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器官培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53047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器官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四章器官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四章器官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四章器官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四章器官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器官培养.docx

《第四章器官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器官培养.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器官培养.docx

第四章器官培养

第四章器官培养

 

植物器官培养主要是指包括离体的根、茎、叶、花器和果实、种子的无菌培养。

以器官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的植物种类最多,应用的范围也最广,它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

植物器官培养不仅是研究器官生长、营养代谢、生理生化、组织分化和形态建成的最好材料和方法,而且在生产实践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如利用茎、叶和花器培养建立的试管培养物,可在短期内提高繁殖速率,从而实现名、优、特、新品种的快速繁殖;利用茎尖培养可以获得脱毒试管苗,解决品种的退化问题;将植物器官作诱变处理和培养可获得突变株,进行细胞的突变育种。

另外,器官培养也是种质保存的有效手段。

 

第一节 根的培养

 

离体根的培养是进行根系生理和代谢研究最优良的实验体系。

因为根系生长快,代谢强,变异小,加上无菌和不受微生物的干扰,可以通过改变培养基的成分来研究其营养吸收、生长和代谢的变化;在工厂化生物反应器系统中通过工艺调控实现根的大规模培养不受环境和季节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生产离体根的培养物,进行药物、微量活性物质及一系列次生代谢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另一方面通过根细胞的培养可再生植株,用于生产实践。

一、根无性繁殖系的建立

1.外植体

根的培养材料一般来自无菌种子发芽产生的幼根或植株根系经消毒处理后的切段。

2.根无性繁殖系的建立

将种子消毒后在无菌条件下萌发,待根伸长后从根尖一端切取长1.2cm的根尖(或植株的根系经表面灭菌后)接种于培养基中。

这些根的培养物生长甚快,几天后发育出侧根。

待侧根生长约1周后,即切取侧根的根尖进行扩大培养,它们又迅速生长并长出侧根,又可切下进行培养,如此反复切接就可得到从单个根尖衍生的无性繁殖系。

二、培养方法

1.植株的再生培养

根离体培养再生出植株的方法是:

先诱导离体根形成愈伤组织,再在再分化培养基上诱导芽的分化,进而形成小植株。

如果愈伤组织先分化形成根,则往往抑制芽的形成。

2.固氮培养

将具有固氮作用的根瘤菌接种到禾谷类等作物的试管苗根系中,并在诱瘤剂的诱导下使根瘤菌侵入试管苗根部结瘤固氮,从而实现谷物直接利用生物固氮的捷径。

注意固氮菌接种时要给根系创造伤口,以利于根瘤菌的侵入。

根瘤菌结瘤试验装置见图4-1和图4-2。

这类装置在设计上的共同特点是在一个培养容器内,有液体和固体培养两个组成部分,根尖部分处于液体培养中,而根茎部分则插入含有有机成分的固体培养基中。

此类装置也为根系其他各项研究提供良好的试验系统。

 

三、影响因素

 

1.植物种类

不同植物种类、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和不同年龄对根的培养都有影响。

如番茄、马铃薯、烟草等植物的离体根能快速生长并产生大量健壮的侧根,可进行继代培养而无限生长,而木本植物的根培养较难。

一般情况下,木本植物的离体根培养难于草本植物;处于旺盛生长期的根系和根尖易于培养。

这说明不同的植物类型,需要提供相应的培养条件,而且即使在同一生长条件下,由于营养、代谢和基因型的差异也会表现出生长特性上的差异。

2.培养基 

一般采用White培养基。

也可采用其它培养基如MS、B5等,但必须将其浓度稀释到2/3或1/2。

许多植物在1/2MS培养基上能生根,如水仙小鳞茎等。

离体根的生长要求培养基含有全部的必需元素。

它能够利用单一的硝态氮或铵态氮。

硝态氮、钙、硼和铁利于根的发生。

而缺少微量元素就会在培养过程中出现各种缺素症,如缺铁会导致根细胞停止分裂,无法实现增殖,并破坏根系的正常活动;缺硼会降低根尖细胞的分裂速度,阻碍细胞伸长。

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最重要,缺少则根的生长受阻,一般使用浓度为0.1~1.0mg/L。

