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第十七章.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1885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9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导论》第十七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心理学导论》第十七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心理学导论》第十七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心理学导论》第十七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心理学导论》第十七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导论》第十七章.docx

《《心理学导论》第十七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导论》第十七章.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导论》第十七章.docx

《心理学导论》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

【学习目标】2

【学习建议】2

【学习重点】2

【关键词】3

第一节 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概述4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4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4

三、心理异常概述6

四、心理异常的分析取向9

第二节 心理障碍11

一、心理障碍概述11

二、心理障碍分类11

第三节 一般心理疾病16

一、焦虑症16

二、恐怖症17

三、强迫症18

四、抑郁症20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心理异常、心理障碍、一般心理疾病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异常的判别、心理障碍的分类,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异常的理论取向以及心理障碍的基本特征。

能够运用心理健康、心理异常、心理障碍、一般心理疾病的原理和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异常、心理障碍、一般心理疾病的问题。

【学习建议】

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心理异常、心理障碍、一般心理疾病的基本定义,特别需要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异常的判别原则、心理障碍的分类、一般心理疾病的主要症状和诊断与矫制治、以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判断原则和方法,特别是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

1.心理健康又称为心理卫生,是个体各种心理状态(如一般适应能力、人格健全状况等)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而且自我内部(如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以及自我与现实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

2.心理健康包含四种状态:

正常的健康状态、正常的平均状态、正常的理想状态和正常的适应状态。

3.心理健康标准是社会适应性标准的具体化,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状态是评价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

在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两种指导原则:

众数原则(心理健康的常规依据)和精英原则(心理健康的理想依据)。

不同学者对心理健康状态有不同标准。

4.心理异常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又称心理失调或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又称心理失常,是心理异常的表现形式,是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心理疾病(比较严重或严重的心理异常)以及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等。

5.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失调或心理失衡)是一种轻微的心理异常,通常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变化,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经常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即经常由一定情景诱发,而当诱因情景消失,心理活动就会完全正常。

6.心理障碍(心理失常)是心理异常的表现形式,也是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属于心理病理学范畴,它与一般心理问题具有本质区别,具有明显的持久性和特异性特点,与情景则没有必然联系。

7.心理疾病是比较严重或严重的心理异常,是多种心理障碍集中或综合的表现,具有稳固性和病态性。

分为轻性心理疾病和重性心理疾病。

8.判别心理异常的原则有:

心理反应的合理性原则、心理过程的协调性原则和心理特征的稳定性原则。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有:

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医学标准和统计分析标准。

【关键词】

心理健康(mentalhealth)

心理卫生(mentalhygiene)

性格障碍(characterdisorder)

行为矫正(behaviormodification)

行为治疗(behaviortherapy)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therapy)

异常行为(abnormalbehavior)

焦虑(anxiety)

第一节 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包含着以下四种状态:

1.正常的健康状态

以有无心理疾病,心理功能是否良好为判断尺度,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等处于协调状态。

2.正常的平均状态

从统计角度强调正常和异常之间的程度变化,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为正常状态。

3.正常的理想状态

以此评价个体的行为而非描述其行为,例如,幸福感和满足状态等。

4.正常的适应状态

正常是一种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心理健康者能够不断地在职业或所从事的工作中,学习有效的技巧来应对现实中的紧张状态。

例如,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效工作和学习,适应周围环境,在人际交往中彼此谦让。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社会适应性标准的具体化,需要从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及其功能角度,为多数人共同具有的状态为评价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

但是,至今在国内外尚无共同认可的心理健康的统一标准。

在制定心理健康的标准上存在着7种标准依据:

(1)以医学上身体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

(2)以统计学的正态分布为标准;

(3)以是否合乎社会规范为标准;

(4)以社会生活适应状况为标准;

(5)以个人主观体验为标准;

(6)以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为标准;

(7)以心理机能是否充分发挥为标准。

显然第

(1)条是心理健康的底线标准,第

(2)至(6)条是心理健康的常规标准,第(7)条是理想标准。

在心理健康的判断上存在两种指导原则:

“众数原则”和“精英原则”。

心理健康的常规标准依据“众数原则”;心理健康的理想标准依据“精英原则”。

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者”,罗杰斯的“机能充分发挥者”,奥尔波特的“成熟者”,弗洛姆的“创造者”等都是依据“精英原则”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不同学者认为符合以下标准可以看作为心理健康。

(一)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10条标准:

1.是否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是否对自己具有较有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是否切合实际;

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否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是否具备并善于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能否在符合集体允许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能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二)奥尔波特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心理健康有6条标准:

1.是否能力争自我成长;

2.能否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能力;

3.人生观统一与否;

4.是否有与他人建立亲睦关系的能力;

