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1888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7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5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55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55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55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55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5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55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5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5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55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1.1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糖类在以前叫做碳水化合物,曾经用一个通式来表示:

Cn(H2O)m;因为在最初发现的糖类都是有C、H、O三种元素组成,并且分子中的H原子和O原子的个数比恰好是2:

1,当时就误认为糖是由碳和水组成的化合物。

现在还一直在沿用这种叫法。

注意:

1)通式并不反映结构:

H和O并不是以结合成水的形式存在的。

2)并不是所有糖都符合此通式,如:

鼠李糖C6H12O5 。

3)符合此通式的化合物并不都是糖,如:

甲醛(HCHO)、乙酸(CH3COOH)、乳酸等。

糖类物质:

是多羟基(2个或以上)的醛类(aldehyde)或酮类(Ketone)化合物,在水解后能变成以上两者之一的有机化合物。

在化学上,由于其由碳、氢、氧元素构成,在化学式的表现上类似于“碳”与“水”聚合,故又称之为碳水化合物。

一、糖的分类

糖类物质是多羟基醛或酮,据此可分为醛糖(aldose)和酮糖(ketose)。

糖还可根据碳原子数分为丙糖(triose),丁糖(terose),戊糖(pentose)、己糖(hexose)。

最简单的糖类就是丙糖(甘油醛和二羟丙酮)

糖还可根据结构单元数目多少分为

●单糖(monosaccharide):

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

如:

葡萄糖、果糖

●寡糖(disaccharide):

2-6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以双糖(即二糖)最为普遍,意义也较大。

◆二糖:

能水解生成两个单糖分子的糖类。

如:

蔗糖、麦芽糖。

●多糖(polysaccharide):

水解为多个单糖分子的糖类。

◆均一性多糖:

淀粉、糖原、纤维素、半纤维素、几丁质(壳多糖)

◆不均一性多糖:

糖胺多糖类(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等)。

●结合糖(复合糖,糖缀合物,glycoconjugate):

糖脂、糖蛋白(蛋白聚糖)、糖-核苷酸等。

●糖的衍生物:

糖醇、糖酸、糖胺、糖苷eshiwei其化学式为C6H12O6。

★分类标准:

据糖类能否水解以及水解产物的多少

★葡萄糖、果糖的化学式都是C6H12O6、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蔗糖、麦芽糖的化学式都是C12H22O11,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淀粉、纤维素的化学式都是(C6H10O5)n,它们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二、糖的物理性质

1、葡萄糖和果糖:

分子式C6H12O6,葡萄糖为己醛糖,果糖为己酮糖

(1)葡萄糖是一种白色晶体,有甜味,能溶于水,是最重要、最简单的单糖。

●结构简式: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用途:

生物培养基。

金属还原剂。

滴定硼酸的络合物形成剂。

微量分析。

测定全血葡萄糖。

可直接被人体吸收。

(2)果糖:

一种最为常见的己酮糖。

纯净的果糖为无色晶体,熔点为103~105℃,它不易结晶,通常为黏稠性液体,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

果糖是最甜的单糖。

以游离状态大量存在于蜂蜜、水果的浆汁中。

●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

果糖CH2OH(CHOH)3(C=O)CH2OH

●果糖和葡萄糖结合构成日常食用的蔗糖。

2、蔗糖和麦芽糖:

C12H22O11,

蔗糖是无色晶体,溶于水,是重要的甜味食物。

是一种二糖。

日常生活中的白糖、红糖、冰糖等都是蔗糖。

甘蔗、甜菜中含量最高。

由葡萄糖和果糖通过异头体羟基缩合而形成的非还原性二糖。

麦芽糖是两个葡萄糖分子以α-1,4-糖苷键连接构成的二糖。

为淀粉经β淀粉酶作用下得到的产物。

白色针状结晶。

易溶于水,有甜味(不及蔗糖)(与蔗糖同分异构)

3、淀粉和纤维素:

(C6H10O5)n

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多糖,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天然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没有甜味,是一种白色粉末,不溶于冷水,但在热水中一部分淀粉溶解在水中,一部分悬浮在水里,长时间或高温可产生糊化。

纤维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它是白色,无色无味的物质,是一种多糖,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纤维素不能作为人类的营养食物,但在人体内不可或缺,如:

能刺激肠道蠕动和分泌消化液,有助于食物和废物的排泄……。

三、糖的化学性质

1、葡萄糖化学性质:

(1)葡萄糖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多羟基醛,-C(=O)-H是醛基,葡萄糖的还原性是其中的醛基具有还原性。

葡萄糖和银氨溶液的银镜反应:

加热还原生成的银附着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所以也叫银镜反应。

CH2OH(CHOH)4CHO+2Ag(NH3)2OH→(水浴加热)CH2OH(CHOH)4COONH4(葡萄糖酸铵)+2Ag↓+3NH3↑+H2O

(2)分子中有多个羟基,能与酸发生酯化反应

(3)葡萄糖在生物体内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

C6H12O6(s)+6O2(g)→6CO2(g)+6H2O(l)

(4)葡萄糖能用淀粉在酶或硫酸的催化作用下水解反应制得

(5)植物光合作用:

6CO2+6H2O=C6H12O6+6O2

葡萄糖的检验:

1.葡萄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浓度高时生成黄色沉淀)

  CH2OH(CHOH)4CHO+2Cu(OH)2→(加热)CH2OH(CHOH)4COOH+Cu2O↓+2H2O

注意事项:

①新制2Cu(OH)2悬浊液要随用随配、不可久置;②配制Cu(OH)2悬浊液时,NaOH溶液必须过量;③反应液必须直接加热至沸腾;④葡萄糖分子中虽然含有醛基,但是d-葡萄糖中不含有醛基。

2.葡萄糖溶液与银氨溶液反应有银镜反应

CH2OH(CHOH)4CHO+2Ag(NH3)2OH→(水浴加热)CH2OH(CHOH)4COONH4+2Ag↓+3NH3↑+H2O

注意事项:

①试管内壁必须洁净;②银氨溶液随用随配不可久置;③水浴加热,不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④乙醛用量不宜太多,一般加3滴;⑤银镜可用稀HNO3浸泡洗涤除去;  

2、果糖的化学性质

果糖无醛基而具活性酮基,能发生银镜反应,氧化产物为羟基乙酸和三羟基丁酸。

与石灰水可形成果糖钙沉淀,但通入二氧化碳又可复出果糖。

果糖的检验:

原理:

果糖是典型的还原性糖,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酮基)

方法:

1.果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砖红色沉淀

2.果糖+银氨溶液(碱性环境、水浴加热)→银镜反应

3、蔗糖和麦芽糖的化学性质

(1)蔗糖和麦芽糖的水解:

C12H22O11(蔗糖)+H2O→(酶)C6H12O6(葡萄糖)+C6H12O6(果糖)

C12H22O11(麦芽糖)+H2O→(酶)2C6H12O6(葡萄糖)

(2)蔗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因为其无醛基,无还原性。

4、淀粉和纤维素的水解

(1)淀粉的水解:

它能水解。

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过程可表示为

(C6H10O5)n(淀粉)→(C6H10O5)m(糊精)→C12H22O11(麦芽糖)→C6H12O6(葡萄糖)

也可以在酸催化作用下逐步水解,最终转化为葡萄糖:

(C6H10O5)n(纤维素)+nH2O

nC6H12O6(葡萄糖)

淀粉稀硫酸 淀粉水解液 新制Cu(OH)2悬浊液检验淀粉是否水解

淀粉稀硫酸淀粉水解液碘水检验淀粉是否水解

(2)纤维素的水解:

纤维素在酶或浓硫酸催化下发生水解:

(C6H10O5)n(纤维素)+nH2O

nC6H12O6(葡萄糖)

