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47730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五年级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五年级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五年级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五年级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教案.docx

《五年级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教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教案.docx

五年级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

学习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运用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的公式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教学铺垫:

    

  1、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学具的大小。

  

(1)长方形  长30厘米,宽20厘米  

(2)平行四边形  底40厘米,高15厘米

  2、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探索交流、归纳新知:

  1.寻找思路:

  师:

你想用什么办法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回答各种方法)

  师:

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卡片,沿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

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

(完全一样)

  师:

三角形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小组汇报:

    一种,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一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

长方形的长是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三角形的高。

    二种,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是一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一个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二分之一)。

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

  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三种,把三角形的顶点和对边重合一折,剪开,再一拼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样,

  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高的2倍。

    (讲高时画一条高,演示,一半)

    四种,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边向三角形的中间对折,可得到2个一样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三角形的一半,高也是

  三角形的一半,长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一半。

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发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

  以拼成: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更可喜的是发现了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找到了这么多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那能不能再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找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次比一比,看那位同学公式找得好,找得准,还能说的好,把你的想法讲给大家听。

  同桌互相说,如果对方说得不完整,不正确,请补充,修改。

(选一种说)

2.推导公式

  汇报公式推导过程

  提问:

底×高算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2

  判断:

把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得到的一个三角形面积一定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是一 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

    聪明的同学们探索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一位同学计算这张三角形学具的面积吧!

怎么不动呀?

    让学生指出所对应的底和高,给出底的长度,计算面积。

三、练习:

    1、计算下列三角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2、课件出示判断。

3、课本57页练习。

四、总结:

这节课你快乐吗?

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面积

学习目标

1.经历梯形面积的探索活动,体验割补法在探究中的应用

2.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

3.能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经历梯形面积的探索活动,,体验割补法在探究中的应用

学习难点

经历梯形面积面积的探索活动,能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

1、师:

(板书课题)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你觉得今天研究的梯形的面积可能和它的什么有关系?

可能与它的上底,下底,高有关(师板书:

上底,下底,高)

师:

到底是不是这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回忆一下我们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是怎样推导的?

教师小结:

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也可以用割补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基本图形,如:

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再用面积公式计算推导出公式。

小结过渡:

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可以怎样转化呢?

2、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1、动手实践操作

师:

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大家看见桌子上的袋子了吗?

想不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师:

各组打开看看吧!

师:

我们先看看活动要求吧。

默读提纲,开始小组合作探究。

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把转化前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准。

课件直观演示

师:

(出示课件)现在画面展示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重叠在一起,哪个小组能说一说刚才你们将其拼成了什么图形?

是怎样拼的?

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高就是梯形的高。

(师用课件配合演示)

师:

追问为什么要除以2?

2、实践提纲: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形.

(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高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

(3)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练习

课后习题

4、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分数的再认识

(一)

教学目标

1、在说一说、画一画“3/4可以表示什么”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

2、在已知一个图形的1/4,画出原图形以及在“拿水笔”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及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3、结合具体情景,发展学生数感,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进一步认识一个“整体”,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难点:

理解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相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相同。

教学过程

一、梳理旧知,导入新课

1、直揭课题:

师:

同学们,早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进行分数的再认识,从中探寻更多有关分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

分数的再认识

(一)

2、复习铺垫,引入概念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结合图形说一说。

师提问:

(1)图中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为什么?

(2)在用分数表示时,如果不是“平均分”可以吗?

(3)认真观察,这三组图形,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1、三组图形中的涂色部分都是用1/4来表示。

              生2、虽然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4来表示,但是图形不同,第一个是一个图形,第二个是一组     图 形,第三个是多组图形。

师总结:

从同学们的观察中,我们知道了,无论是一个图形,一组图形,还是多组图形,只要把他们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1、以此为例,3/4可以表示什么?

先想一想,有想法的同学在作业纸1上画一画,试一试。

2、谁愿意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你能说一说你画图的意思吗?

(找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学生说完后教师贴在黑板上)

3、请大家对比这三组图形,它们各不相同,却都可以表示出同一个分数3/4,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学生回答:

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三份)

师补充:

你听明白了吗?

不管图形是什么样的,只要把它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3份,都能用3/4来表示。

不管我们要平均分的是一个图形,一组图形,还是多组图形,我们都可以把它称为“一个整体”(板书),我们把这个整体进行怎样的操作?

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

(平均分)

加强对“整体”认识的小练习:

(1)2个同学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用哪个分数表示?

(2)一排同学(8人)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3份用哪个分数表示?

(3)全班同学(40人)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8份,其中5份用哪个分数表示?

4、师总结:

我们知道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这就是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5、师:

老师这儿有三个生活中的分数,说一说下面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1)一张报纸的1/4版面用于广告宣传。

(2)我们班有1/4的男生喜欢打篮球。

(3)有专家指出,取消塑料袋无偿供应,全国塑料袋使用量可减少2/3。

         同桌交流→集体反馈

三、活动探究,深化理解

活动一、知道分数对应的部分,逆推整体

1、师:

昨天老师画了一幅小方格图(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连接着),你们现在看到的只是我画的这组图形的1/4,你能猜出我画的这组图形吗?

