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1585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5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阳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沈阳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沈阳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沈阳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沈阳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沈阳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docx

《沈阳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沈阳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docx

沈阳市高一月考语文试题I卷

沈阳市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31分)

1.(6分)(2017·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也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

鉴于官员在国家机器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他们对于读书和从政二者关系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官场风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在中国古代,官员读书是持续性的普遍性的历史现象,也是官场的显性规则。

中国封建社会官本位色彩非常浓郁,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入仕为官。

因此,读书成为古代文人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二选择。

这些文人士子秉承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理想,经过儒师的悉心调教和官场的耳濡目染,入仕时大都谙熟治乱兴衰之道,知晓为人处世之理,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

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文人士子们通过经年累月的读书,不仅蓄积了丰赡学养,而且提升了高迈人格,换言之,读书造就了称职的官员,而官员继续读书则成就了更大事业。

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漫长苦读且深入传统文化肌理的人,才能通过严苛的科举考试,才能在官场里登堂入室。

因而,但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为官之后依然读经诵史,赋诗作文,以此颐养性情、陶冶操守、净化心际、提升境界。

另外,凡是国盛民阜、天下太平的朝代必然是推崇文化和学术的朝代,此时考核检验官吏的准绳,不仅要看其政绩大小,也要看其文化修养的高低。

中国古代官员把读书和从政合二为一,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有一定关系。

秦汉统治者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到了隋唐逐步建立并完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选人用人的主要途径,它把考查文人学子对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的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基本依据,所以不读书者不能入仕为官。

士子们一旦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在读书为文方面更加勤勉笃毅,成为为官和为文两方面的典范,他们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学家。

当然,喜欢读书与做个好官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如清朝大贪官和珅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

不过,虽说喜欢读书不全是好官,但赃官劣官则大多是不喜欢读书的草包,因为此类官员的兴致根本不在读书上,而是钟情于那些污七八糟的东西。

读书与做官也构成中国文人士子复杂性格和模糊意绪的两面心态。

在他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字典籍的同时,也演绎着一幕幕数不清看不完的人生悲喜剧。

例如北宋寇准被罢免丞相之职后,以刑部尚书知陕州,蜀帅张咏返京述职时路经陕州,寇准以东道主身份表达情谊,临别时寇准低声咨询张咏:

“何以教准?

”张咏只说了一句话:

“《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寇准不解其意,立即命手下找来《后汉书》阅读,读至“不学无术”四字,笑着说:

“此张公谓我矣。

”由此推知,即使官居高位,但长期不读书不学习也会贻误国事、害人害己。

当然,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审视。

读书著文在历史上也是最具风险的事,从司马迁因说真话而罹受宫刑,到明清两朝大兴文字狱使众多官吏丢掉性命,直至“文化大革命”导致万马齐喑,使今人感到在官场上读书立言绝非易事。

其实,读书立言的本质并没有什么玄妙,无非就是坚持真理,发现真理,给今世和后人留下一点精神财富,而这却不是修身养性或单凭勇气就能够做到的。

(摘编自栾凤廷、刘金祥《中国古代官员的读书与从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仕为官是古代文人的人生价值,而读书则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这种风尚形成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

B.读书时老师的细心调教,加上封建社会官场的耳濡目染,读书人一旦进入仕途,大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

C.长期的读书,使文人士子拥有丰赡的学养和高迈的人格,同时养成读书习惯,所以古人为官之后依然推崇读书。

D.盛世都推崇文化和学术,文化修养高低和政绩大小是考查官员的重要指标,这使读书和从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这是因为科举考试的严苛,学子必须经过漫长而深入的苦读才能通过。

B.隋唐时期将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唯一标准,建立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的用人选人制度。

C.以文会意是中国古代官员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北宋寇准被罢相后请教蜀帅张咏,后读《霍光传》醒悟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D.中国古代官员读书与从政的关系是:

为官前“学而优则仕”,读书成就称职的官员;为官后“立德立功立言”,读书助其成就更大事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读书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官场的风气,更关乎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B.古代有许多为官为文都很成功的典范,如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修缮西湖堤坝,造福一方;写下《钱塘湖春行》流传于世。

C.饱读诗书的文人和珅却成为清代的大贪官,这说明喜欢读书不一定就会做个好官,有时读书反而可能会成就一部分贪官。

D.读书著文虽然在历史上是最具风险的事,但若能坚持修身养性,保持勇气,坚持真理,发现真理,在官场上也是可以做到的。

2.(12分)(2017·自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致于晚上都睡不着,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

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想住了就住下来。

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

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

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

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

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

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

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

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

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

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

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

还是南京?

