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55939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

《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

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学反思:

 

新教材的阅读教学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以读为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不过分强调逐字逐句的讲解分析,而是在朗读、体验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把文本内容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坚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逐步培养孩子“读出神,读出味”的良好阅读能力,加强感悟,加强体验,深入到作者潜意识的层面,理解作品,并且能够把自己的感情借助文本和自身的感受表达出来。

在朗读《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时,我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

小雨为什么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经我这样一提醒,学生就仔细阅读,认真思考,他们发现,“叮叮咚咚”是雨打在铁皮屋顶上发出的清脆的声音,而“滴滴答答”是因为雨落在树叶上,所以声音比较轻微。

他们就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练习朗读,去处理感情,去调整节奏。

从而使学生懂得,有时为了理解一个段落,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需要认真阅读全篇课文来抓住课文内容上的矛盾处进行深入的思考。

另外,在本课的教学中抓住象声词读出轻快的感觉,然后将句子读顺,进而在读中表达出作者对于雨的喜爱之情。

学生之间的范读、评价、赛读有声有色,读的效果也层层明显。

《瀑布》教学反思:

是叶圣陶老先生所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诗歌。

这首诗以瀑布为主题,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非常适合中年级学生阅读。

这么美的一首诗歌,冲着孩子们高涨的朗读兴趣,我当然不能把它上失败了。

因此,课前我进行充分的准备,从查资料、请教年老教师、做课件,到怎样把学生自主学习放到第一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诗歌。

经过我一系列地修改,最终确定教程设想:

声音感知——体会感情——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让学生带着感性的认识走进课文,在学习课文中,逐步建立理性的认识,从而升华自己的思维的广度。

我想这是非常必要也必须的。

学生带着自己的点滴收获,走进诗歌,也找到了和诗歌进行交流的物质准备,为学生走进诗歌奠定了基础。

同时,画面上所带来的疑问,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随后的学习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主动站起来告诉大家,我现在终于懂了什么什么等这样惊喜的回答。

从他们脸上流露的满足和成就感,我深深地为他们的成长和思考而高兴。

《柳笛和榆钱》教学反思:

是一篇略读课文。

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写了北方的故乡,那里春天里的柳树和榆树奉献给孩子们的礼物——柳笛和榆钱。

全文语言生动、形象,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出春天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但学习压力却更大了。

他们的童年与我们的童年相比,物质丰富了,但似乎缺少了什么……

《翠鸟》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

要学习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贴”、“一眨眼”、“注视”、“蹬”、“叼”、“刹那间”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渗透爱护自然的思想也是本文的目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动物也应该自由自在的生活。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

于是,我利用课件设计了让学生根据预习所得给翠鸟上色和模仿课文介绍插图中翠鸟的外形的教学环节。

这样做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外形描写这部分,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

《飞吧,海鸥》教学反思:

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友人和海鸥之间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界动物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本课时,我以学生为主体,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一上课,我就问: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

谁又见过海鸥呢?

说说你见过的海鸥。

见过海鸥的学生积极踊跃说个不停,没见过的同学认真地听着,尤其是当我补充海鸥市海港“清洁工”是海员的“气象预报员”这个知识点时,学生兴趣盎然,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

《蚂蚁的救助》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以及作者是怎样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句和词语,引导学生知道蚂蚁是怎样奋不顾身地救助同伴的,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受,使学生明白:

做人要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修养的人,要懂得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在他人有难的时候能奋力相助。

学习这篇课文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也让学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关爱。

《大象保姆》教学反思

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大象芝加柏提是怎样帮主人做事、保护主人孩子的故事,赞扬了大象对主人的中诚和恪尽职守的精神。

教学中我注重以情感人,以情促人,引起学生的共鸣。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情节描写也非常生动。

所以教学初始,我注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体会,画出课文中自己感动的地方,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然后进行交流。

《张衡》教学反思:

1、每次都有同样的感觉,就是不会调控课堂进程,时间上老把握不好。

前面导课的时间太长。

在了解张衡读学链接内容时所用的时间有些长,再加上读大屏幕出示的张衡的内容就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时间紧,顺序乱。