糖是培养基必不可少的附加物,一般以蔗糖为最好,使用浓度应稍低,如玫瑰生根的蔗糖浓度为2%。

3.激素

IAA对离体根生长的影响表现为三种情况:

①IAA抑制根的生长,如番茄、红花槭、樱桃等;②IAA促进根的生长,如玉米、小麦、赤松和矮豌豆等;③离体根的生长依赖于IAA的作用,如黑麦和小麦的一些变种。

GA则能明显影响侧根的发生与生长,加速根分生组织的老化;KT能增加分生组织的活性,有抗老化的作用。

激素对根生长的影响是一个综合过程,如KT在低浓度蔗糖(1.5%)的条件下对番茄离体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是在高浓度蔗糖(3%)的条件下KT能够促进根的生长。

GA和NAA在蔗糖浓度较低时能够增加番茄离体根的侧根数量,将IAA处理过的番茄根转移到无IAA的培养基中,IAA对番茄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将会消失。

另外,KT能与GA和NAA的反应相拮抗。

因此,选准激素并与其他培养条件相配合,是保证离体根培养成功的重要方面。

4.pH值

根培养适宜的pH范围随培养材料和培养基的组成而发生变化,一般为5.0~6.0。

如水稻根的培养在pH3.3~5.8的范围内随pH的升高而加速;在番茄根的培养中,用单一硝态氮作为氮源时,培养基的pH应为5.2;用单一铵态氮源时,pH7.2为最好。

此外,当pH升高(pH5.8~6.2)时铁会发生沉淀,造成培养基中缺铁。

5.光照和温度

离体根培养的温度一般以25~27℃为最佳,要求在遮光条件下培养。

第二节 茎尖和茎段培养

 

茎尖是植物组织培养常用的外植体。

这是因为茎尖不仅生长速度快,繁殖率高,不易产生遗传变异,而且是获得脱病毒苗木的有效途径。

茎尖培养根据培养目的和取材大小分为微茎尖培养和普通茎尖培养。

微茎尖是指带有1~2个叶原基的生长锥,其长度一般不超过0.5mm,主要用于脱除植物体内病毒;普通茎尖是指较大的茎尖(几毫米到几十毫米)、芽尖及侧芽,培养技术简单易行,操作方便,容易成活,成苗所需时间短,常用于植物的离体快速繁殖。

而带有1个以上定芽或不定芽的茎段(包括块茎、球茎、鳞茎的幼茎切段)培养除具有普通茎尖培养的特点外,还具有材料来源广泛、“芽生芽”方式增殖的苗木质量好、变异小和性状均一的特点,同样被广泛用于植物的离体快速繁殖。

由于茎尖和茎段等是在无菌条件下,且又是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进行大量繁殖的,因此又称为微繁技术。

一、普通茎尖培养

1.取材与消毒 

从植株健壮、生长旺盛、无病的供试植株的茎、藤或匍匐枝上切取2cm以上的嫩梢。

木本植物可在取材前对嫩梢喷几次灭菌药剂,以保证材料不带或少带杂菌。

将采到的茎尖切成0.5~1.0cm长,并将大叶除去,休眠芽预先剥除鳞片。

由于植物种类及材料来源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消毒方法。

材料消毒方法参表3-20。

嫩茎的顶芽消毒时间宜短,而来自较老枝条上的顶梢和侧芽及有芽鳞片包被的芽消毒时间应适当延长。

2.接种 

为了减少污染,可在接种前再剥掉一些叶片,使茎尖为0.3~0.5cm左右大小,可带2~4个叶原基或更多(图4-3)。

有些植物的茎尖由于多酚氧化酶的氧化作用而发生褐化,使培养基变褐,影响材料的成活。

所以在接种时,不能用生锈的解剖刀,动作要敏捷,随切随接,减少伤口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也将切下的茎尖材料在1%~5%的Vc液中浸蘸一下再接种。