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

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

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

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

就没有去。

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

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

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

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

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

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女儿是旅游结的婚。

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

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

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

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

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

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

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

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

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

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

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

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

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

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老歪自接到儿女都要接他去城里逛一逛、住一住的电话后,就兴奋的睡不着,主要是因为这让他在村里十分地有面子。

B.从儿女没少给老歪打钱、寄东西、打电话,请他进城等事件,可以看出儿女对老歪的关心和孝顺,懂得感恩。

C.老歪打定主意后,一番收拾,这处细节描写体现了老歪内心的兴奋与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后的安心,为下文埋下伏笔。

D.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是因为两张车票同时送来,使得原先大定的主意无法落实。

(2)

小说中的老歪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3)

这篇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

小说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13分)(2017高一下·邹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严耕望: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余英时

1973—1975年,严耕望是哈佛燕京社的访问学人。

那时他已在中古政治制度史的领域内卓然成家。

但在这期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苦读。

每天早晨在图书馆前面等着开门,下午图书馆关门,他才离开。

1979年春,严耕望应聘到耶鲁大学历史系担任访问教授。

和哈佛时代一样,他天天早到晚退,伏案用劝。

哈佛和耶鲁两度共学,我亲身体认到耕望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真正达到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境界。

他自己曾明白说过,他一生从不求多赚一分钱,也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因此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浪费宝贵的光阴。

1979年他在耶鲁的期间,正值大陆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前来访问,我在家中接待代表团,邀请耕望与会,但他婉辞了,因为他坚守其“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的原则。

这种“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他治学的勇猛精进、锲而不舍,恰好互为表里、刚柔相济。

耕望的生命虽然彻底地与学问合一,但他既不是不晓事的书呆子,更无世人想象中那种专家学者的傲僻。

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最通情达理并且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

无论是对他的家人、师友、学生或同事,他都抱着一份诚挚的情意:

任何人曾对他有过一点帮助,他都永志不忘。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读他那些大著作的序跋,便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证。

在学问方面,他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

然而他在摘发别人的失误时却从无例外地隐去失误者的名字。

他曾说,他一向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这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解剖。

他从不争浮名和权位,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低到无可再低,宾四师说他的性格“似为柔退”,这些确可以说是近于道家的,然而也未尝不与儒家相合。

他平常表现在外的是“柔逊”,但在大原则上却持之甚坚,内心自有不可逾越的尺度。

耕望的研究领域是制度史和历史地理。

他的著作无一不从规模浩大、笼罩全面的研究中产生。

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而言,表面上看来似为一种概括式的专史,但认真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精密考证的创获。

不过他所做的是地毯式的全面考证,而不像多数考证那样,只是蜻蜓点水式的。

全面考证必须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之上:

第一、事前有周密的通盘计划,第二、从计划到执行需要长时期的持续努力。

据我的大略估计,《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完成先后越二十年;《唐代交通图考》更是惊人,几乎是半个世纪了。

耕望的著作初看好像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其实由于他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不是传统史学所能范围。

他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卷》便已参考了一部《各国地方政府》的中译本,《唐仆尚丞郎表》从传统一方面看固可说与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同属一类而精密过之。

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宾四师为“四大家”。

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

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

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绝不是幸致的。

苏东坡说: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现代中国史学界没有人比耕望更能自用其才的了。

陆象山说:

“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

一途朴实,一途议论。

”耕望木讷寡言,终其身与“议论”无缘,他走的是彻头彻尾的“朴实”的道路。

(选自《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严耕望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超出了传统史学所能达到的范围,他的著作也不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

B.严耕望做学问“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这说明严耕望在做学问研究时,自我要求很高,决不借助他人成果或资料。

C.严耕望终身致力于学问研究,他的每一项研究都经过精密、全面的论证,因此,他的著作问世都要经过多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努力。

D.作者引用苏东坡的话、陆象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恰当地评价了严耕望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E.本文弘扬严耕望做学问的朴实精神,反衬出当下学术界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以及在学术上贪图终南捷径的学者的浅薄。

(2)

如何理解严耕望“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

请结合全文概括严耕望在史学研究上成就巨大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4.(11分)(2015高一上·芒市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

“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

“何如?

