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37915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导学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师说导学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师说导学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师说导学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师说导学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说导学案2.docx

《师说导学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导学案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说导学案2.docx

师说导学案2

编号:

YWB1——002

高中语文科导学案

师说

编制人:

于德江校对人:

曹晓红审核人:

张桂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3.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

  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

  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 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pán)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   )  乐师(   )   阿谀(   ) 郯子(   ) 苌弘(   ) 老聃(   )   经传(   ) 贻笑大方(   )

   2.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划出: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⑤其出人也远矣

   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二、课文鉴赏:

   1.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2.讨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

   

3. 第一段学习:

   

(1)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吾师道也

   ④师说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吾师道也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③惑而不从师

   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乎:

①生乎吾前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内容学习:

   ①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用课文原句回答

 

   ②为什么要从师?

从师学习有什么必要?

   

   ③以什么样的人为师?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④讨论:

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习第2.3.4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2. 借鉴本文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的议论方法,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

   3.深入学习韩愈尊师重道的论述,树立谦虚学习的风气

   【学习重点】

   1.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学习

   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的掌握和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

   【学习难点】

    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

   诵读法 分析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并翻译第二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一词多义

   师: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③或师焉,或不焉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道: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惑: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之: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②故之圣人/今之众人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④彼童子之师

   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⑦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其:

①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⑤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⑦其可怪也欤

  

(2)词类活用

    ①而耻学于师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小学而大遗

   ⑤不耻相师

   ⑥位卑则足羞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内容学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吗?

 

   ③在本段论述中,作者情感有什么变化?

请根据语气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来分析

 

   二学习第三段:

    1.自读并翻译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一词多义

   师:

①圣人无常师

   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③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贤: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2)词类活用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内容学习:

   

(1)本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2)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作出了什么论断?

 

   三学习第四段:

  1.自读并翻译课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于:

①不拘于时

           ②学于余

   2.翻译下列句子:

   

(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 内容学习: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四.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2.论证上有破有立

  3.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同步练习

   一、基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道”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C.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方法)

   D.余嘉其能行古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2.下列句子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今王鼓乐于此

   C.置人所罾鱼腹中

   D.将军身披坚执锐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下列句中加粗字与“而耻学于师”中“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成以其小,劣之

   5.下列译句有误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蠢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蠢人之所以成为蠢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样能称他为老师呢?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阿谀奉承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没有地位高低年龄大小之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二、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一)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7.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

   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二)阅读课外下文,完成9~11题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不敢为人师

   孟子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牵引,拉拉扯扯地纷纷议论),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屈子赋曰:

“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来南,指唐永贞二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而来)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岭,五岭山脉,岭南一般不下雪),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

顾吠者犬者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

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9.与下列两句中加粗的实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①群怪聚骂 ②指目牵引

   A.①素善留侯张良②非能水也    B.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②吾得兄事之

C.①必复之全之②沛公军霸上    D.①不耻相师②去今之墓而葬焉

   10.对下列句子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犯笑侮  犯:

触,这里是冒着、顶着的意思

   B.因抗颜而为师   抗颜:

指态度严正不屈

   C.而增与为言辞   增与:

诬加

   D.余以为过言     过:

过失、错过

   11.句子翻译正确的分别是( )

   

(1)辱书云,欲相师

   A.承蒙您来信说,希望能互相学习

   B.您在一封令我感到羞愧的信里说,想拜我为老师

   C.承蒙您来信说,想拜我为师

   D.您在一封令我感到羞愧的信里说,希望能互相学习

   

(2)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 )

   A.韩愈已经自己充当了蜀的太阳,而您又想让我充当越州的雪

   B.韩愈既然自认为是蜀的太阳,而您又想让我充当越州的雪

   C.韩愈既然自认为是蜀的太阳,而我又想让自己充当越州的雪

   D.韩愈已经自己充当了蜀的太阳,而又想让自己充当越州的

参考答案

《师说》导学学案第一课时答案

一、1、句读(dòu )乐师(yuè )阿谀(yú)郯子(tán )苌弘(cháng )  老聃(dān ) 经传(zhuàn )贻笑大方( yí) 

   2、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⑤其出人也/远矣

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二、1.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圣人无常师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3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      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说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名词,道理

   ③吾师道也                  名词,道理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名词,道理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③惑而不从师                形容词用作动词,有了疑难问题

   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乎:

①生乎吾前                  介词,在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介词,比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词,在

  

(2)翻译略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判断句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宾短语后置

   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介宾短语后置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宾短语后置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3)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第一层:

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

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

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

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

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

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师说》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

   【学习过程】

   一 1.

(1)一词多义

   师: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名词,老师

   ③或师焉,或不焉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音乐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道: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名词,道理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名词,知识水平

   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名词,风尚

   惑: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之:

①结构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②故之圣人/今之众人          助词,的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代童子

   ④彼童子之师                 助词,的

   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代词,代童子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些

   其:

①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代词,他们

   ②其皆出于此乎               助词,表推测语气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代词,他的;代词,他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代词,那些

   ⑤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代词,他们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                     助词,表反问语气

  

(2)词类活用

    ①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前边的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④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⑤不耻相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⑥位卑则足羞           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羞愧

   2.翻译下列句子:

   3.①承上启下

  ②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递进关系

   ③在本段论述中,作者情感有什么变化?

请根据语气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来分析

   由推测到肯定到反诘其皆出于此乎?

推测语气/吾未见其明也肯定语气/其可怪也欤,感叹反问

   ④小结本段:

作者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二 1.

(1)一词多义

   师:

①圣人无常师                           名词,老师

   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名词,老师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名词,老师

   贤: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形容词,贤明

  

(2)词类活用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2.略

   3.

(1)圣人无常师

   

(2)举例和引用论证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三 1.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

六经本文传:

注解经典的著作

   

(2)于:

①不拘于时    介词,被

   ②学于余      介词,向

   2.略

   3.

(1)

(1)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四.略

   【同步练习】

   一、1.C2.D3.B4.D.5.D

   二、

(一)6.C. 7.D.  8.B.9.D.

   

(二)10.A.11.D.12.

(1)C.

(2)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