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除法教学设计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737347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57 大小:7.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除法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除法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除法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除法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除法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除法教学设计教案.docx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除法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除法教学设计教案.docx(1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除法教学设计教案.docx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除法教学设计教案

第六单元表内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

(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

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

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12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5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学习内容主要包含:

1.分一分;2.除法的初步认识;3.用乘法口诀求商;4.倍的认识;5.问题解决;6.整理于复习;7.综合与实践:

走进田园这七个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在编排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是:

加强除法概念的教学。

二是: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

三是:

重视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深化学生对运算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3.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1.除法的含义

2.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编排特点,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除法教学,要立足于除法概念本质的建立。

2.运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除法概念。

3.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和练习,提高学生表内除法运算的能力。

4.不断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以语言表述为标志。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14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

1.分一分

2课时

2.除法的初步认识

2课时

3.用乘法口诀求商

3课时

4.倍的认识

2课时

5.问题解决

3课时

6.整理与复习

1课时

7.综合与实践走进田园

1课时

总计

14课时

六、表内除法

分一分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例1、例2,第67页课堂活动第1,2题,第68页练习十五第1,2题。

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掌握平均分的方法,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提示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通过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等方法,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现实意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

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把物品进行平均分。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平均分物体的一些方法,培养数感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平均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

◆重点、难点

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掌握平均分的方法,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实物投影仪、课件、8个磁力圆片,12支铅笔,3个盒子。

学生准备:

8个圆片,12根小棒,每组1袋豆子、4个盘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分过东西吗?

说一说你分过哪些东西,是怎样分的?

(1)学生回忆,组织语言

(2)指名回答:

我分过糖,给我的弟弟和邻居家妹妹,我弟弟3块,,妹妹2块,我留了2块;我们课间做游戏时,也是分组进行的......

2.教师:

看来分东西或分组,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就来亲自动手分一分。

教师板书:

分一分

二、探究新知

初步感受平均分

1.教师:

同学们,你们能把6个圆片分成两堆吗?

请同学们试着分一分,看看有几种分法。

(1)学生独立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

有三种分法,可以分成1个和5个,也可分成2个和3个,也可分成3个和3个。

(4)教师配合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分的过程

(5)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

同学们分的真好!

2.教师:

哪一种分法最特殊?

为什么?

(1)指名回答:

分成3和3,因为每堆一样多。

(2)集体订正

3.教师:

像这种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教师板书:

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4.教师:

把8个小圆片分成4堆,怎样分?

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1)学生动手操作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台前展示分法:

第一种1个和7个;第二种2个和6个;第三种3个和5个;第四种4个和4个。

(4)集体订正:

第四种4个和4个属于平均分。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感受不同的分法,再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其中每份同样多的分法,形成平均分的概念。

通过操作建立丰富的表象支撑,让学生充分经历干年的抽象过程。

教学例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1.教师:

刚才,通过分小圆片,我们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小棒,要把它们平均分成3分,可以怎么分?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分的过程

(2)指名台前展示分法:

每次每份分1支,4次分完;每次每份分2支,2次分完;每次每份分4支,1次分完......

(3)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积累平均分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提供表象支持。

2.教师:

这几位同学分的过程不相同,那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1)指名回答:

每次每份分的都同样多。

(2)集体订正

3.教师:

为什么每次分的必须要同样多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只有每次每份分得同样多,才能保证最后每份每次分到的根数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

(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

这个同学说的非常的完美!

4.教师:

刚才的分法中,谁的分法最简单,咱们请他来说说他是怎么想的,好吗?

(1)指名台前一边说思路,一边动手分:

我是这样想的,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那么3个几根是12根呢?

我想起了口诀:

三四十二,所以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2)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

看来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能借助我们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思考,他的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请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3)学生之间进行。

5.教师:

刚才在分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每次每份分1支,4次分完;有的同学每次每份分2支,2次分完,这些方法比较麻烦,如果我们借助乘法的知识来思考,就可以直接想出每份是多少了,而不是盲目地分了。

【设计意图:

本环节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各种分法为研究素材,让学生在对各种分法的分析比较中发现:

只有每次每份分得同样多,才能保证最后分到的根数同样多。

在这一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抓住了平均分的本质,使平均分的方法具体化。

而借助乘法的知识来思考每份应该分到多少根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考推向更深入层次。

三、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练习十五的第1题。

1.教师:

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的方法,下面我们来试一试。

谁来说说通过看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1)指名回答:

我知道了一共有15颗松子,有3只松鼠来分,问题是:

每只松鼠平均分几颗。

2.教师:

你们知道每只松鼠分几颗吗?