2、生字处理时,我觉得这样太匆忙了,学生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

同时朗读课文也没有检查落到实处。

字也没学好,课文也没读好。

3、出示自读提示时,也是慢一步。

第二个问题根本没有必要再出示了,问题设计的有问题,问得不合适。

《捞铁牛》教学反思:

在突出重点部分,也就是捞铁牛的准备工作部分,通过课件动画展演,学生理解和掌握较好,学会了抓住关键词概括小标题。

准备工作的第三步,并船搭架,学生不易理解,我有效地利用课件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并船搭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准备工作。

很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做到对学生适时地鼓励,在课上几名基础较差的同学胆子小,不敢回答问题,在我的鼓励下,也能勇敢的回答问题,我想经过这节课的锻炼,对他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寓言两则《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读”贯穿始终。

首先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

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如:

自由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

最后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做到了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

既培养了阅读的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课的最后,教师还告诉学生像我们今天学的“揠苗助长”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呢,叫——寓言。

并且向学生推荐课外也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揠苗助长一个故事,懂得的不仅仅是急于求成,徒劳无功一个道理,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山村的早晨》教学反思: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读”贯穿了全课时的始终,采用个别读、齐读、默读、配画面读、互相听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诗歌意境中,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情色彩。

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理解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使学生们在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氛围中去学习和体会,从而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热爱山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登上企鹅岛》教学反思:

读中品味,提高朗读水平。

教学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企鹅的可爱有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如:

“这么漂亮的金企鹅,你能给大家读出来吗?

”“你就是阿德雷企鹅,你能把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领地的情景读出来吗?

”“三种企鹅真是各有各的样子,各有各的特点,多有意思呀,请你们再读读这一段,快读出来你的感受吧。

”这样就把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拓展资料,读写结合。

在了解了三种企鹅之后,教师渗透写法,要求学生进行仿写。

整堂课气氛融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奇异的植物世界》教学反思:

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现今,课堂必须摒弃多余的讲解,但是并不是不要讲解,而是对讲的要求更高了。

讲要抓重点、难点,讲就要讲到点子上,讲出质量。

例如:

在指导学生体会“啊”的感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啊”的前后句子,找到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层层拔高,使学生在读中不仅有语感,还会体验语境,从而使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整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理解文本,在朗读中感悟课文,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触摸到文章的思想内涵,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思想熏陶,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鸟儿的侦察报告》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第一份侦察报告,我始终抓住两条感情线索:

一是报告中的鸟儿受到伤害时忧伤、痛苦的心情。

在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反复朗读感悟。

二是作者看到侦察报告后的感受,抓住作者的心情,让学生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认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

   当然我也感到我的教学中对于朗读的指导还欠缺,课堂上孩子读的还不够,应该让学生说出一种野鸡妈妈的心情就练习朗读,让孩子反复体会,这样的效果会更好,这一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不断改进,尽量让我的课堂更加完美!

《难忘的八个字、》教学反思:

课堂充分重视朗读指导,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课堂中我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

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

《心中那盏灯》教学反思:

是篇对童年往事回忆的文章。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针对父亲为作者做一个冰灯这过程,把握课文的内涵,通过洞析人物的刻画,来展现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重点把握好课文的第二部分,针对文中所刻画的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学习中,理解字里行间所充满的浓浓的亲情,感悟父爱的温暖。

·《十二次微笑》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始终把“微笑”作为中心,引导学生分别找出第一次微笑、第二次微笑、第三次微笑的句子,通过读读空姐和乘客的对话,体会当时他们的心情,再理解“小心翼翼、疏忽、延误、补偿、委屈、欣然接受”等词语。

从中感受到空姐高质量的服务,来体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与人之间只要真诚相待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解不开的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开始时,我安排了“关于微笑的名言的听写”;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用“微笑”说句子;教学最后,让学生看几幅典型的图片用“微笑”说句子……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救命骨髓》的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写了大陆一位白血病少年求救于台湾骨髓捐赠中心,得到捐赠而生命得救的事。

救命骨髓架起了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之桥,包含着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

在教学时,我先教授第二部分,即故事的起因、过程,再教授第一部分,即故事的结尾,这样很自然引出倒叙这种写法,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兴趣浓厚,理解深。

