。

紫河车乃血肉有情之品,益气养血,促进生殖之精的生长、分泌;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壮肾兴阳,以增强精虫之活力。

以上方为基础略事加减,调治二月。

据称其爱人已怀孕。

(河南中医1989;(2>:

21~22)

按语:

腰部酸痛、阴囊冷汗、苔薄白、脉沉缓,冲任不足,下之虚寒之象,合温经汤法。

九、阳痿

李白宪医案:

张某,男,34岁。

1994年5月24日初诊。

患者阳萎不举,难以交合5年余,致使夫妻不和,曾用激素类药治疗收效不显,后改服中药调治,屡次更医更药,服药百余剂,不仅阳萎未愈。

反增头痛眩晕,心烦失眠。

证见面色不泽,神疲倦怠,伴头痛眩晕,手掌心烦热,时出冷汗,口唇干燥,午夜心烦失眠,小腹下坠且痛、阴部冷胀,舌淡苔白,脉沉细。

证属阳气虚衰,营气不通、宗筋弛缓之候。

治宜温阳散寒,调和气血,方用温经汤:

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2克,党参15克,丹皮10克,牛膝15克,肉桂10克,吴茱萸10克,麦冬12克,炙甘草10克,仙灵脾15克,仙茅12克,生姜5片。

水煎服,日1剂。

服药10剂后,精神渐佳,头痛头晕减轻,饮食增加,睡眠好、阳事时兴,余证也相继好转。

原方继服10剂,病情又明显进步,可以过两性生活。

又服10剂,房事正常,3个月后,其妻身有孕。

(河南中医1996;(4>:

215)

按语:

本方可用于阳虚血寒之阳痿。

十、寒疝

张庆云医案:

一壮年男子,睾丸硬痛发胀,但不红,阴囊发凉,少腹清冷,劳累则加重。

平日自服止痛片,以除一时之苦。

诊其脉沉弦,舌苔薄白。

肾阳不足,寒凝肝脉所致。

方以温经汤加减:

当归12克,川芎8克,赤白芍各18克,党参12克,桂枝12克,丹皮10克,吴芋子12克,半夏12克,大小茴香各12克,桔核12克,荔枝核12克,干姜10克,甘草9克。

调治一旬,病苦痊愈。

(河南中医1985;(6>:

21)

按语:

少腹为肝肾所寄,肝经循少腹环阴器,亦为冲任二经之所过。

肾阳不足,寒凝肝经,冲任虚寒,则少腹冷牵引睾丸作痛。

方用温经汤暖肝肾,调气血,加橘核、荔枝核、大茴、小茴香以行气散结,寒去血行则病自愈。

十一、血痹(雷诺氏病)

高正今医案:

张某,女,31岁。

1988年¨月9日诊。

双手不温,指端反复出现苍白、青紫、麻木三年,西医诊断为雷诺氏病。

虽用麦角硷、烟酸等扩血管药物,效果仍不明显,每因天气转凉或接触冷水加重。

刻诊:

双手指均显苍白,小指和无名指前端青紫,舌质淡,舌伴有瘀点,脉沉细。

证属气虚血瘀。

治拟益气活血化瘀。

方选温经汤加减:

黄芪、党参各30克,当归、青芍、川芎、白术各15克,吴茱萸、桂枝、生姜、丹皮各12克。

服7付后,双手指麻木、青紫均减退,但接触冷水后手指仍显苍白。

上方去吴茱萸、生姜,加肉桂、牛膝各12克,继服20剂,未再复发。

(四川中医1990;(10>:

22)

按语:

据文献报道,温经汤治疗雷诺氏病有良效,合上当归四逆汤其效更佳。

十二、痿症(格林一巴利综合征)

高正今医案:

袁某,男,19岁。

1989年2月8日诊。

因受凉后头痛,周身不适,怕冷半月,四肢麻木无力一周而入院。

当时四肢呈驰缓性瘫痪,上下肢肌力均仅I级,双腕和踝以下感觉障碍,西医神经内科经各种检查后诊为格林一巴利综合征(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应用地塞米松等,病情无好转。

诊四肢无力,不温,舌质淡紫,苔薄白稍腻,脉沉而涩。

证属寒湿入络,气虚血瘀。

治宜温经散寒,益气活血。

方用温经汤加减:

黄芪、党参各30克,当归、川芎、白芍各15克。

吴茱萸、桂枝、生姜、丹皮各10克,红花、甘草各6克。

服12剂后,四肢转温,麻木感消失,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上肢恢复到Ⅲ级,可下床缓步行走。

