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docx
《单项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项选择题.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项选择题
單項選擇題
1.《說文解字》、《詞詮》、《十三經索引》的編排方法依次是:
A.部首法、筆劃法、注音字母法
B.部首法、注音字母法、筆劃法
C.筆劃法、注音字母法、部首法
D.筆劃法、部首法、注音字母法
2.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唐《隋書·經籍志》、清孫殿起《販書偶記》都是:
A.書目著作B.類書C.索引D.辭典
3.要想知道“學然後知不足”這句話的出處應查找:
A.《十三經索引》B.《佩文韻府》
C.《太平禦覽》D.《詞詮》
4.《康熙字典》所收漢字的編排方式是按照:
A.音序B.部首C.四角號碼D.筆劃
5.《經籍纂詁》所收漢字的編排方式是按照:
A.三十六字母順序B.平水韻106韻順序
C.注音字母順序D.筆劃順序
6.《經傳釋詞》所收漢字排列方式是按照:
A.筆劃順序B.注音字母順序
C.三十六字母順序D.平水韻106韻順序
7.《詞詮》所收的漢字的排列方式是按照:
A.筆劃順序B.注音字母順序
C.三十六字母順序D.拼音字母順序
8.下列材料中使用形訓方法的是:
A.柿,赤實果。
(《說文·木部》)
B.經,經也,人所經由也。
(《釋名·釋道》)
C.宮,謂之室。
(《爾雅·釋宮》)
D.從,從二人。
(《說文·從部》)
9.下列材料中使用界說方法的是:
A.柿,赤實果。
(《說文·木部》)
B.經,經也,人所經由也。
(《釋名·釋道》)
C.宮,謂之室。
(《爾雅·釋宮》)
D.從,從二人。
(《說文·從部》)
10.下列材料中用同義詞訓釋的是:
A.柿,赤實果。
(《說文·木部》)
B.經,經也,人所經由也。
(《釋名·釋道》)
C.宮,謂之室。
(《爾雅·釋宮》)
D.從,從二人。
(《說文·從部》)
11.下列材料中使用聲訓方法的是:
A.柿,赤實果。
(《說文·木部》)
B.經,經也,人所經由也。
(《釋名·釋道》)
C.宮,謂之室。
(《爾雅·釋宮》)
D.從,從二人。
(《說文·從部》)
12.下列工具書,專門解釋虛詞,收列材料遍及經、史、子、集的是:
A.《經傳釋詞》B.《說文解字》
C.《經籍纂詁》D.《助字辨略》
13.下列工具書,可供查檢《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著作的語句出處的是:
A.《四庫全書總目提要》B.《簡明古漢語字典》
C.《十三經索引》D.《漢語大字典》
14.《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的部首總數分別是:
A.214部540部B.540部197部
C.54O部214部D.240部514部
15.“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戰國策·趙策》)中,名詞“質”的用法是:
A.使動用法B.意動用法
C.用作一般動詞D.用作形容詞
16.“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左傳·僖公三十年》)中,名詞“鄙”的用法是:
A.使動用法B.意動用法
C.用作一般動詞D.用作形容詞
17.“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饒,少寇”(《漢書·張騫傳》)中,名詞“臣”的用法是:
A.使動用法B.意動用法
C.用作一般動詞D.用作形容詞
18.“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戰國策·齊策》)中,名詞“子”的用法是:
A.使動用法B.意動用法
C.用作一般動詞D.用作形容詞
19.“今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史記·魏公子列傳》)中,名詞“功”的用法是:
A.使動用法B.意動用法
C.用作一般動詞D.用作形容詞
20.“然則仲尼之聖堯奈何”(《韓非子·難一》)中,名詞“聖”的用法是:
A.使動用法B.意動用法
C.用作一般動詞D.用作形容詞
21.“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史記·晉世家》)中,名詞“國”的用法是:
A.使動用法B.意動用法
C.用作一般動詞D.用作形容詞
22.“長驅之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國策·齊策》)中,名詞“衣”的用法是:
A.使動用法B.意動用法
C.用作一般動詞D.用作形容詞
23.下列各句中,有名詞作狀語表示比喻的是:
A.射之,豕人立而啼。
(《左傳·莊公八年》)
B.吾得兄事之。
(《史記·項羽本紀》)
C.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矣。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D.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
(《史記·平原君列傳》)
24.下列各句中,有名詞作狀語表示對人態度的是:
A.孟嘗君客我。
(《戰國策·齊策》)
B.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
(《史記·項羽本紀》
C.子產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
(《史記·循吏列傳》)
D.狼速去!
