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农耕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2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课时强化演练.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2137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农耕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2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课时强化演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农耕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2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课时强化演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农耕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2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课时强化演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农耕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2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课时强化演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农耕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2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课时强化演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农耕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2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课时强化演练.docx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农耕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2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课时强化演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农耕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2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课时强化演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农耕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2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课时强化演练.docx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农耕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2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课时强化演练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农耕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2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课时强化演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xx·河北冀州)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

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

这说明察举制(  )

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D.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

解析:

材料的主要意思是说在察举制下,最初的授官只需要面试,而日后则需要考试笔试,很显然在察举制下日益客观公正。

答案:

D

2.(xx·山东实验中学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

由于这种文字所具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

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

A.主要目的是实现国家统一B.结束了大分裂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D.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解析:

材料主要讲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主要作用是对于民族统一性的巩固作用,所以只有D项符合要求。

A项错误在于实现,因为这个措施是在秦统一之后;B项表述过于绝对;C项只是表述秦的目的,没有解释出材料的深远影响。

答案:

D

3.(xx·锦州检测)《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儒生辕固生公然认为《老子》一书是:

“此是家人言耳。

”崇信黄老之学的窦太后勃然大怒,随后惩罚辕固生“入圈刺豕(猪)”。

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生得以杀猪自存。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  )

A.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B.放弃休养生息政策

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D.存在无为、有为之争

解析:

西汉初年崇尚黄老之学,所以窦太后对于诋毁道家学说的人给予严惩,当时的皇帝却有意相救,因为太后没有说什么,不得不对其免罪。

这说明太后与皇帝对于统治思想出现分歧,所以D项正确。

答案:

D

4.(xx·南阳模拟)西汉海昏侯刘贺当过27天皇帝,后被辅政大臣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乱汉制度”为由奏请太后废黜。

这一事件说明当时(  )

A.外戚宦官势力专权乱政B.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制约

C.“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D.分封诸侯威胁中央集权

解析:

材料展示大臣罢免皇帝的现象,这就说明官僚大臣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答案:

B

5.(xx·成都模拟)经过汉儒加工的“天人感应”理论。

以“天道”为基本,使政治理论神学化,使政治管理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汉儒加工这一理论的主要目的是(  )

A.推进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形成B.批评当政者以修正政治失误

C.促进宗法血缘关系更加紧密D.加强思想控制统一民众意志

解析:

汉代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

其中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指出皇权的神秘性,更主要是为达到“天道”,即仁政目的而对皇权的一种制约,力争使皇权规范在仁政的范围内,所以B项正确。

A、D两项错误,在于表述的角度由皇权转移到民众、民族;C项错误,在于由天人转移到人人。

答案:

B

6.(xx·浙江湖州模拟)《辞海》解释汉字的某种字体时称: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该字体开端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使用到现在。

该字体是(  )

A.隶书        B.行书

C.楷书D.草书

解析:

结合基础知识,由材料引文就可以判定是楷书。

答案:

C

7.(xx·成都模拟)唐朝史书记载: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

两则材料表明(  )

A.“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C.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

解析:

A项与“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不符。

B项说法错误,草市最初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D项只符合题干中材料的前半部分,不符合材料的后半部分。

C项正确,唐朝时,朝廷不允许在州县之所设置“市”,这意味着在其他地方形成的“市”是不符合朝廷之法的,“草市”本身含有不合法之意,但是,到了宋代,“草市”成为政府征税的对象,表明“草市”取得了合法地位。

答案:

C

8.(xx·成都一模)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C.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D.南宋社会相对稳定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儒学地位受到佛道思想的巨大冲击挑战,于是在儒学复兴的过程中,儒学家积极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理学在南宋时期深受儒学家的推崇,成为主流思想,A项正确。

B、C两项表述错误,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

答案:

A

9.(xx·山西榆社模拟)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思想流派时说:

“这种思路把知识领域的事情,都归入了人格涵养和心灵境界,于是更加强化了传统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一个传统,即学术的终极意义在于‘为己’,因此它也特别影响了中国士人对于形而下的、自然现象世界的无端轻蔑和对形而上的、道德理想世界的过度崇尚。

”此学者论述的应该是(  )

A.孔孟儒学B.老庄道学

C.董仲舒儒学D.程朱理学

解析:

材料中“把知识领域的事情”是格物致知,材料意思是,要求人们通过格物、居静、以“敬”的心境引导自己的心灵,从“人心”转向“道心”,这是朱熹观点,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0.(xx·浙江丽水模拟)五代后周世宗诏曰:

“(东京)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

……宜令所司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先立标识……今后凡有营葬并草市,并须去标识七里外。

其标识内,候宫中擎画,定军营、街巷、仓场、诸司公廨院,务了,即任百姓营造”。

由此可见,当时东京城内(  )

A.邸店难以满足商帮需求B.商品交易受官府直接监管

C.商业活动不受空间限制D.草市场所由政府明确划定

解析:

材料介绍东京原有商业设施不能满足商业发展的要求,要求有关部门在城外扩建,除政府标示的军营、仓库等外,“即任百姓营造”,所以展示商业活动打破原有市坊的空间限制。

A项错误在于商帮(出现在明清),B、D两项表述错误。

答案:

C

11.(xx·安徽师大附中)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最新研究认为,画中描绘的一系列细节包括虚设的望火楼、严峻的商贾囤粮问题、慵懒的递铺官兵、严酷的党争事件、撤防的城门、沉重的商税、泛滥的酒患、鲜明的贫富差异等,有助于重新反思以往所认为画卷是表现北宋“政治清明”或“清明盛世”的学术观点。

据此推论,该作品(  )

A.改变了风俗画的题材B.脱离了北宋社会实际

C.追求绘画的神韵意趣D.反映了儒家思想本质

解析:

最新研究的《清明上河图》多用虚设的、严峻的、严酷的、沉重的、泛滥的等词汇,很显然是从全新的角度对于传统的《清明上河图》给予全新的认识,突出思想、政治层面,解释繁荣背后的东西,这与儒家的仁政思想相背离,所以新角度要求重回儒家仁政思想。

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或表述错误。

答案:

D

12.(xx·湖南益阳模拟)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

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分化地方权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妥善处理民族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

从题干中“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的信息可知,元代通过分化行省官员的权力,使行省官员相互制约,防止一人权力独大,以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A项是采取的措施,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与题干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xx·浙江丽水模拟)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明和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是一个民族应当具备的博大胸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因为文明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综合考察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重点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和奴性。

这实在是政治大格局使然。

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就此而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

思想家在时代所提供的有限舞台上,依然演出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

——孙家洲《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

材料三:

对于外来文明,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接纳力和融合力。

汉唐时代,众多的外来文明落脚中华大地,融入中华文明……从明中叶至清末,中西文明有两次大规模的接触和交流,特别是后一次的接触,引发和加速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时期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以汉代史实为例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佛教是如何“融入中华文明”的?

与之相比,清末中西文明的“接触与交流”具有怎样的鲜明特点?

答案:

(1)物质文明:

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文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精神文明:

百家争鸣,私学出现,《诗经》、《楚辞》的出现及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建立。

(必须从物质、政治和精神文明三个角度作答。

(2)观点:

秦汉士人在面对政治权势时,虽然流露出一定的怯懦和奴性,但其思想依然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

合理性:

汉武帝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体大体定型。

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并主张以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

这些思想和主张,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其限制君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主观努力。

(3)历程:

佛教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组成部分;魏晋时期,佛教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儒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有所吸收,形成宋明理学;

特点:

由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引发;伴随着救亡图存的历程;学习领域由器物至制度再到文化,不断拓展、不断深化;推动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任答两点即可)

14.(xx·宜春四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年轻时,范仲淹曾勉励他读《中庸》,学儒家之学。

张载读完仍未感满足,又读遍佛家、道家之书。

几年后,又发现这些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便回过头来求之六经,悟出了儒、佛、道互补的道理。

回乡后,张载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验。

前者是为了用儒家礼制净化民俗民风,后者则是为了缓和土地兼并所引起的社会矛盾。

特别是对井田制,张载用心最多。

他与学生买了一块地,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数井,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企图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根据龚杰《张载评传》整理

材料二:

罗伯特·欧文,1771年出生在英国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

欧文从小目睹了资产阶级对广大工人和劳动人民所进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1800年,欧文管理了一个拥有2500多个工人的工厂。

他在自己的工厂里开始了第一步实验。

他缩短了工人的劳动时间,禁止使用童工,取消针对工人的罚款制度,尽力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

他创办了工人食堂、托儿所、幼儿园,设立工人学校,设立医疗费和养老金制度。

欧文在提高了工人福利的同时也积攒了一大笔钱。

1821年,他公开提出建立一个财产公有、权利平等、共同劳动的新社会。

1824年,欧文变卖了所有家产,从英国来到美国。

他在印第安纳州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按照自己的理想建立起一个“新和谐公社”。

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

“新和谐公社”的建立,引起了全世界注意,人们从世界各地纷纷赶来,热情参加和谐公社的建设。

——根据柯尔[英]《社会主义思想史·第一卷》和《欧文文集》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载和欧文各自开展社会实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张载和欧文都探索了理想社会,分析两者的异同。

答案:

(1)张载:

儒学危机和三教合一的趋势;商品经济繁荣对民俗民风的冲击;土地兼并严重。

欧文:

工业革命开展,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尖锐;工人生活悲惨。

(2)异:

①方式上:

张载以复古的方式在儒家经典中寻找理想社会;欧文:

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开创性地探索理想社会。

②内容上:

张载的理想社会是以奉行儒家伦理道德和维持等级秩序为特色的;欧文的理想社会是财产公有,权利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

③前提:

张载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欧文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

同:

两者都缺乏实现的社会基础(空想);两者都充满了理想色彩;都强调天下大同(为公);都重视实验验证。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农耕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3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课时强化演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xx·锦州检测)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  )

A.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

B.内阁掌握着行政大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解析:

首先应该明白利玛窦所说的贵族政治其实是官僚政治。

其意思很明显,在君主制下,虽然是君主专制,但是实际运行过程中皇帝决策也要考虑大臣的意见,所以体现官僚(内阁)对于皇权的制约,D项正确。

A、B、C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内阁的史实。

答案:

