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连通工程连接段治理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0748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21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系连通工程连接段治理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水系连通工程连接段治理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水系连通工程连接段治理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水系连通工程连接段治理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水系连通工程连接段治理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系连通工程连接段治理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

《水系连通工程连接段治理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系连通工程连接段治理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系连通工程连接段治理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

水系连通工程连接段治理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

1综合说明

1.1概况

**市位于东经*,北纬*,地处安徽省**、**,*濒**与**市***********,东与**市、**市毗邻,东南与**市交界,****接壤。

**湖位于**市**,北至**大道,南至**铁路,西至**,东至**南路,面积约为**平方公里。

规划将**湖地区打造一座具有**特色的**,形成在后发达地区,生态禀赋良好地区,自然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模式。

**湖地区涝水主要通过**河由**排涝站、**排涝站和***排涝站排出,**主城区泵站均已按规划达标建设,**湖至**河连接通道已开挖形成,但是河道仍存在岸坡缺少必要的防护,河道水体受初期雨水污染,缺少必要的水生植物修复等问题,因此对连通河道进行岸坡防护、初期雨水截留净化及水生植物修复是必要的。

**已成为国家建设***城市**,**湖新区是试点范围内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区内的主要水系需按照***城市要求体现生态、自然、人水和谐共融等理念,而**湖至**河***是**湖新区内的重要水系,对其进行生态治理十分迫切,为此受**市******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局委托,我单位编制完成了《**市****湖至**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建设内容为:

连通河道全段进行生态护坡,总长2.61km,其中7.6m以下连锁式预制砼块护坡33000m2,7.6m以上8字草坪砖植草护坡45000m2;水生植物修复,总长5.22km;新建下凹式植草沟10.44km;透水沥青人行道路铺设5.22km,泥结碎石道路5.22km。

1.2水文

**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雨丰沛集中,年际变化大。

根据**市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1483mm,汛期降雨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

***湖洪水在汛期受**水位影响,基本无自排机会,湖水位受区间降雨量控制。

***湖来水面积为75km2,其中山区22.02km2,丘陵25.94km2,圩区27.04km2。

正常蓄水位12.8m,设计水位采用50年一遇,为14.1m,校核水位采用100年一遇,为14.44m。

50年一遇设计条件下,不向主城区分洪,洪水不进城区,在遭遇100年一遇洪水时,分洪经***湖至**湖的贯通工程入滞蓄洪区,相机由城区排涝站外排。

***湖100年一遇分洪总量263万m3,最大24h分洪量112万m3。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月亮湖111万m2、**61万m2、**湖68万m2、原东湖调蓄区仍保留72万m2,调蓄区范围达312万m2,最大24h调蓄深度为0.36m,总调蓄深度为0.84m,平均最大排涝流量为13m3/s。

1.3工程地质

本工程区地貌单元属沿江丘陵平原区,次一级地貌单元为丘陵岗冲区和湖泊平原区。

工程区地面高程7.2~11.1m,东北角低丘地,高程在20~30m;。

微地貌单元为**湖区、**河河漫滩及河床、微丘,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本次勘探揭露的地层均为第四纪人工堆积层、第四纪湖、洪冲积层和第四纪残坡积层,下部基岩埋深2.4~12.5m左右。

耕植土和人工填土,呈松散状,中~弱透水性,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中粉质壤土或淤泥质中粉质壤土,软塑~流塑,弱透水性,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中粉质壤土~重粉质壤土,可~硬塑,弱透水性,强度高、压缩性较小;砾砂、圆砾,中密,中~强透水性,强度高、压缩性低;风化花岗岩,中~弱~强透水性,强度高、压缩性小。

