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林州一中高一下学期份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河南省林州一中高一下学期份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林州一中高一下学期份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林州一中高一下学期份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林州一中高一下学期3月份月考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倾向积极涉世,干预国家政治;有的倾向消极避世,内省修身。
下列人物中,倾向积极涉世,干预政治的有
①孟子②梭伦③庄子④伏尔泰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对比佛教、道教,有史学家认为:
“孔子儒教,不成为一项宗教……其信徒都没入在一般社会中,在下则弘扬师道,在上则服务政治。
只求入世,不求出世。
”材料认为儒教不能成为一项宗教的理由是:
()
A、无专门的宗教组织B、教徒超然于政治外
C、以治国平天下为理想D、只求出世,不求入世
3.某学者指出,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是并存的,并得到了统一;他在各学派中是最讲功利的,但他倡导的功利并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
这里的“他”应是
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墨子
4.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卢梭认为: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的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者的共同点是
A.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B.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
C.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设想D.推动了当时社会变革
5.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
“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
……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
”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6.历史学家钱穆认为:
“儒家精神比较温和,可说是反对贵族的右派;墨家较激烈,可说是左派。
……惟从另一面看,右派皆积极而向前,因其比较温和,得保持乐观故。
而左派常偏于消极与倒转,因其比较激烈,易限于悲观故。
”以下派别中属于作者所指的“左派”的是
A.法家B.道家C.阴阳家D.纵横家
7.宋代以后的儒学逐渐走向理论化、思辨化,还影响到文学艺术等领域,苏轼在论画时说:
“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这体现了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
A.理一气二B.反省内心C.格物致知D.知行合一
8.“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
间架起了桥梁”。
这一论断评价的是
A.孟子“仁政”学说B.荀子礼法并施主张
C.韩非法家思想D.董仲舒新儒学
9.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
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A.“为政以德”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
10.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经由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出产于美洲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为开通美洲到吕宋航路做出贡献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11.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田产的唯一途径
B.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
C.宋朝土地兼并现象的频繁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土地兼并有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
12.在16世纪,英国著名海盗德雷克,不仅被英国人称为”民族英雄”,英王伊丽莎白甚至亲临其舰船,为其授予骑士称号。
对于英国女王这一行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海盗的劫掠行为符合以女王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B.英国王室能够从海盗劫掠中获取大量的黄金
C.英国利用海盗增强自身国防力量
D.英国利用海盗限制西班牙,推动本国海外贸易
1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民族工业发展很快,但很快走下坡路,从根本上是由于
A.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B.清政府的压榨
C.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官僚资本的侵蚀
14.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发展的因素。
”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15.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说: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意在:
A.用西方生产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
B.否定洋务运动,主张全盘西化
C.拓展洋务领域,推进洋务运动
D.希望李鸿章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
16.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视野在16世纪得到了爆炸式的拓宽。
但大量贵金属的进口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而造成
A.商人阶层的衰落B.封建贵族的衰落C.欧洲经济的衰弱D.海外扩张的受阻
17.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B.商周时期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C.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
D.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江浙地区
18.联系所学知识指出:
1895-1900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设厂限制的放宽B.列强经济侵略的放松
C.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空前提高D.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的推动
19.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把这一发展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的社会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B.中国民族工业结构不合理
C.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混战状态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20.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1.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
“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
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
B.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
C.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22.1824年,斯坦福哈尔写道:
“从1785年到1824年,世界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在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风俗、思想和信仰,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
”这里“巨大的变化”是指()
A.工业革命的开展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23.汉朝时期政府建立了以“工官”工场(官营企业)为基础的工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以国营企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基础。
“工官”工场和国营企业都()
A.代表了当时制造业的最高水平B.决定着当时市场的供求
C.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4.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政府不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25.关于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农业向商业转变的一场革命B.世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往扩大
C.欧洲商业中心的转移D.开始同美洲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
26.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新出现的经济形态有
①自然经济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④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7.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B.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
C.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D.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布局
28.下列三张图所揭示出的我国古代商业活动中心发展的趋势是()
A.由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
B.政治中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D.由主要在北方地区逐渐向南方和沿海地区发展
29.自2009年初以来日渐猖狂的索马里海道(盗)活动,使东非海域吸引了世界的关注。
早在15世纪末这一地区就出现过一个著名的“海盗”,他是()
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
30.下列技术发明中,对改变工业生产面貌和人类生活方式最具有突出意义的是()
A.内燃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B.电力的广泛应用和一系列电气的发明
C.电讯技术的发明和推广D.煤、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和应用
31.唐代曾有“钱荒”现象即铜钱欠缺,导致民间在进行商业交易时没有铜币可以使用。
历史学家分析说成因之一是人们将铜币熔化成铜金属。
对此,较为恰当的理解是
A.纸钞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B.飞钱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C.因出现铜币面额低于金属价值现象,故人民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D.“钱荒”原因不可能是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是部分史学家误信史料
32.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大部分《航海条例》。
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
英国完全取消《航海条例》
A.表明英国已无力主导世界市场
B.说明自由主义已成为英国的经济政策
C.是因为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D.反映出美国已成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强劲对手
33.33.导致“英国输华货物统计示意图”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的竞争B.一战的冲击
C.自然经济的抵制D.通商口岸较少
34.“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
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
