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儿向涛头立.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2961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弄潮儿向涛头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弄潮儿向涛头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弄潮儿向涛头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弄潮儿向涛头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弄潮儿向涛头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弄潮儿向涛头立.docx

《弄潮儿向涛头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弄潮儿向涛头立.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弄潮儿向涛头立.docx

弄潮儿向涛头立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出自宋代潘阆的《酒泉子》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赏析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

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

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

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

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

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

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

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

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潘阆(?

~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

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

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

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

有诗名,风格类孟郊、贾岛,亦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出自宋代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注释

若:

如果。

何:

为何。

 

文学意义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

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

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

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

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物理意义

  声音的音质与介质的材料不同有异.音高一般与物体的大小,粗细,厚薄,长短,松紧有关.大,粗,厚,长,松的东西振动慢,频率低;反之频率高.响度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赏析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

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

“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

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

”《圆觉经》说:

“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

“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

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

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

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

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

《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早兴

唐代: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译文

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

小狗在台阶上睡觉知道大地已经变得潮湿,小鸟正在窗前不停鸣叫仿佛在报告天晴的消息。

昨天饮酒甚多,到今天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刚刚脱去了冬衣顿时令身体轻松爽快。

睡醒后只觉得心境非常空明而没有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

注释

⑴晨光:

曙光;阳光。

晋陶潜《归去来辞》: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文选·何晏〈景福殿赋〉》:

“晨光内照,流景外延。

”李善注:

“晨光,日景也。

日光照于室中而流景外发。

⑵语(yù):

作动词,鸣叫之意。

⑶宿酒:

犹宿醉。

元谢宗可《红梅》诗:

“宿酒破寒薰玉骨,仙丹偷暖返冰魂。

⑷冬衣:

冬季御寒的衣服。

⑸睡觉(jué):

睡醒。

心空:

佛教语。

谓心性广大,含容万象,有如虚空之无际。

亦指本心澄澈空寂无相。

思想:

思忖,考虑,烦恼。

⑹乡梦:

思乡之梦。

唐宋之问《别之望后独宿蓝田山庄》诗:

“愁至愿甘寝,其如乡梦何?

”▲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

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

此时晨光初照,早鼓正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

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

“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

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

“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

“体乍轻”而“头仍重”,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

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

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

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

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望蓟门唐代: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笳鼓一作:

箫鼓)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译文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注释

⑴蓟门:

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⑵燕台:

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客:

诗人自称。

⑶笳:

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

⑷三边:

古称幽、并、凉为三边。

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危旌:

高扬的旗帜。

⑸烽火:

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⑹投笔吏:

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

“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

”后终以公封定远侯。

⑺论功:

指论功行封。

请长缨:

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⑧一去:

一作“一望”。

⑨危旌:

高扬的旗帜。

⑩请长缨:

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缨:

绳。

阿崔

作者:

白居易

谢病卧东都,羸然一老夫。

孤单同伯道,迟暮过商瞿。

岂料鬓成雪,方看掌弄珠。

已衰宁望有,虽晚亦胜无。

兰入前春梦,桑悬昨日弧。

里闾多庆贺,亲戚共欢娱。

腻剃新胎发,香绷小绣襦。

玉芽开手爪,酥颗点肌肤。

弓冶将传汝,琴书勿坠吾。

未能知寿夭,何暇虑贤愚。

乳气初离壳,啼声渐变雏。

何时能反哺,供养白头乌。

独漉篇唐代:

李白

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罗帏舒卷,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不断犀象,绣涩苔生。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神鹰梦泽,不顾鸱鸢。

为君一击,鹏抟九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人在水中湮泥,弄得水浑浊不堪,连月亮的影子也照不见了。

映不见月影倒没什么,问题是行人涉水不知深浅,就会被深水所淹没。

越鸟从南而来,胡鹰也向北而飞。

我欲举弓向天而射,但又恻然不忍,怜惜它们中途迷失了归路。

树叶为风吹落,别树飘雾而去。

我如今他乡为客,无所归依,此悲正如落叶别树之情相同。

罗帷乍舒乍卷,似乎有人进来。

一束明亮的月光照入室内,可鉴我光明磊落的情怀,真真是无疑可猜。

雄剑挂在墙壁上时时发出龙鸣。

这把断犀象的利刃啊,如今闲置得都长满了锈斑。

国耻未雪,还谈得上什么建立伟业?