一般每瓶接种1个茎尖。

3.培养

(1)培养基对大多数植物来说,常用的基本培养基为MS和B5培养基,前者适合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后者适用于许多单子叶植物。

据朱至清报道,大量元素含量减半,不加肌醇,并将维生素B1提高到1mg/ml的改良培养基,适合于大多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

木本植物的茎尖培养可选用WPM培养基。

培养基中的碳源一般为蔗糖,浓度为2%~3%。

茎尖培养一般选用0.7%~0.8%的琼脂固化培养基,而对于茎尖容易发生褐化的可以考虑采用液体培养基,以便减少培养物周围酚类化合物的浓度和及时将培养物从褐化的培养基中转移到新鲜的培养基中去。

培养基的pH值影响茎尖对营养液的吸收和生长速度,对大多数植物的茎尖培养来说,pH值应控制在5.6~5.8之间。

继代增殖所用的基本培养基与初代培养基本相同。

试管苗生根对基本培养基的种类要求不严,如MS、B5、White等培养基都可用于诱导生根。

一般选用无机盐浓度较低的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

除White外,MS、B5培养基因富含N、P、K等元素,能够抑制根的发生。

因此,应将它们降低到1/2、1/3或1/4,甚至更低的浓度水平。

蔗糖浓度降低至1%~1.5%,促使组培苗增强自养能力,使根系发育更加健壮。

培养基中附加的激素包括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两类。

附加细胞分裂素的目的是打破芽的休眠和克服顶端优势,促使接种的芽和腋芽萌动和生长,形成丛生芽,提高繁殖系数。

其中,促进腋芽增殖最有效的细胞分裂素是6-BA,其次是KT和ZT,使用浓度在0.1~10mg/L之间,一般使用0.5~2mg/L。

附加生长素的目的是促进芽的生长,比较常用的是NAA、IAA,浓度一般在0.1~1mg/L。

如果生长素类激素浓度高于0.1mg/L,产生畸变芽或形成愈伤组织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强。

有时培养基中也添加低浓度的GA,促进芽的伸长,但浓度太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生根培养时培养基应完全去除或仅用浓度很低的细胞分裂素,并加入适量的生长素,NAA的浓度一般在0.1~10mg/L,IBA和IAA可略高些。

(2)培养条件大多数植物的茎尖培养需在光下培养,光照强度在1000~3000lx,光照16h/d或24h连续光照,有利于茎尖培养和芽的分化与增殖,但在进行块茎类植物(如马铃薯和花叶芋)和鳞茎类植物(如百合)的芽培养时,如果目的在于诱导小块茎或小鳞茎(珠芽)的分化和增殖,则需要暗培养。

增强光照有利于试管苗生根,且对于试管苗移栽有良好的作用,但强光直接照射根部,会抑制根的生长。

所以,在生根培养时最好在培养基中加0.1%~0.3%活性炭,以促进生根。

茎尖培养的温度一般在25℃左右,但因植物种类和培养过程的不同,有时也采用较低、较高的温度,或给予适当的昼夜温差等处理。

由于生长点培养时间较长,琼脂培养基易于干燥,这可以通过定期转移和包口封严等方法加以解决。

(3)培养过程

①初代培养茎尖的初代培养属于无菌短枝发生型。

外植体启动生长的关键主要是培养基的激素配比与浓度,一般应使用较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和较低浓度的生长素,能够解除顶端优势的抑制作用,诱导产生丛生芽。

