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1880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化学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化学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化学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化学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docx

《化学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docx

化学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

【化学】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不正确的说法是

A.实验时氧化铜粉末逐渐变红B.丙可防止液体倒吸

C.丁装置只起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D.炭粉和氧化铜发生的反应吸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在甲处,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在乙处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铜,所以,实验时可以看到氧化铜粉末逐渐变红,故A正确;

B.通过分析装置的特点可知,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故B正确;

C.由装置的特点可知,丁装置可以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故C不正确;

D.炭粉和氧化铜发生的反应吸热,故D正确。

故选C。

2.关于CO2与CO的比较,正确的是

A.组成:

都是由碳和氧元素组成,但CO2比CO多一个氧元素

B.性质:

都能溶于水;CO2不能燃烧,CO有可燃性

C.用途: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O用于冶炼金属

D.危害:

都有毒性,CO2还会造成温室效应

【答案】C

【解析】

A、组成:

都是由碳和氧元素组成,但CO2比CO多一个氧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元素只有种类没有个数,故A错误;B、性质:

CO2能溶于水,CO不溶于水,CO2不能燃烧,CO有可燃性,故B错误;C、用途:

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CO具有还原性,用于冶炼金属,故C正确;D、危害:

CO有毒性,CO2还会造成温室效应,故D错误。

点睛∶元素只有种类没有个数,原子和分子讲种类,讲个数。

CO有毒,具有可燃性,CO2不能燃烧,可以用来灭火,是造成温室效应主要气体。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一定相同

B.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

C.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D.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答案】B

【解析】

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不一定相同,例如氧气和臭氧混合,性质不同,故A错误;B、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混合,故B正确;C、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碳酸钠,属于盐,故C错误;D、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氧气和臭氧混合,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点睛∶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不一定相同。

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4.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

A.构成:

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只是二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

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用途:

CO2可用作气体肥料;CO可用作气体燃料

D.危害:

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答案】A

【解析】

A.构成:

两种物质的分子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只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错误;B.性质:

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正确;C.用途:

CO2可用作气体肥料,CO可用作气体燃料,正确;D.危害:

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正确。

故选A。

5.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墨、金刚石、C60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不同

B.CO为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应该先验纯

C.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可见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物质显酸性

D.上图是用木炭还原氧化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C

Cu+CO↑

【答案】D

【解析】

A、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石墨、金刚石、C60的结构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正确;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该先验纯,正确;C、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可见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物质显酸性,正确;D、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物中是二氧化碳,不是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中产物书写不正确,错误;故选D。

6.下列关于CO和CO2说法正确的是

A.CO2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可以作燃料

C.用闻气味的方法能够区别CO2和COD.CO能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是CO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具有可燃性;C.CO2和CO均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经过压缩的固体CO2能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

考点: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7.如图所示装置(不可倒置)有多种用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H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

B.若用水将此装置中的O2排出,水应从B端进入

C.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CO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

D.若要除去H2中的CO2可在此装置中装入NaOH溶液,气体从B端通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H2时,气体应从B端通入;若用水将此装置中的O2排出,水应从A端进入;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CO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若要除去H2中的CO2可在此装置中装入NaOH溶液,气体从A端通入。

故选C.

考点:

气体的收集

8.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选项

归类

物质或现象

A

氧化物

水、双氧水、碳酸钙

B

可燃气体

氢气、氧气、天然气

C

还原性的物质

焦炭、氢气、一氧化碳

D

构成物质的微粒

分子、原子、电子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氧化物:

物质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详解】

A、水、双氧水属于氧化物,碳酸钙属于盐,故不正确;

B、氢气、天然气是可燃性气体,氧气具有助燃性,本身不燃烧,故不正确;

C、焦炭、氢气、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故正确;

D、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故不正确。

【点睛】

盐:

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非金属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9.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都能还原氧化铜

C.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的CO

D.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可以导致酸雨的产生

【答案】A

【解析】

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不同,正确;B、二氧化碳没有还原性,不能还原氧化铜,错误;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错误;D、CO2的过多排放可导致温室效应,其溶于水,pH≈5.6,而导致酸雨的产生是二氧化硫的过多排放,酸雨的pH<5.6,错误。

