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廉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廉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廉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
2011年7月11日 阅读:
2292次
字体大小:
前 言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廉江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十二五”时期廉江市政府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2011—2015年是廉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设期,是“加快工业发展,壮大经济总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宜居城乡”的重要战略时期。
科学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推动我市争当粤西县域科学发展排头兵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我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以跨越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科学规划、发挥优势、工业立市、和谐发展”战略,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呈现以下特点: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工业立市战略快速推进,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新农村建设成绩凸显,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一五”规划各项预期目标完成良好,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进入高速平稳增长期,全市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77.1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2.8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2.8%。
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1.30万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5年的43.1:
27.4:
29.5调整到2010年的34:
35:
31,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4%提高到2010年的31%。
财政收入大幅增收,三级库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2.9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75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4.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1.3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67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7.7%。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市累计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产品3个,广东省著名商标23件。
2.工业立市战略快速推进。
工业经济迅速扩大,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33.28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3.25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32.7%;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60.85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4.5%。
工业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9家,比2005年增加125家;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32家,比2005年增加24家。
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步伐加快,被授予“中国电饭锅之乡”荣誉称号,电饭锅产量约占全国30%,其它家电、家具、陶瓷和农海产品加工也呈现出集群发展模式,成为我市工业支柱产业。
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廉江经济开发区先后被省认定为小家电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广东省火炬计划智能化节能电饭煲特色产业基地,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湛江市首家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金山工业区完成总体规划和启动前期工作。
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2家企业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3.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99.37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5.8%,农业增加值62.18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5.9%,被评为“中国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县”。
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市绿色食品认证11个,有机食品29个。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省级龙头企业2家,湛江市级龙头企业7家,全市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25家。
农业机械化普及率不断提高,全市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3%,达到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水平,被评为“全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十一五”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4亿元,建设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5宗,重建中型水闸1座;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1宗,完成省人大议案机电排灌工程106宗,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宗,解决饮水不安全人数22.6万人。
加大力度植树造林,“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种植3.39万亩生态公益林,全市现有森林面积9.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9.5%。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全市乡道全部建成,水泥硬底化自然村道累计建设1562公里,全部行政村开通互联网和建成农村信息化体验站,完成1356条村庄规划编制,建设3个生态文明核心区和5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移民新村280条。
全市累计建设生态文明村1459条,其中省级生态文明村4条、湛江市级生态文明村195条,石城镇十字路村被评为省宜居村庄。
4.服务业蓬勃发展。
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相继建成了良龙副食日用品综合批发市场、广隆超市、永福超市、建达财富广场等一批颇具规模的商贸流通中心,各镇也陆续建成了一批商业网点,城乡市场出现了繁荣活跃的局面,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21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0.4%。
旅游业方兴未艾,罗二酒店、凯登大酒店、丽波度假村扩建项目建成并投入营业,实施高桥红树林生态旅游区、杨桃沟生态旅游区二期工程、塘蓬双峰嶂旅游区等旅游景区建设,目前我市有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1家,鹤地银湖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
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全面停止出让土地作单家独户建设用地,大力发展商品房住宅小区,全市建成商品住房6383套,总投资15.1亿元。
金融业长足发展,全市各类金融机构20家,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是我市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
我市消费需求持续旺盛,拉动服务业快速增长,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56.57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9%。
5.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建设面貌一新。
一大批交通、能源、市政等重点建设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为今后跨越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电力供应能力不断增强,完成廉江220KV变电站扩容工程、220KV遂廉供电线路工程、安铺至青平110KV线路建设,新建110KV输变电工程4座。
交通条件显著改善,省道六遂线石岭段、合江桥、省道廉坡线(廉江段)和县道廉石公路、廉安公路改造工程等交通主干道竣工并正式通车,全市一级公路、二级公路总里程累计234.85公里。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市区的河唇路口、安铺路口、中山路、塘山岭生态公园一期等市政项目完工,完成文化广场、人民公园改造和廉江河城区段整治工程建设。
“三旧”改造初见成效,经省国土资源厅审核,全市“三旧”改造项目329宗,用地面积9265.8亩,已启动实施14宗,完成改造5宗。
中心镇建设取得较大进步,完成总体规划修编的建制镇4个,安铺、石岭等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03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38.8%。
6.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完成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广和应用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电子政务公文交换系统,完成供电系统省统管体制改革,完成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完成水管、农业、畜牧、林业、国土等基层事业单位改革,铺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
外经贸规模逐步扩大,2010年外贸出口2.42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4倍,“十一五”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115万美元。