生长素浓度过高容易产生愈伤组织;激素配比适当,则茎尖向上生长成无根苗。

一般顶芽和腋芽培养30~40d左右可长成新梢。

兰科植物会在茎尖基部诱导产生原球茎。

②继代培养 1个月左右茎尖长成新梢,就可通过“微型扦插”进行增殖培养。

有时也可边继代增殖边诱导生根。

其方法是取比较长的新梢(如2cm以上)转入生根培养基,余下较短的新梢继续继代培养(图4-4和图4-5)。

兰科植物切割原球茎进行继代增殖。

③诱导生根 将切下的新梢接种到生根培养基诱导生根(图4-4和图4-5)。

一般多采用1/2MS培养基,并加入一定的生长素类激素如NAA、IBA等。

也可将切下的新梢基部浸入50ppm或100ppm的IBA溶液中处理4~8h,然后转移到无激素的生根培养基中。

注意较高浓度的生长素对生根有抑制作用。

如果新梢周龄较大、木质化程度较高,则用IBA处理的时间应适当延长或提高其浓度。

④驯化移栽

在生根培养1个月左右,多数新梢即可长出健壮而发达的根系。

当新梢基部生有较浓密的不定根,且根长1cm左右时就可驯化移栽。

驯化移栽方法见第三章内容。

茎尖培养快繁程序见图4-6。

二、微茎尖培养

微茎尖培养见第五章内容。

三、茎段培养

1.取材与消毒

取生长健壮无病虫的幼嫩枝条或鳞茎盘,如果是木本植物则取当年生嫩枝或一年生枝条,去掉叶片,剪成3~4cm的小段。

材料消毒的一般程序同普通茎尖培养。

如果材料表面有绒毛应在消毒剂中滴加1~2滴吐温-20或吐温-80。

注意根据材料的老嫩和蜡质的多少来确定消毒时间。

最后用无菌水冲洗数次,以彻底冲洗掉材料表面残留的药剂,否则植物材料会受残留灭菌剂的危害。

2.接种

将消毒好的茎段去除两端被消毒剂杀伤的部位,分切成单芽小段竖插于诱导培养基中。

其他接种要求同普通茎尖培养。

3.培养

(1)培养基与培养条件同普通茎尖培养。

(2)培养过程茎段接种后不久,在切口处特别是基部切口处有时会形成少量愈伤组织,但主要是腋芽开始向上伸长生长,形成新茎梢(图4-7和图4-8),有时会出现丛生芽。

继代扩繁和生根诱导的培养基都与普通茎尖培养相同。

一般1个芽1年能扩繁增殖10万株以上。

茎段培养与普通茎尖培养都是通过“芽生芽”方式增殖的,二者间最大的区别是外植体不同。

四、影响茎尖和茎段培养的因素

1.基因型

茎尖培养与其他组织培养一样,受基因型的影响很大,不同科、属植物要求的条件差别较大,甚至同一属的不同种类以及品种间的表现也不一样。

有时也有分类地位相距甚远的植物间,可能恰好可以用完全相同的培养基的现象存在。

2.取材的时间、部位与芽的生理状态

(1)取芽时间与芽的生理状态在某些温带木本观赏植物的萌芽只限于春季,所以茎尖和茎段培养最好在春季进行,并且在芽已经膨大,但芽鳞片还没有张开时取芽最合适。

因为此时的芽生长旺盛,并有芽鳞片保护,不受污染。

对处于休眠期的块茎、鳞茎、球茎等进行茎段培养,则必须经过高温、低温处理或特殊光周期处理之后再进行。

如李属植物在培养之前必须把茎保存在4℃下近6个月之久。

另外,茎尖培养的效率还与茎的生根能力有关。

如大多数马铃薯品种中,在春季和初夏采集的茎尖比在较晚季节采集的容易生根。

从芽的生理状态来说,一般活动芽的茎尖比休眠芽的茎尖培养效果好。

(2)取材部位一般而言,茎的基部比顶部的切段、侧芽比顶芽的成活率低,顶芽或上部的芽(茎段)比侧芽或基部的芽(茎段)培养效果好,这可能与它们生长较为旺盛有关。

由于顶芽的数量有限,也经常使用侧芽(带侧芽的茎段)做外植体,但对草莓等一些植物而言,顶芽和腋芽的茎尖培养效果相同。

所以,芽的着生部位对茎尖培养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另外,从取材植株的年龄来说,从幼年树木取材较成年树容易培养;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营养生长早期取材较营养生长后期容易培养。