把你的答案和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指名回答:

每只松鼠分3颗。

我是这样想的:

把15颗松子平均分成3只松鼠,那么3个几根是15呢?

我想起了口诀:

三五十五,所以把15颗松子平均分成3份,每只松鼠分5颗。

(2)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

这个同学不但会分,思路还很清晰,说的很详细,真棒!

3.教师:

请同学们在书上圈一圈,验证你的想法。

(1)学生动笔操作

(2)小组内交流

课件出示练习十五的第2题。

1、教师:

请同学们看这道题,它的要求是什么?

(1)指名回答:

把15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支?

(2)集体订正

2.教师: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好的想法和分法的,知道答案后,请圈一圈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小组内交流。

(1)学生独立思考,验证猜想。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

每人分3支。

我是这样想的:

把15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也就是平均分成5份,那么5个几支是15呢?

我想起了口诀:

三五十五,所以每个小朋友分3支,然后我圈了圈,还真是!

(4)集体订正

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的第2题。

1.教师:

接下来我们利用平均分知识进行比赛,请看游戏规则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小组活动。

轮流一人抓一次豆子,再把这些豆子平均分。

能平均分成2堆就加2分,能平均分成几堆就加几分,再累计分数。

其余同学如果能补充说出不同的平均分法,就给这位同学加1分。

活动结束,每小组评出一名冠军。

(1)学生独立阅读游戏规则

1.教师:

我给大家先示范一下,请大家根据游戏规则给老师算分

2.下面游戏开始!

(1)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小组内交流活动心得和感受

(3)冠军组代表汇报:

我们组发现:

要想比较方便又比较块地平均分成两份,或者三份等,有一个好的办法,那就是每次每一个盘子都多放点,这样剩下的就少一点,分得次数就少一点。

(4)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

这种方法还真不错!

不知道同学们学会了吗?

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再分一次!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和评比,调动人人参与的热情,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4、达标反馈

1.平均每只小熊猫分()根竹笋?

 

 

2.平均每只小猴分()个桃子,圈一圈。

3.判断一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1)

 

(2)

 

(3)

 

4.分一分,说一说

把8枝花平均插到2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花?

 

 

答案:

第一题:

平均每只小熊猫分(5)根竹笋

第二题:

平均每只小猴分(4)个桃子.

第三题:

×√×

第四题:

4枝

5、课堂小结

1.教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学生各抒己见

(2)指名回答:

我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我还知道用乘法口诀算每份是多少很快......

(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

看来同学们学的真不错!

知道了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平均分,掌握了很多既简便又快速的平均分的方法,请同学们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

6、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平均分的游戏,明天上课与大家分享!

7、板书设计

分一分

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8、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课堂之上 ,教师大胆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无一不是学生在主动探索与操作,正因为教师采取了这样的方法,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主动学习、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在教师创造的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中,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九、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教学精彩片段:

教师:

老师想找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背口诀,看谁能全部把口诀顺利的背下来,老师就奖励他这6枝铅笔。

学生:

背诵口诀。

教师:

他们俩不但能背下全部的口诀,而且背的还非常的熟练,那我就把这6枝铅笔分给他们两个吧!

教师:

如果我给男同学1枝,给女同学5枝,男同学会怎样?

学生:

不高兴!

教师:

男同学为什么不高兴啊?

学生:

因为男同学分到的少,女同学分到的多。

教师:

奥,那我如果给男同学2枝,给女同学4枝,男同学这次会高兴了吧?

学生:

还是不高兴!

教师:

怎么还不高兴啊?

学生:

因为男同学分到的还是少,女同学分到的还是多。

教师:

看来老师是分不好了,谁来分一分啊!

指名台前分:

男同学3枝,女同学3枝.

教师:

这样分,结果会怎样啊?

学生:

都非常高兴!

教师:

为什么老师前两次分铅笔,男同学都不高兴,而第三次男同学和女同学就都十分高兴了呢?