故选A。

10.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

A.300gB.50gC.100gD.150g

【答案】A

【解析】

【详解】

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能得到碳酸钙白色沉淀的质量是100g×36%÷(

×100%)=300g。

故选A。

11.小张用足量的盐酸、石灰石反应,并尝试直接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和收集一瓶CO2。

你认为小张

A.不可能收集到一瓶CO2,因为CO2可溶于水

B.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D.选择A、B两种装置,导管a接导管。

可收集到一瓶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CO2可溶于水,只是一体积水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如达到饱和就不会再溶于水了,所以用排水法也能收集到二氧化碳,故A错误;

B、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不能收集到一瓶CO2,当二氧化碳从b进入集气瓶,无法将水排出,二氧化碳又从c逸出收集不到二氧化碳,故B错误;

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因为二氧化碳从c进入集气瓶内形成气压,把水从b排出而收集到二氧化碳,故C正确;

D、装置A中的长颈漏斗没伸入到液面以下,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从长颈漏斗口逸出,所以收集不到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C。

1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用石墨做电极

B.用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

C.用石墨粉做润滑剂

D.用铁做成铁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经化学变化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经化学变化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用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了酸能和碱的中和反应,是由酸的化学性质决定的。

考点: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3.据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利用钴及其氧化物成功研制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地转化成液体,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

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有两种氧化物

C.得到的液体燃料化学式是H2C2O

D.可用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目信息结合微观示意图,排除未反应的分子的干扰,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

CO2+H2

H2CO2。

【详解】

A、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量没有改变,故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反应物中CO2是氧化物,生成物中没有氧化物,故错误;

C、得到的液体燃料化学式是H2CO2,故错误;

D、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可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正确。

故选:

D。

14.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下列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铁和钢的性质不同,是由于含碳量不同

B.CO和CO2的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由于构成它们的碳原子不同

D.盐酸和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其溶液中都有H+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生铁和钢的性质不同,是由于含碳量不同,说法正确,故A正确;B、CO和CO2的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说法正确,故B正确;C、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由于构成它们的碳原子不同,说法错误,是由于其碳原子排列组成不同,故C错误;D、盐酸和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其溶液中都有H+,故D正确.故选C.

考点: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15.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可把混合气体通过(  )

A.炽热的炭层B.灼热的氧化铜

C.澄清石灰水D.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能与炽热的炭层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一氧化碳不与石灰水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6.为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某同学设计的下列方案不可行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

A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导致烧瓶中的压强减小,烧瓶中形成喷泉,正确;

B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导致瓶中的压强减小,U型管中的液面左高右低,正确;

C中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任何现象,不能证明它们发生了化学反应,错误;

D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把二氧化碳吸收了,澄清的石灰水不会变浑浊,正确;

故选C。

17.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

A.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用于光合作用

B.通常情况下,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D.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CO2可用于光合作用,错误;

B.通常情况下,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错误;

C.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正确;

D.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错误。

故选C。

18.如图是部分含碳物质的转化关系图:

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⑧都只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B.⑤⑦均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

C.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可用④来解释原因

D.图中物质均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答案】C

【解析】

A、①⑧只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②③不一定只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还可分别能通过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等来实现,错误;B、实验室常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同时生成氯化钙、水,碳酸在常温下不稳定,不能通过碳酸分解的方法制取,错误;C、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可用④来解释原因,正确;D、图中物质中C属于碳的单质,错误。

故选C。

点睛:

熟练掌握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的化学性质与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通常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两种气体,且所含元素种类相同,乙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丙能产生温室效应

B.①②④三个转化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

C.③的转化只能通过和氧气反应来实现

D.乙和丙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

【答案】C

【解析】

A、乙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故乙是一氧化碳,则丙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能产生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反应①是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②是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④是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三个转化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是碳,正确,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一氧化碳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也可以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反应③的转化不只是通过和氧气反应来实现的,错误,符合题意,故C正确;

D、乙是一氧化碳,丙是二氧化碳,乙和丙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正确,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C。

20.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

目的

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

氧气的含量

探究质量守恒

定律

验证二氧化碳

能溶于水

证明石墨具

有导电性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A、该实验的原理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水倒流入集气瓶中的体积则为氧气的体积,正确;B、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以上到空气中导致天平不平衡,故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C、将水倒入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振荡,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正确;D、灯泡发光,说明石墨具有导电性,正确。

故选B。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17.无

18.无

19.无

20.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