1.4工程任务与规模

1.4.1工程任务

1)河道岸坡生态防护,确保防洪排涝安全

**湖新区涝水主要通过连通河道排入**河,再由泵站排出,目前,连通河道以开挖完成,但是缺少必要的防护,本次设计对连通河道两侧岸坡进行防护,确保河道排水通畅,保证区域防洪排涝安全。

2)初期雨水积存、净化,减少对城区**河的面源污染

通过新建透水路面、下凹式植草沟等设施,对河道两岸的初期雨水进行截流、净化后再排入连通河道最后进入**河,减少对城区**河的面源污染。

3)河道两岸景观建设,提升新区城市品位

通过连通河道两岸透水沥青人行道路铺设、绿线范围内景观树种植、草皮绿化等景观设施的建设,提升**湖新区的城市品位。

1.4.2工程规模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连通河道生态护坡、水生植物修复、下凹式植草沟新建、人行道路铺设、景观树种植、草皮绿化等。

**湖至**河连通河道有上段1.38km,下段1.23km,总长2.61km。

主要工程规模为:

①连通河道全段进行生态护坡,总长2.61km,其中7.6m以下连锁式预制砼块护坡33000m2,7.6m以上8字砖植草护坡45000m2。

②连通河道全段进行水生植物修复,总长5.22km。

③人行道路两侧新建下凹式植草沟,总长10.44km。

④透水沥青人行道路铺设5.22km,泥结碎石道路铺设5.22km。

⑤河道两侧绿线范围内景观树种植、草皮绿化总面积13万m2及景观建设。

(此部分投资不计入工程总投资中)

1.5工程设计

1.5.1河道岸坡防护设计

设计对正常蓄水位7.6m以下为连锁式混凝土预制块护坡,7.6m以上采用8字砖植草护坡。

联锁式混凝土预制块护坡规格为500mm×300mm×100mm,下铺设一层150g/m2土工布和厚度为0.15m的瓜子片反滤层,有利于坡面排水,护坡顶和底分别设置混凝土压顶和基脚,护坡孔内种植耐水植物。

草皮护坡采用优质草种,如马尼拉草皮、紫苜蓿与三叶草等。

联锁式预制砼块护坡总面积33000m2,河道岸坡8字砖植草护坡总面积45000m2。

 

1.5.2水生植物修复设计

由于连通河道兼做排涝河道,在河道内不能大规模种植水生植物阻塞河道行洪排涝,因此本次设计在河底两侧各1.5m范围内采用人工培育三维网垫种植水生植物,起到改善河道水质的作用,河道正常蓄水位为7.6m,为了防止孩童玩水沉溺,三维网垫土顶高程设计为7.1m,高度1.2~1.5m,网垫土内可种植芦苇、茭白等植物。

人工培育三维网垫种植水生植物总长5220m。

1.5.3初期雨水截留、净化设计

本次设计拟采用源头减量方式对初期雨水进行处理,通过新建下凹式植草沟,使初期雨水能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从而减少对**湖地区水体的污染。

下凹式植草沟主要通过收集雨水,使雨水下渗、过滤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其主要组成部分有种植草、种植土、透水层、雨水收集管及溢流口等组成,小雨量时,雨水通过植草沟下渗过滤,最后通过雨水收集管排入河道,大雨量时,通过溢流口直接进入雨水管网排入河道。

雨水收集管道收集的雨水通过深埋式排水涵集中排入河道,排水涵内可设置拦水堰以减小水流流速,使初期雨水充分净化,排水涵洞根据现场地形条件布置,雨水溢流口每隔30m布置一道。

地下排水管网布置根据市政雨水管网规划在下阶段具体设计,下凹式植草沟本次设计初拟断面为上口宽度1m,两侧边坡不陡于1:

4,沟深20cm,种植土20cm,透水层30cm,详细待下阶段根据**市建设***城市相关标准图集完善相关设计。

设计下凹式植草沟在坡顶人行道路两侧共布置四道,总长10.44km。

1.5.4绿化景观设计

为便于游客游览连通河道周边景观,本次设计拟在河道岸坡顶和7.8m平台处各修建人行通道一条,其中岸坡顶通道路面宽3.0m,7.8m平台处通道路面宽2.5m,根据***城市建设相关要求,坡顶道路路面采用透水沥青结构,自上而下分别为透水沥青面层厚7cm,级配碎石基层厚10cm,粗砂垫层厚15cm、土工布反滤层及路基压实层;7.8m平台处人行道路采用泥结碎石道路,自上而下分别为砂石磨耗层3cm,泥结碎石10cm,手摆块石20cm及路基压实层,人行道路总长10.44km。

拟在50m绿线范围内铺设草皮并种植景观树,为不挡游客视线,景观树以灌木为主。

草皮铺设总面积130500m2。

景观树种植及景观小品布设待下阶段具体做景观设计。

此部分投资不计入工程总投资中。

1.6施工组织设计

**市****湖至**河***治理工程的建设内容为:

岸坡防护、水生植物修复、新建下凹式植草沟、人行道路修建、铺设草皮、景观建设等,主要工程量有:

连锁式预制砼块护坡33000m2,8字砖植草护坡45000m2,水生植物修复总长5.22km,下凹式植草沟总长10.44km,透水沥青人行道路5.22km,泥结碎石人行道路5.22km等。

1.7环境保护设计

本工程为非污染型水利工程。

工程完工后,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湖的水环境质量,带动***湖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本工程不增加新的污染源,对非汛期水文情势无影响。

因此,本工程的实施对本地区水环境无不利影响。

本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施工期影响。

工程施工和占地将改变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施工期材料运输、修建道路、施工噪声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施工弃土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施工废污水排放影响河道近岸的水生环境。

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是施工期主要的污染源之一,需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防止污染环境和影响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

本工程环境保护投资包括环境保护措施投资、施工期环境监测措施投资、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投资和独立费用等四部分。

经计算,本工程环保投资为24.93万元。

1.8水土保持设计

根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各部分地貌类型、主体工程布局、施工工艺以

及水土流失特点等,将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河道工程区、临建工程区及弃土区等3个防治分区。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采取预防与治理措施相结合,并针对各防治分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合理安排工程和植物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本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

根据各防治分区新增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本工程水土保持总投资为26.85万元。

1.9工程管理设计

本次新建护坡工程、下凹式植草沟及相关绿化景观工程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下属各职能部门管理,河道防洪排涝等由城市防洪管理处统一调度管理,人员维持现状不变。

1.10投资估算

本工程静态总投资合计***万元。

2水文

2.1流域概况

**市位于东经116°33'~118°05',北纬29°33'~30°51',地处安徽省***、**下游南岸,北濒**与***市隔江相望,东与***市、***市毗邻,东南与***交界。

市域现辖****区、*********************************************************。

**市城区建在临江浅丘上,***岭高程为39.1m,以北为港区,一般地面高程14.7~16.5m;以南一般地面高程12.1~19.9m;东南面为东**区,东湖地面高程10.0~11.0m,**地面高程10.5~12.2m;东**东南部为浅山丘陵区,**西侧地面高程多在16.00~23.00m,多为浅山丘陵,地形较平坦。

东部***北濒**,南面、***面和东南面均为低山丘陵区及山间低洼地,高程在30~40m;东北面为同义圩,地面高程9.5~12.7m之间。

***园区周边地区的地形起伏较大。

城区北部有**干流依城而过,主要支流有***河、**和***河,***河沿城区西侧,在***入江,改道后于***入江,***~***的老***河段已局部封堵;**在东**灭螺围垦前从城区穿过,在下**与老***河汇合后在***入江,围垦后**改道,从城西经西门切岗,然后在新圩与***河汇合,到***入江;老城区东侧有***湖,控制面积75km2,湖水由下**闸入江或通过***湖站机排入江;东部***东南面有***河,于***区***镇注入**。

