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测试含详解.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测试含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测试含详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测试含详解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同步测试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票拟作为内阁的一项基本职权,皇帝可以干预,但不能废除;皇帝可以改票,但他在形式上还是要尊重内阁票拟。
内阁常常在与皇帝意见不一时,有一票、再二票三票,乃至四五票,而不是皇帝亲自票拟批出。
以下内容与材料符合的是
A.票拟对谕旨形成有一定约束力
B.票拟使内阁取得等同宰相的权力
C.内阁是皇帝的顾问与决策机构
D.内阁是明太祖基于政务繁冗而设
2.明代内阁的政治功能一般包括教育功能、筹划功能、补过功能等,但在实际运行中,内阁的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明代政治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大或小,或强或弱。
这主要是由于
A.内阁是传统相权的翻版B.阁臣与皇帝关系的亲疏
C.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D.皇帝亲信并尊崇阁臣
3.在明代督抚始终是作为中央派遣官的身份出现的,到了清代才真正实现了地方化,成为地方大吏。
督抚制度在内容上承袭了秦汉以来的近官出监地方的监察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与汉朝的分州监察的刺史制度和使者巡行制度、唐代节度使制度等都有着历史上的渊源。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
A.突出监察与行政分权要求
B.继承发展了前朝政治制度
C.顺应了君主专制强化诉求
D.背离了中央集权发展趋向
4.清朝对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发展创新。
入关前到清初实行八旗制;清代前、中期实行以八旗驻防制为主体、多种体制并存的管理体制;晚清时期则普遍设立州县,最终建立行省体制。
清朝东北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反映了
A.满汉民族关系十分融治
B.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C.“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
D.地方治理困难重重
5.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
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
这说明
A.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B.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
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
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6.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快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
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
这是下列哪个时期的制度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7.史料记载,“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
”由此可见,清朝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涉及广泛
C.机构完备,人员精干
D.架空内阁,威胁皇权
8.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
以下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车”代表的战车最早可能始于秦朝B.“相”退出历史舞台始于朱元璋
C.“楚河、汉界”源于春秋战国的历史D.“围魏救赵”的象棋战术源于春秋史
9.西方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
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A.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廷化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能
D.为权臣专权开方便之门
10.明成祖初年,内阁七人中有一半不是来自翰林官员。
“自天顺二年,李贤奏定纂修专选进士。
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北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
”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朝
A.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B.中枢机构的地位不断提高
C.内阁与翰林之间相互制衡D.中枢机构精英化趋势明显
11.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出身者只有29人。
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都部者”。
这表明当时
A.科举是选官的主要途径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素质
D.监察机构日益膨胀
12.明成祖时,内阁的主要职责是“进呈文字,商机密,承顾问”。
明仁宗以后,这一职责转变为制度化的“票拟”,代替皇帝阅读臣僚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内阁已开始给人以“俨然汉、唐宰辅”的印象。
这一变化说明
A.内阁对皇权形成制约B.内阁掌握了行政决策权
C.内阁的地位显著提高D.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
13.雍正时期,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被要求改剃满族发型,官员还上奏建议归流区域“分设里长甲首”,“令百姓轮流充当”,实行与汉地一致的基层治理模式。
这反映了改土归流()
A.阻碍了当地的社会进步B.强化了君主专制
C.解决了边疆的安全问题D.增强了国家认同
14.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15.明朝中期以后,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严嵩、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
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B.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集体议政制度逐渐形成D.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16.中国古代某位皇帝下诏书说:
“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署,分理天下庶务,大权一归朝廷,立法至为详善。
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置之重典(重刑)。
”与材料相符的史实是
A.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B.宋太祖设参知政事,罢黜宰相
C.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D.清雍正设立军机处,加强皇权
17.明朝为防止内阁行使权力逾矩,遂在内廷设司礼监与之相应,“其长与首揆(内阁)对柄机要,佥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职同次相”。
明代司礼监的设立()
A.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B.完善了中央机构设置
C.顺应了皇权专制趋势D.表明丞相制度的恢复
18.中国古代某一政治机构最初的职责只具有顾问身份,只是在宫里守夜候命,为皇帝有政务需求时做一些撰写、抄录的基本文职人员工作,官员地位较低,后来才权高位重。
该机构是
A.政事堂B.枢密院C.内阁D.军机处
19.它对上能有效地发挥辅佐皇帝的功能,而不致危及皇帝的权力,对下则能有效地行使其管理和统治功能;从其自身来说,由于职掌上的严格界定和行使职权上的严格程序,因此,能有效地减少政策失误。
材料描述的“它”是
A.汉代的内朝B.唐代的三省C.明代的内阁D.清代军机处
20.据《太祖实录》记载,1385年,明太祖考核了天下布政使司、按察司及府、州、县官员共4117人的政绩,其中擢升者435人,复职者2897人,黜降者471人,罪罚者171人,免职者143人。
由此可知,明初
A.重视对地方的掌控B.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
C.监察制度比较成熟D.官员腐败情况比较严重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
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
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
……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
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
——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材料二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
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材料三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
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1980年版将1975年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1)请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
(2)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各版护照上“文字”、“使用范围”的变迁,谈谈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的特点。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1)依据材料指出,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军机处的职能及影响是什么?
