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浙江省绍兴市高三科目考试适应性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1.docx
《届浙江省绍兴市高三科目考试适应性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江省绍兴市高三科目考试适应性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浙江省绍兴市高三科目考试适应性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1
浙江省绍兴市2020届高三4月科目考试适应性(一模)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鹰,我在浩渺的天空肆意地震羽盘旋,兴之所至时喙边会流淌出悠然的曲调;我最爱身下累累(1éi)沙丘明媚硬朗的颜色,最喜烈烈朔风在我身上摩挲(suō)出命运的纹路。
B.我思忖(cǔn)中国传统文人的共性:
他们不管是官屠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是侠骨赤胆还是蝇营(yíng)狗苟,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肥粉渍,都操作着一副笔墨,写着独特的毛笔字。
C.在大观园中精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jiáo)揉,毕竟农舍野趣只在最惬(qiè)意的乡村里;时装表演可以引发阵阵惊叹,但最让人舒心畅意的,莫过于市井服饰的整体鲜亮。
D.不得不说,人的生命状态的构建是极其复杂的,面壁十年,博览诸子,形迹万里,宦海沉浮,人格精神的吐纳几乎是一种混(hùn)沌的存在,暧味飘忽,不可轻易觇(chān)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
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铺天盖地。
[甲]这意味着,无论你读不读网络小说,将来你看的电影,电视剧,听的歌曲,玩的游戏,很可能都跟网络小说有关。
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网络文络文时代的通俗文学。
今天被我们奉为圭臬的元杂剧、明清小说,都是通俗文学,都是在底层文人大量的创作基础上,于勾栏瓦舍的频繁演出中,涌现出来的大众文艺精品。
[乙]金庸的大多数作品本来就是在报纸上连载的通俗文学,《书剑恩仇录》(小说)、《绝代佳人》(剧本)就继承,了晚清以来的通俗文学传统,但最终融入了主流文化。
[丙]有人说:
“网络小说怪力乱神,子虚乌有,怎么能够担当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化的重任!
”在我看来,网络小说在发展初期,有过放任自流的阶段,确实存在泥沙俱下的问题。
但“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天正是包括网络小说在内的网络文艺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换的关键阶段。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圭臬B.本来C.泥沙俱下D.亚文化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具有由己到家到国再到天下的递进阶次,这种人生理想的起点是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的。
B.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对必然性律令的遵守、仁爱之心的培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加深。
C.瓦妮莎通过社交媒体宣布成立一个曼巴体育基金会,呼吁社会各界能够一起帮助在这次直升飞机失事中的其他遇难者的家庭。
D.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再到“青山一道同云雨”,一衣带水的邻邦通过古诗,人道主义得到弘扬。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所谓“敬畏伦理”,是指社会要求人们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必须态度崇敬和行为有止的伦理规范。
“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界限和自省智慧,它告诫人类应①。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
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②
,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
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6.以下分别为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的标识。
请用简明的语言阐释三个标识在设计元素上的共性,并分述各自的标志性元素。
(5分)
共性:
分述:
中行农行工行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材料一:
人工智能改变了育人目标。
正如机器取代简单的重复体力劳动一样,人工智能将取代简单的重复脑力劳动,司机、翻译、客服、快递员、裁判员等都可能成为消失的职业,传统社会就业体系和职业形态也将因此发生深刻变化。
适应和应对这种变化与趋势,教育必须回归人性本质,必须褪去工业社会的功利烙印。
当人工智能成为人的记忆外存和思维助手时,学生简单地摄取和掌握知识以获取挣钱谋生技能的育人目标将不再重要。
教育应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同理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力,帮助学生在新的社会就业体系和人生价值坐标系中准确定位自己。
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改变将加速推动培养模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育治理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
有专家指出,“创意工作者”“人际连接者”和“复杂模式的判断者”这三类人是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
教师这一职业同时满足这三类人的特点,所以人工智能并不能轻易取代教师这个职业。
但在未来,人工智能可以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教师可以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自我解放,从而更加专注于构建和谐稳固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全面长远发展。
教师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提供者、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
——唐亮《人工智能给未来教育带来深刻变革》
材料二:
面向未来社会,学校课程应该逐渐走向个体式课程。
面对同样必修的课程,让不同水准的学生学习不一样层级的课程;让理解能力不同、学习效率快慢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完成必修的课程;面对不同兴趣的学生,让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学习;面对有特殊天赋、特别潜质、特殊兴趣、特别需求、特异才能的学生,为之量身定制开设特需课程,给予特定的时间空间、特殊的教育资源、特别的教师指导。
开放的空间给学校课程整合提供了可能性。
学术课程主题整合,主题就是依据。
要实现整合,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提出这个学科或跨学科的本质问题与概念,这既是衡量其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实现学术课程主题整合的关键所在。
在整合课程的教学中出现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大单元、大练习将会是一种常态,不能仅仅以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来要求学生。
实践课程项目整合,产品就是依据。
项目课程制作产品,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真实的学习有三个关键要素:
情境-现实的需要;实践-方法的掌握;思维-发展与提升。
实践课程既提供了学生学习的现实需要,同时在产品生产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习得并掌握了相关的方法,在设计产品、制作产品、完善产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而项目课程首先必须确立一个高阶驱动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系统分析、问题解决、创造等高阶认知策略,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地理解知识概念,实现跨越情境的成功迁移,在新情境中创造新知识,进而形成素养。
优秀的学生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完美统一,智慧的教学是学术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程红兵《面向未来的课程改革》
材料三: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期,而教育仍未摆脱“工业化”的印记,以至于有人认为:
“我们把机器制造得越来越像人,却把人培养得越来越像机器”。
所以,我们要有一种时代紧迫感,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校改革和教育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尽管“人工智能+教育”带有明显的技术性,但其本质不是“工业”,而是“农业”。
技术进入教育绝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
前段时间,有学校给学生发了一个类似“紧箍咒”一样的东西,戴上之后就可以知道学生是否专注听讲。
我觉得这种做法不能称之为“人工智能+教育”。
新技术应用不是为了监控,而是为了读懂学生、发现规律,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特征,对学习中出现的学习困难进行诊断,从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曹培杰《未来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
》
7.下列对材料中“其本质不是‘工业’,而是‘农业’”一句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前所未有的活跃,但教育仍未摆脱“工业化”的印记。
B.技术进入教育不是要统一和标准化教学流程,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智慧。
C.给学生戴上“紧箍咒”来监控学生是否专注听讲,这种做法不能称之为“人工智能+教育”。
D.新技术应用是为了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特征,对出现的学习困难进行诊断。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育回归人性本质,全新的育人目标将加速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包括培养模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等。
B.未来,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但教师将摆脱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更加专注于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和定制学习方案。
C.学术课程整合要以主题为依据,教师要善于提出“大问题”“大任务”等知识概念,不能仅仅以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来要求学生。
D.项目课程必须确立一个高阶驱动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概念的深度理解,在新情境中创造新知识,形成素养。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工智能将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改变。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曾先生
斯继东
隔着积雪的道地望进去,堂前有些晦暗。
近檐处,亮晶晶的冰棱底下,一个瘦颀的老头正身伏在几上。
远远地能看见他的手指上下移动着,好像在净心一顾地拨着算盘珠。
介绍人朝我做手势,俩人就噤声立在油冻的石门槛外。
搁在几上的是一块长条的板,乌漆墨黑,又肉沉沉泛着光亮。
声音就是从板上发出来的,叮一声咚一声,无心搭脏,却每一记都不含糊。
不能说不好听,却也说不上来是怎么个好听法。
那个人就是曾先生,那块板就是曾先生的琴——晦庵。
那年冬天曾先生刚刚从上海越剧院退休回乡,因为需要有个人照顾起居,兜三转四的,就找到了我。
在这之前,经人介绍我曾去。
上海做过几年保姆,城里总归不习惯,就又跑回了乡下。
曾先生收声立起。
介绍人上前招呼,又急急忙忙说了我的不少好话。
曾先生问我怎么称呼。
我说别人都喊我曹嫂,曹操的曹。
曾先生用嘴呵呵手,连声说,这姓好这姓好。
这姓怎么就好了呢,拗口饶舌的。
可姓又由不得人挑,对吧?
总之,事情就这样三对六面定了。
第二日一早我便踏着小三轮去上班。
我出门都踏小三轮。
小三轮比脚踏车多个轮盘,骑着安心,还有个车斗,轻便些上街买点小菜,负重时下田畈搁几袋化肥,不大不小,都服贴。
从桃源村到曾先生住的廿八都,大约有七八里路,一大半是机耕路,一小半是水泥马路。
雪野煞静,连只麻雀也没有。
小三轮吃着雪吱吱嘎嘎就半个来钟头。
曾先生的住处也好找,后街中段拐进去,一条两边长满青苔的狭狭的弄堂,笔直踏到底就到了。
曾先生祖上应该是大户人家,青石板砌的台门一门到顶,门楣上“竹苞松茂”四个砖雕大字有些年份了。
给小三轮上链条锁时,我又听到了琴声。
天寒地冻的,曾先生这么早就起来了?