不然將杖殺汝!
(馬中錫《中山狼傳》)
25.下列各句中,有名詞作狀語表示依據的是:
A.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
(《戰國策·齊策》)
B.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
(司馬遷《報任安書》)
C.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
(《列子·說符》)
D.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
(《夢溪筆談·活板》)
26.“子曰:
‘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句中的“時”的意思是
A.時常B.按時C.有時D.當時
27.“素蟫灰絲,時蒙卷軸”(袁枚《黃生借書說》),句中的“時”的意思是:
A.時常B.按時C.有時D.當時
28.“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日與子弟角”(《聊齋志異·促織》),句中“日”的意思是:
A.每天B.一天天的C.往日D.今日
29.“田單兵日益多,乘勝,燕日敗亡”(《史記·田單列傳》),句中“日”的意思是:
A.每天B.一天天的C.往日D.今日
30.“日寡人嘗學斷斯獄也”(《禮記·檀弓》),句中“日”的意思是:
A.每天B.一天天的C.往日D.今日
31.“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史記·魏公子列傳》)中,“立”的用法是:
A.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B.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C.意動用法D.為動用法
32.“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水經注·江水》)中,“通”的用法是:
A.動詞的一般用法B.使動用法
C.意動用法D.為動用法
33.“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史記·孫子列傳》)中,“隱”和“見”的用法是:
A.動詞的一般用法B.使動用法
C.意動用法D.為動用法
34.“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史記·孫子列傳》)中“蹶”的用法是:
A.不及物動詞的意動用法B.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C.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D.動詞的一般用法
35.“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漢書·張騫傳》),句中“朝”的用法是:
A.及物動詞使動用法B.不及物動詞使動用法
C.及物動詞的意動用法D.動詞的一般用法
36.“邴夏禦齊侯,逢醜父為右”(《左傳·成公二年》)中,“禦”的用法是:
A.使動用法B.動詞的一般用法
C.為動用法D.意動用法
37.“遂置薑氏於城潁,而誓之曰: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隱西元年》),句中“誓”的用法是:
A.使動用法B.動詞的一般用法
C.為動用法D.意動用法
38.“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範仲淹《岳陽樓記》)中,“憂”的用法是:
A.使動用法B.動詞的一般用法
C.為動用法D.意動用法
39.在“伯氏不出而圖吾君”(《禮記·檀弓》)中,“圖”的用法是:
A.使動用法B.動詞的一般用法
C.為動用法D.意動用法
40.“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史記·陳涉世家》),句中“死”的用法是:
A.使動用法B.動詞的一般用法
C.為動用法D.意動用法
4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中的“慮”和“憂”的用法是:
A.使動用法B.動詞用作名詞
C.動詞的一般用法D.為動用法
42.“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左傳·莊公十年》)中,“伏”的用法是:
A.使動用法B.動詞用作名詞
C.動詞的一般用法D.為動用法
43.“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史記·孫子列傳》),句中“弊”的用法是:
A.使動用法B.動詞用作名詞
C.動詞的一般用法D.為動用法
44.“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孟子·滕文公上》)中,“注”的用法為:
A.名詞作謂語B.使動用法
C.意動用法D.作狀語
45.“反欲鬥兩主”(《漢書·蘇武傳》)中,“鬥”的用法為:
A.動詞作狀語B.意動用法
C.使動用法D.動詞作謂語
46.“日思高其位,大其祿”(柳宗元《蝜蝂傳》)中,“高”和“大”的用法為:
A.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B.使動用法
C.意動用法D.形容詞用作名詞
47.“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奉之以膏腴之地”(《戰國策·趙策》),句中“尊”的用法是:
A.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B.使動用法
C.意動用法D.形容詞用作名詞
48.“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乎?
豈遠千裏哉?