D

2.(xx·宜春四校模拟)“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是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二十四节气通过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刻画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

两千多年来,它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②体现了我国科学实用性特点 ③有一定的宗教迷信的色彩 ④促进了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④        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①混淆了农学和天文学,②说明了农学的时效性,③不能正确认识农谚是长期经验的积累,④农学经验目的就是提高粮食产量,所以属于精耕细作。

因此正确的是D项。

答案:

D

3.(xx·山西榆社模拟)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

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解析:

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A项错误;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中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上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4.(xx·山东押题卷)清朝康熙年间,苏州地区“百年田地转三家”,到乾隆时,竟是“十年之间,已数易主”,“人之贫富不定,则田之去来无常”。

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土地兼并的加剧

C.专制制度的强化D.租佃关系的盛行

解析:

材料主要展示的是土地转手日益频繁,与C、D两项无关。

本题容易误选B项土地兼并,但是要注意土地兼并是讲土地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而材料是讲土地频繁转手,所以应该是A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情况加剧。

答案:

A

5.(xx·山东实验中学模拟)清朝有人记载在陕鄂川三省交界地区,“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收益十分可观”。

这表明当时(  )

A.作物引进推动农副业商品化B.三省交界处工商业市镇出现

C.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D.区域差异造成市集贸易兴盛

解析:

包谷就是玉米。

用玉米酿酒,酒糟养猪,从而提高了粮食的利用率和附加值,所以是讲农产品的商品化。

B、D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C项只是关注某些现象(酒和猪)导致的对主旨的误判。

答案:

A

6.(xx·江西广丰模拟)有学者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

它最大的局限在于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

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

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

解析:

材料中说明我国古代政治主要是为了君主的统治,古代政治制度的共同规律是“统治性政权”,即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古代君主专制统治实质的正确理解。

答案:

D

7.(xx·福州模拟)阅读下表《嘉庆十六年(1811年)台湾地区人口分布状况》,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

地区

南部

中部

北部

总计

台湾县

凤山县

嘉义县

澎湖厅

彰化县

淡水厅

噶玛兰厅

数量

300622

184551

818659

11002

342166

214833

42904

1944737

比重

69.1%

17.6%

13.3%

100%

A.清政府重视开发台湾地区B.区域之间发展存在差异性

C.闭关锁国阻碍了人口迁移D.小农经济使人口增长缓慢

解析:

图表展示的是台湾各地人口分布的情况,并没有指出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的情况,所以排除C、D两项。

从人口分布不能解释政府是否重视开发台湾,A项错误。

从数字结构来看能够直观展示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

8.(xx·河北南宫模拟)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

A.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财富观念发生变化

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解析:

明清时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少数地主占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也说明了这些,所以A、B两项错误。

土地所有权分散,说明人们不在全力关注土地,而是关注其他财富,这显然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均贫富主要是穷人的观念,观念越强,说明贫富差距越大,所以D项表述没有关系。

答案:

C

9.(xx·浙江丽水模拟)我国古代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势力形成割据,非常重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下列属于元、明清三代的做法是(  )

①省官互迁 ②设立内阁 ③密折奏事 ④改土归流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①始于元朝对地方的控制。

②是在中央,排除。

③④是清朝。

答案:

A

10.(xx·江西广丰模拟)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

“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

”据此可知清初(  )

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D.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

解析:

从材料中“天下有四聚”可分析出A项“统一”说法有误;“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说明当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D两项在材料中无体现。

答案:

B

11.(xx·成都一模)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

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

这表明(  )

A.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B.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

C.“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D.“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解析:

军机处是清朝加强皇权的机构,当时的内阁已经成为“政府”。

“明发”谕旨是正常手续,“廷寄”是特殊途径。

A、B两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D项表述恰恰相反,不经内阁讨论会增加决策失误。

“廷寄”是地方直接隶属于皇帝,C项正确。

答案:

C

12.(xx·河北冀州)李釜源撰《地图综要》(研究明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内卷:

“楚故泽国,耕稔甚饶。

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

”据此准确反映的是(  )

A.“苏湖熟,天下足”逐渐演变为“湖广熟,天下足”

B.江浙农村转种棉花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湖广输入

C.湖广地区在明代成为全国粮食重要产区

D.经济重心转移湖广地区超过吴越

解析:

材料引文讲湖广楚地农业发达一年两熟,吴越地区都依仗其供应。

A项表述做了比较,不符合材料意思;B项江浙地区做什么材料并未表述;C项表述符合材料主旨;D项与A项相同,比较不符合材料意思。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xx·哈尔滨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战国到汉代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代表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举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法则等,在医药典籍中都有了明确具体的论述。

隋唐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唐代“太医署”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唐朝成为东亚医药的中心。

宋朝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有记载的名医多达数十位,民族医学奋起为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活力。

明代中国早于西方发明了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清朝时中医已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辩证体系。

——摘编自常存库《中国医学史》、李经纬《中国医学通史》

材料二:

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至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

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

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

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

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摘编自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