***河发源于黄山山脉大洪岭北麓,流经**市的***县和***区,在**城西的赵家圩与**汇合,全长145.3km,流域面积3019km2。

原老***河沿**在同义圩***入江。

1967年改道后经**港务局上游注入**,现港务局~***的老***河段局部封堵。

**位于**市***区的中部,属***河一级支流,**流域的二级支流。

发源于***山脉三根尖(海拔1119m)西麓,由南向北流,经***********,折西北流,经*************余溪河;至***后,以下为丘陵畈区,出**沿十里长岗东侧,于城西的***与***河会合,注入**。

**河流域面积593km2,河道长度52.9km。

**市城区河流水系见图2.1-1。

图2.1-1**市城区河流水系图

2.2水文气象

**市属亚热带,受华东季风、温暖地带的大气环流影响,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四季分明,降雨丰沛集中,年际变化大。

根据**市气象站多年降雨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1483mm,汛期降雨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最大年降雨量2285mm(1954年),最小年降雨量889mm(1978年),最大1日降雨量226mm(1970年7月12日),最大三日降雨387mm(1953年6月24日)。

一般暴雨多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

**市主城区多年平均温度16.1℃,最高年份17.0℃,最低年份15.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1℃,平均年温差25.5℃,极端最高气温40.6℃,极端最低气温-15.6℃,大于10℃活动积温平均5120℃,持续时间平均232d,平均无霜期240d。

年平均日照时间1968.5h,最多年份为2161.8h,最少年份1726h,年日照百分率44%,常年各月以7~8月份实照时数最多,平均每天达8h以上,日照百分率在56%以上。

多年平均蒸发量695.5mm,汛期(5~9月)水面蒸发量451.4mm,占年蒸发量的64.9%。

市境南部有山脉为屏障,**呈***北走向,故一年中除7月份受季风影响多***风外,其余皆东北风,年平均风速2.6m/s,最大风速22m/s。

**流经**市境内全长145km,根据距***18km的大通水文站资料,多年平均流量28800m3/s,多年平均含沙量0.533kg/m3,年均输沙量4.71×108t。

根据***水位站资料,**最高洪水位多发生在汛期(5~9月),汛期最高洪水位均值为14.33m,实测最高洪水为1954年的17.22m,第二位为1998年的17.04m。

2.3设计洪水

2.3.1暴雨洪水基本资料

**市城区设有雨量站二个,***气象站位于市区,有1952~2008年计57年的实测降雨资料,离城区3km处下**雨量站有1973~2008年计36年的实测降雨资料。

因两站相距较近,逐日降雨量相差很小,特征值基本相同。

采用**气象站雨量成果作为分析洪水的基础资料。

**气象站雨量资料见表2.3-1。

表2.3-1**气象站最大24h、3d、7d降雨量统计表

年份

最大24h

最大3d

最大7d

年份

最大24h

最大3d

最大7d

1952

79

136

146

1982

113

124

190

1953

245

387

458

1983

157

229

335

1954

194

214

281

1984

104

170

172

1955

112

120

202

1985

100

103

113

1956

128

150

169

1986

134

188

247

1957

93

209

242

1987

165

179

202

1958

49

123

142

1988

131

147

191

1959

84

87

157

1989

93

122

125

1960

85

148

151

1990

107

166

187

1961

89

115

131

1991

130

223

326

1962

145

151

163

1992

103

138

170

1963

100

116

178

1993

92

102

138

1964

143

278

300

1994

69

87

91

1965

152

157

181

1995

120

249

323

1966

84

92

150

1996

153

287

412

1967

85

147

176

1997

84

89

129

1968

70

92

143

1998

121

167

100

1969

137

162

319

1999

139

258

495

1970

226

295

317

2000

78

111

189

1971

90

140

150

2001

86

111

133

1972

81

96

122

2002

126

155

209

1973

141

167

226

2003

60

77

142

1974

93

112

154

2004

69

89

136

1975

136

225

272

2005

216

251

251

1976

82

135

161

2006

62.1

66

130.2

1977

206

257

260

2007

110.6

130

149.0

1978

70

72

99

2008

63.9

104

104.2

1979

103

147

252

平均

115.9

157.5

208

1980

159

172

191

最大

245

387

486

1981

136

146

246

最小

49

72

91

市区**洪水位由***站施测,有1950~2008年的观测资料,下**水位站有1973~2008年的观测资料,东部***同义圩内***排涝站有1981~2008年计27年实测**水位资料。