”(《戰國策·燕策》),句中“遠”的用法是:
A.形容詞用作動詞B.使動用法
C.意動用法D.形容詞用作名詞
49.“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子列傳》)中,“善”的用法是:
A.形容詞用作動詞B.使動用法
C.意動用法D.形容詞用作名詞
50.“誡曰:
‘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史記·淮陰侯列傳》),句中“空”的用法是:
A.形容詞用作動詞B.使動用法
C.的意動用法D.形容詞用作名詞
5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句中“故”和“新”的用法是:
A.意動用法B.使動用法
C.形容詞用作名詞D.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
52.“小人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句中“美”的用法是:
A.意動用法B.使動用法
C.形容詞用作名詞D.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
53.“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而死”(柳宗元《蝜蝂傳》),句中“高”的用法是:
A.意動用法B.使動用法
C.形容詞用作名詞D.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
54.“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崤地,奸絕我好,伐我保城”(《左傳·成公十三年》)中,“好”的用法是:
A.意動用法B.使動用法
C.形容詞用作名詞D.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
55.“將軍身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複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史記·陳涉世家》),句中“堅”和“銳”的用法是:
A.意動用法B.使動用法
C.形容詞用作名詞D.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
56.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老子》)中,“重”字的用法是:
A.形容詞作定語B.形容詞作狀語
C.形容詞使動用法D.形容詞意動用法
57.在“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中,“曲”的用法是:
A.形容詞作名詞B.形容詞用作使動
C.形容詞用作意動D.形容詞作語
58.下列四句中,形容詞用作意動的是:
A.河東薛存義將行,柳子載肉於俎,崇酒於觴,追而送之江滸,飲食之。
(柳宗元《送薛存義序》)
B.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C.孽矣!
無此事也。
(《呂氏春秋·疑似》)
D.去年孟東野往,吾書與汝曰(韓愈《祭十二郎文》)
59.下列四句中,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的是:
A.業精於勤,荒於嬉。
(韓愈《進學解》)
B.漁人甚異之。
(陶淵明《桃花源記》)
C.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諸葛亮《出師表》)
D.能富貴將軍者,上也。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60.在“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傳·隱西元年》)中,數詞“參”、“五”、“九”的用法為:
A.數詞作定語B.數詞作狀語
C.數詞活用為動詞D.數詞作補語
61.“貪賈三之,廉賈五之”(《史記·貨殖列傳》),句中“三之”、“五之”意思是:
A.三倍,五倍B.三分之一,五分之一
C.三份,五份D.三回,五回
62.自稱代詞“朕”為帝所專用始自:
A.商紂王B.周武王C.秦始皇D.漢高祖
63.下列四詞,不是對稱代詞的是:
A.而B.臺C.乃D.若
64.在“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史記·呂太后本紀》)句中,“廷”是名詞狀語,所起的作用是:
A.表示對人的態度B.表示方位處所
C.表示比喻D.表示工具或依據
65.“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裏,旌旗蔽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蘇軾《前赤壁賦》),句中“其”指:
A.曹操B.曹操的兵馬C.那時D.那個
66.“匪言不能,胡斯畏忌”(《詩經·大雅·桑柔》),句中“斯”作:
A.狀語B.賓語C.主語D.定語
67.“吳王曰:
‘將軍甘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
’孫子曰:
‘王徒好[]言,不能用其實’”(《史記·孫子列傳》),句中[]內應是代詞:
A.吾B.彼C.其D.是
68.“為兩郎僮,[]為一郎僮”(柳宗元《童區寄傳》),句中[]內應是:
A.孰與B.孰若C.與其D.不若
69.下列句中加“”的詞,不屬於無定代詞的句子是:
A.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李白《蜀道難》)
B.宋人“或”得玉。
(《左傳·襄公十年》)
C.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孟子·離婁上》)
D.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司馬遷《報任安書》)
70.“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公輸》),句中“莫”可解釋為:
A.不B.沒有什麼城池C.沒有什麼人D.不能夠
71.“乃歌[]‘長鋏歸來’者也”(《戰國策·齊策》)句中[]內應是:
A.若B.彼C.夫D.其
72.在“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遊之”(《詩經·穀風》)句中,“方、舟”的語法特點是:
A.均是名詞,作“之”的主語B.均是名詞,作“之”的定語
C.均是名詞,用如一般動詞D.均是名詞,用如使動
73.“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句中的“他”其義為:
A.第三人稱代詞B.指另外的人或事物
C.複數他們D.虛指
74.“渠會永無緣”(《孔雀東南飛》),句中的“渠”其義為:
A.人工開鑿的水道B.深廣貌
C.通“詎”D.他
75.下列句中加“”的詞,可理解為“逐漸”的句子:
A.上怒“稍”解,因上書請朝。
(《史記·粱孝王世家》)
B.戰“少”利,陳餘複請兵。
(《史記·項羽本紀》)
C.然是說也,餘“尤”疑之。
(蘇軾《石鐘山記》)
D.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
(《史記·賈生列傳》)
76.《老子》: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徒。
”句中“小”、“寡”的用法是:
A、形容詞使動用詞B、形容詞意動用詞
C、名詞用作狀語D、名詞用作動詞
77.下列句中加“”的詞,不是範圍副詞的句子是:
A.凡枉贈答詩“僅”百篇。
(白居易《與元九書》)
B.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C.“舉”家無食,汝何處來。
(《顏氏家訓·治家》)
D.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陶淵明《桃花源記》)
78.“占小善者率以錄”(韓愈《進學解》),句中“率”正確的理解是:
A.率領B.全部C.草率D.大都
79.“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湯問》),句中“曾”最適合的譯詞是:
A.竟然B.居然C.尚且D.曾經
80.下列四個古漢語詞,不可以作時間副詞的是:
A.業B.甫C.再D.尋
81.“吾仍見上,上甚聰明”(《後漢書·蓋勳傳》),句中“仍”可解為:
A.仍然B.頻仍C.仍舊D.仍是
82.下列句中加“”的詞,不是時間副詞的句子是:
A.江晚“正”愁餘。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B.功敗“垂”成。
(《晉書·謝安傳》)
C.再戰,秦兵“竟”敗。
(《史記·留侯世家》)
D.“且”焉置土石?
(《列子·湯問》)
83.“沛公誠欲倍項羽邪?
”(《史記·留侯世家》),句中“誠”作為語氣副詞,表示的語氣是:
A.疑問B.肯定C.反問D.測問
84.“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句中“乃”表示:
A.肯定語氣B.判斷語氣C.詫異語氣D.測度語氣
85.“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句中“即”是:
A.判斷詞B.副詞C.連詞D.動詞
86.下列句中,加“”的詞表示測度語氣的句子是:
A.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B.如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
(《尚書·盤庚上》)
C.沛公不先破關中,公“巨”能入乎?
(《漢書·高祖本紀》)
D.我“固”知齊軍怯。
(《史記·孫子列傳》)
87.“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白居易《問劉十九》),句中“無”是:
A.表示疑問的否定詞B.表示祈使的否定詞
C.表示敘述的否定詞D.表示問話的語氣詞
88.“張良曰:
‘謹諾’”(《史記·項羽本紀》),句中“謹”是:
A.形容詞B.副詞C.助詞D.動詞
89.在“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史記·項羽本紀》)句中,兩個“若”依次是:
A.第二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
B.假設連詞第二人稱代詞
C.讓步連詞第二人稱代詞
D.動詞第二人稱代詞
90.下列四句中,有名詞用如意動的是:
A.男不耕耘,女不蠶織。
(《漢書·食貨志》)
B.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
(《史記·項羽本紀》)
C.爾欲吳王我乎?
(《左傳·定公十年》)
D.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黃屋。
(《漢書·賈誼傳》)
91.下列句中,有名詞作狀語表示比喻的有:
A.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記·項羽本紀》)
B.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
(《山海經·海外北經》)
C.嫂蛇行匍伏。
(《戰國策·蘇秦始將連橫說秦》)
D.寡人禮先壹飯矣。
(《國語·越語上》)
92.“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諸葛亮傳》),句中“於”的作用是:
A.介紹對象B.表示原因C.表示比較D.表示被動
93.“季文子使於晉”(《史記·魯周公世家》),句中“於”的作用是:
A.表示處所B.表示比較C.介紹對象D.表示原因
94.“毒藥苦口利於病”(《史記·留侯世家》),句中“於”的作用是:
A.表示處所B.表示比較C.表示被動D.介紹對象
95.“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晁錯《論貴粟疏》),句中“於”的作用是:
A.介紹對象B.表示原因C.表示處所D.表示比較
96.“學惡乎始?