人体必须的六大营养素

糖类

脂肪

蛋白质

维生素

矿物质

1

单糖

C6H12O6

葡萄糖

多羟基醛

有多元醇和醛的性质,能发生银镜反应,红色Cu2O

果糖

多羟基酮

有多元醇和酮的性质

2

双糖

C12H22O11

麦芽糖

有醛基

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 葡萄糖+葡萄糖

蔗糖

无醛基

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 葡萄糖+果糖

3

多糖

(C6H10O5)n

淀粉

无醛基,属高分子化合物

遇碘变蓝(C6H10O5)n+nH2O→nC6H12O6

纤维素

(C6H10O5)n+nH2O→nC6H12O6

4

葡萄糖★

光合作用

6CO2(g)+6H2O(l)→C6H12O6(s)+6O2(g)

呼吸作用

有氧呼吸

C6H12O6(s)+6O2(g)→6CO2(g)+6H2O(l)

无氧呼吸

C6H12O6→2C3H6O3(乳酸)→2CO2+2C2H5OH

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糖尿病检测)★

CH2OH(CHOH)4CHO+2Cu(OH)2→(加热)

CH2OH(CHOH)4COOH+Cu2O↓+2H2O

(碱性环境)

1.2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一、油脂的含义及其成分

1、油脂的含义:

油脂是油和脂肪的统称,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酯类物质。

●油是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脂肪是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都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在室温下呈液态的称为油(植物油),呈固态的称为脂肪(动物脂肪),二者合称为油脂。

甘油三脂的结构图

油脂均为混合物,无固定的熔沸点。

天然油脂为混甘油酯,属于混合物。

油脂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脂。

结构如右图。

R表示饱和烃基或不饱和烃基。

单甘油酯:

R1、R2、R3相同的甘油酯,称为单甘油酯。

混甘油酯:

R1、R2、R3不同的甘油酯叫混甘油酯。

2、油脂的成分:

油脂中的碳链含碳碳双键时(即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主要是低沸点的植物油;碳链为碳碳单键时(即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主要是高沸点的动物脂肪。

形成油脂的脂肪酸的饱和程度,直接影响油脂的熔点,油脂分子烃基里所含的不饱和键越多,熔点越低,反之,饱和键越多,熔点越高(动物油呈固态)

二、油脂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

黏度大,有油腻感。

熔点较低,且随着碳原子个数增多熔点增高;不饱和度加大,熔点降低。

2、化学性质:

水解反应:

根据结构特点,油脂兼有酯类和不饱和烃类物质的性质。

油脂在酸性环境和碱性环境都能水解,在酸性环境中的水解是可逆的(人体内油脂主要在小肠中被消化吸收,消化过程实质上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为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在碱性环境中的水解由于生成的高级脂肪酸可以继续和碱反应,故不可逆,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又叫皂化反应:

+3NaOH→高级脂肪酸钠(肥皂)+丙三醇(甘油)

3、常见高级脂肪酸:

硬脂酸C17H35COOH、软脂酸C15H31COOH、油酸C17H33COOH

4、脂肪酸在人体内的四大主要功能:

供给人体热量、储存能量、合成人体所需物质的原料、必需脂肪酸在体内有多种生理功能。

油脂是人类的主要营养物质和主要食物之一,也是重要工业原料。

【训练】——判断正误:

1、单甘油酯是纯净物,混甘油酯是混合物。

(×)

2、油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3、油脂都不能使溴水退色(×)

4、食用油属于酯类,石蜡油属于烃类(√)

5、精制的牛油是纯净物(×)

1、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不属于酯类的是()。

A.菜籽油B.胶棉C.硝化甘油D.酚醛树脂

2、取少量某有机物分别进行如下实验,结果是①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②与水混合静置后分层;③加入滴有酚酞试液的强碱共热后酚酞变无色。

此有机物是()。

A.乙酸钠B.油酸甘油酯C.乙酸乙酯D.甲苯

3、某种混甘油酯酸性水解后得到硬脂酸、软脂酸、油酸和甘油,此混合甘油酯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

