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工作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0926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工作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工作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工作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工作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工作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工作研究.docx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工作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工作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工作研究.docx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工作研究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工作

简报

第26期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        

2017年6月30日

 

1.重庆市扎实做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

2.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结硕果

3.援藏“铁娘子”的昌都情

重庆市扎实做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是党中央治边维稳的一项重大决策,该项工作开展以来,在中央和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重庆市卫生计生委高位推动,统筹协调,帮扶效果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肯定和藏区当地群众认可。

1、主要做法

(1)多措并举,强化顶层设计,明确部门职责。

一是领导重视,重庆市委、市政府双“引擎”推动,市委组织部总牵头,“组团式”援藏见实效。

二是组织健全,重庆市卫生计生委主要领导牵头抓总,明确处室责任,人员各司其职。

三是制度完善,出台《关于印发采取“牵头医院”和“以院包科”形式进一步加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重点突出,工作流程清晰。

四是目标明确,任务实施有节点,强化督导,确保帮扶有效果。

(二)优选优派,组建优秀团队,满足帮扶需要。

一是迅速动员,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第七批和第八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人员选拔。

二是优中选优,组建精英团队入藏,确保入藏人员能“挑大梁、堪大任”,能承担院科两级领导职责。

三是合理搭配,克服自身人员短缺现状,抽调产科、儿科、骨科等专技人员入藏,并做好人员日常监管。

(三)筑牢基础,做好资源保障,确保形成合力。

一是做好资金投入,已投入医疗资金2000余万元,预算5年内再投入3.5亿元,用于改善含医疗在内的昌都整体公共设施建设与人员培训。

二是做好人员物资保障,市财政3年内拨付230余万元用于改善入藏人员生活条件,2016年工作经费同比增长100%。

三是做好职称评定,设定特殊人才职称专评通道,解除入藏人员后顾之忧,确保安心援藏。

(四)搭建平台,侧重学科发展,提高学术地位。

一是转变思想,大力弘扬“学术开拓”精神,树立医教研学术拓展理念。

二是打破壁垒,开放重庆市科研立项平台与专科培训平台,接受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卫生计生人员向重庆市申报科研立项,顺利完成昌都市首批专科护士培训。

三是因势利导,深化“以院包科”工作内涵,引导三甲医院与昌都市人民医院实现管理、人才、技术、信息资源共享。

(五)内外兼修,着眼未来发展,提高“造血”能力。

一是主动承担,做好62人次的国家级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定点培训工作。

二是厘清思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人员培训模式。

“走出去”,即以“驻点援助”方式拟每年增派48人次入藏累计工作240天,并以3年为一周期连续开展;“请进来”,即为昌都市量身打造医疗人才培训计划,2年内共免费培训卫生计生人员87人次(管理18人,专技69人)。

三是推陈出新,借用网络信息技术探索远程人员培训,现已建立儿科、妇产科和神经外科微信交流平台。

二、援藏成效

重庆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被国家卫生计生委授予2016年“健康卫士”奖杯。

(一)各项数据改善。

2016年昌都市人民医院门诊同比增长8.37%,住院同比增长7.04%,住院手术同比增长39.4%,转诊转院同比下降20%,危重症抢救成功率95.9%,住院婴幼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0.2%及0,首度达到国家标准。

(二)服务能力提升。

新增医疗项目62项,成功实施多学科联合救治呼吸心跳骤停女童、巨大脑膜瘤摘除术、经后路伤椎减压骨折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等,填补当地技术空白。

(三)社会认同度高。

赴儿童福利院、芒康、如美等地开展慰问、义诊活动,体现政府责任,提升群众认可度。

7年来共向西藏地区提供各类血液制品50万毫升,提供血液资金援助110.9万元,免费培训人员20余人次,真正体现藏渝两地“血脉相融”。

(四)队员无私奉献。

重庆市援藏医疗队员身处4000米以上高海拔偏远艰苦地区,缺氧不缺精神,主体责任强。

涌现出主动无偿献血抢救藏族贫血患者生命;拔掉自己输液针头,投入生命垂危患者抢救等感人事迹,是人民的好“门巴”(医生)。

三、援藏计划

围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目标,以“等级医院创建”为抓手,做好质量规范,以“以院包科”为载体,做好学科建设。