23.在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长期博弈中,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
《新唐书》记载: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
材料二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
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即所谓的“廷寄”。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
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
24.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
(1)依据材料回答李斯建议秦始皇实行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进步性。
材料二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2)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
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
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
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3)根据材料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
试卷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票拟作为内阁的一项基本职权,皇帝可以干预,但不能废除”“皇帝可以改票,但他在形式上还是要尊重内阁票拟”等信息可知,票拟对皇帝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即票拟对谕旨形成有一定约束力,故A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并非正式的中央机构,不可能取得等同宰相的权力,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没有决策权,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明成祖时期设立,而不是明太祖时期设立,故D选项错误。
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内阁的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权力的来源是皇帝,受到与皇帝关系的亲疏的影响,故B项正确;内阁与丞相不一样,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B
【详解】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反映岀自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减弱的趋势,体现了中国封建政治体制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故选B项;A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并非君主专制,排除C;督抚制度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维护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使地方事务处理更加统一高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稳定,因此督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中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现实,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督抚制度在内容上承袭了秦汉以来的近官出监地方的监察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联系所学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分析解答。
4.C
【详解】根据材料,清代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制度由入关前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到多种体制并存,再逐步过渡到州县、行省体制,这样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体现了其大一统思想的特点,C项正确。
对东北管理制度的调整,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并且根据所学可知,清朝时期,满汉民族关系并不融洽,A选项错误。
本题反映的是对地方管理的加强,不是“君主专制”的强化,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地方制度的发展,不是地方对抗中央很难治理,D项错误。
5.B
【详解】由材料“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和“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表明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故选B;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不是正规的中央机构,排除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6.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由皇帝直接安排六部进行赈灾工作而无宰相出现其中,这说明宰相已被废除,此事应发生在明清时期,故答案选D,ABC三项时间与题意不符。
考点: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点评: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是一对基本矛盾,自秦代建立,这一矛盾便凸现出来,随着王朝的更迭,矛盾益发突出,最终至明代,宰相制度被废除,这一矛盾最终得到了解决。
须要关注的是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实际是废除了中书省这一整体机构而并非丞相的职务。
7.B
【详解】由材料“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可知军机处涉及事物广泛,故A项错误;由材料“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可知军机处参与政务,涉及内容广泛,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的事务,而非人员构成,故C项错误;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加强了皇权,故D项错误。
8.B
【详解】战车在夏朝就已经出现了。
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楚河、汉界”与秦末农民起义刘邦和项羽争霸有关。
“围魏救赵”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综上分析,B项正确,排除ACD。
9.C
【详解】根据材料军机处“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设置有利于帮助皇帝处理海量信息,并且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故选C。
军机处在内廷办公起到连接外廷的工作,不是外廷化,故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权力运作的规范化,排除B。
军机处大臣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无法达到专权,D错误。
【点睛】清朝军机处的职权:
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每日接受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的旨意拟写诏
令,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決。
影响:
①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权合并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到了顶峰。
10.D
【详解】根据“内阁七人中有一半不是来自翰林官员”“非进士不入翰林,北翰林不入内阁”等信息表明,明代内阁成员的知识水平都很高,体现出明代中枢机构精英化趋势明显,D正确;内阁不是宰相,排除A项;材料强调内阁成员的文化程度高,并不代表其地位高,排除B项;二者相互制衡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C项。
