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2567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标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标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标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标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标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标点.docx

《标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标点.docx

标点

标点

一、一九九○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共同修订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语文出版社一九九○年三月版),既适用于现代汉语,也适用于古代汉语,是古籍整理中使用标点符号的依据。

二、标点符号用法共列出十六种符号,有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著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标点古籍通常只使用其中的十三种,省略号、著重号、连接号一般不用。

三、古今汉语有所不同,标点古籍必须注意古代汉语的特点,而且标点符号的使用亦应力求规范和统一。

现在举例说明通常使用的十三种标点符号用法如下:

(一)句号(。

)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

例如:

①秦始皇者,秦庄襄王子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途。

论语阳货篇

陈述句是用来说明事实的,无论肯定事情的存在,还是否定事情的存在,只要文意已完,均可用句号。

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

例如:

③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史记信陵君列传

④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国语越语

韵文(诗、词、辞赋、骈文等),在不影响文义的情况下,一般可在押韵处用句号。

例如:

⑤吴公鸷强,实为龙骧。

电扫群孽,风行巴、梁。

后汉书吴盖陈藏传赞

⑥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王粲登楼赋

⑦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

因文字有脱漏而语意不接时,中间宜用句号隔开。

例如:

⑧应劭。

十三州记:

“弘农有桃丘聚,古桃林也。

”史记留侯世家索隐

按十三州记的作者是阚骃,而非应劭,其间显有脱文,今既无从校补,应圈断,并于校勘记中说明问题何在。

(二)问号(?

)问号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

例如:

①渔父见而问之日:

“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至于斯?

”楚辞渔父

疑问句一般是用来提出问题的。

反问则是一种特殊的疑问句,末尾一般也用问号。

例如:

②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但全句不属疑问句,末尾不当用问号。

例如:

③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

庄子应帝王篇

④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见在何地。

白居易与元九书

即使句子末尾有疑问语气词,凡不求回答的语句,均不必使用问号。

例如:

⑤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

史记项羽本纪

⑥上顺乎主心以显贤者,其唯翟黄乎。

吕氏春秋自知

句子是否使用问号,应根据文义来决定,不能仅从形式上作判断

(三)叹号(!

)叹号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

例如:

①大哉尧之为君也!

论语泰伯篇

②呜呼!

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韩愈原毁

感叹句是用来抒发强烈感情的。

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

例如:

③嗟!

来食!

礼记檀弓下

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有时也用叹号。

例如:

④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左传隐公元年

不过标点古籍叹号不宜多用,凡可用叹号亦可用句号的地方,宜用句号。

(四)逗号(,)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例如:

①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②建武五年春正月癸巳,车驾还宫。

后汉书光武纪上

③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不论单句、复句,内部的停顿都用逗号。

判断句的主语、谓语之间,因为一般不用系词,故需用逗号点开。

例如:

④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

⑤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齐策

这类句子有时在主语后用“者”字表示停顿,例如:

⑥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

⑦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

有时句子的并列成分层次不同,也需要逗号和顿号相间使用。

例如:

⑧太子太师、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傅、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保、宋国公萧瑀,各辞调护之职,诏许之。

旧唐书太宗本纪下

官爵名既已用顿号分开,人名下宜用逗号,以清眉目。

需要注意的是,姓名与字号之间(如“何逊字仲言”),简单注音释文的句子(如“塞音先代反”、“舆即车也”),一般不必加逗号。

(五)顿号(、)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例如:

①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史记五帝本纪

②夫馀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

凡名词并列而易引起误会的,使用顿号分开。

在语法结构上数句并列一气贯通的,亦宜用顿号而不用逗号。

如例②“南与高句丽”句直贯下文的“接”字,实则高句丽、挹娄各省一“接”字,故其间当用顿号。

虽属名词并列而不致引起误会的,可不加顿号。

如“日月星辰”、“父子兄弟”、“六七日”、“四五星”、“赐郡国守相金帛各有差”之类,自以不用顿号为佳。

层次繁复的并列名词,宜从简处置。

例如:

⑧以扬州刺史元显为后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扬豫徐兖青幽冀并荆江司雍梁益交广十六州诸军事。

晋书安帝纪

官名已用顿号分开,若十六州之间再加顿号,则层次混淆。

倘使用专名线,各州间断开即可。

词的标点用顿号(、)、逗号(,)、句号(。

),与词律相关,不尽等同于散文。

例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六)分号(;)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如:

①昔伏生将老,汉文帝嗣以晁错;谷梁寡畴,宣帝承以十郎。

三国志魏书高堂隆传

②殽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分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大,宜用来隔开文意紧接而并列明确的分句。

在散文中,分号最好少用,凡能用逗号或句号代替的地方,就不用分号。

在骈文中,分号的使用亦应限于对仗的句式。

例如:

③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庾信哀江南赋序

(七)冒号(:

)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用来提起下文。

例如:

①古公日:

“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史记周本纪

②武皇帝二十五男:

汴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

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

表示说话的句子,冒号下一定要有引号。

但如果是转述他人的话,隐括其大意,则不必用冒号,只用逗号点下去即可。

例如:

③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史记五帝本纪

表示引文的句子,如引文完整,自当用冒号和引号。

例如:

④西京赋曰:

“徼道外用,千庐内附。

”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

如行文中夹引不完整的语句,末尾不宜用句号者,前面有“曰”、“云”字亦应避免使用冒号。

例如:

⑤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书云“人惟万物之灵”,故谓之神灵也。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

⑥礼曰“前有挚兽,则载貔貅”是也。

即使末尾用句号,前面也不一定用冒号。

例如:

⑦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

史记周本纪

在总括性话语之前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

例如:

⑧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

维明能信。

史记五帝本纪

这种用法应限于分句较为简单,脉络较为清晰的文句。

如果句子结构复杂,最好在应使用冒号处用句号。

例如:

⑨是以不别荆棘者,庆云之惠也;七子均养者,尸鸠之仁也;舍罪责功者,明君之举也;矜愚爱能者,慈父之恩也。

是以愚臣徘徊于恩泽而不能自弃者也。

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

“是以愚臣”句总括上文,应当用冒号,但也可改用句号,使句子的层次更加明确。

(八)引号(「」『』、“”‘’)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例如:

①子路曰:

“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

‘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论语阳货篇

引号有单双两种,直排的第一层用单引号(「」),第二层用双引号(『』),以明起讫。

如系横排,则改用“”和‘’,先双后单。

在第二层引文中又有引文(即第三层),直排仍使用单引号,横排则为双引号。

不过此种情况应尽量避免,可改用其他办法处理。

引文上是否使用冒号,应以不割裂文意为原则。

例如:

②案:

皇甫谧及宋衷皆云玄嚣青阳即少昊也。

今此纪下云“玄嚣不得在帝位”,则太史公意青阳非少昊明矣。

而此又云“玄嚣是为青阳”,当是误也。

史记五帝本纪索隐

两处引文上均未用冒号,一气贯下,文意畅达。

加上冒号,反而不好。

惟须注意,只用引号而不用冒号,末尾的标点需放在引号外边。

引文末尾附加有不属于原文的语气词时,下引号放在附加语气词之上,上引号的前面也不宜使用冒号。

例如:

③东观汉记曰“汉但修里宅,不及第。

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

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

④贼济军于青塘,袭破韦粲营。

粲拒战死,赋(指哀江南赋)所谓“护军慷慨,忠能死节”者也。

倪璠庾子山集注

引号还用来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是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例如:

⑤诗日:

“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泄泄”犹沓沓也。

孟子离娄篇

〔九〕括号(()、〔〕,【】)括号标明行文中注释性的话。

例如:

①汉志:

“汝南郡,莽曰汝坟。

”(今本误“汾”)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这种情况亦有不用括号者,则视作者的自注为正文,意虽通畅无碍,然终感主次不分。

括号有时也常用于校改文字上,圆括号(())括住的字词表示删去(删去的字词用比正文小一号字体),方括号(一般用六角括号〔〕)括住的字词表示改正或增补。

例如:

②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今)〔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

汉书郦陛朱刘叔孙传

③汉兵远斗,穷寇〔久〕战,锋不当也。

汉书韩彭英卢吴传

④然则慈父孝子将争接刃于公之腹,以复其怨而成其(功)名。

汉书蒯伍江息夫传

无论改字或删补,均应于校勘记中加以说明。

现在的通常做法,则是不用方圆括号,迳于正文中改正或删补,而后将改正之处及依据写入校勘记。

括号用于注码时,只有注释码一种则一般用六角括号(如〔一〕)或圈码(如①);当注释码与校记码并用时,则注码用圆括号或圈码,校记用六角括号,而且注释码在校记码前。

例如:

⑤云气荫于丛蓍,金精养于秋菊②〔八〕。

倪璠庾子山集注

②表明见段后注释第二条,〔八〕表明见篇末校记第八条。

注意两种注码都应置于标点前。

(十)破折号(——)破折号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词语。

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这和括号里的解释说明只是注释有所不同。

例如:

①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

左传隐公元年

②天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篇

标点古籍宜少用破折号,如上例,“非徒”句为总括语,可换用冒号,参看冒号用法。

(一一)间隔号(·)即中圆点。

间隔号在书名号《》当中用来表示书名与篇名之间的分界。

例如:

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②《诗·郑风·扬之水》

(一二)书名号(《》、﹏)书名号标明书名、篇名、乐舞名等。

例如:

①伊尹作咸有一德,咎单作明居。

史记殷本纪

②(嵇)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

“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

广陵散于今绝矣!