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突破,累计引进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10个,成功举办“红橙节”“家电家具博览会”“安铺美食节”等大型经贸洽谈活动。
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7.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建成城西污水集中处理厂并投入营运,实施整治廉江河和河道雨污分离工程,开发区有污水排放的18家企业全部建设污水治理设施并投入运作,基本做到废水达标排放。
全市正常生产的9间水泥企业实施大布袋除尘技改,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较好地消除水泥企业废气排放中的粉尘飞扬和烟流滚滚现象。
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关停了一批严重污染企业。
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6.8%,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0.5%,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8.民生保障日趋完善。
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万元,“十一五”年均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7331元,年均增长11.6%。
居民消费物价基本稳定,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8%。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累计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5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万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6万个,荣获首批“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称号。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新农合纳入社保经办机构统一运作,农村居民基本普及医疗保险,职工养老、失业、职工医疗、工伤保险覆盖面也有较大提高。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城乡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和五保户供养标准不断提高,全市现有镇级敬老院25所、村级敬老院160所。
城区居民饮用水质量进一步提高,回收日供水量10万立方米的中法塘山水厂并正式供水,全面更新改造城区供水管网,城区水质差、水压低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居民出行更便捷,开通城市公交车。
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全面铺开,列入省扶贫开发帮扶计划的88条贫因村全部实现挂钩帮扶,至2010年底,全市共投入扶持资金1.0亿元,启动扶贫集体项目212个,帮护6392户贫困户实现年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以上,占全市贫困户的44%。
保障性住房建设卓有成效,建成镇干部、乡镇教师和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解困周转房366套,建成廉租房190套。
9.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建成廉江市第一中学和廉江技工学校实训大楼并正式使用,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C、D级危房改造任务,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实现中小学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基本解决“代转公”问题,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率达86%。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国家、省、湛江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3项,实施产学研成果转化项目5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7项,建成农业技术创新专业镇7个;2005-2006年度和2007-2008年连续两次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我市列入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单位,成为湛江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创建单位;目前,全市建有技术研发机构的工业企业1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6家。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一批镇级文化站改扩建完成并投入使用,建成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廉江支中心,建设一批“农家书屋”和特色文化村,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普查),《我的九洲江》定为市歌,良垌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良垌“舞鹰雄”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城镇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正式启动,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8%,电视人口覆盖率96%。
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大楼扩建工程建设,建设市人民医院肿瘤大楼和市疾控中心实验大楼以及青平、石岭、安铺等10个镇卫生院业务楼,全面改造建设村级卫生站,积极实施每条行政村一个卫生站、一名医生、年补贴一万元的计划,2010年,全市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执助)1.32人,每千人病床位1.49张。
体育事业跃上新台阶,建成1.5万座位的市体育中心并投入使用,累计建成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篮球场384个,全面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建设一批城镇社区体育设施,推动我市全民健身活动及体育事业的大发展,获2005至2008年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市、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单位和省老年人体育先进单位。
人口自然增长平稳,2010年末总人口165万人,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7.26‰。
依法治市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成市镇两级综治维稳中心,成立“飞虎”巡逻队,市区主要道路完成治安视频监控工程,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督进一步强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环境还将发生深刻变化,我市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既迎来难得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严峻挑战,必须认清形势,科学应对。
从国内外发展形势看,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有利于我市更好地借助外力、提升发展层次。
国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加重视推进城镇化和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我市充分挖掘潜力、拓展发展空间。
珠三角规划纲要、北部湾经济圈发展规划、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立,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
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经济正处于调整转型的重要阶段,有利于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从自身发展环境看,廉江进入人心齐、机遇好、项目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的时期。
全省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双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倾斜扶持力度继续加大。
“十二五”时期,湛江市中科炼化和湛江钢铁基地两个重大项目的上马建设,其下游配套产业直接辐射到我市,对我市经济发展将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
作为广东省西部门户和重要的交通要塞,我市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农产品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仍处于全省的下游水平,是欠发达地区,缩小与全省的差距,加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强烈。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我市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政策法规日益健全,社会治安较大好转,经济社会发展已具备科学跨越的条件。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也使我市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
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够大,人均生产总值偏低,财政实力比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工业化和经济外向度比较低;城镇化水平及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整体水平较低,综合服务和承载能力不强;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收入不高,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影响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社会公共安全压力增加等。
我市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交通道路建设标准档次较低,还不适应跨越发展的要求,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制约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展中积累的和新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将会不断出现。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对我市加快发展是有利的,特别是我市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将变为经济优势,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只要把握好机遇,发展思路对头,战略谋划得当,政策措施得力,就能在新的一轮区域竞争中,赶超先进,科学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三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和湛江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有利时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构建幸福廉江为核心,充分发挥廉江作为广东参与环北部湾经济圈及东盟合作发展“桥头堡”的地缘优势,全面实施“规划引领,工业强市,城乡宜居,跨越发展”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争当粤西县域科学发展排头兵,为把廉江建设成为北部湾新兴工业城市而努力奋斗。
