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730260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群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种群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种群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种群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种群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群教学设计.docx

《种群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群教学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种群教学设计.docx

种群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3·种群》的教学设计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学必修3·种群》的叙述及分析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关于种群内容的叙述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行为动词

目标动词

情感动词

列举种群的特征

列举

知识性:

了解

经历(感受)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尝试

技能性:

模仿

经历(感受)

2.确认课程价值

新生物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课标中关于种群的叙述非常简洁。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实现相应的课程价值,是一线老师努力所在。

通过具体学习本内容后,应该实现以下课程价值:

①在观察具体生态系统过程中认识简单化研究种群问题的策略

②在不确定尝试过程中寻找建构种群概念、特征及变化的可能

③在探究性学习和数据获取、分析、转化、呈现(数学模型建构)过程中培养科学研究的相关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过程乐趣

④在全体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引导全体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生物科学素养

3.选择学习内容

在日常生活、旅游过程及自然地理的学习过程,学生对生态系统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认识家乡的一些物种。

但是对于具体的生态环境下的物种如何更加深入地了解?

如何采取科学的研究办法理解某同一物种在当地存在的特征?

如何认识此物种变化特点?

有哪些运用价值?

工业生产酒精等发酵产品过程是怎样的?

如何实现工业效益和生态价值?

学生有很大的兴趣,但是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相关的能力也不够。

而研究目前5套基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3•种群》教科书(见附录),发现教学内容增加了种群分布型、种群的存活曲线、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等内容,不同教科书的相应内容的难度要求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技能的训练方式有了一定的差异。

如何选择性利用课程内容达到课程标准要求,是体现新课程选择性之所在。

通过比较分析,选择以下教学内容,尝试实现课标要求:

①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②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

种群增长“J”型曲线、种群增长“S”型曲线

③种群密度调节方式:

密度调节(种内调节、种间调节和食物调节)、非密度调节(气候、污染等)

4.选择教材

研究目前5套基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3•种群》教材(见附录),结合**中学学生的实际,选择**主编的教材,更能好地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生物学素养。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们认识了一些物种,非常希望能多到大自然中了解种群相关问题,也渴望知道一些发酵产品的生产过程,但是学校出于种种问题,一直不提倡大量学生走出校园。

此课程内容为此提供了契机。

但是学生盲动性较大,观察、取样、获取数据、分析数据与曲线、提炼其中的内在原理和规律等等方面的能力有限,希望通过本课程的详细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综合探究能力和信息素养。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列举出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②在尝试建立“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曲线”过程中指出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特点

③说出种群密度调节方式:

密度调节(种内调节、种间调节和食物调节)、非密度调节(气候、污染等)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利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利用标志重捕法(模拟实验)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

②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初步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

实验室操作,尝试建立“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曲线”

③利用数学方法分析处理数据、转化图表等方式加深对种群特征及增长方式的认识,建构认识种群变化的相关数学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在观察和实验经历中逐步养成求真态度,训练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增强学习生物学的乐趣

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增强协作观念,提高相互学习效果

③在主动建构“种群特征及增长方式”过程中,对自然界稳态加深理解,逐步养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四、教与学的设想

1.教与学的重难点

(1)学习重点

①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②实验探究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方式,对比分析理想状态下种群增长方式与实际状况下的差异,寻找其中的启发和运用价值③列举种群的特征,说出种群增长方式的特点

(2)学习难点

①样方法中取样及数据的获取、标志重捕法中取样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数学公式②数据与图表相互转化③实验探究某种生物的种群增长方式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中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实验时间的控制

(3)解决策略

①利用学校旁“人民公园”课程资源实地样方取样调查,利用模拟实验进行标志重捕法研究②实物投影传授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方法,分组进行培养不同时间的酵母菌记数③小组合作尝试进行数据与图表、曲线等转化