11.C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明代监察御史的来源主要是科举,但没有表明所有官员的主要来源是科举,故排除A项;明代监察御史的出身来源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故排除B项;根据“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可知当时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故选C项;根据题意内容无法得出监察机构日益膨胀的结论,故排除D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在明成祖时期只是顾问,到了明仁宗时期有“票拟”权,“俨然汉、唐宰辅”,从而说明内阁的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为C;从材料“代替皇帝阅读臣僚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可以看出决策权在皇帝手中,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AB错误;内阁一直没有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D错误。
13.D
【详解】材料反映了雍正时期,政府要求西南少数民族改剃满族发型,实行与汉地一致的基层治理模式,这样的措施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故选D;材料中措施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而不是阻碍,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强化,故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边疆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故排除C。
14.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
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
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15.B
【详解】材料表明明朝利用内阁和宦官执行政务,但宦官权力逐渐提升,使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B项正确;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集体议政,C项错误;内阁和太监专权都是君主专制膨胀的产物,D项排除。
故选B。
16.C
【详解】材料“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置之重典(重刑)”指的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加强皇权,C选项符合题意。
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属于分割宰相的决策权,A选项排除。
宋太祖废除丞相说法错误,B选项排除。
丞相在明朝就已经被废除,到清朝不存在丞相存废问题,D选项排除。
17.C
【详解】据材料“防止内阁行使权力逾矩,遂在内廷设司礼监与之相应”,可知司礼监的设置主要牵制内阁权力,从而加强皇权,故选C项;权力制衡也是为了加强皇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与司礼监之间相互牵制,而非强调完善中央机构,排除B项;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D项。
18.C
【详解】根据“只具有顾问身份……做一些撰写、抄录的基本文职人员工作,官员地位较低,后来才权高位重”可得出这是明代的内阁大臣的职责,内阁在后来权力和地位有所提高,故C正确;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地方,权力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枢密院是管军事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军机处权力低,不存在位高权重的现象,排除D项。
19.B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的三省能有效地发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并且三省在行使职权时遵循严格程序,能有效地减少政策失误,故选B;汉代的内朝无法体现“职掌上的严格界定和行使职权上的严格程序”,排除A;明代的内阁、清代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不能对下有效地行使其管理和统治功能,排除CD。
20.A
【详解】明太祖对数千名地方官员进行考核、擢升、黜降等做法,体现了明朝初年国家重视对地方的掌控,A项正确;明太祖并未扩充地方官僚队伍,没有使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B项错误;“监察制度”成熟和官员腐败情况严重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D两项错误。
21.
(1)内容:
清代朝贡制度主要涉及以中国为核心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包含了部分西方国家;朝贡制度的核心是通过礼仪体现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是维护朝贡制度的主要手段;朝贡贸易兼有官方和私人性质。
评价:
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强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逐渐脱离世界潮流。
(2)影响:
推动了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转型;列强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谈判成为晚清政府处理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
(3)50年代护照采取中俄文对照,反映外交上一边倒,主要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体现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热潮;因私护照几乎为零反映“文化大革命”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80年代护照不再注明使用地域范围,反映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和“不结盟”政策。
【详解】
(1)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可以从。
朝贡制度所涉及到的范围、核心、主要手段和性质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外交等方面对这一制度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思想、外交等方面分析国际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各版护照上“文字”、“使用范围”的变迁,因此我们要分成两个部分来回答,一个是“文字”一个是“使用范围”。
由此来总结各个时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建交原则以及建交方针,得出相应的结论。
22.
(1)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职能:
跪受笔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
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详解】
(1)根据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可知最初设置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职能:
根据材料“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结合所学总结出军机处的职能就是跪受笔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影响:
从提高效率,加强君主专制的方面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设置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3.
(1)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
汉武帝设立中朝与外朝对抗;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
(2)原因:
起草诏令的需要;巩固皇权,提高效率的需要。
职能:
讨论国事,提出建议,起草谕旨(跪受笔录)
【详解】
(1)职责:
根据材料一中“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等信息,可知宰相的主要职责是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
措施:
根据所学知识,用中朝、三省六部制和两府三司等相关史实,分析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处理君权与相权关系的不同措施。
(2)原因:
根据材料二中“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