《放飞蜻蜓》教学思考

应该说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案例,是生活即课堂的案例。

对于我们老师的成长来说,这是篇非常有启发性的案例,这一课可以让我们懂得陶行知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有许多东西看似是简单的,其实里面的知识可多了,如果只是简单地玩一玩,等于是丧失许多学习机会。

现在各门学科都在讲究探究性学习,其实这一课也是探究性的案例。

  读这一课,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有多个问题出现,认识这些问题,明白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其实就是交给孩子一把探究性学习的金钥匙。

  这个教学故事其实是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看到孩子在捉蜻蜓谈起的:

  问题一:

“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学生的答案,学生一下子可以读到。

吃虫子,吃露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开放的,这些答案到底哪个正确?

陶行知在孩子们回答之后,给了学生更明确的答案。

  问题二:

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简单的,当然这是第一个问题的思想提升。

孩子初步理解了,肯定会有明确的认识。

所以第七自然段开头就说“孩子们点点头。

  问题三:

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这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从第一问题来看,学生答案这么多,这个问题肯定也难以回答,孩子只能假设。

所以就出现了直接观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一种猜测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

在学生不知之时陶行知向孩子介绍了蜻蜓的尾巴,非常有趣,孩子们读这个答题也会感受到原来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

  问题四:

关于蜻蜓的头部,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虽然这个问题没有提出,陶先生沿着尾巴的作用直接谈起,实质上却是一个重要问题。

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蜻蜓。

  问题五:

“把它放了,好不好?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成了文章的结局,这个问题的出现,肯定是在最后,放是有理由的,放是学生真正明白以后才能做的事。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将起到“纲领”之作用,提起这个“纲领”,前面所有的问题会接二连三的出现,并且得以解决之后,才能高兴地放飞蜻蜓。

研究上面这五个问题,其实给学生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平时生活的许多事都可以研究,怎么研究?

设计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设计几个问题,或者发现到一些问题,将其逐步解决了,就是适应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抓住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收获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理念。

感悟教育的真谛与学生共同成长

——《放飞蜻蜓》给我的启示

对于陶行知先生我并不陌生,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们扬中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陶活动,晓庄师范的汤翠英老师曾应邀赴扬作巡回报告,作为学陶的一名积极分子,我也曾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此项活动中去。

那时候,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大多能出口成诵。

什么《小孩不小歌》等等学生们也是会背的,那时候如果有学生打架,往往老师还没去处理,早就有三五学生围上前去,背起“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借别人的嘴来骂自己。

”也曾到晓庄去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在先生的手记前驻足良久。

先生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

  这次教《放飞蜻蜓》一课,我以为应该很好地让学生了解陶先生其人其事。

因为,陶先生的塑像就矗立在我校附近的尊师广场上,每天,他都深情地眺望学生走进校园。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

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

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

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说。

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

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

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认识先生、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

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

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

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

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

而我,则从这节课中更好地明白了:

“小孩并不小!

谁若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

(陶先生曾讲过的大意。

)他们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

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

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竖起一根手指

 不久前读到一篇关于“课堂答问不举手”的文章,让我不由得想起一节课来。

  那是由北京的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和时间赛跑》。

且不说她的教学设计有多精彩,单说课堂上有关举手的两个细节。

当时的课堂气氛挺活跃,一些同学学习热情高涨,已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言。

这时老师提议:

“如果你是在争取你的第一次发言,就请你伸出一根手指。

”她边说边竖起右手的食指做着示范。

那些还没回答过问题的同学纷纷举起一根手指,自然得到了老师的“另眼相看”,获得了发言机会。

  课堂进入尾声,老师说:

“请同学们回头看一看,台下有那么多老师跟我们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想不想听听他们的感受?

”“想!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么,有谁到现在一次也没有回答过问题?