第四节 主要发展目标
1.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到2015年达到35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左右,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左右。
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到2015年达到2.4万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到2015年达到7.4亿元。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到2015年达到180亿元。
直接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到2015年达到4亿美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到2015年达到150亿元。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五年累计3000万美元以上。
2.优化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工业发展跃上新台阶,服务业发展加快,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产业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4:
35:
31调整到2015年的20:
44:
36,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1%左右,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3.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总体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山水园林城市日益明显,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达到38万人。
较大镇进一步提高总体规划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成为要素集聚、产业发展、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4.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015年达到1.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2015年达到1万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0%,2015年达到3万元。
基本实现充分就业,5年内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以上,培训农村劳动力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2015年,新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5万人;逐步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明显提高,建立和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
居住环境不断美化优化,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100%。
5.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沿海生态保护带和生态旅游发展取得较大成效,循环经济体系取得新进展。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以上,工业废气、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
节约型社会、低碳经济深入发展,形成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十二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累计下降10%。
6.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教育等事业全面发展。
全民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基本建立机制高效、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科学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构建覆盖面广、惠及全民的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到2015年,全市病床位比例达到2.6张/千人,执业医师比例达到1.6人/千人,农村每个行政村有1个卫生站以上。
多元化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进一步健全,到2015年,全市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文化设施逐步完善,争取到20l5年,全部完成镇级文化站改造和300人以上自然村文化楼建设任务,建设一批“农家书屋”,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覆盖镇、行政村,逐步提高数字电视覆盖率。
公共体育设施更加普及,具有廉江特色的竞技体育有长足的发展。
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7.38‰左右,计生工作上升到省“一类”地区管理单位,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创建为省计生优质服务县(市)。
7.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地方安全执法体系及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健全,重大事故和职业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现代文化氛围基本形成,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全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形成文明法治、稳定和谐、宽容诚信的社会环境。
第二章 打造三大经济圈,建设六大主体功能区
第一节 致力打造三大经济圈
三大经济圈是中部“工贸经济生活圈”、南部“海洋经济产业圈”和北部“生态经济保护圈”。
根据我市沿海和山区的经济水平、发展潜力和自然资源条件,发挥比较优势,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实施三大经济圈发展策略,分类指导,科学规划,促进三大经济圈的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发展布局优化、区域功能界定清晰、重点开发地域明确。
1.中部“工贸经济生活圈”。
以廉城为核心,包含良垌、石城、新民、吉水、石岭、石颈、雅塘、河唇南部、城南、城北、罗州等八镇三街道,以资源型加工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优化适宜创业和适宜生活居住的城镇环境。
构建以廉城为核心,廉坡线、廉龙线(廉城-石岭-雅塘-325国道-沿海公路)为主要联系轴的中部城镇密集区。
2.南部“海洋经济产业圈”。
以安铺—横山为中心,包含安铺、横山、营仔、车板、青平、高桥六镇,以创建廉江市北部湾海洋经济开发试验区为契机,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强化产业聚集,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海洋产业与临港工业,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营造适宜创业发展的生产环境。
构建以安铺(含横山)为市域次中心,渝湛高速公路、325国道、沿海公路为主要联系轴的南部沿海城镇密集区。
3.北部“生态经济保护圈”。
以塘蓬为中心,包含河唇北部、塘蓬、石角、和寮、长山五镇,以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为发展重点,适度发展工业和限制破坏生态的开发建设,保护饮用水源。
建立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以塘蓬为中心,省道S287、县道X687、县道X672为主要交通联系的北部山区生态功能区。
按照三大经济圈的总体思路,依托区域重要交通走廊,加快城乡交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镇职能,强化市区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同时为保护环境,要求工业向中心镇或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中心镇集中,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推动城市化进程,构建中部沿路、南部沿海两大较为活跃的经济走廊,提升市区、安铺两个中心区域的城镇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壮大石岭、良垌、青平、塘蓬四个中心镇的城镇规模和经济实力,逐步形成“三圈、两城、两走廊、四中心”的城乡发展格局。
第二节 致力建设六大主体功能区
根据我市功能经济区和工业区的功能定位,结合产业布局和城镇建设的要求,实施主体功能区优先发展的战略,进行重点突破,以带动全市科学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市优先发展金山工业区、良垌工业区、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廉城北部生态旅游区、廉城中部商业生活区和廉城南部文化生态区六大主体功能区,其中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园区、廉城北部生态旅游区、廉城中部商业生活区、廉城南部文化生态区属于廉江市区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市区四大主体功能区,总面积约85平方公里。
1.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区。
位于廉江市区西部,将现广东廉江经济开发区从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
以电器、电子设备、纺织服装、机械、金属加工等为主导产业,建设家电研发基地,培育资源开发型产业基地中的制造环节,努力打造现代生活电器创新制造基础,使之成为粤西轻工产业聚集区、湛江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和廉江市产业结构升级示范基地。
2.金山工业区。
位于国道G325沿线,以安铺—横山为中心,跨横山、营仔两镇,近期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远期用地规模25平方公里,远景控制40平方公里。
主要承接珠三角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培育湛江钢铁石化项目下游配套产业,发展木制家具、家电、玻璃、造纸和饲料加工业;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努力打造广东最大、全球最具竞争力之一的家具生产制造基地,建设重化产业配套基地,培育北部湾海产品加工基地和饲料加工产业基地,发展成为粤西地区重要的外向型加工制造生产基地,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