”晋书嵇康传

书名号用《》符号时,书名、篇名之间用间隔号。

书名号用﹏符号时,书名、篇名间只需断开即可,不用间隔号。

例如:

③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作者与书名连用时的简称,如“班书”(指班固汉书)、“谢沈书”(指谢沈后汉书)等,用《》符号,则标作班《书》、谢沈《书》;用﹏符号则标作班书、谢沈书。

书名与篇名连用时的简称,如“汉表”(指汉书诸表)、“隋志”(指隋书经籍志)等,无论用《》用﹏,均连标《汉表》、汉表,《隋志》、隋志。

书名号内又有书名时,里面一层一般不用标明。

如苏轼文集卷六十六跋嵇叔夜养生论后,嵇康(叔夜)作养生论,苏轼跋后,养生论可不标书名号。

同一书中不同篇名连用,书名号使用如下:

④《后汉书·窦融传》《范升传》《陈元传》

⑤后汉书窦融传、范升传、陈元传

前者不用顿号,后者则用顿号隔开。

(一三)专名号(____)专名号表示人名、地名、朝代名、民族名、国名等。

凡字号、封谥、尊称等意在专指者,一律标专名线。

例如:

①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晋平北将军汪六世孙也。

梁书范云传

②(沈约)卒官,谥日恭侯。

同上书沈约传

③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世号靖节先生。

萧统陶渊明传

地名不论所指区域大小,自州郡以至乡里坊巷、宫殿陵苑,一律标专名线。

习用的大区域名称,如“山东”、“关东”、“江东”、“河南”等,在当时虽非政区,却有大致范围,也当标专名号。

唯过于笼统者,如“关内”、“关外”之类,可以不标。

古籍中的“江”、“河”一般指长江、黄河,应标专名线,泛指江河者不标。

朝代名一律标专名线。

至如“汉家”、“唐室”、“有宋”、“东周”、“两汉”、“隋朝”等,宜二字连标。

民族名称,如“西南夷”、“匈奴”、“鲜卑”等,一律标专名线。

泛指的,如“胡”、“蕃”、“蛮”、“夷”等不标。

“中国”二字多指中土、中原而言,一般不标专名线。

“京师”的用法略同今之“首都”,亦不标专名线。

非真实姓名,而习惯上已用作某人专称的,如“圯上老人”、“甪里先生”、“太史公”等,应连标专名线。

封爵名号,无论用地名、用美称,如“淮阴侯”、“齐王”、“卫国公”、“安乐公主”之类,一律标专名线。

人名习惯上与官爵名连称的,如“周公旦”、“太子丹”、“太宰嚭”、“大夫种”之类,当视同一个名词,连标专名线。

姓氏如“王氏”、“薛氏”等二字连标。

一般爵名与人名连称的。

爵名线与人名线当断开。

例如:

④己亥,以太保、宜丰侯萧循袭封鄱阳王。

梁书敬帝纪

官名与人名连称,姓氏在上者,连标,如“王丞相”(王丞相)、“李将军”(李将军)之类;不带姓不标,如:

“二年春正月,公到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姓名在下者,只标人名,如“左仆射王褒”、“都官尚书宗懔”之类。

官名一律不标专名线。

官名中夹杂地名的,只标地名,如“度辽将军”、“平越将军”等。

集合名称,如指时代的“三代”、“两晋”之类,连标专名线;指地指人的“五岳”、“七贤”之类,不标专名线。

神名、星名一般不标专名线。

四、标点古籍通常不用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也不用反诘问号(!

)。

五、标点符号的位置,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各占一个字的位置,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破折号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得断开;间隔号占一个字的位置;书名号(﹏)专名号(__)直排标在字的左侧,横排标在字的下边。

六、标点古籍,还应根据文字内容,适当划分段落。

划分段落既要顾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也要顾及每一段与全篇的关系。

七、分段,记事者(如史书)当以时间或事件的顺序为依据,论说者(如诸子)当以论点层次为依据,抒情者(如诗文)当以感情的发展为依据。

段落的划分允许有整理者自己的理解。

八、各段另行低两格开始,转行顶格。

为了表明内容层次,需要分成大段和小段的,大段与大段之间可空一行。

九、原文中有大段引文(如史文中有长篇诏奏、辞赋、疏议等),可采用另起低四格,转行一律低二格的形式,起讫不必加引号。

例如:

⑤相如以为列仙之传居山泽间,形容甚臞,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就大人赋。

其辞曰:

世有大人兮,在于中州。

宅弥万里兮,曾不足以少留。

(下略)

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十、标点古籍看易实难,既要求具有古代汉语、古代文化以及某个专业的广博知识,又要求作风严谨,兢兢业业,多查多问,勤于思考。

标点失误的事例很多,可参看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阙勋吾古文标点例说,以及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印的古籍点校疑误汇录一至五册。

(原载《书品》1991年4期,又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0年10.1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