请举下手。

”两只小手不自信地慢慢举了起来。

老师请出了那两个孩子,让他们面对台下上千名听课老师。

“现在,你们两个从坐在前排的老师中各选出一位自己喜欢的老师,把他们请到台上来。

”两个“笨小孩”此时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小手一指,就有两位听课老师得到“钦点”走上台去,娓娓道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在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

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当一些同学在举手发言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时,就请他们竖起一根手指;当个别同学始终没有参与交流,就再给他们最后一次机会。

这位教师关注着每一位学生,不仅关注着他们的学习,还关注着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我想,这堂课一定会成为那两个孩子学习生涯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而“课堂答问不举手”,应该说体现出了一种可贵的创新意识,可是否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放开的仅仅是那些思维敏捷、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的手脚,而思维相对迟钝、性格胆怯的学生则沦为听众——该说的都让“优等生”抢着说了,他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课堂虽然是一派“繁荣”景象,可班级弱势群体受到了忽视,久而久之,他们的发展自然会受到影响,两极分化将愈演愈烈。

这无疑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原则。

  我认为课堂答问还是举手好,下半程让没发过言的学生竖起一根手指更好,而课堂尾声说一句“一次也没回答过问题的同学请举手”,好上加好!

《和时间赛跑》课后反思

网络研讨“先学后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看了“晚风”的几次教学设计稿,真有几许感动在心头。

好的教案精彩的课是怎么样来,就是在一遍遍的思考中悟出来的,在一个个同行的批评中精彩起来的,在某几位专家的引领中个性鲜明起来的。

  回首自己的教学,在第一轮接触教材的时候一般都会花很多的时间去熟悉文本,参考教参,设计教学方案。

到了第二遍教的时候,发现凭印象匆匆应对的课,往往自己郁闷学生无趣。

有第二轮思考的课文,上过后总有新的感触和收获,上完课犹如经历了一次愉快的旅行。

  《和时间赛跑》讲“我”因为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听了爸爸的话寻求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产生了和时间赛跑的念头,并由此体会到了应该怎么样珍惜时间。

  教学的第一课时,我抓住“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

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引导学生讨论“父母对我说的是哪一句话,是“外祖母睡着了”还是“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出乎意料,有不少学生选择了父母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

此时,我引导学生再读一遍课文。

学生重读课文,读到第三自然段的“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

”都明白了问题的答案。

此时我马上表扬肯定学生的学习方法:

这就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

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马上产生了新的问题“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

”,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继续学习。

在思考中讨论中明白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可人年老了,不可能再少年。

”产生了人生难再的恐惧,在教师适当地引导“我们是不是要一直在主要唯恐老去、死去的恐慌中度过一声,直至死亡真正来临呢?

”留待下堂课你们来回答。

  在这个小片断中也许有了那么一点点“先学后教”的痕迹。

学生有了问题并不可怕,这正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调动学生思维的良好时机。

教师要善于把握,把球传给学生,让他们在独立运球、相互协作中投球射门,真正解决问题。

  想起自己也曾因为看到到初夏深深浅浅、变幻无穷的的绿意,产生了花谢春逝的悲悯,从而开始珍视时间,唯恐人生虚度。

不知道我今天的教学是不是也让学生产生这么的念头呢?

《和时间赛跑》教后

《和时间赛跑》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

讲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的一席话的启示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我”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

启示人们:

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教学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正确感悟时间,认识时间和怎样对待时间。

时间“一寸一寸”地过去了

  “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在庭院里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

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首先我让学生读读这段话,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一位学生说:

我感到时间一天天过得很快。

一位学生说:

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山头,我感到时间也是这样一寸一寸地过去的。

我肯定了这位学生很会读书,并请他把自己的感受读给大家听。

“一寸一寸”读得很好。

一位学生说:

这是“我”在解“爸爸”说给他的“谜”。

“我”知道了所有时间里的事物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还有一位学生说:

我感到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因为有前一部分对“爸爸说的话”一段的解读,学生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接着我让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是怎么感受时间“一寸一寸”过去的。

“课间我和同学比赛跳绳,时间就在跳绳的时候一下一下地过去了。

”“我在看书时,时间是一页一页过去的。

”“我和同学玩的时候,时间是不知不觉过去的。

”“时间是一节一节课过去的,就像刚刚上好数学课,一节课的时间就过去了。

”“我感到有时时间过得很快,有时又过得很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