3.外植体大小

培养的茎尖材料过大,不利于丛生芽与不定芽的形成,也容易污染,但外植体过小,其存活率会很低。

研究证明,石竹茎尖的大小为0.09mm时,无形态发生能力;当茎尖达到0.35mm时,就可以大量产生嫩茎;当外植体为0.5mm时,嫩茎的产生又下降。

另外,生长健壮而饱满的茎尖微繁殖容易成功。

4.极性

极性在不同的植物离体培养中有不同的反应。

如将杜鹃茎切段的形态学下端竖插在培养基上,从远离基部的表面上诱导出茎芽的数目较多;而当把唐菖蒲外植体的基部向上放置时,也可以产生茎,但数目较少;水仙花茎切段只有倒放在培养基上才有器官发生。

注意使用适当的激素后,能削弱或加强极性的影响

5.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参普通茎尖培养内容。

6.褐化和玻璃化

参本章第七节内容。

第三节 叶的培养

 

离体叶的培养是指包括叶原基、叶柄、叶鞘、叶片、子叶在内的叶组织的无菌培养。

因为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器官,又是某些植物的繁殖器官,因此离体叶组织、细胞的培养不仅可用于研究形态建成、光合作用、叶绿素形成等理论问题,而且可为叶片原生质体培养和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可以建立快速无性繁殖系,成为提高不易繁殖的植物繁殖效率的有效途径;利用叶细胞培养物的自然和人工诱变处理,可以筛选出突变体而应用于育种实践。

一、培养方法

1.取材与消毒

从生长健壮无病的植株上选取未充分展开的幼嫩叶片,常规消毒(见表3-20)。

消毒时间要根据材料的老嫩和质地而定。

对一些粗糙或带茸毛的叶片可预先用蘸有70%酒精的纱布擦拭叶片两面或用洗衣粉水洗刷后,再用消毒剂消毒,并且要适当延长消毒时间;而幼嫩的叶片消毒时间宜短。

2.接种

将消毒的叶组织转入到铺有无菌滤纸的培养皿内,并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然后将叶组织切成约0.5cm见方的小块或薄片(如叶柄和子叶),上表皮朝上平放或竖插在MS或其它培养基上。

3.培养

(1)培养基离体叶的培养常用MS、White、N6、B5等培养基。

附加15%椰子汁、1mg/ml水解酪蛋白等有机附加物,有利于叶片培养的形态发生。

激素作为影响叶组织脱分化和再分化的主要因素,其浓度和水平将直接影响离体叶培养的成活与否。

对大多数双子叶植物来说,细胞分裂素有利于芽的形成,其中6-BA浓度一般为1~3mg/L;生长素类则抑制芽的形成而有利于根的发生,一般与细胞分裂素配合使用。

其中NAA的浓度一般为0.25~1mg/L;2,4-D则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其浓度一般为0.5~1.0mg/L。

(2)培养条件离体叶一般在25~28℃条件下培养,光照10~12h/d,光强1500~3000Lx。

在不定芽的分化和生长期应增加光强到3000~10000lx。

(3)植株再生途径

①形成愈伤组织这种再生方式比较普遍。

一般有两种情况:

①一步诱导法。

在诱导分化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并进一步分化出不定芽;②两次诱导法。

即先在诱导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再转接到分化培养基诱导分化出不定芽。

植物种类、品种、培养条件、接种方式、培养条件不同,诱导出愈伤组织的时间长短和质地、活性也不同。

一般叶片接种后培养约2~4周,叶切块开始增厚肿大,进而形成愈伤组织。

当愈伤组织表面凹凸不平出现绿色芽点(见彩图36)时,从外观上就可以明确断定进入分化期,以后陆续分化出大量不定芽。

将不定芽分离转移到MS+NAA0.5~1mg/L的生根培养基就可诱导生根,发育形成完整植株。

②形成胚状体通过叶片离体培养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产生胚状体是很普遍的现象。

叶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叶片表皮细胞经脱分化后都能产生胚状体。

菊花、烟草、番茄、非洲紫罗兰等植物的叶片组织都有分化成胚状体的能力。

③形成原球茎以大蒜贮藏叶、水仙鳞片叶、兰花未展开幼叶的叶尖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均能直接或经愈伤组织再生出小鳞茎(或球状体)或原球茎,进而发育成小植株。

④直接产生不定芽在离体叶片切口处组织迅速愈合并产生瘤状突起,进而产生大量不定芽,或由叶肉栅栏组织直接脱分化产生不定芽。

这两种情况一般都不形成愈伤组织。

通过这种再生方式以羊齿植物最多,双子叶植物次之,单子叶植物最少。

二、影响叶培养的因素

1.激素

离体叶的培养较茎尖、茎段培养难度大,常常需要多种激素的配合使用,并且不同培养阶段需要更换不同的激素组合。

如杏离体叶培养使用1/2MS培养基,ZT与2,4-D的组合可诱导其愈伤组织的产生,KT与NAA的组合可从愈伤组织中诱导不定芽的产生;驱蚊草在MS+6-BA0.5~1.0mg/L+IAA0.05~0.2mg/L培养基中,可以直接使叶片产生愈伤组织,并分化出芽。

需要注意的是2,4-D对某些植物的愈伤组织诱导非常有效,但如果使用浓度不当,将会对后期的分化产生抑制作用。

2.叶龄

一般子叶较叶片易于分化;幼叶较成熟叶脱分化时间短,分化能力强,而且可从不同部位成苗。

3.极性与损伤

离体叶培养一般要求上表皮朝上平放于培养基上,这样易于培养成活。

如烟草的一些品种的叶片背面朝上放置时,就不生长、死亡或只形成愈伤组织而没有器官的分化。

另外,切割叶外植体时所带来的损伤对愈伤组织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大多数植物的愈伤组织首先从叶切口处形成或在切口处直接产生芽苗的分化。

4.叶脉

离体叶培养的外植体一般要求带叶脉,因为多数植物常从叶柄和叶脉的切口处容易形成愈伤组织和分化成苗,如杨树、中华猕猴桃等。

除上述之外,植物种类、品种间在叶组织培养特性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第四节花器和种子培养

 

一、花器培养

花器培养是指对植物的整朵花或花的组成部分(如花托、花瓣、花丝、花柄、子房、花药等)的无菌培养。

花器培养无论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应用上都有重要价值。

通过离体花芽培养,可了解整体植物和内源激素在花芽性别决定中所起的作用,可以了解花器各部分对果实和种子发育的作用,以及内、外源激素在果实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生产上可用于珍贵品种的扩大繁殖。

培养方法如下:

1.取材与消毒 

从健壮植株上取未开放的花蕾,先用70%~75%酒精浸润30S,再用饱和漂白粉上清液消毒10~15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数次。

2.接种培养 

用整个花蕾培养时,只需将花梗插入培养基中即可。

若用花器的某个部分,则分别取下,切成小片后接种。

常用的培养基有MS、B5等。

若要把花器官部分培育成小植株,应加入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诱导形成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再分化培养成植株。

如菊花的花瓣切片接种在含6-BA2mg/L、NAA0.2mg/L的MS培养基上,在26℃、光强1500lx、光照10h/d条件下培养约2周,会形成少量愈伤组织,再经1个月就分化出绿色芽点,再切割转接,可形成大量无根苗,经长根后发育成小植株。