谈得上什么万世功名?

传说有一只神鹰,曾在云梦泽放猎,但它却连鸥鹭一类的凡鸟睬也不睬,对它们一点兴趣也没有。

因为此鸟志向远大,生来就是高飞九天,专门为君去搏击大鸟的啊。

注释

⑴“独漉”四句:

《独漉篇》古辞:

“独漉独漉,水深泥浊。

泥浊尚可,水深杀我。

”李诗拟之,喻安禄山所统治下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

漉:

使水干涸之意。

独漉:

亦为地名。

此乃双关语也。

⑵“越鸟”四句:

陈沆《诗比兴笺》云:

“越鸟四句言(李)希言等处在南来,而璐兵亦欲北度。

中道相逢,本非仇敌,纵弯弓射杀之,亦止自伤其类,无济于我。

⑶“落叶”四句:

言自己无所依托,飘零之苦。

⑷“罗帷”四句:

以明月之磊落光明,以自喻心迹也。

帏:

帐子。

舒卷:

屈伸开合,形容帷帘掀动的样子。

⑸“雄剑”二句:

以雄剑挂壁闲置,以喻己之不为所用也。

《太平御览》:

“颛顼高阳氏有画影腾空剑。

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未用时在匣中,常如龙虎啸吟。

⑹断犀象:

言剑之利也。

《文选》曹植《七启》:

“步光之剑,华藻繁缛,陆断犀象,未足称隽。

”李周翰注:

“言剑之利也,犀象之兽,其皮坚。

⑺国耻:

指安禄山之乱。

⑻“神鹰”四句:

《太平广记》卷四六〇引《幽明录》:

“楚文王好猎,有人献一鹰,王见其殊常,故为猎于云梦之泽。

毛群羽族,争噬共搏,此鹰瞪目,远瞻云际。

俄有一物,鲜白不辨,共鹰竦翮而升,矗若飞电。

须臾羽堕如雪,血洒如雨。

良久有一大鸟堕地而死。

度其两翅广数十里,喙边有黄。

众莫能知。

时有博物君子曰:

‘此大鹏雏也。

’文王乃厚赏之。

”梦泽:

古泽薮名,亦与云泽合称云梦泽。

鸱鸢:

指凡鸟。

忆江南词三首

唐代: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复制下一首赞3810

乐府,写景,地名,春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

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

注释

⑴忆江南:

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

“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

“‘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⑵谙(ān):

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⑶江花:

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

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

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⑸“山寺”句:

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

“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桂子,桂花。

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⑹郡亭:

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

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

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⑻竹叶:

酒名。

即竹叶青。

亦泛指美酒。

《文选·张协〈七命〉》:

“乃有荆南乌程,豫北竹叶,浮蚁星沸,飞华蓱接。

⑼吴娃:

原为吴地美女名。

《文选·枚乘〈七发〉》:

“使先施、徵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傅予之徒……嬿服而御。

”此词泛指吴地美女。

醉芙蓉:

形容舞伎之美。

⑽早晚:

犹言何日,几时。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

“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

‘尊侯早晚顾宅?

’”▲

杭州春望

唐代: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复制下一首赞60

春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

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

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

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注释

⑴望海楼:

作者原注云:

“城东楼名望海楼。

⑵堤:

即白沙堤。

⑶伍员:

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

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

伍员逃到吴国,佐吴王阖庐打败楚国,又佐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受谗毁,为夫差所杀。

民间传说伍员死后封为涛神,钱塘江潮为其怨怒所兴,因称“子胥涛”。

历代立祠纪念,叫伍公庙。

连立庙的胥山也称为“伍公山”。

⑷苏小:

即苏小小,为南朝钱塘名妓。

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

⑸红袖:

指织绫女。

⑹柿蒂:

“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一八说:

“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花纹特起,色样织造不一。

⑺青旗:

指酒铺门前的酒旗。

沽酒:

买酒。

⑻梨花:

酒名。

作者原注云:

“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

”案此二句写杭州的风俗特产:

夸耀杭州产土绫“柿蒂”花色好,市民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酬张少府

唐代:

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复制下一首赞197

唐诗三百首,赠别,友情,规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注释

⑴酬:

以诗词酬答。

张少府:

当指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

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

少府,唐人称县尉为少府。

从“君问穷通理”句看,张少府亦是诗人同道之人。

⑵晚年:

年老之时。

唐包佶《发襄阳后却寄公安人》诗:

“晚年多疾病,中路有风尘。

”唯:

亦写作“惟”,只。

好(hào):

爱好。

⑶自顾:

自念;自视。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李善注:

“郑玄《毛诗笺》曰:

‘顾,念也。

’”长策:

犹良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靡毙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

⑷空知:

徒然知道。

旧林:

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

这里比喻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⑸吹解带:

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⑹“君问”两句:

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像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君:

一作“若”。

穷:

不能当官。

通:

能当官。

理:

道理。

渔歌:

隐士的歌。

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而言。

”浦深:

河岸的深处。

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

全诗写情多于写景。

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诗开头就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静、万事皆不关心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诗人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

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

仔细推求起来,这“唯好静”的“唯”字大有文章。

一是确实“只”好静。

二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

三是显示出极端消极的生活态度。

既不写中年、早年“惟好静”,却写晚年变得“惟好静”,耐人寻味。

如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此中包含着心灵的隐痛。

  颔联紧承首联,“自顾无长策”道出诗人理想的破灭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冷硬的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

既然理想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

入世不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条路了。

亦即跳出是非场,放波山水,归隐田园,“空知返旧林”。

一个“空”字,包含着几多酸楚与感慨!

此两句亦透露了一个中年消息。

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王维早年,怀有政治抱负的雄心,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

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

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

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

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

“空知返旧林”意谓:

理想落空,归隐何益?

然而又不得不如此。

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颈联写的是诗人归隐“旧林”后的通送适意。

理想落空的悲哀被“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闲适所取代。

摆脱了仕宦的种种压力,诗人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

然而在这恬淡闲适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

诗人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

这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

  “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

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

诗人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尾联诗人借答张少府,用《楚辞·渔父》的结意现出诗人企羡渔父悠然独居,不问人间穷通。

歌入浦,以不答为咎,合不尽之意于言外。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

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去了。

末句含蓄蕴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说:

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

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

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

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

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

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

这就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

  从表面上看,诗人显得很达观。

可是,这种对万事不关心的态度,正是一种抑郁不满情绪的表现,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得已的苦闷,说明了诗人仍然未忘朝政,消沉思想是理想幻灭的产物。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两句含义是非常深永的。

他没有回天之力,又不愿同流合污,只能洁身隐遁。

他又故意用轻松的笔调描写隐居之乐,并对友人说“君问穷能理,渔歌入浦深”,大有深意,似乎只有在山林生活中他才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表现出诗人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语言含蓄有致,发人深思。

诗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是王维写给张少府(张九龄)的作品。

从题目冠以“酬”字看,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

王维早年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张九龄为相时,他曾是张的政治主张的拥护者,并受到张的提拔和器重。

张为李林甫排挤罢相,代表着玄宗开明政治的终结。

“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资治通鉴》)张被远贬,王维十分沮丧,曾寄诗九龄,表示对朝政失望,从此将归隐山林。

此后他虽然依旧在朝作官,官职还有所升迁,但他的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并更加笃信佛教,以此求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脱。

此诗就反映了他的这种精神状态,既不想同流合污,只好洁身自爱,走隐逸之路。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注释

1.泊船:

停船。

泊,停泊。

指停泊靠岸。

2.绿:

吹绿。

3.京口:

古城名。

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4.瓜洲:

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5.一水:

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

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6.钟山:

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夷门歌唐代:

王维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译文

战国七雄的胜负不可知,攻城杀将纷乱甚多。

秦军增兵围困赵都邯郸,魏王畏秦不敢出兵相救。

信陵君为侯嬴驾车过市访友,执辔愈恭颜色愈和。

朱亥是持刀宰杀牲口的屠夫,侯嬴是掌管魏国都城大梁东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