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控制实验指导书.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2735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程控制实验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过程控制实验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过程控制实验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过程控制实验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过程控制实验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过程控制实验指导书.docx

《过程控制实验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程控制实验指导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过程控制实验指导书.docx

过程控制实验指导书

过程控制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对象动态特性

实验目的:

1、学习被控对象动态特性的工程测试方法。

2、掌握被控对象动态特性特征参数的求取方法。

实验要求:

1、预习被控对象有关章节;安排好实验计划;作好前期准备。

2、依据实验曲线求取被控对象动态特性的特征参数。

实验内容:

1、对象的动态特性:

下图为单位阶跃时输入系统输出测试曲线:

曲线1.1

 

曲线1.2

曲线1.3

实验报告:

⑴依据曲线1.1、1.2和1.3求取对象动态特性的特征参数(K、T、τ)。

由此确定闭环系统模型。

⑵分别确定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并分别画出单位负反馈时系统动态结构图。

⑶用SIMULINK构建系统,比较仿真曲线与输出测试曲线。

⑷比较曲线1.1、1.2和1.3,说明不同系统的动态特性在运动形态、特征参数等方面的异同。

 

实验二:

调节器控制规律

实验目的:

1、熟悉SIMULINK调节器模块的使用方法。

2、掌握调节器控制规律特征参数的整定方法。

实验要求:

1、预习调节器有关章节;安排好实验计划;作好前期准备。

2、用工程测试法绘制调节器的输出特性,求取PID参数。

实验内容:

被控对象分别为

分别对以上系统,构建下述调节器,研究调节器对输出特性的影响:

1、比例调节器的输出特性:

⑴用SIMULINK构建比例控制系统。

⑵设定值为单位阶跃信号,改变比例调节器的大小,观察对系统的影响。

2、比例积分调节器的输出特性:

⑴用SIMULINK构建比例积分控制系统。

⑵设定值为单位阶跃信号,改变比例积分调节器的大小,观察对系统的影响。

注意调节器的整定顺序。

3、比例微分调节器的输出特性:

⑴用SIMULINK构建比例微分控制系统。

⑵改变比例微分调节器的大小,观察对系统的影响。

注意调节器的整定顺序。

4、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器的输出特性:

⑴用SIMULINK构建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系统。

⑵改变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器的大小,观察对系统的影响。

注意调节器的整定顺序。

实验报告:

1、数据整理:

⑴比较上述四种调节器对输出特性的影响规律。

⑵比较和总结比例调节器与比例积分调节器输出特性的差异;说明积分时间的概念以及对输出特性的影响规律。

⑶比较和总结比例调节器与比例微分调节器输出特性的差异;

说明微分时间的概念以及对输出特性的影响规律。

 

实验三:

单回路控制系统

实验目的:

1、学习单回路控制系统的工程整定方法。

2、了解调节器参数对控制过程动态品质指标的影响规律。

3、了解各类扰动对控制过程动态品质指标影响的差异。

实验要求:

被控系统为三容对象,如下所示:

1、用两种不同的工程整定方法(其中一种为衰减曲线法)整定同一个被控对象。

2、保持最佳参数,改变扰动的形式和位置,观察、记录各类扰动对控制过程的影响。

3、“看曲线,调参数”,将三容对象的控制过程调整为最佳。

实验内容:

1、临界比例度法:

⑴用SIMULINK构建三容对象的控制系统。

⑵调整比例参数K,使系统输出为临界振荡。

确定相应参数。

⑶确定P、PI、PID调节时的调节器参数。

⑷运行SIMULINK,观察响应曲线。

⑸系统稳定后,在不同位置加入扰动信号,观察对输出的影响;改变调节器或调节器参数,使输出曲线达到最佳,观察、记录响应曲线。

2、衰减曲线法:

⑴调整比例参数K,使系统输出为4:

1衰减。

确定相应参数。

⑵确定P、PI、PID调节时的调节器参数。

⑶运行SIMULINK,观察响应曲线。

⑷系统稳定后,在不同位置加入扰动信号,观察对输出的影响;改变调节器或调节器参数,使输出曲线达到最佳,观察、记录响应曲

线。

实验报告:

1、绘制曲线

⑴由临界比例度法计算参数求得的PI控制规律过程曲线;

⑵由衰减曲线法计算参数求得的PI控制规律过程曲线;

⑶经过调整PI参数求得的最佳PI控制规律过程曲线;

⑷增加微分作用并作适当调整后求得的PID控制规律过程曲线;

⑸在第1传递函数后加扰动求得的PID控制规律过程曲线;

⑹在第3传递函数后加扰动求得的PID控制规律过程曲线;

⑺用上述任何一种工程整定方法求得的最佳P控制规律过程曲线。

2、数据整理:

⑴比较两种工程整定法使用的方便程度和准确程度。

⑵用P系统曲线与相应PI系统曲线比较两种控制规律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⑶用比较微分控制规律对控制过程动态品质指标的影响。

⑷比较同类型、不同位置扰动对控制过程动态品质指标的影响规律。

⑸比较不类型扰动对控制过程动态品质指标的影响规律。

 

实验四:

串级控制系统

实验目的:

1、学习串级控制系统的工程整定方法。

2、了解主、副调节器参数对控制过程动态品质指标的影响规律。

3、了解串级控制系统对各类扰动控制过程动态品质指标影响的差异。

实验要求:

1、预习串级控制系统有关章节;安排好实验计划;作好前期准备。

2、以第三水柱液位作主参数、第一水柱液位作副参数,组成串级控制系统。

3、用一步整定法整定被控对象。

4、改变扰动的形式和位置,观察、记录各类扰动对控制过程的影响。

实验内容:

被控系统为三容对象,如下所示:

1、一步整定法:

⑴第3水柱的液位保持在100cm。

⑵调节器:

纯比例、手动。

调整主调节器的手动输出,使第3水柱的液位稳定在50%左右)。

⑶用衰减曲线法整定主调节器(将副回路视作一部分对象,只整定主调节器参数)。

⑸系统稳定后,将主调节器设定值阶跃增20%,观察、记录主参数的控制过程。

2、两步整定法:

⑴求取副调节器的δ2S和T2S(闭合主、副回路,两个调节器都置于纯比例、自动;置δ1=100%;用衰减曲线法求取副调节器的δ2S和T2S)。

⑵求取主调节器的δ1S和T1S(闭合主、副回路,两个调节器都置于纯比例、自动;置δ2=δ2S;用衰减曲线法求取主调节器的δ1S和T1S)。

⑶计算调节器参数(依据以上求得的δ1S、T1S和δ2、T2S;主、副调节器的选型以及衰减曲线法相关公式,求取主、副调节器的相关参数)。

⑷将计算参数置于调节器;将副调节器置串级,主调节器投自动。

⑸系统稳定后,将主调节器设定值阶跃增20%,观察、记录主参数的控制过程。

3、变换扰动位置,记录控制过程:

⑴为第1水柱加扰动(系统稳定下,在第1水柱上加阶跃扰动,幅值为20cm。

)。

⑵记录主参数的控制过程和副参数的控制过程。

⑶为第3水柱加扰动(系统稳定下,在第3水柱上加阶跃扰动,幅值为20cm。

)。

⑷记录主参数的控制过程和副参数的控制过程。

实验数据:

1、绘制曲线:

⑴由一步整定法求得的控制过程曲线;

⑵由两步整定法求得的控制过程曲线;

⑶在第1水柱处加扰动求得的主参数控制过程和副参数的控制过程;

⑷在第3水柱处加扰动求得的主参数控制过程和副参数的控制过程。

2、记录参数:

认真记录对应上述各曲线的实验条件和调节器参数。

实验报告:

1、数据整理:

⑴比较两种工程整定法使用的方便程度和准确程度。

⑵与单回路控制系统比较,说明两种控制系统对设定值扰动的控制过程动态品质指标。

2、心得体会:

 

实验五:

前馈控制系统

实验目的:

1、学习前馈控制系统工程整定方法。

2、研究前馈补偿器参数对控制过程的影响规律。

3、掌握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的特点和整定、投运方法。

实验要求:

1、预习前馈控制系统有关章节;安排好实验计划;作好前期准备。

2、以第三水柱液位作被控参数、第一水柱液位作前馈信号,搭建前馈-反馈控制系统。

3、用超前-滞后环节作前馈补偿器,组成静态前馈和动态前馈补偿模型。

4、观察、记录单纯前馈和前馈-反馈系统的控制过程。

实验内容:

加干扰的被控系统为如下所示:

1、静态前馈补偿:

⑴第3水柱的液位保持在100cm。

⑵建立初稳态(干扰输入为0时;反馈调节器:

比例积分、手动。

调整反馈调节器的手动输出,使第三水柱的液位稳定)。

⑶设置扰动量(干扰输入为幅值为10cm的阶跃信号。

)。

⑷整定静态前馈(调整前馈补偿器增益K,使第三水柱液位恢复,记录曲线)。

⑸改变K,观察、记录静态补偿第三水柱液位的控制过程(欠补偿;过补偿)。

2、动态前馈补偿:

⑴建立初稳态(沿袭静态前馈实验的初稳态、扰动量和静态前馈补偿增益K)。

⑵初定动态补偿(保持静态增益K;将3容液位对象的时间常数赋予超前时间T1;单容液位对象的时间常数赋予滞后时间T2),记录第三水柱液位的控制过程。

⑶改变动态参数,观察、记录第三水柱液位的控制过程(欠补偿;过补偿)。

3、静态前馈-反馈系统:

⑴建立初稳态(沿袭静态前馈实验的初稳态、扰动量和静态前馈补偿增益K)。

⑵观察、记录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第三水柱液位的控制过程(将实验四单回路控制系统的调节器参数赋予反馈调节器),记录静态前馈-反馈控制曲线。

4、动态前馈-反馈系统:

⑴建立初稳态(沿袭动态前馈实验的初稳态、扰动量和前馈补偿器参数)。

⑵观察、记录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第三水柱液位的控制过程(将实验四单回路控制系统的调节器参数赋予反馈调节器),记录动态前馈-反馈控制曲线。

实验数据:

1、绘制曲线:

⑴静态前馈完全补偿曲线6.1;

⑵静态前馈欠补偿曲线6.2;

⑶静态前馈过补偿曲线6.3;

⑷动态前馈完全补偿曲线6.4;

⑸动态前馈欠补偿曲线6.5;

⑹动态前馈过补偿曲线6.6;

⑺静态前馈-反馈控制曲线6.7;

⑻动态前馈-反馈控制曲线6.8。

2、记录参数:

认真记录对应上述各曲线的实验条件和调节器参数。

实验报告:

1、数据整理:

⑴将6.1、6.2和6.3作比较,总结静态前馈补偿器增益K对控制过程的影响规律。

⑵将曲线6.4、6.5和6.6作比较,总结动态前馈补偿器超前时间T1和滞后时间T2对控制过程的影响规律。

⑶将6.1与6.7作比较,说明单纯静态前馈和前馈-反馈系统控制过程动态品质指标。

⑷将6.4与6.8作比较,说明单纯动态前馈和前馈-反馈系统控制过程动态品质指标。

⑸将6.7和6.8与单回路控制曲线4.6比较,说明单纯反馈和前馈-反馈控制系统控制过程的动态品质指标。

2、思考题:

⑴对静态前馈补偿器和动态前馈补偿器的整定,哪个需要精细些?

哪个可以粗略点儿?

⑵说明超前-滞后环节参数与被控对象调节通道、扰动通道动态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

⑶单纯前馈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什么问题?

怎么解决?

⑷可以直接将前馈和反馈复合成前馈-反馈系统的依据是什么?

3、心得体会:

 

实验六大纯滞后控制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