5.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技能获得状况;

6.具有同情心,对自己的生命充满爱。

(三)张春兴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提出心理健康有5条标准:

1.情绪稳定,无长期焦虑,少心理冲突;

2.乐于工作,能在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能力;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而且乐于与他人交往;

4.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且有自我悦纳的态度;

5.对于生活的环境有适当的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逃避。

(四)综合心理健康标准

综合国内心理学工作者等人提出心理健康有8条标准:

1.能认识自己,具有悦纳自己的态度;

2.能接受他人,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能适应不同环境;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学习;

5.能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境稳定;

6.人格完整与和谐;

7.智力正常;

8.心理和行为符合自己的年龄特征。

三、心理异常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异常

心理异常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及心理障碍与心身疾病等。

 

1.一般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又称为心理失调或心理失衡,是一种轻微的心理异常,通常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经常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即经常是由一定情景所诱发,而当诱因情景消失,心理活动就完全正常。

2.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心理异常的表现形式,又称为心理失常,是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属于心理病理学的范畴,与偶发性和暂时性的一般心理问题具有质上的区别,它具有明显的持久性和特异性特点,并且与一定情景没有必然的联系,即心理障碍并非是由某些情景直接诱发的,但在一定情景下会加重,经常是一般心理问题累积、迁延、演变的表现和结果。

例如,高度兴奋或压抑、无理由焦虑或恐惧、总是吹毛求疵或无故发泄等。

3.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比较严重或严重的心理异常,是多种心理障碍集中或综合的表现。

在心理疾病中,多种心理障碍是作为症状群出现的,即多种障碍是作为各种病理性症状集中或综合表现在某种心理疾病之中的,是心理状态病理性变化的突出表现,具有明显的稳固性和病态性。

心理疾病可分为轻性心理疾病和重性心理疾病。

轻性心理疾病是较严重的心理异常,一般是指分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一般具有自知力或自知力稍有不足,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或保持对现实的恰当接触,其中包括神经症、人格障碍和性变异。

重性心理疾病是严重的心理异常,一般是指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通常是自知力严重缺乏,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或保持对现实的恰当接触,其中包括器质性精神病和功能性精神病。

4.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

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是心理异常导致生理异常的结果,属于心理异常的特殊类型。

心身障碍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功能失调,但无器质性变化,也没有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躯体功能障碍,例如,睡眠障碍、饮食障碍、内脏器官障碍以及性功能障碍等。

心理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与个体情绪有关的躯体症状,并具有组织器官的病理性损害的器质性变化的躯体疾病。

(二)心理异常的判别

1.心理异常判别的原则

根据心理活动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判别心理异常与否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

 

(1)心理反应的合理性原则

一个人在其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会形成对客观事物的特定反应模式,正是由于这种反应模式的建立,使个体在与周围的人和事的交往中保持了动态的平衡,使个体感觉自己对外界刺激信息所作出的反应,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合理的、必然的,即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与客观环境是相实应的,对外界客观现实的反应是人所理解的。

(2)心理过程的协调性原则

正常心理活动过程。

如认知过程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等,或者在心理过程之间,如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之间必定是协调一致的,由于这种协调一致性才使个体在反映客观环境事物时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3)个性特征的稳定性原则

在每个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是通过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

因此,这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会时时处处表现出来。

例如,原来一个乐观热情的人突然毫无原因地变得沉默冷淡,或即使有某些原因,但并不足以使其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可能就已经出现了心理异常。

2.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区分具有相当困难,这是因为异常心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即很难确定一个固定不变的绝对标准,因为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差别常常是相对的,很难明确规定一个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界线;另外,异常心理活动经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道德标准、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社会价值观念等,甚至心理异常的判别者也由于各持不同理论与观点而难有统一公认的判别标准。

但是,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毕竟在本质上存在着明显差别,因此,通过临床实践并不断调整与修订,目前仍广泛使用以下四条标准进行心理异常的判别。

 

(1)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又称为主观经验,它有两种涵义:

一是被判别者自己的主观经验,包括体验和感受,如果他自己感到感到有不明原因的焦虑、抑郁、不愉快,紧张、恐惧,或自己难以控制与摆脱的某些行为,则可以判别为心理异常,从而需要寻求心理学家的帮助。

二是判别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的判别,这是以一般人对正常状态的已有经验作为参照点,根据被判别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来判别是否为心理异常。

尽管这种判别标准由于各自经验不同而具有较大主观性,但是,由于判别者一般都是受过专业教育与训练,接累了相当的临床经验,因此形成了大致相近的判断标准。

(2)社会适应标准

社会适应标准指在社会常模的基础上,衡量个体心理与行为顺应和应对,确定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是否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判别者主要考察被判别者对人对己的态度、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与他人交往、沟通和处理人际关系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按照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主动适应环境等。