二、种子培养

种子培养是指对成熟或未成熟种子的无菌培养。

利用种子培养可以打破种子休眠,特别对一些休眠期长的植物,可以作为大量生产试管苗的好材料;可使远缘杂交产生的杂种败育种子正常萌发产生第二代植株。

另外,种子培养具有植株分化容易和操作方便等特点。

培养技术如下:

1.种子消毒

种皮厚或不饱满的种子宜用0.1%升汞消毒10~20min;幼嫩的或发育不全的种子宜用饱和漂白粉上液消毒15~30min;若种子上有绒毛或蜡质,应先用95%酒精或吐温-40处理,以提高消毒效果;对壳厚难萌发的种子,可去壳培养。

2.培养基  

若以促进种子萌发为目的的种子培养,培养基的成分要求较简单,可不加或少加生长激素。

当然,对某些发育不全的无胚乳的种子培养,应提供适当的生长素。

种子培养的糖浓度可稍低,一般1%~3%。

3.接种培养

将种子按每瓶3~5粒均匀排列于培养基上。

先暗培养,发芽后再尽快转移光下培养,形成无菌幼苗。

培养条件要求1000~2000lx光强,光照10h/d,温度20~28℃。

第五节胚胎培养

 

 

胚胎培养是指将植物的胚及具胚器官(如子房、胚珠、胚乳)在离体条件下培养,使之发育形成幼苗的过程。

通过胚胎培养可以克服远缘杂种的不亲和性;使胚发育不全的植物获得后代;打破种子休眠,缩短育种年限。

因此,胚胎培养在杂交育种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胚培养

(一)胚培养的类型

根据胚胎的成熟度分为幼胚(子房形成之前)培养和成熟胚培养;根据具胚器官的不同,分为胚珠培养、子房培养、胚乳培养等。

1.成熟胚的培养 

成熟胚的培养是指子叶期后至发育完全的胚在含有无机大量元素和糖的培养基上正常再生成幼苗的过程。

由于种子外部有较厚的种皮包裹,所以不易造成损伤,易于消毒(见表3-20)。

种子消毒后,剥离出胚并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常规条件下培养。

2.幼胚培养

幼胚培养是指对子叶期以前的幼小胚的离体培养。

由于幼胚培养在远缘杂交育种上有极大的利用价值,因此其研究和应用越来越深入和广泛。

随着幼胚培养技术的进步,现在可使心形期胚或更早期的长度仅0.1~0.2mm的胚生长发育成植株。

由于胚越小就越难培养,所以尽可能采用较大的胚进行培养。

幼胚培养的操作方法与成熟胚的培养基本相同。

应该注意的是切取幼胚时,必须在高倍解剖镜下进行,尽量取出完整的胚。

常见的幼胚培养有三种生长方式:

①继续进行正常的胚胎发育,维持“胚性生长”;②在培养后迅速萌发成幼苗,而不继续进行胚性生长,通常称为“早熟萌发”;③在多数情况下胚在培养基中能发生细胞增殖,形成愈伤组织,并由此再分化形成多个胚状体或芽原基,特别是加有激素时,就更为如此。

(二)影响幼胚培养的因素

幼胚培养成功的关键是提供幼胚所必需的营养和环境条件。

1.培养基

成熟胚对培养基的要求不高,而幼胚要求较高。

常用的基本培养基有Tukey、Randolph、White、Norstog、MS、1/2MS、Nitsch等培养基。

其中,前三种培养基用于成熟胚培养,其他培养基主要适于未成熟胚和幼胚的培养。

而禾谷类的幼胚培养有时也采用B5和N6培养基。

培养基具有高无机盐、高渗透压和高糖、高氨基酸的特点,才能满足离体幼胚发育的需要。

一般液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