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B.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C.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营方式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
35.明代政治人物王世懋在其著述中描绘了景德镇因烧制瓷器而火光烛天的情形,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这被个别历史学者认为是“工业超时代发展的征象”,实际上他是以此来指责“当地居民穿凿地脉,以致没有人登科中举”。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政治人物的著述不足以成为史料B.著述不属于实物资料所以可信度低
C.史料研读须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D.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而无法探究
36.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7.1916年,孙中山先生曾对“宁波帮”企业家作过高度评价:
“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
”由此可得出“宁波帮”发展迅速的原因可能是
A、引进西方工商理念B、诚信经营
C、与外商进行勾结D、依靠封建权贵
38.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
“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
”他们“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A.实业救国,创办民族工业B.向西方学习,采用机器生产
C.寓强于富,创办民用工业D.主张兴民权,倡导君主立宪
39.“由于……只承认一家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船出现时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
”下列说法中对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A.抨击了焚书坑儒的负面影响B.儒家学说不适应近代工业文明的需要
C.对正统思想持否定态度D.指出了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存在的负面影响
40.下列四幅历史示意图反映的历史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①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4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
——《孟子·滕文公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
——《汉书·食货志》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或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土地问题,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述有关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三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
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
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难以启动”的原因。
这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42.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请你对下述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
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
(引者按:
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
)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余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
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是哪两个国家?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
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什么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4)科技改善生活。
我们今天还有哪些生活用品利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
“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
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单位:
家)
年份
民国
元年
民国
二年
民国
三年
民国
四年
民国
五年
民国
六年
民国
七年
民国
八年
工厂数
17
37
37
50
33
34
29
23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经济因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它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材料三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根据材料四,分析民国初期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简要分析原因。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林州一中高一下学期3月份月考
历史答案
1.C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倾向积极涉世,干预国家政治;有的倾向消极避世,内省修身。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倾向积极涉世,干预政治的有孔子,主张仁、礼;梭伦,进行整治改革,;伏尔泰,主张天赋人权。
故选C。
庄子主张无为,排除ABD。
2.C
【解析】题干材料“其信徒都没入在一般社会中,在下则弘扬师道,在上则服务政治。
只求入世,不求出世”体现了儒家思想经世致用,以治国平天下为理想,故A项正确。
宗教组织是否存在不是不要原因,故A项错误。
儒家信徒都没入在一般社会中,而不是超然于政治外,故B项错误。
儒家只求入世,不求出世,故D项错误。
3.D
【解析】孟子主张仁政和先义后利,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庄子主张逍遥无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和法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墨子思想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与材料“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是并存的,并得到了统一”和“他在各学派中是最讲功利的,但他倡导的功利并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
4.C
【解析】据材料“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的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二者的共同点是主张限制君权,故C正确。
只有卢梭思想属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故A排除。
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也只符合卢梭,故B排除。
只有启蒙思想推动了当时社会变革,故D排除。
5.C
【解析】根据材料“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
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墨家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C正确;儒家与材料中“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符,A项错误;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与材料中“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不符,B项错误;法家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材料中没有涉及,D项错误。
所以选C
6.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学生解答此题注意题干中要求的是“偏于消极与倒转”“易限于悲观故”可知道家思想符合这一特征,正确的选项是D项,ABC项中不带有悲观思想,排除。
7.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理是外在的,万物均蕴含着理,主张格物致知,“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说明是理学。
C项正确。
BD项是王阳明心学的主张。
8.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过郡国并行制度,贵族制又存在了一段时间;而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提供思想指导;故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要求思想上的统一,故确立了儒学的正统思想地位,D项正确。
孟子的仁政思想与分封制和宗法制无关,它涉及到的是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排除A。
荀子的思想礼法并施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其主张是在儒家仁政的思想中加入法制的思想,排除B。
韩非的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9.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
A“为政以德”即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要求统治者关注民众的愿望和要求;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意思是说为官者讲究礼节百姓中就没有不敢不尊敬的,说明孔子要求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符合题意。
10.D
【解析】开通美洲到吕宋的航路应该是从欧洲横穿大西洋、越过南美洲的麦哲伦海峡,然后横穿太平洋到达菲律宾,这条航路就是麦哲伦开辟的环球航行的路线,故选D;迪亚士只到达好望角,达伽马只到了印度半岛的南端,而哥伦布到达的是美洲,故ABC都是不符合题意的,所以排除。
1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正确的是”是本题的题眼,只有B是完全正确的。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是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土地兼并现象之所以存在,说到底是因为当时的土地是私有的,土地制度是私有的。
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田产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地主扩大田产方式很多,例如,官府赏赐土地,所以A不是正确的。
土地兼并不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所以D也不正确。
明清时期土地兼并现象的频繁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12.A
【解析】题干所述的现象发生在16世纪,当时英国还是封建制国家,所以女王代表的是封建贵族利益,故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A;这时英国处于最初的殖民扩张时期,主要是海盗式的掠夺和赤裸裸的抢劫,英国女王之所以鼓励,是因为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财富、增强自身的国防力量,同时也可以借机和西班牙竞争,从而达到限制其海外贸易的作用,故BCD都是符合史实的,所以与题意不符。
1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受阻的原因,中国民族工业受阻的原因很多,其中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它受到了双重压制,这两种压制是由于中国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14.A
【解析】注意材料分析的是“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只有A项符合题干要求。
地主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影响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发展的因素”。
故选A。
B项是政府的政策不是商人的动机;C项是阻碍商业发展的因素不是商人的动机;D项不利于商业的发展但不是商人的动机。
1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有关内容。
材料旨在说明孙中山主张扩展洋务运动,与此对应的为C项。
16.B
【解析】随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