如果不能按照社会所认可的方式待人接物,行为怪异离奇、心理与行为既有悖社会规则,也不符合自己即的年龄、地位和身份而使他人难以理解、引起困惑和不能接受,就可以视为心理异常。

(3)医学标准

医学标准是将心理异常当作躯体疾病那样看待。

有些异常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在正常人身上不会存在。

如果某人身上检查发现这些致病因素或疾病症状,则被判别为异常心理。

这个标准比较客观,也比较可靠。

但是,这种标准在实际运用时其适应症的范围经常会受到限制。

(4)统计分析标准

统计分析标准是以正常群体心理特征测量结果为正态分布的前提下,确定个体心理与行为是否异常是以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以及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

统计分析标准由于可以得到心理特征的变量数据,便于比较亦较客观,因此,经常被用于异常心理研究之中。

但是,由于个体的心理特征并非都呈正态分布,而且正态分布的两端不能都视为心理异常。

在心理特征正态分布中低于平均值的一端可以判别为心理异常。

但是,高于平均值的一端就不能判别为心理异常,否则就会误人误事。

四、心理异常的分析取向

(一)心理异常的病原学取向

心理异常的病原学取向强调个体的生物学因素对心理异常成因的影响。

该取向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和盖伦以及德国医生克雷佩林。

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认为,心理异常的产生是由于体内四种体液比例不平衡所导致,体液的失衡是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

盖伦在稍后指出,个体大脑发育不完善是导致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

(二)心理异常的动力学取向

心理异常的动力学取向,强调在心理异常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依德。

心理动力学取向主张对心理异常进行心理治疗而不能采用其他医学模式。

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催眠、自由联想、梦的分析、阻抗分析和移情分析等精神分析。

(三)心理异常的行为主义取向

心理异常的行为主义取向,强调外显的、可以观察的行为以及学习和条件反射的效果在心理异常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切“心理异常症状”都是习得的,学习对心理异常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该取向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不良行为学习的结果,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巴甫洛夫、斯金纳、班杜拉等。

(四)心理异常的认知取向

心理异常的认知取向,强调认知因素在心理异常的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该取向把心理异常的成因归结为个体焦虑是由于歪曲的认知方式和非理性观念,主要代表人物是贝克、艾利斯等。

心理异常的认知取向认为,认知结构中的认知曲解(cognitivedistortion)是导致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

认知曲解是个体存在的绝对性思考、任意性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化引申、过度夸大与缩小、个人化、情绪性推理、应该倾向、乱贴标签等。

非理性观念也是导致心理异常的原因之一。

为此,美国认知治疗学家、合理情绪疗法创始人艾利斯(AlbertEllis,1913---)认为人之所以心理异常并非由于事件本身,而是由于个体对事件的看法。

人的认知、观念对自己情绪和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总结出心理异常的11条非理性观念:

1.每个人都要绝对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尤其是要获得每位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与赞许;

2.个人是否具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即是否能够在人生中的每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都能有所成就或取得成绩;

3.现实环境中有些人是很邪恶与可憎恨的,因此,应该对他们作出毫不留情的严厉谴责和惩罚;

4.如果所做的事情是非己所愿,那将是非常难受的和可怕的;

5.不愉快的事情总是由于周围环境因素引起的,这是自己所不能控制与支配的。

因此,个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是无法控制和改变的;

6.面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还不如逃避它们;

7.个体要对会遇到的危险和可怕的事情随时提高警惕,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其发生的可能性;

8.每个人都必须依赖于别人,特别是某些与自己相比是强有力的人,只有这样自己才有可能生活得更好些;

9.每个人以往的经历和所遇到的事情,经常会决定自己当前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难以改变的;

10.每个人都关心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并哀叹人生之艰难而悲伤难过;

11.每个人对人生中的某个问题都应该具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找不到这个答案,就会痛苦一生。

(五)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取向

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取向,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异常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其中颇激进的观点认为,心理异常的形成纯粹是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脱离常规人所贴标签的结果。

由于时代、地域、传统文化、习俗和习惯等不同,在对个体行为模式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个体或群体的某些特殊行为与文化因素则密切相关。

(六)心理异常的人本主义取向

心理异常的人本主义取向,强调个体的主观经验、面对的困难及其潜在问题是心理异常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该取向认为,情绪方面的异常是错误的自我形象、自我知觉、自我概念的最终结果。

当一个人极度焦虑,是因为自己所建立的自我形象不切实际而导致心理冲突。

例如,学生的自我形象核心的部分是自己非常聪明,如果在学校利成绩不佳,即可能否定或歪曲自己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看法。