4、某天然油脂10g,需1.8gNaOH才能完全皂化,又知该油脂1Kg进行催化氧化加氢,耗氢气12g才能完全硬化。

试推断1mol该油脂平均含碳碳双键数为()。

A.2molB.3molC.4molD.5mol

油脂

植物油

液态

含不饱和烃基多

—C17H33

含双键

能加成、水解

动物脂肪

固态

含饱和烃基多

—C17H35、—C15H31

水解

水解/皂化

油脂+3H2O→高级脂肪酸+丙三醇(甘油)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油脂+3NaOH→高级脂肪酸钠(肥皂)+丙三醇(甘油)

在人体内功能

供热

储存能量

合成人体所需的化合物

脂肪酸有生理功能

1.3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组成和存在

1、组成元素:

C、H、O、N,少量S、微量P、Fe、Zn等,相对分子量几万~几十万,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存在于动物的肌肉、毛发、蹄角、血液、激素、抗体、乳汁、酶等

2、组成物质: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石,是蛋白质结构的基本单元;多肽。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链构成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存在氨基和羧基,具有两性。

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催化作用特点:

催化条件的温和性、催化效率的高效性、催化功能的专一性。

二、氨基酸

蛋白质的结构很复杂,在酶或酸、碱作用下,水解最终生成氨基酸。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下图。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和羧基,氨基具有碱性,羧基具有酸性。

因此,氨基酸与酸和碱都能反应生成盐,具有两性。

1、常见的几种氨基酸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甘氨酸(α—氨基乙酸):

H2N—CH2—COOHNH2-CH2-COOH

H

R━C━COOH

NH2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丙氨酸(α—氨基丙酸):

CH3CH(NH2)COOH

谷氨酸(α—氨基戊二酸):

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α—氨基酸。

其通式为

2、肽及肽链:

●一个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中的羧基之间缩去水分子后生成的产物叫二肽,含有的官能团叫做肽键。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消去水分子形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为多肽,多肽多呈现链状,称为肽链。

3、多肽和蛋白质的区别:

●多肽与蛋白质没有严格界限(空间结构、相对分子质量)。

一般将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0称为多肽。

●蛋白质水解得到多肽,进一步水解,最后得到氨基酸。

●在一定条件下,α-氨基酸发生缩聚反应,通过肽键形成蛋白质。

“—CO—NH—”叫肽键;

●氨基酸、二肽、多肽和蛋白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4、人体必需氨基酸:

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部分在人体内可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和赖氨酸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摄入,被称为必需氨基酸。

记忆口诀:

意(异亮氨酸)甲(甲硫氨酸即蛋氨酸)输(苏氨酸),本(苯丙氨酸)赖(赖氨酸)鞋(缬氨酸)色(色氨酸)亮(亮氨酸)。

20种氨基酸、8种必需氨基酸

中文名

结构

支链

中文名

结构

甘氨酸

亲水性

异亮氨酸

疏水性

丙氨酸

疏水性

甲硫氨酸(蛋氨酸)

疏水性

酪氨酸

疏水性

苏氨酸

亲水性

天冬氨酸

酸性

苯丙氨酸

疏水性

天冬酰胺

亲水性

赖氨酸

碱性

谷氨酸

酸性

缬氨酸

疏水性

谷氨酰胺

亲水性

色氨酸

疏水性

丝氨酸

亲水性

亮氨酸

疏水性

半胱氨酸

亲水性

组氨酸

碱性

脯氨酸

疏水性

精氨酸

碱性

三、蛋白质的性质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链构成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存在氨基和羧基,具有两性。

有的蛋白质溶于水,有的不溶于水。

1、蛋白质水解成为氨基酸

2、盐析:

加入某些浓的无机盐溶液,可以使蛋白质凝聚而从蛋白质溶液中析出,这种作用称之为盐析。

析出的蛋白质仍然可以溶于水,不影响原来蛋白质的性质。

●盐析是一个可逆的物理过程;