原方去吴茱萸、生姜、加丹参30克,赤芍15克,继服20剂,继服20剂。

痊愈。

一年后随访,健康如常人。

(四川中医1990;<10>:

22)

按语:

经脉虚寒,瘀血内阻,可致痹证,亦可致痿证,病机相同,皆可用温经汤治疗。

十三、胸痹

魏小萌医案:

郭某,男,60岁,1984年12月8日初诊。

患者述心前区闷痛,稍活动加重,遇寒尤甚。

曾于1983年10月28日在北京某医院诊为“心肌梗塞”,住院34天,出院时心电图示:

V。

~V。

呈宽大而深的Q波,ST段V。

抬高。

常服消心痛、肠溶阿斯匹林、瓜萎薤白半夏汤和八珍汤等中西药物无明显改善。

刻诊:

症如前述,舌淡有瘀斑、苔白稍腻,脉沉缓。

检查:

血压170/90毫米汞柱,心率78次/分,律齐,心界向左稍扩大,心尖可闻及SMⅡ杂音,电图仍同出院时报告,空腹血糖80毫克,尿糖(阴性)。

中医辨证为胸痹。

证属气血两虚、寒凝络滞,治宜温补气血,祛瘀通络。

方用温经汤去丹皮加丹参。

处方:

吴茱萸、党参、桂枝各15克,当归、白芍、川芎、阿胶、炮姜、麦冬、半夏各10克,丹参30克,炙甘草5克。

六剂后,心前区闷痛明显改善,效不更方,继服六剂,心痛减轻,劳累后时有心悸,晨起咽干口燥,去炮姜易玄参10克,再服35剂,可参加轻微体力劳动,嘱其改为.口服复方丹参片,冬季仍加服温经汤,1987年8月28日心电图报告单为窦性心率,各波段均正常,无T波倒置和异常Q波。

病人自觉良好。

(新中医1990;(9):

45)

按语:

《灵枢·五邪》云:

“邪在心,则病心痛。

”本病的病位在心,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

病人年事已高,正气渐亏,使心阳不振,虚寒内生,故心悸绞痛遇寒加重,用吴茱萸、桂枝、温通心阳,辅以白芍、麦冬、党参、阿胶补益气血,使阳得阴助以治本虚,寒邪凝滞血瘀涩塞故心胸憋闷,舌有瘀斑,伍川芎、当归、丹参活血化瘀,使祛邪不伤正重在治标,半夏祛痰、炙甘草调和诸药,标本兼顾,故诸证悉平。

十四、膨胀(血吸虫性肝硬化)

陈新宝医案:

方某某,男,64岁。

1989年10月16日初诊。

患者居住地为血吸虫流行区。

1986年在上海华山医院乙状结肠镜活检报告:

“回盲部增生性病变,有钙化血吸虫卵沉积”。

确诊为血吸虫性肝硬化,少量腹水。

诉反复腹胀6年,复发1年余,下肢浮肿3个月,伴头晕乏力,胃纳减退。

查体:

慢性贫血貌,面色黝黑,颈静脉充盈,腹壁静脉暴露,肝脾末触及,移动性浊音+。

B超检查报告,血吸虫性肝硬化、腹水,门脉高压。

肝功能报告:

黄疸指数30弘,SGP'I、正常,总蛋白7.3,白蛋白3.3,球蛋白4.0;纸上电泳:

A49.4%,a13.5%,az4.1%,p7.1%,’Y35.9%。

舌苔微黄腻、舌质淡嫩,脉沉弦细。

证属气血亏虚,气滞血瘀,治拟温肝养血,化瘀行滞。

处方:

吴茱萸、炙桂枝、生姜、炙甘草各5克,当归、白芍、川芎、党参、黄芪、阿胶、姜半夏、丹皮、麦冬各10克。

连续服用3个月,在治疗期间根据患者情况适当配合护肝、补充白蛋白、液体支持疗法等。

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及体征消退,肝功能检查正常,已上班工作至今。

(浙江中医杂志1993;<6>:

257)

按语:

臌胀的形成有虚和实两个方面,气血亏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本虚标实贯穿于病程的始终。

根据中医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的理论,因而采用温经化瘀的温经汤治疗。

以取其寒热消补并用,标本同治。

十五、遗尿

萧铁珊医案:

翁某某,女,20岁,工人,自1984年2月始患夜间遗尿病。

曾求医于武汉,作血糖尿糖等检查,均属阴性。

1985年3月8日求治于余。

口干多梦,手掌心热,月事不调,入睡则尿床,面色淡白,少腹不适,精神疲倦,脉细弦,舌暗红苔黄,巩膜有瘀斑数点,药用温肾固摄之品不应。

余思足厥阴经脉绕阴器,瘀血搏于膀胱,州都失司,血为阴,以阴从阴,故寐即遗尿。

法宜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仿温经汤处方:

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西党参15克,粉甘草3克,桂枝6克,丹皮10克,生姜3克,阿胶15克,吴茱萸10克,法夏10克,麦冬10克,3剂。

次诊:

服上方八天来未见遗尿,巩膜瘀斑减少,精神尚佳,食饮渐增,仍以上方5剂,诸证悉除。

(河南中医1988;<3>=.7)

按语:

厥阴肝经绕阴器,瘀血结于肝经,扰乱膀胱气化,使气化失司,而见遗尿及月经不调,少腹不适等症,投温经汤待阳复瘀化,膀胱气化即复,而遗尿自愈。

大黄甘遂汤

【方药】大黄四两(12克)甘遂二两(6克)阿胶二两(6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现代用法:

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二十二.十三)

【解说】本方主治水血互结于血室证。

妇人少腹满,有蓄水、蓄血之不同:

满而小便自利者,为蓄血;满而小便不利、口渴者,为蓄水。

今妇人少腹满,小便微难而不渴,发于产后,则为水血俱结于血室证。

治当破瘀与逐水并施。

大黄甘遂汤用大黄攻瘀,甘遂逐水。

又因发于产后,故任阿胶以养血扶正,以利去邪。

【运用】

一、产后腹大

易巨荪医案:

癸未6月,有店伴陈姓者,其妻患难产,两日始生,血下甚少,腹大如鼓,小便甚难,大渴,医以生化汤投之,腹满甚,且四肢头面肿,延予诊治。

不呕不利,饮食如常,舌红苔黄,脉滑有力,断为水与血结在血室,投以大黄甘遂汤,先下黄水,次下血块而愈。

病家初疑此方过峻,予曰:

小便难,知其停水,生产血少,知其蓄瘀,不呕不利,饮食如常,脉滑有力,知其正气未虚,故可攻之。

若泥胎前责实,产后责虚之说,迟延观望,俟正气既伤,虽欲攻之不能矣。

病家坚信之,故获效。

(广东中医1962;(8>:

34)

按语:

此案辨证甚精,当为临证之楷模。

二、臌胀

陈芳珊医案:

陈某某,男,60岁。

1978年4月1日就诊。

主诉:

腹胀腹水已半年余,曾在某医院诊断为门脉性肝硬化腹水。

右胁胀疼如刺,纳呆体倦,小便短少,大便燥结。

经治未效,近更增剧。

检查:

腹部膨隆(腹围108公分),青筋怒张,舌苔腻微黄,舌质紫暗,脉沉弦而缓。

此不仅为气滞湿阻致水道不利,且因湿痰瘀血为患而发为臌胀。

观前医用药均为柴、苓、术、芍、车前、泽泻、腹皮、三棱之属,虽连服二十余剂,其胀满未得少减。

此大积大聚之证,必用净猛之品以挫病势。

考虑其臌胀一症究属虚实夹杂,恐汤剂迅猛伤正,故改汤为散投之。

方用:

大黄40克,甘遂20克,阿胶(制成胶珠)20克,共为细面。

每服以1~1.5克,空腹以温黄酒冲下。

患者服药食顷即泻下稀便粘冻状恶物。

坚持每日服药一次。

1978年4月7日二诊:

患者自觉腹胀大减,食欲有增,嘱其间日服药一次。

1978年5月7日三诊:

病情明显好转,尿量增多,腹水渐消(腹围80公分),尚觉神疲乏力。

以益气血、调肝脾为善后调治大法,直至腹水尽消,精神渐佳。

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河南中医1985;

(1):

16)

按语:

臌胀之基本病机为气结、水裹、血瘀而成,大黄甘遂汤功专攻瘀逐水,故用于臌胀当有效。

因本案患者年事已高,且臌胀大证不易速去,故改汤为散,以图缓攻也。

三、肿满

戴鉴周医案:

徐翁三儿媳,因半产而体质渐赢,月事不复,且纳差,小便难,少腹满,日渐膨隆,家人误认为妊娠。

待半载后,虽腹大而无儿动之象,加之体瘦,面容无华,随卧床不起矣。

翁乃惧,急遣人延戴老往诊。

见病妇面容憔悴,腹如复釜,扪之软如水囊,两手尺脉弦涩而有力,辨为水与血互结于血室,致成肿满症。

综其机制,肝失凋达,肺失肃降,中土失运,肝、脾、肺三脏失调,损及冲任,致三焦不能运化水湿,决渎无权,酿成水血弥漫之疾。

遂处以大黄12克,甘遂(用面包烧后,研面,馍皮包吞服)4.5克,阿胶16克,烊化冲服,枳实12克,白术12克。

一帖分三服后,连下水粪数次,而腹部肿消。

后用人参养荣汤增减配以艾附吴萸之属,以培补中土,暖宫行血消除余邪。

继而天癸至,月事复,一年后产一男婴。

(河南中医1985;<2):

14)

按语:

本案治疗机理与上案同,只是虚实夹杂,偏于水盛,故合枳术丸以消补兼施,

四、癃闭(产后尿潴留)

宋同勋医案:

患者,李某某,女,26岁。

1970年11月就诊。

第一胎足月横位难产,产后三日,除小腹微胀微肿外,别无不适。

后腹胀日重,疼肿加剧。

诊脉沉涩,舌质红暗苔滑,腹部压迫难受,少腹与脐周隆起,如孕六七月状。

从脐的右上部至脐的左下部有一隆起斜条,按之硬。

小便不利,滴漓可下,尚不甚急迫。

拟方:

川军10克,甘遂4.5克,阿胶10克。

一剂煎服,服后小便有所增加,仍无大进展。

药既稍效,增量而再进。

川军30克,甘遂6克,阿胶12克,木通15克。

1剂。

药服后,一日夜尿量大增,腹消而愈。

(河南中医1983;(4):

30)

按语:

产后尿潴留为产科一急症。

初诊,意在以药探病,小量先服,服后有效。

遂于二诊时加量追击,并配清热利尿通经的木通作向导,使药直达病所,故效如桴鼓。

五、闭经

谢胜臣医案:

钟某某,女,43岁,农民。

闭经三月余,腹部膨隆,状如十月怀胎i曾经数医诊治,且时减时复,求治于余。

诊时见其患者形体尚充实,惟面色萎黄,腹大如臌,呕吐频繁,小便不利,大便稍结,时腹部隐痛,不欲饮食,睡眠不实,舌质偏红,苔白,脉沉缓。

审前服之方,皆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之类,且服用半月余,病情全无更动。

乃详辨之,诊为血水并结于血室之《金匮》大黄甘遂汤证,施血水并攻之法。

大黄15克,阿胶(烊化)50克,桃仁、甘遂各10克,一剂。

晚间服药,至夜半时,腹中剧痛,约半小时后,前阴排出大量淡红色血水:

其痛即解,腹胀亦随消。

原方减量复进一剂,又排出血水若干,腹膨隆基本消除。

复诊:

服药后月经即来潮,经量较多且挟血块,头晕乏力,自汗畏寒,苔薄质淡,脉沉而细,改拟健脾益气,温中复阳之方调理之,予归脾汤合四逆汤加减数剂获痊愈。

(新中医1984;(4>:

25)

按语:

闭经,腹臌大,小便不利,水血互结也。

前医只.攻瘀,忽略逐水,治之片面也,故不效。

治以攻瘀逐水并施,大黄甘遂汤主之。

六、癫证

陈芳珊医案:

刘某,男,32岁。

1980年5月1日就诊。

家长代言:

患者平素多愁善思,沉默寡言,因偶受惊恐而致精神失常,多疑难寐,常于梦中惊吓而醒,见家人皆憎之。

诊见:

神呆忧郁,悲观恐惧,舌边尖赤烂,苔黄腻,脉弦滑有力。

此乃情志久郁,气滞生痰,化燥化火,猝有所惊,痰浊上蒙,以致清窍不利,发为癫疾。

方用大黄30克,煨甘遂面6克,郁金30克,同煎服。

服后即泻下数次,均系粘冻恶物。

两天后自觉精神状态较前大有好转,夜寐得安,忧恐悉除。

继以清心安神涤痰之品善后调理。

半年后追访未复发。

(河南中医1985;<1>:

16)

按语:

本案癫疾与《伤寒论》蓄血证“其人如狂”机理相同,只是除此之外,本案又见痰蒙之象,故用大黄攻瘀血,甘遂逐痰水,因患于男子,体质不虚,故去阿胶,加郁金以活血利气,开窍醒神。