当自我形象受到威胁时,就会出现某些扭曲了的心理症状,而这些心理症状表现又会反作用于自我形象,使自我形象进一步扭曲而导致自我否定,结果陷入不良适应和高度焦虑的恶性循环。

第二节 心理障碍

一、心理障碍概述

 

心理障碍属于心理病理学范畴,是心理状态和心理能量的衰退或丧失,以及心理能力下降的表现。

因此,心理障碍是以心理疾病的某种症状出现,当这种心理疾病症状单独出现时,就是心理障碍,其中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它们都严重地损害了人的能力。

二、心理障碍分类

(一)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

(2)感觉减退(hypoesthesia)

(3)感觉倒错(paraesthesia)

(4)内感性不适(senstopatnia)

2.知觉障碍

(1)错觉(illusion):

现错觉症状

(2)幻觉(hallucination)

(3)知觉综合障碍:

①视物变形症

②空间知觉障碍

③周围环境真实性感知觉综合障碍

④对自己身体结构的感知觉综合障碍

(二)注意障碍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

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转移的分配这些注意特征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

1.注意增强(pyperprosexia)

2.注意减弱(hypoprosexia)

3.注意固定(fixationofattention)

4.注意涣散(aprosexia)

5.注意转移(transferenceofattebtion)

6.注意狭窄(narrowingofattention)

(三)记忆障碍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积累知识经验的一种功能,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是记忆的基本环节。

复杂高级的心理活动必须以记忆为基础。

记忆障碍是精神疾患中较为常见的心理异常现象。

1.记忆在量方面的障碍

(1)记忆增强(hypermnesia)

(2)记忆减退(hypomnesia)

(3)遗忘症(amnesia):

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进行性遗忘、心因性遗忘

2.记忆质方面的障碍

(1)错构症(paramnesia)

(2)虚构症(confabulation)

(3)似曾相识症(dejavu)

(4)旧事如新症(jamaisvu)

(5)潜隐记忆(kryptomnesia)

(四)思维障碍(thoughtdisorder)

1.思维联想障碍

(1)思维迟缓(retardationofthought)

(2)思维贫乏(povertyofthought)

(3)思维奔逸(flightofideas)

(4)思维中断(thoughtblocking)

(5)病理性赘述(circumstantiality)

(6)强迫思维(obsessionthought)

强迫思维主要有以下形式:

①强迫怀疑(obsessivedoubt)

②强迫性穷思竭虑(obsessiveruminations)

③强迫性对立思维(obsessivecontradictory)

④强迫意向(obsessiveimpulse)

2.思维逻辑障碍

(1)思维散漫(looseningofassociation)

(2)思维破裂(splittingofthought)

(3)象征性思维(symbolicthought)

(4)逻辑倒错性思维(paralogicthinking)

(5)自创新词(neologism)

(6)诡辩性思维(sophistrythinking)

3.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delusion)

临床常见的妄想有以下一些类型:

①迫害妄想(delusionofpersecution)

②关系妄想(delusionofobservation)

③嫉妒妄想(delusionofjealousy)

④钟情妄想(delusionofamorous)

⑤疑病妄想(hypochondriacaldelusion)

⑥自罪妄想(delusionofsin)

⑦夸大妄想(delusionofgrandeur)

⑧思维播放妄想(delusionofthoughtbroadcasting)

(五)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又称为心境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

一般表现为情感高扬或低落,且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在心理异常行为表现中具有核心特征,即任何异常心理与行为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情绪障碍,严重的心理疾病往往以情绪改变为先兆。

1.情感高涨(elation)

2.情感欣快(euphoria)

3.情感低落(depression)

4.情感脆弱(emotionalfragility)

5.情感爆发(emotionaloutburst)

6.易激惹(irritability)

7.情感迟钝(emotionalblunting)

8.情感淡漠(apathy)

9.情感倒错(parathymia)

10.病理性激情(pathologicalaffect)

11.矛盾情感(ambivalance)

(六)意志行为障碍

1.意志增强(hyperbulia):

多见于妄想症和精神分裂症

2.意志减退(hypobulia)

3.意志缺乏(abulia)

4.意向倒错(parabulia)

5.意向矛盾(ambitendency)

(七)动作行为障碍

1.精神运动性兴奋(psychomotorexcitment)

2.精神运动性阻滞(psychomotorinhibition)

3.蜡样屈曲(flexibilitascerea)

4.违拗症(negativism)

(八)意识障碍

1.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

(1)意识混浊(cloudingofconsciousness)

①嗜睡(drowsiness)

②昏睡(sopor)

③昏迷(coma)

(2)意识朦胧(twilightstate)

2.自我意识障碍

(1)漫游性自动症(ambulator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