●盐析可以用于分离和提纯蛋白质

3、变性:

蛋白质受热到一定温度就会发生不可逆的凝固,凝固后不能溶于水,这种变化称之为变性。

●变性是化学变化,不可逆过程

●变性后的蛋白质失去了生理活性。

●变性可用于高温消毒灭菌、重金属中毒(使蛋白质凝固)

●造成蛋白质变性的因素:

⏹物理因素包括:

加热、加压、搅拌、振荡、紫外线照射、X射线、超声波等:

⏹化学因素包括:

强酸、强碱;铅、铜、汞等重金属盐;三氯乙酸、乙醇、丙酮等。

4、颜色反应(化学变化):

浓硝酸与蛋白质反应,可以使蛋白质变黄。

这称为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常用来鉴别部分蛋白质,是蛋白质的特征反应之一。

5、蛋白质燃烧:

燃烧蛋白质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常用作蛋白质的检验

6、盐析和变性的区别

 

概念

特征

条件

用途

盐析

在无机非金属的浓溶液中的作用下,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而沉淀下来的过程。

可逆、物理变化过程

无机非金属盐的浓溶液:

氯化铵、硫酸铵、氯化钠……

分离、提纯蛋白质

变性

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而沉淀下来的过程。

不可逆化学变化过程

高温、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强氧化剂、甲醛、酒精等

杀菌、消毒……

7、蛋白质的用途:

动物的毛、蚕丝是很好纺织原料;人类主要食品;各种生物酶都是蛋白质;动物胶、酪素

 

组成元素

一定有C、H、O、N、S

可能有P、Fe、Zn、Mo

性质

盐析★(可逆)

变性★(凝结不可逆)

遇浓硝酸显黄色

灼烧有焦羽毛味

变性条件

加热、加酸、碱、重金属盐、部分有机物、紫外线等等

误服重金属盐后

要服大量的新鲜的牛奶或豆浆等,加解毒剂、洗胃

水解

蛋白质多肽二肽氨基酸

氨基酸

官能团

★羧基(-COOH)有酸性、氨基(-NH2)有碱性

人体必需

赖氨酸

蛋氨酸

亮氨酸

异亮氨酸

缬氨酸

苯丙氨酸

苏氨酸

色氨酸

 

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条件温和

专一性

高效性

多样性

1.4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一、维生素

1、维生素的概念:

是参与生物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在天然食物中含量极少。

2、维生素的分类:

习惯上按照不同的溶解性,把它们分为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A、D、E、K)

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B族)

脂溶性:

VA、VD、VE、VK加油炒熟,排泄率低,摄入过多会中毒。

水溶性:

VB、VC宜生吃,凉拌,排泄率高,多吃也不中毒。

3、维生素的性质(VC):

●维生素C是一种无色晶体,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化学式为C6H8O6,俗名:

抗坏血酸。

●维生素C含有的官能团为羟基、碳碳双键,维生素C溶液显酸性、有较强的还原性。

●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和绿色蔬菜中,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补充。

在人体内有重要的功能。

●维生素C的化学特性是容易失去电子,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在水中或受热时很溶液被氧化,在碱性溶液中更容易被氧化。

因此,生吃新鲜蔬菜比熟吃时维生素C损失小。

●缺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

●维C的还原性检验:

维C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维C还能使I2、Fe3+、淀粉溶液褪色

人体的必需元素种,常量元素种、微量元素种

二、微量元素

1、动物体内的生命元素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人体微量元素含量极少,质量不到体重的万分之一。

2、常量元素是指含量在0.01%以上的元素,如C、H、O等共11种;

3、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在0.01%以下的元素,如Fe、I、Se等共16种。

4、碘:

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有智力元素之称。

●碘在人体内的含量仅约为30mg,其中一半集中在甲状腺内,其余则分布在其他组织。

●可多吃海带、海鱼、紫菜来补充;也可吃加碘食盐(含有KIO3),但在食用时要注意:

存放时密封、防潮、防晒,菜出锅时再放以防分解;

●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智力发育;碘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5、铁:

在人体中的含量约为4-5g,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中最多的一种。

●人体内的含铁化合物主要分为两类,即功能性铁和储存性铁,它们一起参与O2的运输。

●缺铁会贫血,可通过铁强化酱油补充,这主要是因为酱油可以促进铁吸收,且具有广泛的群众食用基础,另外,人们对酱油的日摄入量稳定在相对合理的数值范围内

6、人体所需元素是否越多越好?

各种必需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都有一个最佳范围,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影响人的正常生理机能。

1

维生素:

参与生物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

分类

脂溶性维生素

难溶于水

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易排泄,内存于肝脏

A、D、E、K

水溶性维生素

易溶于水

易吸收,多余随尿道排出,不内存,易缺乏

B族、C

1

维生素B族

B1、B2、烟酸、烟酰胺、B6、生物素、泛酸、叶酸、B12等

缺乏病

缺乏维生素A

会出现夜盲症、干眼病和皮肤干燥,使儿童生长受阻

服鱼肝油

缺乏维生素D

易患佝偻病、软骨病

多晒太阳

缺乏维生素B1

易患脚气病

用粗粮

缺乏维生素B2

易患舌炎

 

缺乏维生素B12

易患恶性贫血

 

缺乏维生素C

易出现坏血病

多吃水果

维生素C★

抗坏血酸,多羟基不饱和酯,可以表现烯烃、醇和酯的性质,有较强的还原性

2

微量元素16种

含量在0.01%以下

Fe、Cu、Zn、Mn、Co、Mo、Se、I、Li、Cr、F、Sn、Si、V、As、B

常量元素11种

含量在0.01%以上

C、H、O、N、Na、Mg、Ca、P、S、K、Cl

碘★

智力元素

甲状腺和多种酶

缺乏会甲状腺肿、克汀病、IDD

盐中加KIO3、海带

铁★

造血元素

人体血红蛋白中含Fe2+

缺乏会贫血

铁强化酱油、蔬菜水果

Se

抗癌元素

氟F

防龋齿加NaF

过多会骨质疏松

提高免疫力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2.1合理选择饮食

一、认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1、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约占人体体重的2/3,其主要作用是良好溶剂,反应介质和反应物,调节体温。

二、食物的酸碱性

2、食物酸碱性与化学上的溶液酸碱性不同,是指食物的成酸性或成碱性,按食物在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的性质来分类。

如,由C、N、S、P等元素组成的蛋白质,在体内经消化吸收后,最后氧化成对应的酸:

C变成碳酸,N变成尿酸,S变成硫酸,P变成磷酸,这些最终产物是酸,使体液呈弱酸性。

又如某些蔬菜、水果多含K、Na、Ca、Mg等盐类,在人体内代谢后生成碱,使体液呈弱碱性。

而人体血液的pH总保持碱性环境(7.35-7.45)。

三、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

3、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物的色、香和味,或补充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失去的营养成分以及防止食物变质等,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化学合成的物质。

●食品添加剂一般可以不是食物,也不一定有营养价值,但必须符合上述定义的概念,即不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且具有防止食品腐料变质、增强食品感官性状或提高食品质量的作用。

●食品添加剂一般不能单独作为食品食用,且使用量很少并且有严格的控制。

4、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为着色剂、防腐剂、调味剂、营养添加剂。

●着色剂主要包括:

胡萝卜素、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

●早期采用的防腐剂主要是食盐、食醋、糖等,

●现在常用的防腐剂有苯甲酸钠、硝酸盐、亚硝酸盐、二氧化硫。

●调味剂主要有:

食盐、食醋、味精。

●营养强化剂:

加碘食盐、铁强化酱油

5、食品中加入营养强化剂是为了补充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