*****站历年最高水位见表2.3-2。

以上资料来源可靠,可以满足本次水文计算需要。

表2.3-2*****站历年最高水位统计表

年份

最高水位

发生日期

序号

年份

最高水位

1950

13.8

7月31日

1

1954

17.22

1951

12.81

8月9日

2

1998

17.04

1952

14.46

9月24日

3

1999

16.62

1953

12.89

6月12日

4

1995

16.44

1954

17.22

8月1日

5

1983

16.42

1955

14.73

7月1日

6

1996

16.23

1956

14.14

6月30日

7

1973

15.73

1957

13.65

8月14日

8

1977

15.59

1958

13.71

5月22日

9

1969

15.54

1959

13.46

7月8日

10

1980

15.41

1960

12.38

8月17日

11

1992

15.34

1961

12.63

6月20日

12

2002

15.29

1962

15.17

7月13日

13

1991

15.27

1963

11.93

9月1日

14

1968

15.22

1964

14.72

7月8日

15

1962

15.17

1965

13.1

7月29日

16

1993

15.08

1966

13.46

7月18日

17

1989

15.01

1967

14.11

7月9日

18

1988

14.98

1968

15.22

7月22日

19

1974

14.95

1969

15.54

7月21日

20

1976

14.91

1970

14.79

7月24日

21

2003

14.81

1971

13.34

6月11日

22

1970

14.79

1972

11.28

6月8日

23

1955

14.73

1973

15.73

7月2日

24

1964

14.72

1974

14.95

7月21日

25

1990

14.67

1975

14.58

5月25日

26

1994

14.66

1976

14.91

7月19日

27

1982

14.65

1977

15.59

7月1日

28

1975

14.58

1978

12.43

7月2日

29

1997

14.49

1979

13.38

9月30日

30

1952

14.46

1980

15.41

9月4日

31

2005

14.38

1981

13.2

7月31日

32

1956

14.14

1982

14.65

6月26日

33

1967

14.11

1983

16.42

7月14日

34

1987

14

1984

13.75

8月3日

35

1950

13.8

1985

12.57

7月20日

36

1984

13.75

1986

13.28

7月14日

37

1958

13.71

1987

14

7月31日

38

1957

13.65

1988

14.98

9月19日

39

2000

13.47

1989

15.01

7月9日

40

1959

13.46

1990

14.67

7月9日

41

1966

13.46

1991

15.27

7月18日

42

2007

13.4

1992

15.34

7月13日

43

1979

13.38

1993

15.08

7月11日

44

1971

13.34

1994

14.66

6月28日

45

1986

13.28

1995

16.44

7月8日

46

1981

13.2

1996

16.23

7月23日

47

1965

13.1

1997

14.49

7月27日

48

2008

13.05

1998

17.04

8月2日

49

1951

12.89

1999

16.62

7月22日

50

2004

12.88

2000

13.47

6月28日

51

1961

12.81

2001

12.43

6月29日

52

1985

12.63

2002

15.29

8月29日

53

1978

12.57

2003

14.81

7月18日

54

2001

12.43

2004

12.88

7月29日

55

1960

12.43

2005

14.38

9月8日

56

1972

12.38

2006

11.95

6月24日

57

2006

11.95

2007

13.4

8月7日

58

1963

11.93

2008

13.05

9月8日

59

1972

11.28

均值

14.25

 

 

 

14.25

2.3.2暴雨洪水特性

**市属亚热带地区,受华东季风、温暖地带的大气环流影响,四季分明,降雨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

根据***气象站1952~2008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