”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谓亭长曰:

“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

“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

何兴之暴也!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

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籍独不愧于心乎             独:

独自    

B.期山东为三处               期:

期待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

受    

D.何兴之暴也                 暴:

残暴    

(2)

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B.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C.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D.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估计无法脱身,就想在部下面前打一场速战速决的仗,显示自己今天的结局是上天的安排,不是作战的过错。

B.项羽不愿东渡乌江,因为他觉得既然上天要灭自己,渡江也没有什么意义,况且自己也无脸见江东父老。

C.项羽对他的旧相识吕马童说:

“我听说汉王拿千两黄金、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送给你个人情吧。

”就引颈自杀了。

D.项羽原本没有一尺一寸土地,趁势在乡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给各路王侯。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②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8分)

5.(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

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

位于宜昌之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事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E.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发奋努力。

(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四、默写(共1题;共6分)

6.(6分)(2016高二上·益阳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蜀相》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

②在《拟行路难(其四)》中,鲍照以水起兴,说人生正如“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当时门第决定人生的社会现状。

③《滕王阁序》中写尽九月之景,有色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共3题;共6分)

7.(2分)(2017高二上·黑龙江期末)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秉承人类命运共同性的理念,携手国际社会,相濡以沫,推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②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产品创新与售后服务两不误,才能如釜底游鱼,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③如果一部电视剧热播,那么它的原著也可能攀龙附凤,成为畅销书,相关产品也会获得极大的商业利润。

④年轻人在工作中要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勤学好问,做到“专”与“博”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升。

⑤据统计,我国从均捐赠额不如发达国家和经济水平相类的国家,要促进慈善捐赠,就必须细大不捐,尊重捐赠者的意愿。

⑥相比发达城市,中小城市不仅经济比不上,人文环境和文明素养也只能望其项背。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8.(2分)(2017高一上·枣强月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福建计划实现全省自考考籍的电子化管理,同时加强网站建设,为自学考试者提供方便简捷的“一站式”信息服务。

B.国家语委和央视联合推出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系列节目,展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为增强文化自信做出了引领和示范。

C.国际互联网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交通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怀疑。

D.行政定价虽然在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缓解群众“看病贵”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造成了很多弊端。

9.(2分)在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之初,控制着世界贸易组织的美国代表盛气凌人,开场白就是“我们在和小偷谈判”。

对这一有辱国格的挑衅,我方代表吴仪当即给予针锋相对的回击。

选出回击得有力、得体的一项()

A.我们也在和小偷谈判。

B.我们是在和强盗打交道。

C.请你不要出口伤人,否则我们将不客气。

D.我们面对的是侵略成性的好战分子,对各国事务都想插手的国际警察,对人类和平有巨大威胁的公敌,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15分)

10.(5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有新字。

年度汉字评选,是使用汉字地区的一项评选活动,多见于中国与日本。

各地民众根据一年内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选定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能够反映全年焦点的汉字;它能真实再现民意和舆情,表达民众的诉求和期望。

回顾即将逝去的2014年,请你推荐一个年度汉字,并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来说明你的推荐理由。

11.(10分)(2020高一上·芜湖期末)语言表达

(1)汉字属表意文字,观察汉字的形体结构,往往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对汉字作出新的诠释。

请你参照示例,从“舒”“鸿”“墨”三个字中任选一个,拆拼汉字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例)俗:

人只看到地上的谷物,而看不见空中的云朵,那就俗不可耐了。

(2)修改下面的春联,使之符合对联要求。

(可更换词语、调整词序)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飘,冰雪融化万朵梅花扑鼻香。

七、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12.(5分)(2019高三上·诸暨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报道,2019年6月17日,艺人曾轶可在微博上发文称自己在北京首都机场遭遇工作人员的刁难,同时还晒出了九张机场边检处工作人员的照片,意在利用公众人物的优势对对方进行曝光。

对此6月19日,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通报称,曾某某不配合面相对比,对民警爆粗口。

民警将其带离通道,并指出其错误。

期间,曾某某不服从检查,两次近距离对民警拍照,干扰执法。

对于“曾某某在网上披露我单位民警个人信息及照片,对民警身心造成严重影响的侵权行为,将保留法律追究的权利”。

随后,国家移民管理局和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表示:

将让执法者腰杆更硬,让守法者心里更暖。

国门神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