2.教法选择

①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老师指点下让学生学会使用完全陌生的血球计数板等②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老师提出的问题引导下和提供的学习情境中不断尝试③留白教学,提供学习情境,让学习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老师提出学习目标和例题而不参与学习

3.学法指导

探究性学习

①老师引导式探究、学习小组自主式探究②侧重样方选取和数据获取的探究③侧重数据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数学公式或者变化曲线的探究④侧重一般探究性实验基本程序以及提高实验可操作性的探究⑤侧重新的猜想以及猜想推理分析的探究

合作学习

①侧重老师指导下的尝试合作②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分工合作③师生共同合作

4.学习时间四个课时(每节课40分钟)

5.学习评价

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课堂评价表评价等级

1.知识目标:

A.了解:

能再认或回忆知识;能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能举出例子,能描述对象上午基本特征。

B.理解:

能把握内在逻辑关系,能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能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能提供证据;能收集、整理因袭等。

C.运用:

能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理;能进行总结、推广;能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2.能力目标:

A.模仿:

能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

B..独立操作:

能独立完成操作;能进行调整和改进;能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经历(感受):

能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

B.反应(认同):

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观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

C.领悟(内化):

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项目

等级

内容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评价意见或建议

自评

互评

师评

自评

互评

师评

自评

互评

师评

以课标中关于评价过程性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操作、探究学习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求执行,以以下评价方法进行操作①老师口头肯定学生口头报告内容②老师观察记录个别学生或小组情况③小组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学习情况④学生自己在学习卡记录学习年成情况或情感体验⑤老师评定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的实验操作或学习卡情况等

6.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

①教材资源②录像、视频等校内资源③人民公园等社区资源④网络等数字资源

五、学习过程(每节课后的学习卡辅助学生学习,每人一份,每组只由记录员记录一份)

合作学习的分组及分工(在以前分组基础上,学生课外完成):

每6——8人一组,每一单元的学习分组一次,成员再重新分工一次

民主推选组长,组长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主持人,统筹全组学习活动,主持推选发言人等小组分工

民主推选发言人,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情况,并作为辩论或讨论的主要人选

民主推选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活动,记录参与全班活动等整体情况

其他成员分别做实验员、器材保管员等角色

记录分工、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关键信息

第一课时(人民公园,与我校一墙之隔,师生通过北门随时可以进出)

学习

目标

教师

教学行为

学生

学习情境

学生

学习行为

学生学习

评价方式

教与学

的思考

说出种群概念

了解分组,提问种群概念

课前分组并了解种群概念

回答种群概念,把握种群概念中关键内涵,在以后学习中强化认识

学生口头报告,老师课堂个别抽查

只是初步知道种群概念字面含义,逐步引导学生深化理解

认识生物存在联系

提供学习卡,不再特别说明

人民公园门口的导游图下讨论

查看导游图,讨论问题1、2,并做好记录,选择研究的自然区域

老师观察学生讨论情况并课后检查学习卡

选择确定研究区域

参与学生讨论

本组选择的研究的自然区域

观察本研究区域的植物种类,讨论

问题3,并记录;绘图或拍摄

老师观察小组学习,课后查小组记录并等级评价

寻找直接或间接确定某种群数量方法

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参与讨论,点拨学生寻找新方法

结合问题4,阅读课本,在本组区域内数植物

阅读问题4,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尝试直接数本组研究区域某一种植物的数量,思考并讨论研究某种群的数量方法(要求每2组选择相同区域进行调查)

学习小组相互检查2个组对照记录,提出改进意见

尝试选择样方、获取数据

提供例题,观察学生调查情况,随时了解各组调查进度

参考问题5和例题,开展样方法调查单位面积下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阅读问题5和例题,确定本组样方法调查过程。

选择样方,获取数据。

重复调查至少3次。

记录在自己制定的表格内。

学习小组相互检查2个组对照记录,提出改进意见

给学生较多时间尝试选择

学习卡:

1.在人民公园门口的导游图下,各组讨论并记录结果

人民公园可以分为哪些区域?