脑海里有没有这个图形的轮廓了?

有的话请在你的作业纸2方格纸上试一试,画一画。

独立操作→全班交流→选出代表性的作品展示

师: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这些图形都正确吗?

为什么?

这些图形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2、老师这里还有一些题想考考同学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选一选,在方格里画“√”。

(1)一根圆棒的1/3是——,这根圆棒是下面三根中的哪一根?

(2)一个圆的1/4是,这个圆的3/4是下列图形中的哪一个?

活动二: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师:

大家学习都很认真,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拿笔”游戏,四人小组的组长那里都有一盒水笔,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拿出水笔总数的1/2。

全班汇报,教师记录。

我们拿出的都是1/2,为什么拿出来的数量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呢?

(总数不同)我们来验证一下水笔总枝数(同学们猜,之前的同学验证)。

原来导致拿出不同的原因是水笔总枝数的不同,如果我们把水笔总枝数叫做整体(板书),拿出的枝数叫做部分(板书)的话,你能再来说一说为什么不同吗?

(因为整体不同,导致同一分数所对应的部分就不同)

有没有相同的?

为什么?

(因为整体相同,同一分数所对应的部分也相同)

四、巩固练习

我们已经了解了分数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请大家一起来判断这几道题。

(1)笑笑说她一次能吃一块蛋糕的1/4,你觉得她能做到吗?

为什么?

(2)圈一圈,填一填,再说一说。

(3)为帮助灾区人民,奇思捐献了零花钱的1/5,妙想捐献了零花钱的3/5,妙想捐的钱一定比奇思多?

请说明理由。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有了很多收获。

你觉得你又学到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分数的再认识

(二)

学习目标

1、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2、结合制作“分数墙”的活动,认识分数单位。

学习重、难点

结合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

学习过程:

1、用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教科书分别呈现了度量数学书宽和长的情形,其中,数学书的宽正好是3个纸条长,数学书的长是4个纸条长多一些,不能正好量完。

[设计意图]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往往会出现不能正好量完的情形,为进一步从度量的角度认识分数做准备。

2、你能帮淘气继续量下去吗?

看一看,再用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

不能正好量完的部分,该怎样继续量下去?

一是用纸条长的一半去量,还是不能量完;

二是尝试用纸条长的

去量,发现正好量完,表示剩下部分的长度是

个纸条长。

从而,从度量的角度揭示了分数新的意义:

将给定的长度等分,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长度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如果正好量完,由此可得到用分数表示的物体长度。

3、下面是一个“分数墙”,填一填,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借助“分数墙”,为认识分数单位做知识准备。

体会分的份数越多

它的每一份(即几分之一)越小,如

;理解一个纸条平均分成几份,l份就是这个纸条的几分之一,如一个纸条平均分成9份,1份是这个纸条长的土,这个纸条就有9个1,即1=

4、认一认。

结合上一个问题观察“分数墙”的活动,认识分数单位。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这样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分数单位

巩固练习

课本P66课后练习

全课小结

 

分饼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和1的关系。

3、经历亲自动手操作及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切实体验出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和1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讲述:

一天八戒化缘时只化到5张饼,这一下可把猪八戒给难住了,急得他直挠头不知如何解决,“5张一样大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该怎样分?

每人得多少张饼呢?

”八戒想请我们大家帮忙。

(二)探究新知

师:

试着说说你的想法?

生:

每人可得到5/4张饼。

师:

你是怎样得到的呢?

(学生自由地发言)

1、实践操作一

师:

请先利用手中的圆形纸片代替饼,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方法来说明你是怎样得到的,然后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每人拿出5个圆片,通过剪、拼、画等实际操作。

操作后进行小组内的交流。

师: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操作思考的过程?

组1:

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张饼每人分得1/4,然后再分5次,这样每个人共得5/4张饼。

组2:

先把5张饼叠在一起分,每人可分到5个1/4的饼,合起来就是5/4张饼。

师:

既然可以从这样的两方面来得到5/4,那么哪个小组刚才没有想到这样的两方面的,请动手再尝试一下刚才介绍的方法。

(学生再次动手实践操作)

师(小结):

像1/4,3/4…这样的分数叫真分数。

生:

老师,我还知道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都小于1。

师:

你观察得真仔细。

谁能试着再举出几个真分数的例子,并从不同的角度说说它代表什么意义。

生:

1/2、4/5、6/16,……

生:

4/5米,1米的4/5或4米的1/5

2、实践操作二

师:

(老师口述)这一天八戒可高兴了,你们为八戒解决了难题,同时他也掌握了分饼的方法。

到了下午,八戒看着手中化缘到的9张饼,他哼着歌往回走,走着走者,他突然又想到了一个问题,“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得多少张饼呢?

”八戒想了想,用刚才同学们教他的方法,一会儿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八戒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你们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通过剪、拼、画等方法来验证一下,同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和验证的结果。

(学生汇报,方法同上。

师:

看9/4,你发现这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生1:

分子比分母大。

生2:

分子、分母都是正数。

师:

同学们说的真好,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分数吗?