果然,曾先生又在老地方拨他的算盘珠了。
走到门槛脚跟时,我有点犯难,好比戏文里林妹妹初进大观院,不知这一步该跨不该跨。
曾先生在里面喊,进来吧曹嫂。
我轻手轻脚走过,他又续了一句,你忙你的,不用顾忌我。
说这话时,他的头还是没有抬起来,一双细细长长的手顾自拨弄着丝弦。
我给曾先生沏了一杯茶,递过去时发现案几太小,我就搬了条骨排凳到案几横头。
搁下茶后,我就顾自忙了。
那天的日头很好,确实是扫扫涮涮洗洗晒晒的好时节。
我里里外外忙碌时,曾先生坐在道地里晒日头看书。
日头挪一挪,藤椅就跟着挪一挪。
等壁壁角角都清理干净,已到中饭脚跟。
我就问曾先生晏饭想吃什么,曾先生说随便。
我又问那夜饭呢,曾先生又回对了句随便。
没办法我只好问他早餐。
这句曾先生回答得倒是细,说是六点光景去大街上吃的,一张大饼两根油条,加一碗咸豆浆。
我再问,那么曾先生,中饭简单些,放碗麦面,夜里烧饭,一荤两素,侬看好不好?
曾先生嗯了声。
打扫灶间时,我细细察看过,煤气灶高压锅电饭煲等等大件都是预备的,但锅碗瓢盆却不齐整。
十个人是吃,一个人也是吃,少了哪件灶间都不是灶间。
我就扳着指头一件件跟曾先生讲。
才扳到第二个指头,曾先生把我打断了,你看着买吧。
曾先生放下书本站起来,口气更和缓一些:
曹嫂,以后屋里缺什么,该需该用,你都直接添置吧,不用跟我商量。
等我踩着雪七袋八袋从市场返归来,就看见曾先生在屋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方步,像个小孩一样。
曾先生显得有些兴奋。
清爽,清爽,煞清爽梅兰芳。
曾先生说。
这不是大圣遗音过了管平湖先生的手吗?
曾先生又讲。
梅兰芳我知道,曾先生这是在夸赞我。
但后面那句我就听不懂了。
大圣遗音是啥,管平湖先生又是哪个啊?
曾先生耐耐心心地告诉我说,大圣遗音是一床唐琴,国家一级文物,但之前因皮相破败不堪,一直被弃置在故宫的库房里,无人理睬。
后来真身得以重现,靠的是王世襄的慧眼和管平湖的妙手。
据说管平湖用了数十天的时间擦拭磨褪,一千多年过去,金徽与面漆居然都完好无损。
看似灰白无光、漆皮尽脱的琴面,其实只是因长期水沤而凝了一层泥浆水锈。
呵呵,原来曾先生是调笑我把他家的陈年夹垢都洗掉了。
(节选自中篇小说《禁指》)
10.第一段是如何刻画曾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
(6分)
11.画横线两句分别表现曾先生怎样的心理?
(4分)
①他又续了一句
②曾先生把我打断了
12.曹嫂工作称职,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
(4分)
13.本文在叙述上很有特色,试作简析。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录二叟语
宋·何耕
立春日,通天下郡邑,设土牛而磔之,谓之班春,所从来旧矣。
其说大抵先王谨农事之遗意也。
黎明,尹率掾属相与祠句芒(传说中掌管草木的神),环牛而鞭之三匝,退而纵民磔牛。
民欢哗攫攘,尽土乃已。
俗谓其土归置之耕蚕之器上,则茧孳而稼美,故争得之,虽一丸不忍弃。
岁率以为常。
绍兴丙子余往观焉,见二叟立牛侧。
一叟抚牛而叹曰:
“是孰象似汝?
孰丹垩汝?
孰引群吏俎豆而罗拜汝?
方旗旄、金鼓、俳优、侏儒、百伎之戏,杂然而前陈,以导汝至此,而空一府之人以观汝也,不亦荣而甚可乐欤!