惡乎終?
”(《荀子·勸學》),句中“乎”的用是:
A.介紹對象B.表示被動C.表示處所D.表示原因
97.“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莊子·盜蹠》),句中“乎”的作用是:
A.表示處所B.表示比較C.介紹對象D.表示被動
98.“韓說以太初三年為遊擊將軍”(《史記·衛青列傳》),句中的“以”的作用是:
A.表示憑藉B.表示時間C.表示原因D.表示動作對象
99.“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五蠹》),句中的“以”的作用是:
A.表示原因B.表示時間C.表示憑藉D.表示依照
100.“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荀子·性惡》),句中的“用”的作用是:
A.表示憑藉B.表示原因C.介紹對象D.表示使用
101、“苦為河伯娶”(《史記·滑稽列傳》,)句中的“為”的作用是:
A.表示對象B.表示被動C.表示目的D.表示原因
102.“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梁惠王上》),句中“為”的作用是:
A.表示被動B.表示對象C.表示原因D.表示目的
103.“王稽遂與範睢入咸陽”(《史記·範睢列傳》),句中“與”的詞性是:
A.連詞B.介詞C.動詞D.語氣詞
104.“公入而賦:
‘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左傳·隱西元年》),句中“而”的作用是:
A.表示偏正B.表示並列C.表示轉折D.表示遞進
10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句中“而”的作用是:
A.表示轉折B.表示偏正C.表示假設D.表示遞進
106.“先生且喜且愕”(馬中錫《中山狼傳》),句中“且”作用是:
A.表示並列B.表示選擇C.表示遞進D.表示轉折
107.“王以天下為尊秦乎?
且尊齊乎?
”(《戰國策·齊策》),句中“且”的作用是:
A.表示假設B.表示選擇C.表示並列D.表示轉折
108.“項王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等曰:
‘謹守成皋!
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
’”(《史記·項羽本紀》),句中“則”的作用是:
A.表示承接B.表示讓步C.表示轉折D.表示假設
109.“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至則無所用,放之山下”(柳宗元《黔之驢》),句中“則”的作用是:
A.表示承接B.表示假設C.表示轉折D.表示讓步
110.“多則多矣,抑君似鼠”(《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句中“抑”的意思是:
A.還是B.倒是C.雖然D.也是
111.“人人自以為必死,然畏愬,莫敢違”(《李愬雪夜入蔡州》),句中“然”的詞性是:
A.承接連詞B.轉折連詞C.近指代詞D.遠指代詞
112.“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範仲淹《岳陽樓記》),句中的“然則”是:
A.承接連詞B.轉折連詞
C.指示代詞和承接連詞連用D.承接連詞和指示代詞連用
113.“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左傳·襄公三十年》),句中“然”的詞性是:
A.指示連詞B.轉折連詞C.承接連詞D.假設連詞
114.“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左傳·襄公三十年》),句中“之”的用法是:
A.表修飾限制B.取消主謂結構獨立性
C.表補充關係D.突出介詞結構
115.“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韓愈《師說》),句中的“之”是:
A.表修飾限制B.取消主謂結構獨立性
C.突出介詞結構D.作賓語前置標誌
116.“庶人之在官者,教之行陣之節”(蘇軾《教戰守策》),前一句中的“之”是:
A.表修飾限制B.取消主謂結構獨立性
C.表補充關係D.突出介詞結構
117.“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墨子·公輸》),句中的“之”是:
A.表修飾限制B.作賓語前置的標誌
C.突出介詞結構D.表補充關係
118.“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史記·魏公子列傳》),句中的“之”是:
A.表修飾限制B.突出介詞結構
C.作賓語前置標誌D.取消主謂結構獨立性
119.“凡群臣言事秦者,皆奸人,非忠臣也”(《史記·蘇秦列傳》),句中的“者”字結構是:
A.凡群臣言事秦者B.言事秦者
C.事秦者D.群臣言事秦者
120.“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資治通鑒·赤壁之戰》),句中的“所”字結構是:
A.所將B.所將中國人
C.彼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