本组同学认识哪些生物?

它们是什么关系?

哪些区域是人工的,哪些是自然的?

2.假如你是作为一名园艺师,你平时关注此树林或草地的哪些问题?

为什么?

(你可以访问园艺师)

假如你是作为一名生态学家,你希望了解此树林或草地的哪些问题?

(你可以查课本或者网络或访问专家)

3.本节课需要各组同学想办法知道某区域的一种植物数量,本组希望选择哪个自然区域?

(老师要求每2组选择相同区域进行调查)

面对自然生长一片树林或草地,本组同学认识哪些植物?

请简单绘制或用照相机拍摄本组研究区域,表明不同生物之间关系,用于下一节课讨论、展示和保存资料

4.你怎么知道某种树木或草的数量?

还有哪些方法推算呢?

(最常见的方法是直接观察,直接记数)

直接观察计量某植物数量的方法是否适合大面积下的记数?

5.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对于教材上的样方法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的策略,你觉得可行吗?

看看此公式:

生物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量/单位面积对同学们有什么启发?

不妨本组同学一起按照课本的方法来具体调查一种树木。

选择样方的标准是什么?

划分本组调查的单位面积下的区域。

(参考教材)

例:

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黑圆圈表示应该记数的个体。

各组调查结果如下:

 

统计框内和压框线的个体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M2

0

2

3

3

4

12

4

2

3

3

处理数据,计算该块地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3株/M2

去除统计最多和最少的数据,,这些数据太特殊,没有代表意义。

获取数据,记录在自己制定的表格内

组别

1

2

3

4

5

6

7

8

株数/M2

处理数据,计算该区域某植物的种群密度为多少?

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课堂评价表

评价等级

1.知识目标:

A.了解B.理解C.运用

2.能力目标:

A.模仿B..独立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经历(感受)B.反应(认同)C.领悟(内化)

项目

等级

内容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评价意见或建议

自评

互评

师评

自评

互评

师评

自评

互评

师评

选择

研究区域

寻找

记数方法

选择样方获取数据

学习

目标

教师

教学行为

学生

学习情境

学生

学习行为

学生学习

评价方式

教与学

的思考

分析数据归纳方法

呈现各组结果

调查相同区域的2个组交流数据

比较、分析上节课获取数据,回答学习卡问题1

老师投影查2组对照结果

尝试探究合作实验

观察分组探究实验

参考教材或者例题,尝试实验

参考问题2,做重捕标记法探究实验,重复实验三次以上

老师巡堂检查记录评价

自主探究兴趣

寻找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用实物投影仪检查各组公式

不要参考教材,寻找求计算动物种群数量数学公式

利用数学中数字间“比”关系,研究获取数据内在关系,推理计算动物种群数量的数学公式;公式呈给全班。

老师投影检查,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寻找数学关系有难度

从个案总结一般研究方法

引导全班讨论总结一般研究方法

全班讨论总结

比较针对植物、动物而采取的两种不同方法,归纳特点,记录

小组相互评价讨论记录,老师口头归纳并给出评价等级

数据转化为图形能力的养成

给出数据,引导小组研究年龄结构表达形式

利用学习卡问题5,寻找年龄结构最优表达形式

小组利用给出数据,尝试绘制此3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图形;给出各自名称

小组相互检查记录,并给出改进意见

合作学习也可以成功

培养阅读能力

给出阅读材料

阅读、讨论、归纳,说出种群特征

阅读相关材料或课本,了解我国目前的人口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特点

学生口头评价归纳,小组记录评价

利用数据综合分析

小组讨论:

看例题解决问题7

利用年龄结构图综合分析某省人口变化趋势

小组口头评价学生归纳,并记录评价

提问,看是否能说出种群特征

个别回答

老师口头评价学生答题情况

第二课时(生物多媒体实验室)

学习卡:

1.各组汇报调查结果(实物投影仪直接投影)

你所在组得出的种群密度是多少?