俄而梃者竞进,击者交下,而汝始碎首折骨矣!
譟者、夺者、负者、趋者,而汝始荡为游尘,散为飘风矣!
呜呼,悲哉!
今夫富贵之家,倚势而怙宠,役物以自奉,嘘吸生风云,叱咤为雷霆,偃然自以为莫已若也,有不似兹牛之始至者乎?
及其权移而运去,大者殒身赤族,小者触刑抵罪,虽三尺孺子莫不闻而哀之,有不似兹牛之既磔者乎?
吾悲夫庆吊之相蹑于俯仰之间也。
吾又悲夫造物者之戏人,胡为而至斯极也?
吾是以叹。
”
一叟局局然笑曰:
“子何言之陋邪是安从生自土而为泥自泥而为牛土不知其为牛也自牛而遭磔磔而复为土土不知其非牛也。
彼既不知其为牛矣,则虽象似之,丹垩之,俎豆而罗拜之,与夫旗旄、金鼓、俳优、休儒、百伎之戏,迎而致之,空一府而观之,彼且何荣而何喜乎哉?
彼既不知其非牛矣,则虽击之,碎之,败之,负之,彼且何惧而何戚乎哉?
牛固无所喜愠,而世之人方且认外物以为己有。
其未得也,挟术用数,以致其必来;而其既去则犹殚智竭力,以幸其少留也,可不为之大哀乎?
其有愧于兹牛多矣,而造物者初何与焉?
庄子曰:
‘适来,时也;适去,顺也。
安时而处顺,忧乐不能入也。
’子何庸叹?
尝试以是观之。
”
余竦然异其言,迫而问之:
“若何为者也?
”二叟皆不告而去。
余归而录之。
蜀固多隐君子哉!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说大抵先王谨农事之遗意也谨:
认真从事
B.孰丹垩汝?
丹垩:
涂抹装扮
C.偃然自以为莫已若也偃然:
骄傲自得
D.挟术用数,以致其必来术:
技术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虽一丸不忍弃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杂然而前陈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则虽象似之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若何为者也?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班春”活动时,民众争相夺取碎牛的土片,人们认为将这些土片拿回去放在耕地养蚕的器具上,可以使蚕茧繁生,庄稼茂盛。
B.土牛始而光荣,继而被击毁成游尘,第一位老头以此来比喻那些仗势役人的富贵之家由盛到衰的下场,表达了对人生祸福无常的感叹。
C.第二位老头否定了第一个老头的感叹,认为世人对外物或快乐或忧愁的行为是可悲的,要像庄子说的那样安时处顺,忧乐就不会在心。
D.文章写两位老头的语言,句式灵活多变,行文生动,很具感染力。
在正反对比中,作者批驳了第一位老头的意见,张扬了庄子式的超脱。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子何言之陋邪是安从生自土而为泥自泥而为牛土不知其为牛也自牛而遭磔磔而复为土土不知其非牛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吾又悲夫造物者之戏人,胡为而至斯极也?
吾是以叹。
(2)而其既去则犹殚智竭力,以幸其少留也,可不为之大哀乎?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
(8分)
《时世行》两首
唐·杜荀鹤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乱后逢村叟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著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19.两诗都反映百姓穷苦境况,共同原因是和。
(2分)
20.两诗尾联在艺术手法上有何不同?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论语》)
子曰:
“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
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
”
(《孔子家语》)
陈宠: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
出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
(《后汉书》)
21.“道之以政”的“政”在句中的意思是;“有耻且格”的“格”在句中的意思是。
(2分)
22.孔子与陈宠对“刑”“礼”关系的主张有何不同?
试作简析。
(4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6分)
(1)岂无山歌与村笛?
。
,如听仙乐耳暂明。
(白居易《琵琶行》)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3),弃脂水也;,焚椒兰也。
(杜牧《阿房宫赋》)
(4)不愤不启,,,则不复也。
(《论语》)
(5)女娲炼石补天处,。
梦入神山教神妪,。
(李贺《李凭箜篌引》)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楚王打猎时丢了一张弓,手下请求去寻找,楚王说:
“不用找了,‘楚人遗弓,楚人得之’,何必寻找呢?
”
孔子听了此事,说:
“楚王心胸不大,‘人失弓,人得之’,何必非要楚人捡到不可呢?
”
老子听了此事,说:
“连人也应该去掉,‘失弓,得之’,对天地而言,弓不失也不得。
”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