同桌同学一个举例,一个听,然后互换,同时在举例中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师: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还有的同学说,这样的例子举不完。

那么,谁知道像5/4、5/3、9/4…这样的分数的名称吗?

样的分数吗?

同桌同学一个举例,一个听,然后互换,同时在举例中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师: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还有的同学说,这样的例子举不完。

那么,谁知道像5/4、5/3、9/4…这样的分数的名称吗?

生:

假分数。

师:

(手指着黑板上的分数)像这样的分数就叫假分数,但同学们注意了吗?

像这样的分数4/4、5/5、3/3、5/1、也叫假分数。

师:

谁能概括一下,什么叫假分数?

生:

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假分数。

师:

那么像12/3、23/5这样的分数,谁还知道它的名字?

(个别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说一些不同的名称,在学生充分说的前提下,教师引出带分数。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带分数、真分数、假分数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

请同桌同学一个试着举出假分数的例子,另一名同学判断他举的对不对,并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说说所举分数的意义。

师:

请同学们以7为分母,在练习本上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

同桌可以互相检查一下,写得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孩子自主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师:

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68页练习题。

(学生独立做,然后进行交流)

(四)小结。

分数与除法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能力目标:

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难点:

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导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我们已学过了分数,掌握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解决问题1

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得到几块蛋糕?

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

指名说。

(要说清算式的意义和商的来由。

(2)解决问题2

如果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块?

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

指名说。

(要说清算式的意义和商的来由。

(设计意图:

通过让变换数量,让学生思考商的变化,并通过观察,从而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探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请同学们观察以上两个算式,看一看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与同学说一说。

(学生观察,交流。

老师巡视指导。

(4)交流

指名说,教师板书。

被除数÷除数=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让孩子们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交换观点,培养学生发现总结知识的能力。

(5)练习

试一试第一题

2、运用知识,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

(1)你会把

化成带分数吗?

看看书,和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自己试试做一做。

小结假分数化带分数的方法。

(2)你会把2

化成假分数吗?

自己试试做一做。

小结带分数化假分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P70练一练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基本性质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

1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

学习难点

1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你能得到一组相等的分数吗?

1、教师让学生拿出1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纸,将其四等分,把其中的3份涂色,要求学生写出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接着将这张纸八等分,让学生观察,并写出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最后,再将这张纸十六等分,引导学生思考,此时涂色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并写出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2、如何完成等式

=()=()

3、引导学生观察所得到的三个分主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之间有什么关系?

鼓励学生结合图形去思考,得到结果要求说明理由(这三个分数都表示同样大小的涂色部分)。

(设计意图:

本设计是从形的角度,引出一组相等的分数,为学习分数线的基本性质做铺垫。

(二)请你再举一组这样的例子,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1、让学生按照上一个问题的方式举出一组例子,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关注两点:

一是分数的分子、分母从左到右逐步变大,如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二是分数的分子、分母从左到右逐步变小,如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三)观察上面几组相等的分数,你能看懂淘气和笑笑写出的过程吗?

1要求学生观察,等式中各个分数的分子与分子、分母与分母之间是怎么变化的,

2并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从数的角度,理解一组相等分数中分子分母之间的变化关系)

(四)能用一句话说出你发现的结论吗?

1.让学生观察前面写出的三组等式,并提出本问题:

“能用一句话说出你发现的结论吗?

2.学生1~3分思考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归纳、概括分数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3.在归纳、总结性质时,要强调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还要思考这个数能否为0,并说明理由。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知道,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规律是相通的。

五、练习巩固

课后习题

6、课后小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找最大公因数

学习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习难点:

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判断

2、请写出3、6、8与12四个数的因数。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换起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师:

除了3和4是12的因数,12的因数还有哪些?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板书12的因数有:

1、2、3、4、6、12。

师:

要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需要注意什么?

生:

要一对一对有序地写,这样才不会遗漏。

师:

照这样的方法,请你写出18的全部因数。

生独立写后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此时出示集合图)

师:

在这两个圈里,应该填上什么数?

(2)师:

请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数中,有没有相同的因数,相同的因数有哪几个。

生找出12和18相同的因数有:

1、2、3、6

师:

像这样,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我们就说这些数都是12和18的公因数。

师:

这里最大的公因数是几?

生:

最大是6。

师:

6就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找最大公因数。

板书课题:

找最大公因数

(此时出示集合图)

师:

中间这一区域有什么特征?

应该填什么数字?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

汇报:

中间区域是12的因数和18的因数的交叉区域,所填的数应该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填在这里。

师:

请大家完成这个题。

(生做后订正)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索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列举法

刚才我们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板书:

列举法)

请大家用这种方法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9和15

(2)利用因数关系找

师:

请大家翻到书第45页,独立完成第一题。

生汇报:

8的因数:

 1、2、4、8      

16的因数:

 1、2、4、8、16   

8和16的公因数:

 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