(一)全力支持受援地的等级医院创建工作。

通过创建过程,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度,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切实保证患者安全。

(二)全面落实“以院包科”任务。

通过创新机制,发挥学科建设作用,“靶向”定位,“精准”帮扶,做大做强专科特色,提高昌都市自身医疗服务水平。

(三)继续加大人员双向培养。

立足本地,注重效果,持续为昌都市医疗人员提供免费培训基地和专科培训机会,实现“变输血为造血”的工作目标。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结硕果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是落实中央治疆方略的重大创新举措。

自2016年4月中组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医院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以来,浙江、广东、山西等对口援疆省市,与兵团各师积极探索实施“组团式”医疗援疆新模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医疗卫生新格局。

对口援疆省市立足兵团实际,多方整合资源,以实际行动探索“可实现、可持续、可评价”的医疗援疆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受援地的医疗卫生水平,为兵团培养了一支“永不走”的基层医疗人才队伍。

一年来,手术538台次,抢救危重患者2000余名,制定管理流程30余项,推广新技术40余项,7项新技术填补南疆空白,举办学术活动20余场次,培训5500余人次……这是浙江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进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医院结出的累累硕果。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受双方通力合作,研究确定了受援医院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帮扶措施,制定了“跳起来够得着”的整体发展目标,并针对疑难危重疾病、常见病,着眼打造尖刀科室,明确了支援工作的推进方向和路径。

针对受援医院存在的问题,援疆医疗人才积极传播“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受援医院的规章制度,提合理化建议,推动医院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迈进。

运用内地医院优势资源、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纷纷建立起支援医院与受援医院之间的远程医疗合作和诊疗平台,推广和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整体提升了当地医疗服务能力。

同时,把培养本地医疗人才作为龙头任务,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帮扶机制,筛选专业基础较好、具有培养潜力的医务人员,与援疆医疗人才结对跟学,为兵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培养了“生力军”。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变过去“零星”选派、“单兵”作战、“输血式”援疆为“组团式”布局、“集体”作战、“造血输血”并重,实现了从“骑车带人”向“教人骑车”的华丽转型。

通过接续支援、共同努力,兵团各受援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得到系统性提升,越来越多的各族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援藏“铁娘子”的昌都情

巍峨的群山、洁白的云朵、漫山的羊群、黝黑而淳朴的笑脸,这是人们心中藏区的模样。

然而,这一切对于援藏干部们来说,却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高寒、缺氧、莫名的孤独、无尽的思念、刺眼的阳光、艰难的翻越……在这里,走同样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在这里,做同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准备;在这里,生同样的病也许面临的就是死亡。

虽然这里的条件恶劣,但丝毫没有动摇她援藏的决心。

2016年7月,王立凤同志作为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的一名骨干,作为第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来到昌都市开展为期半年的援藏工作。

带着对西藏的情谊,在自己母亲2016年底病重住院期间,王立凤又接受了当地医院延长在藏时间的邀请,将原定半年的援藏时间增加至一年。

当满含着热泪与仍躺在病床上的母亲道别时,王立凤才真正的体会到什么是忠孝不能两全。

入藏以来,她始终恪守“医者仁心”的职业准则,用实际行动积极响应“组团式”援藏的决策,用真情诠释汉藏一家亲。

一、用责任担当抒写无畏人生

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靠着执着的信念,使生命的宽度不断延伸。

援藏期间,王立凤深知自己的使命,放弃陪伴家人,耐受高原反应,很快投入到工作之中。

(一)发挥特长,加速当地医院现代化建设。

援藏之前,王立凤先后在医院手术室、ICU等科室担任护士长,后任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参与护理管理工作。

尽管早有思想准备,但当她入藏后来到卡诺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次看到病房、治疗室、手术室、注射室、换药室及供应室等凌乱的环境时,她仍感到很吃惊:

“这里的医院管理水平真的太落后了”。

作为一名护理管理者,她首先评估了医院的整体护理工作,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援藏工作计划》、《卡诺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长期发展规划》及符合本地医院特点的工作制度及标准、操作流程、人员职责等。