调查相同区域的每2组的调查结果是否一致?

利用上节课获取的数据,计算本组区域某种群数量。

对比分析每2组选择相同区域进行调查的结果是否一致?

如果各组调查数据不完全一致,可能原因有哪些?

比较直接数数量的方法与样方法的各自优缺点?

如何改进?

2.按照教材利用标记重捕法的模拟实验。

制定表格,获取实验数据,记录。

例:

标记重捕法调查100KM2的范围内黑仓鼠的种群密度,记录表格如下:

实验组别

标记数量

M

重捕个体数

n

重捕中的

标记数m

估算的栖息地内的个体总数N

1

32

28

15

2

25

21

11

3

23

19

11

4

15

11

3

5

分别计算估算的栖息地内的个体总数N

3.研究数据内在关系,寻找求计算动物种群数量的数学公式。

(公式N=n÷mⅹM)

尝试再次重新捕获并记录数据,套用公式,看结果是否一致。

4.比较针对植物、动物而采取的两种不同方法,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可以帮助解决什么问题?

5.根据给出的某三个种群的不同年龄段种群数量的数据,小组尝试绘制此3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图形。

例:

研究人员利用人口数据推断人口的年龄结构,并转化为图形。

用矩形面积大小反映各年龄组的百分比,叠成金字塔状,小年龄组的在最下,61岁以上年龄组在最上。

寻找其中的特点并指出相应的类型。

年龄组(岁)

人口种群1(%)

人口种群2(%)

人口种群3(%)

0—20

60

44

30

21—60

35

46

50

61岁以上

5

10

20

根据不同种群年龄结构图形特征,并给出相应的名称。

6.阅读课本,了解我国目前的人口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特点

7.利用年龄结构图综合分析某省人口变化趋势。

1982年河北省人口的年龄结构

①预测河北省人口的发展趋势,并与现在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你的判断是否正确。

②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是如何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的?

8.检查学生是否能说出种群特征。

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课堂评价表

评价等级

1.知识目标:

A.了解B.理解C.运用

2.能力目标:

A.模仿B..独立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经历(感受)B.反应(认同)C.领悟(内化)

项目

等级

内容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评价意见或建议

自评

互评

师评

自评

互评

师评

自评

互评

师评

分析数据

尝试探究

数据转化

数据分析

 

第三课时(生物多媒体实验室,具体细致学习过程按照下面的学习卡进行)

学习

目标

教师

教学行为

学生

学习情境

学生

学习行为

学生学习

评价方式

教学

思考

将文字转化为曲线和公式

呈现文字材料

分组尝试绘制曲线,得出数学公式

研究大肠杆菌在理想状况下的增长方式,得出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规律。

老师口头评价各组记录

强化学会使用显微镜和血球计数板

视频投影出老师显微镜下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方法

小组成员重复学习使用血球计数板

集体学习在显微镜下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方法,重复到每个学生学会

老师观察评价每个学生初步学会情况并指导改进实验

留白教学需胆大,分组对照设计巧妙

归纳出一般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研究实验可操作性

引导学生设法克服实验时间长的困难

探究分别培养0、1、2、3天后酵母菌数量

8组同学分组进行探究不同培养时间下的酵母菌数量(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

2小组对照检查学习卡记录并提出改进实验建议

数据与曲线转化,文字描述

利用各组平均数据绘制曲线

学生不断指引老师绘制曲线

全班一起利用各组数据,建立坐标系,绘制曲线

老师投影检查各组结果

对比分析曲线

文字归纳规律

引导全班讨论

归纳给出名称

全班讨论、归纳

研究

(1)(4)中曲线的相同点和差异,归纳种群增长的可能方式

2对照组检查学习卡记录

提问

全班自由讨论

个别回答

个别学生谈谈在尝试建立种群增长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体会

老师评价并记录具个性化的学生体会

学习卡:

1.研究大肠杆菌在理想状况下的增长方式

例:

在条件适宜的环境下,大肠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1个细菌20分钟后变成了2个;又经过20分钟变成了4个,再经过20分钟成了8个,n个20分钟后数量达到原来的2n倍。

转化为坐标系下的指数函数曲线,研究其特点,得出指数函数公式,分析其存在、变化的可能原因,得出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规律。

2.集体学习在显微镜下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方法

分组复习使用显微镜

学生看老师操作使用血球计数板

分组练习使用血球计数板

3.8组同学分组进行探究不同培养时间下的酵母菌数量(分别培养0、1、2、3天)

每2组探究同一培养天数的实验组,作为对照

各组记录不同培养时间的数据

重复实验3次,并做好记录

计算各组的平均数值

4.全班一起利用各组数据,建立坐标系,绘制曲线

5.研究

(1)(4)中曲线的相同点和差异

归纳种群增长的可能方式,给出其名称

6.课后检查学生学习记录,记录学生在尝试建立种群增长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体会

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课堂评价表

评价等级

1.知识目标:

A.了解B.理解C.运用

2.能力目标:

A.模仿B..独立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经历(感受)B.反应(认同)C.领悟(内化)

项目

等级

内容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评价意见或建议

自评

互评

师评

自评

互评

师评

自评

互评

师评

使用计数板

探究实验

绘制曲线

第四课时(普通教室)

学习

目标

教师

教学行为

学生

学习情境

学生

学习行为

学生学习

评价方式

教学

思考

归纳种群增长方式

呈现上节课的学生学习记录

学习其他组的探究结果

讨论、总结种群增长规律,并能说出两种增长方式名称

师生集体评价各组结果并记录评价

发散思维

串联复习

加深认识

利用前面学习的生态因素启发学生

自由讨论给出的学习卡问题2

分析种群两种增长方式的影响因素

老师巡堂并口头评价小组记录

合理大胆猜想是创新人才培养必由之路

训练猜想思路、合理表达猜想

提出问题3

自由讨论给出的学习卡问题3

预测实验室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可能,给出猜想曲线;分组呈现猜想结果

2小组对照检查学习卡记录并提出改进实验建议

培养学以致用能力

视频展示,小组讨论,个别回答

小组讨论,给出对策,发言人汇报

结合某具体工厂实际生产情况,讨论提出在发酵工程生产中提高产量对策

老师口头评价给出等级

说出密度调节方式

阅读文字,归纳调节方式

集体阅读、分组讨论归纳

小组讨论并简要说出种群密度调节方式:

密度调节、非密度调节

老师口头评价给出等级

说出种群概念

提问种群概念

回答种群概念,把握种群概念中关键内涵

老师口头评价给出等级

学习卡:

1.呈现上节课的学生学习记录,总结种群增长规律

2.课堂内引导分析种群两种增长方式的影响因素

(生物因素:

种内斗争、种间竞争)

(非生物因素:

温度、PH、氧气、水分、气候、代谢废物、光照等等)

3.预测实验室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可能

猜想微生物的生长曲线规律

例:

酵母菌

数量

3579

时间(天)

讨论影响培养的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可能因素,并记录

4.视频展示某具体工厂实际生产情况

提出在发酵工程生产中提高产量的对策

(补充营养物质、减少有害物质积累、调节酸碱度、提高菌种纯度等等)

5.给出具体事例,引导小组讨论并说出种群密度调节方式:

密度调节(种内调节、种间调节和食物调节)、非密度调节(气候、污染等)

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课堂评价表

评价等级

1.知识目标:

A.了解B.理解C.运用

2.能力目标:

A.模仿B..独立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经历(感受)B.反应(认同)C.领悟(内化)

项目

等级

内容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评价意见或建议

自评

互评

师评

自评

互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