七、狂证

黄道富医案:

成某,女,40岁,1984年9月14日初诊。

因颅底骨裂昏迷不醒而入院,入院第5天出现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虽用大剂量镇静剂亦罔效。

观患者面色晦滞,狂乱无知,大便数天未解,小便短涩黄赤,少腹硬满,舌红苔黄,舌下脉络瘀阻,脉弦数。

此系血瘀凝滞,下焦通路受阻,火邪上逼心神所致,急需逐瘀泄热。

投大黄甘遂汤加栀子:

酒大黄15克,制甘遂3克,阿胶(兑服)10克,山栀10克。

服药1剂,泻下黑色秽臭大便1次,狂躁大减,原方减量继用。

酒大黄10克,阿胶(兑服)10克,山栀子10克,制甘遂3克,服药2剂,二便通畅,少腹硬满消除,神志恢复正常。

(吉林中医药1991;<1):

35)

按语:

发狂见少腹硬满,二便不利,舌下络脉瘀阻,水血互结之候并见,当用大黄甘遂汤。

加栀子者,以内有热毒也。

八、睾痛

王广见医案:

魏某,男,34岁,农民,1989年4月6日就诊,参号:

892107n患者半年前行输精管结扎术,伤口一期愈合。

术后半月,性交时自觉阴囊隐痛,认为芥疾,不大注意,未经处理。

嗣后,病与日增,每届房事或拉车挑担后阴囊抽痛,并向腹股沟和腰部放散。

某医诊为男结扎后遗症,用抗生素治疗月余未效,后经人介绍,来我科求治。

查既往无特殊病史,完婚12载,生育2女1男,性生活正常,夫妻和睦。

体温、胸透及血象、小便化验均未见异常。

患者自觉焦躁,失眠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指检附睾肿硬,压痛明显,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皮肤无粘连,精索略粗,前列腺质中无压痛。

诊为附睾瘀积症,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型。

治宜活血化瘀,散结导浊。

投仲景大黄甘遂汤。

处方:

大黄(酒洗)12g,甘遂(冲服)、阿胶(烊化)各6g。

日1剂,水煎服,早晚2次。

治疗1周,疼痛大减,阴部松软。

继治半月,疼痛全息,房事如常,附睾肿消变软,压痛消失,神清气和,起居有时,舌脉趋平。

告愈停药,随访3年未复发。

(新中医1993;(5):

47)

按语:

附睾瘀积症常发于男性结扎后,由分泌物增加,睾丸吸收功能降低所造成。

该病临床少见,治疗较难。

可试用大黄甘遂汤治之。

红蓝花酒

【方药】红蓝花一两(3克)

【用法】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现代用法:

用酒600毫升,煎红花至30毫升,分二次服用)。

【原文】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十六)

【解说】本方主治妇人血气刺痛证。

妇人经产之后,血气亏虚,最易招致风邪侵袭,风与血气相搏,瘀滞不行,致腹中刺痛。

刺痛,为瘀血之特征也。

其治以化瘀为主,瘀开则风散。

红蓝花活血行瘀,利气止痛,为治瘀之圣药,加酒共煮,更增其药力也。

本汤法后世总结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大法。

总之,本方适宜于风寒与血气搏结之腹中刺痛,若阴虚有热者禁用。

【运用】

一、产后腹痛

陈振智医案:

韩某某,28岁。

1981年6月10日就诊。

患者产后27天,腹痛当脐左右,窜痛不定,甚则如刺难忍,口渴不喜饮,胃呆纳滞,大便秘结,面色无华。

病届半月,经医服药未能奏效。

诊其脉沉细弦,舌淡苔腻而润。

证属产后血虚,风邪侵入,阻滞经脉。

因遵仲师明训,用红花10克,以米酒1碗,煎减半,分2次温服。

次日腹痛减半,纳增神振,大便得行,药已中病,效不更方。

再予2剂,腹痛痊愈,诸证平息。

唯感肢体倦怠,给当归芍药散加减2剂调理,得收全功。

经8个月随访,未见复发。

(浙江中医杂志1986;(7):

302)

按语:

腹内窜痛不定,风也;痛甚如刺难忍,瘀也。

产后受风,风瘀搏结之证,径用红蓝代酒取效。

二、产后恶露不尽

王明宇医案:

汤某某,女,26岁。

1982年1月10日诊。

初产恶露未尽之时过食生冷而发生腹痛已三月。

某医处以加味四物汤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