带领团队对受援医院的注射室、治疗室、换药室、供应室及手术室进行了改造,使其更加符合医疗操作流程。

(二)授之以渔,提升医院整理护理水平。

针对当地护理人员缺乏,整体知识水平欠缺的特点,王立凤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并进行考核。

从规范交班、晨晚间护理、健康教育到各项护理操作,她都亲身示范,反复讲解,严格考核,因此显著提高了受援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

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全员手卫生及心肺复苏的培训与考核,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不畏艰险,奔波在昌都所辖的各个县区。

昌都市以路险在西藏著称。

从昌都市区到最近所辖县区,要开车2小时左右,最远的需要开车一整天才能到达。

不管路途远近,冬天需要当心积雪所导致的道路结冰,夏天雨季则需要注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王立凤为提升卡若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水平,带领团队先后到丁青、洛隆等县医院实地考察学习,因地制宜谋发展。

二、用牺牲奉献述说援藏无悔

(一)克服困难,积极投身医护工作。

王立凤多次带队深入到农牧区进行义诊。

每次看到医疗队所到之处早早等待的藏族同胞,她都顾不上路途劳顿和高反,立刻投入工作,悉心量血压、测血糖,并耐心解答就诊群众的各种问题,免费发放治疗药物。

还结合高原气候特点,向当地群众讲授健康知识,促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结合实际,普及全民急救知识。

结合当地自然灾害及事故多发的特点,在卡若区卫生计生委及医院的组织协调下,王立凤先后到多所学校、社区及厂矿进行急救知识培训与现场演练。

指导卡诺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昌都市全民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培训”项目。

应卡若区卫生计生局的邀请,她还在卡若区第一中学为藏族中学生进行急救常识现场培训,强化了青少年面对突发事件的自救及互救意识。

(三)捐资助学,帮扶困难学生。

把爱心献给病人,更献给了自己的“藏族女儿”。

在援藏期间,王立凤了解到当地很多农牧民孩子因家庭贫困而放弃学业,便毫不犹豫地用援藏津贴和自己的积蓄在卡若区农牧民中学资助了两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并承诺直到孩子大学毕业。

受资助的女孩亲切的称她为王妈妈。

“我是来做援藏工作的,援的是医疗技术,更是一份对西藏人民的爱。

”王立凤用一句质朴的话道出了援藏医务工作者的爱心。

三、用实际行动描绘津藏情深

(一)爱心传递,藏津携手救治小洛松。

2016年8月,家住洛隆县的12岁的洛松仁青因肩背式收割机漏油,不慎起火导致全身80%面积烧伤,Ⅲ度烧伤40%。

王立凤看到小洛松这种情况后,她想办法联系到天津市烧伤科专家李小兵教授,在病人具备转院条件后,亲自护送小洛松到天津进行治疗并至康复出院。

她对小洛松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爱,得到了津藏两地多家媒体的报道与关注。

2017年5月,李小兵一行又专程来到昌都市看望小洛松,当小洛松满含热泪献上洁白的哈达,嘴里不断说着感激的话语的时候,王立凤深深的体会到了津藏之间割不断的情谊。

(二)信念不移,援藏征途上坚守。

王立凤用行动、智慧与意志,实现着南丁格尔的誓言,坚守着一名援藏医务工作者的崇高信念。

她先后组织开展昌都市第一、二届烧伤及慢性伤口治疗培训班,为在昌都市建立慢性伤口治疗中心和烧伤门诊奠定了基础。

她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当地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夯实基础护理,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推进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努力为藏族同胞提供安全、优质、方便、满意的护理服务。

对于援藏,有人羡慕,有人畏惧。

王立凤说:

“我只想告诉大家,通过这段时间的援藏工作,我感到了一种使命与快乐。

人生因为援藏而更加精彩,生命因为援藏而更加坚强。

我为高原献份爱,高原还我千万情。

我爱昌都的蓝天,我爱邦达的草原,一次援藏路,一生雪域情,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地方,我将尽我最大的能力来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状况,为这方百姓的生命和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报:

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卫生计生委领导。

发:

各支援和受援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人口计生委,委机关相关司局,各有关单位。

抄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2017年6月30日印发

校对:

王乐陈共印200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