学生:

因为第三次给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得的铅笔的枝数一样。

教师:

对,因为第三次分,两人分到的同样多。

教师:

今天我们就亲自动手分一分,把一些东西分得同样多,让大家都高兴!

教学资源

1.把10个石榴平均放在2个

里,每个

放()个石榴?

圈一圈。

2.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

里,每个

里放()苹果?

圈一圈。

3.把18块饼干平均分给2只小熊,每只小熊能分()块?

4.哪种方法是平均分?

是的打“√”,不是的打“×”。

()

()

 

答案:

第一题:

5第二题:

4第三题:

9第四题:

√×

说课设计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分一分》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内除法》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

什么是平均分以及几样平均分。

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际操作,想一想分一分,巩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牵引。

上好这节课将为本单元《表内除法》及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分数的含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情分析

1.二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游戏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在玩中建立起知识结构。

2.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有了动手把物品进行简单分类的经验,同时通过本册表内乘法单元的学习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能力基础。

3.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经有了浅略的表象,这是学习本课的基础,但学生的这种经验却是无系统、杂乱的,概括和升华学生原有“平均分”的经验也是本课的目的。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会用“平均分”的方法平均分物品。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平均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

(4)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掌握平均分的方法,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5)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从生活实际出发,组织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这节课的主导思想。

所以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启发引导法;尝试法;演示操作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六种主要方法。

学法有:

归纳法;观察法;表达法;举一反三等不同的方法。

(6)说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八个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三)巩固新知(四)达标反馈(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

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一)新课导入。

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情境引入,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通过课件出示同学们准备秋游食品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苹果”、“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

小朋友手里拿的苹果、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这样设计的意图:

利用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活动为例子,这样能充分调动起孩子们浓厚的兴趣,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平、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学具图形代替实物,按照小组人数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

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组内利用学具代替实物,各种“实物”的数量也不一样,按照4个人来分,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也为教师调整教学预案提供现实情境。

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利用实物展台,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

经过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过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每份分得同样多。

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

小君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她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是对的?

这道题,要求先由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法,再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

引导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渗透份数、每份数,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教学例2。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引发思考:

可以怎样平均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

以上两个环节在四人小组内进行,根据问题,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完成“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的任务,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在不同分法的交流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解题策略有进一步的体验。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将问题稍加改动:

如果把这15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

你还会分吗?

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

通过再次操作,进一步强化平均分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规范的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三)巩固新知

我一共设计了三道题,分别是练习十五的第1,2题和课堂活动的第2题。

设计意图是:

通过游戏和评比,调动人人参与的热情,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4)达标反馈

我一共设计了四道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这样设计的意图也是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和平均分方法的巩固。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爸爸妈妈。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意义和平均分的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分一分

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这样的板书设计,主题明确,重点突出,让学生很容易地就能记住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课堂之上 ,教师大胆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无一不是学生在主动探索与操作,正因为教师采取了这样的方法,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主动学习、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在教师创造的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中,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资料链接

平均分小故事-两只笨狗熊

 (故事)

狗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黑,一个叫小黑,它们长得挺胖,可是都很笨,是两只笨狗熊。

  有一天,天气真好,哥儿俩手拉手一起出去玩儿。

它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边有一块干面包,捡起来闻闻,嘿,喷喷香。

可是只有一块干面包,两只小狗熊怎么吃呢?

大黑怕小黑多吃一点,小黑也怕大黑多吃一点,这可不好办呀!

  大黑说:

"咱们分了吃,可要分得公平,我的不能比你的小。

"

  小黑说:

"对,要分得公平,你的不能比我的大。

"

  哥儿俩正闹着呢,狐狸大婶来了,她看见干面包,眼珠骨碌碌一转,说:

"噢,你们是怕分得不公平吧,让大婶来帮你们分。

"哥儿俩说:

"好,好,咱们让狐狸大婶来分吧。

"

  狐狸大婶接过干面包,恨不得一口吞下去,可是它没有这样做,它把干面包分成两块,哥儿俩一看,连忙叫起来:

"不行!

不行!

一块大,一块小。

"

  狐狸大婶说:

"你们别着急,瞧,这一块大一点吧,我咬它一口。

"狐狸大婶张开大嘴巴,啊呜咬了一口,哥儿俩一看,又叫起来了:

"不行,不行,这块大的被你咬了一口,又变成小的了。

"

  狐狸大婶说:

"你们急什么呀,那块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